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后感

时间:2024-07-15 13:37:05 晓丽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培根随笔读后感(通用22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培根随笔读后感(通用22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 1

  培根,15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是西方近代文学的创始人。人人都敬仰他,但我却不。我讨厌那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一天,当我读到《培根随笔》时,才发现他有另外的一面。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绝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论复仇。培根赞美宽容精神,他说:“宽容是王者的风范。”一个善于宽容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摆弄,即使他的身心受到别人的故意伤害,也绝不会冤冤相报,因为宽恕会时时提醒他――邪恶到此为止。

  我想,人人若有像培根这样的觉悟,那么社会岂不是更好?并且,复仇只不过会是将一件芝麻大的小事变大。正如培根所说,那些复仇的人,为的`只是看到对方的痛苦,并从中得到快慰;等复仇完了,才发现复仇本身并无任何意义,只能使罪恶不断的传递下去。

  如果,有哪一本书可以告诉你一个人生的哲理,那么就是《培根随笔》。所以,它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 2

  这个暑假,我读了《培根随笔》虽然只是一些笔录,但让人感触很深。

  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美》中,培根说道:“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倘若因为荣誉问题而出现问题,要么就是学校的评价机制出现了问题,要么就是个人的姿态出了问题,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培根在《论称赞》中谈到:“名誉好像一条河,能飘起轻浮之物而淹没沉重坚实之物。”这话是何等的'分量!所以荣誉面前我们一定警醒,要慎重!慎重!慎重!否则学校就会变成这样一个地方:“一群没有意思的人,做着一些无聊的事情,他们为了荣誉争得不可开交。”

  培根追求权力的一生是如此失败;培根追求知识的一生又何等辉煌。权力能左右荣辱于一时,思想的余辉则能泽及万世。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人生经历和思想遗产为此做了最好的注释。

  培根随笔读后感 3

  前些日子,我读了《培根随笔》这本书,读后感想很大。

  这本书主要讲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警句迭出,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这本书很不错,建议大家都去读一读。

  培根随笔读后感 4

  《培根随笔》就是一部写道理的文章集锦,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声情并茂的人物,只有无限的`讨论与研究,真是是物必谈,无所不谈。

  本书作者,自然就是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和文学家。一六〇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为首席检察官,一六一七年成为掌玺大臣,一六二〇年被封为子爵。一六二一年被控受贿,从此下野,脱离官场。一六二六年死于实验。本书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还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纪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确有人好见异思迁,视固守信仰为枷锁缠身,故而在思想行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

  虽说专讲道理,但也不乏有趣的比喻:一位先人曾因诗能满足想象而称其为魔鬼的酒浆。而有些话也是经典:所有感情中最令人神魂颠倒这莫过于爱情与嫉妒。

  本书也似乎是借助《圣经》来说明道理。

  从书中所用的人名、地名、事名,更可以看出他的才识来。

  我闷在生活之中总会不经意之间说几句富有哲理的话,只要用心记录,你也会成为培根。

  培根随笔读后感 5

  《培根随笔》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的结晶,一共有58篇,其中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随处可见那些发人深思的语句,大多数都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但由于培根的.行文方式,对于我们来说,虽然语言优美,但却有些深奥。

  给我印象到深的,是《论逆境》。我最欣赏的话是“顺境中的好处人人向往,逆境中的好处人人羡慕。”“顺境的美德在于节制,逆境的美德在于坚韧不拨”在这两名话中我们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也给我们带来困难与挫折;遭遇逆境也可理解为人生的万幸,因为它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

  《培根随笔》这本书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我们要向培根学习,并且学会用小故事描绘出深刻的道理。

  培根随笔读后感 6

  “知识就是力量”,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吧!是的,这就是《培根随笔》的作者,培根所提出来的。虽说他的一生中没有什么科学的新发明,但他的这句话对当时的科学发展影响很大。据说,培根就是因为露天受风寒而逝世的。多么伟大!多么悲壮!为此,我仔细的读了《培根随笔》,果真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中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谈学问》和《谈逆境》这两章了。

