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说课稿

时间:2022-06-09 11:55: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谨》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谨》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谨》说课稿

关于《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弟子规》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经典读物。它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礼物,它短小精悍,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它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以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我们师生。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诵读过程中,思想,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弟子规——谨是自编教材《弟子规》的第三部分。这部分内容告诉孩子们要注重生活的细节,从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养成做事不急不躁、沉沉稳稳的性格,长大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踏实而稳健。

  二、说设计理念:

  让孩子走近《弟子规》,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以此为起点,开始对传统经典的追寻,进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凭借此课,体现校本经典特色。《弟子规》一课,将厚重的中华文化溶入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之中,给儿童以浸润,给儿童以重染。这样,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离,使遥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把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思想智慧内化为一种品质,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说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并能背诵所学的内容。

  2、了解所学内容的意思,能够明理,能够指导日常行为。

  3、通过学习,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经文,感悟经文内涵。难点:背诵所学的内容,并能根据所学的指导自己的行为。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要采用多种方法诵读经文,演绎经文,领悟经文的内涵,教学要紧扣语言文字,创设情境,引导学

  生走进文本,通过解读小故事,使学生的情感提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把学《弟子规》与学做人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如何去做人处事,整堂课实现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优化组合,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本节课通过“事实(故事)导入——明意——结合实际谈体会——把所学内容向师生汇报”,在注重老师主导地位作用的同时,也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弟子规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我们学习弟子规谨有一段时间了,谁来说说通过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做人处事的道理?(指名回答),在生活中你做到了哪些?看来同学们学到的还真不少,今天我们继续往下学习。(板书:谨)

  设计意图:

  1、复习以前学过的部分内容。

  2、检查学生有没有学以致用。

  3、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组句子: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一)学习:缓揭帘,勿有声。

  1、(出示门帘图片)问:这是什么?你在哪见过门帘?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在进门出门时是怎样掀开门帘的?

  2、到底怎样掀开门帘才是有修养的行为呢?古人早就给了我们答案。课件出示:缓揭帘,勿有声。

  3、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学生齐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缓∕揭帘,勿∕有声

  4、自主探究:句中的“缓”和“揭”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5、结合你每天掀门帘的经验,探讨一下:为什么古人要求孩子要“缓揭帘,不要发出声响”呢?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6、这话很有道理,我们就要记住,把它背下来。(齐背,指背。)

  7、根据句中“小心用物,不发声响”的涵义,判断下列行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上课时,小刚开文具盒拿笔,发出噼哩啪啦的声响。

  B、小明在家拉窗帘时,动作总是很轻柔。

  C、王叔叔开出租车,他半夜回来从不乱按喇叭,进入楼道拿钥匙开门也是轻手轻脚。

  D、小丽在家玩玩具时,弄得乒乓乱响。E、小兰打扫卫生,挪动桌椅时,在地上拉,发出吱吱的叫声。

  8、实际演练:同桌间进行搬椅子比赛,把椅子搬出去再放回原位,不发出声响者获胜。

  9、小结:我们无论在学校,在家里,在任何场所,言语动作都要放轻放缓,要沉稳,不可急躁、粗鲁,更不能妨碍别人。(板书:沉稳)

  (二)学习:宽转弯,勿触棱。

  1、出示“棱”字,让学生认读。用手摸摸桌子上的棱,问:教室、走廊哪里还有“棱”?出示“触棱”,问:什么叫“触棱”?你有过“触棱”的经历吗?结果怎样?所以我们要小心谨慎不要碰到棱角上。出示“勿触棱”。

  2、探究“宽”的意思:我们发现,一般都是在转弯时容易“触棱”,那么怎样转弯才不会撞到棱角上呢?出示:宽转弯,勿触棱。

  3、指导朗读,并背诵下来。

  4、引申到人:这句话也有引申的意思。不仅是“物”有棱角,人也有棱角。如脾气暴躁,爱与人发生争执的人,就是有棱角的人,我们不要跟他起冲突就是“勿触棱”。说话委婉一点,让他几分,对人要“宽转弯”宽以待人,不要跟人家结怨。不揭人家的痛处和隐私也是“勿触棱”。这是我们应懂的道理。

