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3-06-09 08:07: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路遥的《人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1

  最近利用晚上睡觉前的一些零碎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小说不长,一开始很好奇,像路遥这样的作家为什么会用“人生”这个看起来很大很空的词来做为一篇小说的题目。不过之前看过《平凡的世界》题目所用的词也给人感觉很大。便看了下去,却感触颇多。

  我是个看书很慢的,一般很多书都是坚持不下来的,不过对于《白鹿原》、《秦腔》、《平凡的世界》这类发生在农村的小说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很享受的看完。《人生》亦不例外,故事发生在西北农村,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系列选择来展现了他起起伏伏的人生,进而也对相关人物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起初,高加林高中毕业做了民办老师,这时,他想着转成公办老师。后来,村主任的儿子高中毕业就把他顶替掉了,苦闷的他回到地里,断掉了以前的种种想法,开始做个农民,这时一直暗恋他的未从认字的'刘巧珍开始鼓起勇气追求他,在自己准备在农村扎根,与刘巧珍生活一辈子时,又一下子迎来了自己在县劳动局当局长的二叔,最后被马占胜走后门安排到了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这时已经成为成为张克南女朋友的黄亚萍回到县城的高加林又重新燃起了对高加林的爱恋,毅然决然的和张克南分手。就在他在县委宣传部里干得红红火火,准备和黄亚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时,又一下子被张克南的母亲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老老实实的当一名社员。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最后的人物关系是,张克南和黄亚萍分手,高加林和刘巧珍分手,而后,黄亚萍和高加林恋爱,最后,由于高加林重新回到农村,黄亚萍和高加林也分手了,这时,高加林真正爱的刘巧珍已经在绝望中嫁给了一直追求她的马栓了!

  故事的发展是由高加林一步一步的选择推动的!做农民是觉得自己是农民和不识字的刘巧珍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边上极大的幸福;当回到县城工作了,觉得刘巧珍说的都是村里面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鸡毛蒜皮的琐事,应该和黄亚萍这样读过书的谈的来,而且可以去南京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结果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而且可爱体贴的刘巧珍也不在了!故事的结尾,刘巧珍拦下了要在半路上拦住回村的高加林为她出去的母亲和大姐,并且求大姐回去和她一起求村支书再给高加林谋求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

  故事有很多泪点,特别是高加林提出和刘巧珍分手的时候,对白不多,却整个场面让人心酸。

  也许,作者将小说命名为“人生”,是为了说明,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选择组成,而每一次的选举是否正确将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人生道路吧!

  读完后,有两个短语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鸡飞蛋打,不作死就不会死。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2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秒。

  在大山里面,有一个心怀大志,一心向往城市与自由的年轻人高加林,还有一个朴实善良,脑子灵光但没上过学而略显低文化的年轻姑娘刘巧珍。他们俩身边,有一群性格各异的人,加林的母亲和父亲对他宠溺,而身边的刘之本等人对他却是冷眼无视。他有着顽强的精神却被迫仅以耕地的方式去获得地位、获得在村里的尊重、获得一个正常人的称号。高加林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的地方,但是矛盾中又给高加林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与巧珍的相遇让他享受到了爱情,让他的心不在局限于耕地的痛苦当中,而且在向现实乞求的转角,阻止了高加林往错误的方向一直走去。巧珍代表的,是所有人都代表不了的自由和善良,她恳求高加林,让他在极其局限的情况下找到了精神的力量。他开始得到了机会,是高明楼为他走后门找到了报告员的职位,这让他开始得意忘形。高加林逐渐喜欢上了高中同学邓亚萍,二人开始相爱,但始终是沉醉在由仰慕组合成的恋爱感觉,缺乏自由和善良。没有这些的支撑,高加林的未来变得越来越迷茫,最后因人举报,一下子回到农民,重新开始了他的闯进城市之路,多了一份真实,不在向往虚假的自由。