  先说说学问吧。想必大家也知道,我们现在每天辛苦地学习,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获得学问喽!但虽说现在我们每位同学都在一个教室里,听同样的老师讲课,做同样的作业,可为什么最后的成绩不同呢?这就要看个人方面了。俗话说,“笨鸟先飞”,无论你天资怎样,但只要努力了,终究还是会有回报的。可有的同学偏偏不这样想,自恃聪明,懒得去努力。是的,可如果你不努力,就算有再好的天资又能怎样?培根说到的一句话很有哲理:“天生的才能也需要学习才能完美,就像天然的植物一样,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这不禁使我回想起《伤仲永》这篇文章。文中的方仲永,本是个天资聪慧的.孩子,可因未学习而导致才能泯灭,沦为平民。这是否能对我们有所启示呢?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已经没有方仲永那样的天资,如果再不付之于努力的话,那结果会怎样?可能比平民都还不如吧!

  再谈谈逆境。培根在书中对顺境和逆境作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有一句话说道:“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钦佩。”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拥有永远的一帆风顺,逆境是难免的。可偏偏有的同学容易在逆境面前低头。有一句话说得好:“海水不遇到礁石,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是的,没有逆境,我们的人生将平淡无奇;没有逆境,我们的生活将索然无味。只有勇敢的接受逆境,并坚持将其打败,那才是真正的人生!

  正处于学生时代的我们,在接受学问的同时,难免会遇到逆境。但只要我们勇敢的去挑战逆境,在成长的道路上奋勇前进,相信终有一日能看到雨过天晴后的美丽彩虹!

  培根随笔读后感 7

  美在任何人的字典里都是一个褒义词,代表被人喜欢的意思。人人向往,人人追求。美丽的人成为焦点,成为佳话;美丽的事成为记忆,成为定格。总之,美是自然界创造出来最令人兴奋和倾心的事。

  美的形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赏美人群,也就是——职业。

  美在每个人的思维里,几乎都是不尽相同的。数学家喜欢方正无差的几何美,音乐家喜欢悦动自由的抒情美,政治家崇尚权利,美术家品析肌体……但不管是毫厘间的测量,疯狂的高歌,一呼百应的自豪,浑然天成的神奇,都是美。巅峰美感因人而异。

  人对于美的判别是善变的,就如同我们喜欢吃多种多样的食物一样。

  而且人对于美的欣赏是无法阻拦的。

  仗剑天涯的剑客视剑如生命,我老师说她认识一个老师傅,颇爱舞剑,可当年文革的时候,把他的传家宝——一条围腰软剑毁掉了,他就愤然自杀。疯狂不羁的'车手爱车胜过自己,《速度与激情》这系列的电影就恰好诠释了这一点。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美丽的一面,而这一面,不一定在所有人眼中都是美的,但在少数人眼中那就是最美。就如同人人都有自己的天使一样。

  对我来说,关于美的讨论时没有结果的,因为巅峰美感无须负重。

  培根随笔读后感 8

  《培根随笔》是十九世纪英国的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之结晶。在这本书中,培根几乎谈遍了人类生活的的方方面面。他见解独到,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我是在六年级的时候接触这本书的,当初是因为朋友的极力推荐,其实我当时很不以为然。但之后某一天因为实在无聊,才让它重见天日。不知不觉中,我竟然迷上了这本书。每个章节我都要看许多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论死亡》中的一句:“复仇之心可以征服死亡,爱恋之心足以蔑视死亡,荣誉之心会献身死亡,悲痛之心会奔赴死亡,恐惧之心会预期死亡。”

  对此,我深有感悟:一个人在仇恨的驱使下,可以做出任何事,为了报仇,就连付出性命都在所不惜;当两个人相爱,并且爱得很深的时候,死亡便在他们心中变的微不足道;人为了获得赞赏,为了让自己名留青史,为了让别人在提到自己的名字时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可以将自己的生命献给死亡;一个人在极度悲痛、伤心之时,可能会因为承受不住而自杀什么的;人在因为什么东西而担惊受怕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命运而担忧……虽然我可能永远不会因为这些东西而投向死亡轻柔的怀抱,因为我的.人生很平淡,而且可以说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很平淡,但这并不妨碍我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庸。