  (三)根据图片引出第一组的.全部句子。

  1、看第一、二幅图,说说这分别是根据哪句话配的图片?出示第一组全部句子: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2、齐读,男女对读,加上动作读,尝试背诵。

  3、总结:做事情既不要妨碍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要处处小心(板书:小心)、注意的话,有很多灾祸都是可以避免的。

  三、学习第二组句子: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一)学习:执虚器,如执盈。

  1、师生表演小品:吃完晚饭后,小刚说:“妈妈,我来帮你收拾桌子。”他拿起一个空盘子,没走几步就掉到地上摔得粉碎。妈妈说:“你做事怎么毛手毛脚,以后拿空盘子也要像拿着装满东西的盘子一样,才不会打破。”

  2、讨论交流:小刚的妈妈说的话有什么道理呢?

  3、拿空的器具会大意,不在乎。所以要“执虚器,如执盈。”(出示)

  4、根据刚才的表演,同桌探究“执”“虚”“盈”的词意及这句话的意思。

  5、朗读句子,背诵句子。

  6、实际演练:两人一人拿空杯,一人拿水杯,判断示范者拿的是空杯还是装满水的杯子。

  7、取物练习:师讲解并示范用手拿住碗、盘、杯不脱落的方法。根据学生汇报的进行学习。

  8、小结:不仅是拿空的器具要小心专注,拿一些昂贵的物品更要小心谨慎。如数码相机、手机、mp3等等。(板书:专注)(二)学习:入虚室,如有人。

  1、出示原文:入虚室,如有人。指读,齐读。

  2、小组合作探究:刚才我们了解了“虚器”,那什么是“虚室”?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3、案例分析:小军去邻居家借书,屋里没人,小军就自己动手翻找起来。讨论交流:小军做得对吗?为什么?

  4、故事欣赏:《拾金不昧的年轻人》。(板书:慎重)

  (三)根据图片引出第二组句子。

  1、分别出示第三幅和第四幅图片,观察这分别是为哪个句子配的图画?出示第二组全部句子: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2、男女对读,做动作读,小组比赛读,尝试背诵。

  3、小结:这组句子告诉我们从小要养成细心,专注的行为习惯,对待自己要谨慎,才能防范过失的发生。

  四、吟诵经文,背诵经文。

  1、出示全文: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2、熟练诵读:拍手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

  3、背诵练习:带动作背,加上曲调吟唱等。

  4、展示背诵成果。

  五、全文总结:

  我们把今天要学的内容学完了,谁来说说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指名学生说)师指板书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细节,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做到——沉稳,小心,专注,谨慎。(生齐读)让我们把今天所学落实到行动之中吧!

关于《谨》说课稿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曾国藩其人,形成自己正确而独到的判断。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曾国藩的《五箴》,把握其思想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理解《谨言箴》所表达的主旨,养成谨言、慎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在《谨言箴》所表达的主旨。

  教学难点

  曾国藩富有争议的一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张扬个性、提倡自由的'时代,我们总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所以,我们主张言论自由,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最大化。“沉默是金”这句古人的至理名言在今天早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不知有多少人起来反驳它,说“沉默未必是金”“沉默是土”。也许,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反驳是对的。但是,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叫“言多必失”,同样是至理名言。它告诉我们,说话要谨慎,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关于如何说话,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见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教我们如何“说话”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介绍曾国藩。(见教师教学用书资料)

  2、解题。

  道光甲辰(1844)年,曾国藩正致力于程朱理学,模仿韩愈的《五箴》,也写了一篇《五箴》:《立志箴》《居敬箴》《主静箴》《谨言箴》《有恒箴》,本文节选的是其中一箴。作者认为巧言、闲言、夸言、传言、铭言,都是言谈的大忌,告诫自己必须改悔,并用以训勉兄弟。

  3、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音。

  4、学生自由朗读。

  5、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含义。

  女:通“汝”,你。

  解人:指通达言语或文词意趣的人。

  贾欺:兜售谎言。

  矢:通“誓”,发誓。

  尤悔:过失和悔恨。

  蹈:实行。

  耄:年老,八九十岁的年龄。也可意译为“昏惑,昏乱”。

  6、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巧言、闲言、夸言、传言、铭言等的论述,阐明要谨言、慎言的主张。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述题目中的“谨言”的?