  说了那么多,造成高加林这种命运的原因有很多,一种压抑的社会环境下,一种自身精神也没有的整洁的条件下,才会使高加林失去了最后的胜利。他追求了虚假,高加林没有自己真正追求的社会目的.,没有真正的爱情观。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是不会有这样的结果的。自由,平等,和谐,富强,民主,文明,诚信,友善,法治……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追求,这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社会目的。一个农民,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他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他能够活得出色,像高加林这样的文化人,更能获得出色的生活。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我们似乎从不在意,但生活中的处处体现。我们向往着衣食无忧的未来,向往一种自己做主的生活,这就是富强民主。喜欢与人交往,行为文明,这就是文明和谐。在社会受到不平等待遇,有法律保护,这是公正法治。保护国家荣誉,坚守自己的岗位,这是爱国敬业。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要做到的就是文明和和谐,爱国和敬业,诚信友善。国家层面就是富强民主,公正法治,自由平等,高加林处在一个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我们则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应正视这种正能量,正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引导我们,为我们的未来营造良好的环境。

  我们处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我们将会以最大的努力努力学习,去工作,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3

  好不容易才放下手中的《人生》,已经没有再反复看上两三遍的必要。毕竟,再重来一次,高加林还是会选择爱上巧珍,还是会选择以走后门的方式快速走向城市,还是会选择离开巧珍,离开土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高大上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人生的几个重要抉择,被深刻地记叙在《人生》里。《人生》——无愧人生!

  《人生》出自当代作家路遥之手。路遥用他独具匠心的创作力,以改革开放初期的黄土高原农村生活为背景,记叙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在爱情、事业上的沉浮历程,以高加林在许多人生关键岔路口上的艰难选择,折射出那个时代,在西方自由思想和中国传统文明的冲击下,那一代青年的'两难选择。最重要的是路遥先生在《人生》中设计的一个个人生岔道路选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人生。

  我不知道要如何评价高加林这样一个背负了太多太多的角色。有人说他自私自利,有人说他忘恩负义……还是负面评价居多呢。但其实,高加林也还是一个上进有为的年轻人。毕竟,被撤销民办教师后的他,还没有消沉,还是一贯地追求着理想。只不过,追求理想的他,在人生岔路口上的选择,实在是少了一份底线。他所想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离开土地!离开土地!所以,在有机会去城市的工作时候,他毅然地离开了土地,哪怕是通过走后门的方式,但他却忘了当初被村长高玉德黑掉了教师资格的无限心酸。在有机会去更广更远的地方的时候,他又选择了离开爱他懂他的巧珍,跟随亚萍,追求一个连他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城市现代生活。

  追求理想,固然没有错,加林错就错在丢失了本心,忘掉了乡民的至善、质朴的本性。如果一个人忘记了自己来自何方,那么就算他能走得更长更远,又有什么用呢?直到最后,他仍然是孤独的。就像德顺爷爷所说,加林的根本就是扎在地里的,离开了土地,他飘飘无所似。而失去本心的他最后还是无奈地回到了土地,之前所做的一切也像一个一个梦,逝去了。

  在这个到处充斥著名利的社会,人们心中私欲无限膨胀,而那一份存留下的坚守却微乎甚微。前不久,某某高官贪污被落网的消息频频传出,我们叹息。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国家,我们的选择总是被这样那样的诱惑摆动着。在利益面前,我们内心最后的阵地显得那么脆弱、无助。我不知道选择了这个或选择那个会怎么样,但是我知道,坚守了内心那一道道防线,我们才是真正自己,而不至于变成欲望的傀儡。

  站在岔路口面前,远望,似乎每一个出口后边都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但我会带着自己初心,坚持我的本性,为我的选择,义无反顾,追求自己应该拥有的人生。

  愿君勿忘初心。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4

  最近看了路遥的《人生》,唏嘘不已。往小了说,感慨几个年轻人被命运捉弄,在时代背景下,阴错阳差,失败的爱情故事。不过只这个视角,实在太狭隘了。

  更多的感慨是主角高加林这个年轻人,他的经历跌宕起伏,从被人挤掉了当教师的机会开始务农,到时来运转走出农村进城里当记者,事业的高峰,工作感情双收时又被人告发走后门,打回原籍农村。他的命运,至少在书的结尾,是带有一丝希望的有悲剧人设。时代背景无法改变,他的一波三折,他的结局该怪他吗?