  虽然我现在并不大,但也并不小,已经能明白死亡的含义了,死亡意味着离别、痛苦,不仅是自己的,还有家人,如果争气一点的话,可能还会有更多人,但我觉得能为别人作出贡献的死亡才是有意义的,像普通人一样,碌碌无为的过完自己的一生。我不想在生命的尽头,当走马灯放映时,像看一场烂片一样索然无味,甚至心生厌恶。“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每当我吟诵李清照的这句诗时,就会心潮澎湃。有人可能觉得我好高骛远,都还没成年就想死的事,但我觉得这是对人生的一种不满,是一种拒绝平庸的表现。

  培根的每句话都蕴藏着做人的道理,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三观非常正直的人。《培根随笔》中,他的每一句话都更能让读者在阅读中塑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看完这本书后,我印象中的培根是个语言正中红心,但同时令人遐思的牙尖嘴利的英伦绅士的形象。

  《培根随笔》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享受与它相伴的时光。

  培根随笔读后感 9

  《培根随笔》,我只是浅读了四篇,遂忙于应付作业,写此读书笔记,大家莫笑。说实话,我基本上都与那十七世纪的老头有代沟,所以读他的文章(说理性极强),我大多是总会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请诸君莫怪。

  第四篇论复仇。培根先生说:“只有为国家公益而行的复仇才是正义的”。是吗?我讨厌那些愤青们,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只能比军人还气愤地扎呼着。国与国之间,定有法处置。何事法可荣,定为正确之举(虽然并非明治之举)。何事法不荣,定为否举(虽然有些在感情上、道理上是正确的)。相信吧,法律有时人说不公平,我倒觉得法律比任何东西都公平,因为掌握一个度就好了。其实爱国贼比卖国贼更可恶,他们在道义上占了一个至高点,替国家做决定,当时击伤李中堂的日本愤青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在战场上的复仇,就要逢敌亮剑,血溅七步,万夫皆有种,无视英雄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是节义,是值得尊敬的。下了战场,即使是战场上抓到的俘虏,我们也要交于军事法庭处置,佛曰:得饶人处且饶人。从中我们看出,报仇之举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亦非君子之所为。讨还血债,作为我们不能忘却一切,只是交于法律,即使是再大的债,如果国家没有法律,就没有国家。

  第三篇论宗教信仰。培根过于提出宗教信仰的统一性了,其实统一会带来安定没错,但想想还凑合,未若各宗教的大溶合,就像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信仰是人的自由,是自愿的事情,对于信仰方面,已所欲,宁勿施于人。正如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说的求同存异,这样才能团结在一起。宗教信仰是无特定的,是自由的,全面平等的发展着。

  论家庭幸福。是讲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应保持一致。一致能使很多东西变幸福,能使你开辟新航道,能使你远行。但不一定在任何方面都要做到一致。想当年为保持皇权的一致,乾隆老爷子一生气,踢了大阿哥一脚,并把他骂了一顿,没过几天,他就哽屁了。所以,一致不一定必须要保持,也没必要保持,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保持一下就可以了。家庭幸福的重要标准不是一致,而是和谐。家庭要和谐,请看“和”字怎样写,“禾”是稻苗,“口”就是吃。有耕种的,种出了粮食来吃不就和谐了(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标准答案,但是我觉得这个答案很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还有就是论死亡。很多人都惧怕死亡,很多问题也出自于死亡。死亡是一种结束,也是一种开始。每个人都面对结束,也要面对开始。结束的是人生,开始的是灵魂,是每个生的希望——精神。正如培根所说,不要惧怕死亡(这只是一种理论,要真到那时候,又有谁能不怕呢?)我对死亡的理解是,听起来简单,但又不能不惧怕。我不希望我到死时,即不自然也不释然,或是说不能走得放心一点儿,这会是一种很大的痛苦。