  作者并没有直接论述“谨言”,而是从反面入手,以“言”为纲,反对“巧言”“闲言”“夸言”“传言”“铭言”,从而恰到好处地表明了自己“谨言”的主张。

  2、“巧言”“闲言”“夸言”“传言”的害处大家都明白,但是作者为什么要反对“铭言”呢?

  本文中的“铭言”不仅指的是铸刻下来用来警戒自己的文字,更是指虽铭刻下来告诫自己却始终不能悔改、反而屡次再犯的“铭言”背后的一种行为。所以,作者反对这样的行为。希望自己或他人能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不只是说说而已。

  四、拓展迁移。

  1、推荐曾国藩的《立志箴》,《居敬箴》,《主静箴》,《有恒箴》,把握其主旨。

  《五箴》序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尚如斯也。不其戚也!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材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哉其难之欤!因作五箴以自创云。

  立志箴

  煌煌先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息尚存,永矢弗谖。

  居敬箴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俨恪斋明,以凝女命。女之不庄,伐生戕性。谁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主静箴

  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予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驰骛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

  有恒箴

  自吾识字,百历及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日为物迁。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2、阅读唐代韩愈的《言箴》,分析其主旨。

  言箴

  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①?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②;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③;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④!

  【注释】

  ①乌:副词,义为哪里,怎么,与“安、焉、何”同义。

  ②幕中之辩:洪兴祖《韩子年谱》云:“贞元十二年丙子秋,为汴州观察推官。十五年己卯秋,为徐州节度推官。公《行状》云‘武宁张建封奏为节度推官,得试太常寺协律郎。’九月一日上建封书,论晨入夜归事,其后有《谏击球书》及诗。《旧史》云‘发言真率,无所畏忌,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公岂拙于世务者,特不能取容于俗耳。十六年庚辰夏五月《题下邳李生壁》云‘余黜于徐州,将西居于洛阳’,按公黜于徐,盖骾言无所忌,虽建封之知己,亦不能容也。”叛:违背。

  ③台中之评:樊汝霖云:“此谓为监察御史坐论天旱人饥出为阳山令。”倾:倾轧、排挤。韩愈在《论天旱人饥状》中提出“伏请特敕京兆府”停征赋税,而京兆尹李实是德宗的幸臣,他不止一次对德宗说“今年虽旱,而谷甚好”,德宗因而认为韩愈是有意倾轧、排挤李实。

  ④呶呶:谓多言也。

  主旨:讽刺当朝权贵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们说话。

  3、阅读清代林纾的《言箴》,分析其主旨。

  言箴

  轻世藐人,言始无惮。阴克易仇①,长德成粲②。髯鬓花皤③,乃类风汉④。

  斥俗淫奢,女言先谩⑤。议人得失,亦可云讪。恃尔能言,指数毛发。

  转转流播,受者次骨⑥。人之訾女⑦,女曰污予。易地相处,视女何如?

  人匪圣哲,安得无短?反唇稽女⑧,为悔已晚。伤时非厚,侈长近满⑨。

  慎弗诋摭⑩,力强餐饭。

  【注释】

  ①阴克:内心好胜。克,好胜争强。

  ②长德:有德行的贤者。粲:露齿而笑。

  ③皤:毁谤非议。

  ⑧反唇:翻动嘴唇,表示心里不服气。

  稽:计较,争论。

  ⑨侈长:夸大自己的长处。侈,夸大。

  主旨:警戒自己不要任意讥评他人,要厚道谦虚。

  五、生活感悟。

  在主张言论自由的今天,曾国藩、韩愈、林纾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六、作业。

  学习了以上历史上三位名人的文章,你对“说话”是否有了新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谨》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范文01-15

雪花说课稿01-13

物理说课稿01-13

台阶说课稿07-06

荷花说课稿07-12

翠鸟说课稿07-13

《概率》说课稿07-06

重力说课稿07-15

浮力说课稿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