  从我的角度看,性格不分好坏,接受性格带来的后果就好,不自怨自艾,不堕落沉沦。有机会是福,无机会是命。高加林硬朗,不服输,不甘心求上进的性格是好的,活着总要有理想,拼一把。

  但他在进城工作后抛弃前农村的女友,选择未来对他事业发展有助的新女友,又太过于现实。不过并不惊讶他的选择,今天又有多少为名为利为发展,把婚姻和事业捆绑的人呢。只不过有的人运气好,借势借力,又一直理智着,一辈子就过去了。但高加林呢?运气差了些,似乎命运很快就对他的选择做了惩罚的判决,而他本人在女友和未来的选择中,是有痛苦,不安和心虚的。

  倒是我更欣赏他最后的心态,努力过,冒险过,选择过,争取过,失败过。对于自己最后的结局,清醒的很快,平静的很快。当然,走出去对他而言任何时候都是梦想,但当没有任何希望时,他是接受现状的,他对乡人的愧疚,感恩,让他更显成熟和韧劲。只有这样的性格,才更有未来。齿刚易折,舌柔易存。

  如果说遗憾,如果说可以避免他最后的结局,也许我对男主的建议,我得到的启示是,顺心而为。不喜欢的人不必勉强,不安的选择不必悲壮死撑,平淡的人生总比扭巴的人生要好得多。心安就是自己的准线,心安就是性格对结果影响的终极验证。比如理智的.人不会有一颗玻璃心带给他的困扰;感性的人不会被自己冷漠自私的行为折磨煎熬。

  高加林如果不那么激进,肯倾听内心的声音,也不会如此起落。当然我是以平头百姓,小人物的心态来审视。此法则不适用那些有勇气追求不成功则成仁结局的不平凡的人。

  人生如戏,一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道选择题,每一道选择题带给我们不同的结果。我们无法保证,预判每一道题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最优的。唯一的解题思路————不求如愿,但求心安。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5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人生》是路遥的一本优秀中篇小说,问世不久即轰动全国,反响热烈。由著名导演吴天明拍摄为同名电影后,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人生》已经是路遥的巅峰之作了,但没想到路遥再接再厉,创造出了更有广泛影响力的《平凡的世界》。这固然与路遥深厚的文学素养、写作功底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中下层人民艰苦生活的深切体察和呕心沥血的写作有关。

  《人生》是路遥对转折时期中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的深刻把握,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经历。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了农村像父辈一样当起了农民,在这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加林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这一切因为叔叔的调回使他返回城里,同原来同学亚萍相见。亚萍与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顾一切追求加林。在城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精神生活上的差距。加林最后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加林走后门被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但巧珍已成为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作者尤其擅长挖掘主人公内在的精神力量,使他的性格发出闪光。加林是一个勇敢、上进、不服输的青年,加林有着冲出农村到城市、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自己抱负的热望,但因人告发走后门,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他知道在这贫瘠的山区当个农民意味着什么。“他虽然从来也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加林的奋斗经历在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意义。

  从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实质上作品揭示的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加林始终处于矛盾之中,这些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是加林辜负了巧珍吗?或许引领我们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加林的始乱终弃,而是其中的矛盾与挣扎。小说中加林到城里运粪与人打斗的场景、加林回乡后巧珍姐姐想奚落加林为巧珍出气,但巧珍苦苦哀求而作罢的场景、回乡后在村口德顺爷爷教育加林的那番话……书中的一切一切都能触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加林以后怎么样了呢?在这片土地上还有着千千万万像加林一样奋斗的人们,也许他们能给你答案。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02-04

路遥经典语录12-22

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04-14

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05-19

人生读后感12-31

《人生》读后感09-13

人生海海读后感09-29

《人生海海》读后感12-30

《人生》读后感范文03-22

改变人生读后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