  总上所述,乃是读后感,无他,只是心潮澎湃。

  培根随笔读后感 10

  《培根随笔》,刚读了开头部分,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培根是一个经历多种困境的贵族后裔,他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见识更加广博。随之而来的是,他的思想趋于成熟,言辞深邃,充满哲理。他的整体世界观是以现实为基础而不是宗教(尽管他坚信上帝的存在)。他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不是盲目崇拜的信徒;是一个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的追随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培根随笔》全书共分为五十八篇,其中第五篇——论逆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其中一段引人深思:在顺境中,我们不可避免地感到恐惧和厌恶;而在逆境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安慰和希望。就像刺绣时,将生动的图案绣在黑布上比绣在浅色布上更加愉悦——因为美丽的事物才能够令人心旷神怡。美德就像珍贵的香料一样,只有在被点燃或粉碎的时候才会释放出最芬芳的香气。顺境最容易显露邪恶的一面,而逆境则最能凸显美德的价值。

  这段话,这段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想起了一则寓言故事《勇敢的小麦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放弃或消沉。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颗小麦粒,它们被播种在土地里,但有一颗麦粒却没有生根发芽,它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看着其他麦粒茁壮成长,它觉得自己被遗弃了。然而,这颗麦粒并没有放弃,它用剩下的力量将自己浸泡在水中,然后研磨成麦粉。这样一来,它被制成了面粉,用来做面包。虽然它没有直接生根发芽,但它依然变得有用,给人们带来了美味和营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要保持勇敢和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找到转机,并且发现新的可能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和努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逆境让我意识到压力是必不可免的,它迫使人们勇敢面对困难,放下忧伤,并寻找新的'希望。正是因为逆境,我们更容易体会到美德的存在。如果将逆境视为一种特殊的机遇和锻炼自己的机会,我们将学到许多处理人际关系和处事原则。这也会在我们的人生画卷上增添独特而美丽的一笔。我认为这就是逆境所要传达的意义。

  培根随笔读后感 11

  谈这本书感想,个人感觉我必须说说培根本人背景、所处时代、他的地位。培根,1951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落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是文艺复兴时代一位博学多才的贵族妇女,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再加上才华出从,培根本人已是1584年入国会,1596年被伊丽莎白女王任命为特别顾问,1617年被任名为掌玺大臣,1621年卷入受贿案被捕,1626年因风寒去逝。如些显赫的人生背景,我们可以感觉到,怎本书的出发点与目的,个人感觉里面谈到国家与政治的随笑,都不是我喜欢的文章,大多数文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众的前提来写,所有的思想都是为了国家,为了女王,我个人比较喜欢从人性本生来写事的书;

  本书不喜欢有三:

  一是基于培根的背景,所处时代,当时所处地位,写本书的基调,都是为了国家,把女王利益高于一切的基调;

  二是培根本人已是律师职业,职业和权位使然,需然环环紧扣,所有文字都是在找证据一样;

  三是文中太多的小论题,都是在谈大道理,教人如何为国,出发点是为国家上层人士,与如现实的生活相距甚远,我更喜欢发自普通人心底的书籍,描述人心灵的故事。

  当然本书肯定是好书,喜欢有三:

  一是里面有很多文章,如谈天性,谈胆大、谈爱性……等等都是我喜欢的内容,特别是谈天性一文,让我感触颇深,对小孩的培训上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最后一句很是有道理——“人的天性不生香卉,便长野草,所以让他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

  二是这本书是本伟大的`书,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时期小孩子,我个人感觉就是必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里面很多好文章甚或可让小孩熟记于心,教与他们做人的道理,指明方向;

  三是全文都是激励为主的文章,有很多可细细品味的哲理性语句,当认为生活对自己不公,受尽折磨时可是疗伤的哲理文字。

  并且可以肯定,他绝不是一个依仗家庭而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在他的随笔集中可以看出,他对《圣经》是很有研究的,或许可以对其中的篇章信手拈来(虽然一些片段出现了错误);他对历史深感兴趣,对于历朝各代的王侯将相之事如数家珍;至于希腊神话更是融汇在各篇随笔之中,着实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培根随笔读后感 12

  翻开了《培根随笔》的第一眼,其整齐排列的目录就深深吸引了我。“真理”、“嫉妒”、“死亡”……蕴含着哲理的标题令我惊叹。怀着好奇的心情,我读完了它。

  翻开了一篇一篇的随笔,这本书再次使我惊叹。它那简洁的语言和优美的文笔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读他的随笔,仿佛是一种享受,相比我读过的《缘缘堂随笔》,它更为严肃,却丝毫没有让人觉得枯燥。当然,书中对于世间万物独到的解析和迭出的名言警句更让它锦上添花。

  每逢书中精彩之处,我也情不自禁地微笑点头,似乎找到了一位知音。有时书中的见解与我不同,细细看来,书中自有其精彩奥妙之处,好像开辟了新的天地。但是,当我脱离了初次读它的兴奋之后,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竟不知不觉得羞愧了。我发现,我以前的某些想法,是多么的世俗、无知和鄙陋。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轮财富》和《论嫉妒》。

  “财富是德行的累赘”,此言一出,确实惊到了我。我本以为这世上,大概没有人是不爱财的。有时我甚至幻想,假如我能给我的钱财定一个数目,我希望能够取之不尽。但是当我往下看时,终于意识到了我想法的幼稚。“钱财在富人心中就像一座城堡。”是啊,假如被只存在于心中的假象所迷惑,只为钱而劳动,无疑会错过许多快乐。“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不忘初心,保持心灵的'一份纯净,才是最好。

  “爱打听别人隐私的人,也必然是心怀鬼胎的人。”这句话离我无言以对。我不是很确定在别人的眼里我是否心怀鬼胎,但是回忆我的所作所为,我对于别人的隐私确实很不尊重。现在想来,这该是一种多么没素养,过么无礼貌的表现,我简直为我以前的做法而感到羞耻,或许我并不是有意的,但是细节的重视却成为了我和品格高尚的人的差距。《培根随笔》中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但在我看来,显然其中的道理更为珍贵。我将它当作一本哲学的宝书看待。在读这本书时的不断自我反省中,也算是对我的一次洗礼。

  培根随笔读后感 13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家、哲学家,他对于唯物主义思想的贡献被马克思与恩格斯高度赞扬。最近我读了《培根随笔》,通过作者的文字领悟到了许多有关人生的哲理,这让我感到收获颇丰。

  《培根随笔》是一本包含五十九篇文章的作品,涉及政治、经济、婚姻等各个领域,内容广泛而丰富。在这本书中,培根详细地探讨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形成的原因,并揭示了许多负面情绪的本质。他通过引导读者去探索内心,强调了真善美的重要性,同时批判了虚伪邪恶和丑陋。他认为,当人无法从自身的优点中获得滋养时,就会转而寻找别人的缺点来满足内心的需求。这种行为源于自身的不完美,因此需要伤害他人以获得心灵的安慰。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嫉妒的根源,并警醒人们对自身进行反思和改进。

  培根的文字风格冷静而客观。他不仅对个人品德和行为进行了深入探讨,还公正地指出了黑暗政治现象,并提出了警示和劝诫。他总结了当权者存在的`四大弊病:拖拉、腐败、粗暴和易受影响。这些观点精辟而引人深思,在如今仍然具有启示意义。他详细阐述了这四个弊病产生的原因和不良后果,并提出了有效应对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培根思想的特点是兼具辩证和理智。他主张将外国学问中的精华融入本国的风俗习惯之中,这与我们所倡导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着相同的思想内涵。他强调在处理事务时要把握一个度,即“各个部分的顺序、安排、选择是迅捷的生命,只要不过于错综复杂即可。”与单纯追求详尽安排相比,他更强调便利性,同时也不愿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这种哲学思想十分富有智慧,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有益的指导。

  虽然培根对人性中的缺点进行了批判,但他并没有否定人际关系对人的重要性。从他的著作中可以感受到,培根对人类社会有着深入透彻的剖析,他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人类,我们生来就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且我们会受到这些人际关系的影响。例如,在《论友谊》一文中,培根写道:“除了平和感情、加强判断力这两种作用,友谊还在一切活动和事务中提供帮助和参与。”这句话明确总结了友谊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友谊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并《培根随笔》不只是枯燥的理论辩论。培根的文字条理清晰、流畅,层次分明,并且巧妙引用前人名言,以增添可信度。他还善于使用比喻,既增加了文学色彩,又使得读者不感到沉闷。例如,当描写美德时,他写道:“美德就像一颗宝石,只有镶嵌在清洁的地方才能发出最美的光芒。”在《论假聪明》中,他用“宁愿拥有一块朴素的榆木疙瘩,也不愿拥有一枚华丽的绣花枕头”的形象比喻,生动有趣。

  《培根随笔》是一本充满哲学智慧的书。培根这位先哲将他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我们,我们自然是获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后感 14

  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去寻求真谛的缘由,不但由于探索真谛是艰苦的,真谛会束缚人的空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逢迎人性中的那些恶习。我也不懂这究竟是甚么?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寻求虚伪吗?或许是由于真谛好像阳光,在它的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显得华丽。

  真谛是甚么?很简单,由于真谛的缘由其实不是他们所接受的,在碰见一件新事物时,人们总是会怀疑,不清楚真实的'现实。寻求真谛其实不单单是用嘴说,要认识真谛而勇于面对,信赖真谛而对之皈依,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地。

  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可以鄙弃死亡,荣誉感可使人献身死亡,哀思之心可使人奔赴死亡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销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那些生前遭到妒恨的人,死后将为人类所敬佩!

  每一个人面对死亡,都会恐惧,也都会思考,死亡是甚么?人类内心所想的,都是人在临死前痛苦的呻吟和痉挛,那惨白的皮肤和大的双眼,无不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赖。但是死亡也代表重生,生命的新开始会更精彩,所以不用惧怕死亡,如泰戈尔的诗集中那句话“使生如夏生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样就足够了。

  培根随笔读后感 15

  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

  好的书籍能带给人们启示,好的书籍能为人指引捷径,好的书籍甚至可以改变人们的一生!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事实上,这段话非常有道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也是我的感想。

  培根随笔读后感 16

  《培根随笔》这本书刚开始接触它时,只觉得它是一本简单议论事物的书。可当我从新温故这本书时,却又发现这本书教给了我很多的人生哲理。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会更加从容地解决。

  《培根随笔》的作者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他有一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散文随笔共有五十八篇。文章的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多数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其中有一篇关于"拖延"的文章,作者认为"幸福就像市场,如果你能多等一会儿,价格就会下降;有时候它又像西比拉卖神谕集那样,一开始整套出售,然后逐渐毁掉几卷,但价格仍要全套书的价钱。"这说明了拖延的时间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有些情况下,稍微拖延一会儿可以获得更多利益;而有些情况下,稍微拖延一会儿则可能错失良机。抓住机会需要注意时机选择,正如俗语所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事情刚开始时,抓住最佳时机是至关重要的智慧。作者还提到"时机的成熟与否必须经过仔细考虑",我们要成功抓住机会,就需要思考时机是否成熟,并且做出明智选择。机遇的出现并非偶然,抓住机遇也并非巧合,它们背后需要深思熟虑和理性选择。

  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幸运的力量》。其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每个人都是自己幸运的筑造者。”确实,幸运并非偶然降临,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而来的。“外表上炫耀的才华虽然会引人赞美,但潜藏不露的才能才能带来真正的幸运,这需要一种难以言传的`自制力和自信心。”这就是所谓的“潜能”。幸运并非无形,尽管幸运之神盲目,但他们是存在的。幸运的机会就像银河一样,单个机会可能不显眼,但整体却是光辉灿烂的。同样,一个人可以通过持续的小努力来追求幸福,这就是不断培养美德。实际上,幸运之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为自己争取幸运,而不是等待好运降临。成功并非完全属于我们,也有一部分依靠幸运。我们可以说那些历史人物是伟大的,也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

  《培根随笔》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哲学、道理,还有智慧。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原计划在进行的,我所能做的则是发现并继续探索。

  培根随笔读后感 17

  《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科学家,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培根随笔》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本书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对于各种方面的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朋友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他们给予我们的关爱、支持和帮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遇到困难时,朋友是我们可以依靠的肩膀,他们会鼓励我们、引导我们走出困境。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双温暖的手,帮助我们重新站起来,并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挫折。而在我们取得成功时,朋友也会与我们共同分享这份喜悦,并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除此之外,朋友还是一个可以倾诉心事的'人,他们能够理解我们的感受并给予支持和安慰。无论是开心、难过、烦恼还是愁闷,我们都可以向朋友倾诉,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排忧解难。朋友还可以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们会教导我们正道,启迪我们的智慧,帮助我们成长为更好的人。总之,朋友就像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们是我们生活的阳光,是我们前行路上的伙伴。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用心去关注他们、理解他们;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关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美好的人生。

  这五十八篇随笔,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一个好学深思的读书人,常常是一个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的人。培根就是这样的人,他的随笔展现了他的文采和人格,也展现了他的观点。我们可以从这五十八篇随笔中看到培根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他的观点不仅限于个人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政治和历史等方面。他的写作风格简明生动,却又富有哲理性。这些随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我们今天世界的启示和警醒。因此,我们要像培根一样,多读书、深思考、锤炼语言,成为一个文化素质高、有思想的人。

  培根随笔读后感 18

  利用闲暇时间,翻阅了弗朗西斯·培根著的《培根随笔》,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讲述了培根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多方面。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优美,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摆事实、讲清道理,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

  刚刚读到这本书的简介时,深觉哲学的`深奥,内容难以理解,但是越往后读,才发现所有都不是问题了。本书袒露了作者的灵魂和所思所想,原来我们和几百年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可以这样亲近,实在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谈到哲学问题多都深奥难懂,难免枯燥乏味,但是《培根随笔》这本书全文文笔言简意赅、睿智夺目,没有艰涩的哲学名词,也不故弄玄虚。用极其平易流畅的语言,每句话都有一定的针对性,精辟而富有哲理。

  全书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智慧名言,例如“面对幸运多需要的美德是自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这些句子于我们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文章内容还注意使用穿插、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如“天生才敢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嫁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这些富有诗意的语言具有感染鼓舞人的神奇力量。

  读完《培根随笔》,原来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跨越语言和风俗文化的障碍,那里的风俗人情跟我们大同小异。对这个几百年前的人也产生了亲近感,并非觉得他古板迟钝,倒是觉得他博学、机智,而很有幽默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 19

  在这“最美人间三月春,风和日丽柳条新”的阳春三月,西关中学召开了“2018优秀学子读书沙龙活动”。会上张国锋校长赠与与会的同学每人一本名著,并签名留念,我有幸得到了这本心仪已久的《培根随笔集》。

  学习之余,翻读了几篇,被书中的深邃哲理所折服,虽是娓娓道来的简单、通俗、易懂话语,却蕴含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培根随笔》是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著作。培根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是位一生追求真理的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著有《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拥有很多读者。

  《培根随笔》中收录了58篇随笔,作品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些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这篇文章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内在美和外在美。培根认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内在美才是永恒的美。是的,“容貌之美要胜于服饰之美,而端庄优雅的举止之美又胜于容貌之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当今生活中,特别是我们身边的同学过于攀比“外在美”,评价一个人美不美完全看长相和衣着打扮。对于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美”的概念还不够理解,一味追求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在。以前我也不是很理解,但现在我明白了。我在努力改变自己行为的同时,也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有内涵。

  读了《培根随笔》,我收获了很多,正如作者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让我们借助读书沙龙这个平台,在春暖花开的三月,与经典同行,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培根随笔读后感 20

  《培根随笔》第二篇——谈性善,其中有一个观点和中国的一句话不谋而合,那就是“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人性的善讲究一个尺度,把握好这点很重要,因为有时人性中的这种向善的倾向会犯错误,甚至带来重大恶果,意大利也流传着一句谚语“过分的善良,有如一个傻瓜。”

  如前段时间网上沸沸扬扬的江歌案和杭州保姆纵火案。

  江歌案中受害女子江歌是在帮助闺蜜刘鑫时,殒命于与刘鑫纠缠的前男友陈世峰的刀下的。江歌一直将刘鑫当成真心朋友,对其施与了极大的善良,不仅提供给刘鑫躲避纷争的居所,且为保护刘鑫挺身而出,最后不幸殒命。反观刘鑫,却是一副恶毒小人的丑恶嘴脸。事发中,当江歌遭遇危险时不管不顾,甚至置身事外;事发后,刘鑫毫无感恩之心,晒美图、晒幸福,对江歌妈妈恶相以对。看过此案的人们无不痛心疾首,千万网名对刘鑫的口诛笔伐自在情理之中。

  杭州保姆纵火案,简直上演了一部现代版的《东郭先生与狼》,纵火案中犯罪分子——保姆莫某晶,采取恩将仇报的方式,对主家所有对她的'善良和友好毫无感恩之心,反而心生狠毒,因一点点不如意,一点点小私利,就起杀心燃起一把大火,将女主人和三个年幼孩子付之一炬,看到这样的案子简直令人发指,这个蛇蝎保姆简直突破了人类底线、可恶至极。

  这样的事例,让我们痛心疾首,更让我们警醒——盲目的善良不是善良,是愚蠢!

  江歌的所谓闺蜜刘鑫,事发中对江歌的求救置若罔闻、见死不救,事后坦然事外逛街晒图,面对江母态度漠然蛮横,完全背离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底线。同样,杭州纵火保姆案中,蛇蝎保姆莫某晶,一边享受着主家对她的善良,拿着高薪,拿着主家的恩惠,享受着难得的尊重和高待遇,却行使着杀人越货的卑劣勾当,完全泯灭了人性。

  对于像刘鑫、莫某晶这样的人,你的善良就是她们利用的工具,她们根本不值得善良对待。

  事件发生后,带来的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家破人亡的严重后果,更严重的是它会将人心向善的信念摧毁,让人不得不对“性本善”保持足够的怀疑。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会让这个社会失去基本的信任,造成人人自危的信任危机,是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悲剧。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刘鑫和莫某晶的道德审判和严厉惩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认识到这世界上不单单拥有善良,同时也有丑恶和仇恨。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才能不丢掉警惕,才能不盲目行善,才能实现理性的人性向善。

  培根随笔读后感 21

  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真理会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我也不懂这究竟是什么?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追求虚伪吗?也许是因为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的.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显得华丽。

  赏析与分析:真理是什么?很简单,因为真理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所接受的,在碰见一件新事物时,人们总是会怀疑,不清楚真正的现实。追求真理并不单单是用嘴说,要认识真理而敢于面对,信赖真理而对之皈依,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界。

  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可以蔑视死亡,荣誉感可以使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将为人类所敬仰!

  赏析与分析:每个人面对死亡,都会恐惧,也都会思考,死亡是什么?人类内心所想的,都是人在临死前痛苦的呻吟和痉挛,那惨白的皮肤和大的双眼,无不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赖。然而死亡也代表重生,生命的新开始会更精彩,所以不用害怕死亡,如泰戈尔的诗集中那句话“使生如夏生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样就足够了。

  培根随笔读后感 22

  说到培根,在现代社会,我们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作者是培根。我在暑假期间有幸阅读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全集》,其中短小精悍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文章不仅醒目,而且启发人们思考。它们像一支提醒我们警惕错误的棒子,唤醒了许多人的梦想与追求。

  培根,他是命运多舛的一个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时就受尽了功名利禄的熏陶,长大后也就顺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经历浮沉的宫廷政变后,他最终被罢去官职。在沧桑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受尽了苦难的历练,也就越显得芬芳。读他的文章,就像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赐教,须耐心倾听,反复揣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虽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信手拈来的一句话。甚是耐读”索性将它摘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几分味道来。我想不仅厄运能发现美德。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

【培根随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阅读培根随笔的心得04-06

【精选】《培根随笔》读书笔记12-14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02-24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09-03

培根随笔心得体会04-17

《培根随笔》读后感07-08

培根随笔读后感02-26

《培根随笔》读后感04-28

培根随笔心得体会12篇01-09

培根经典语录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