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5 09:56:39 海洁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通用21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通用21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4—9段内容,感受“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4—9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地的朗读感悟文章4—9段的内容。

  (2)通过对文章4—9段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章4—9段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不一样的童年有不一样的快乐,不一样的生活有不一样的精彩,乡下孩子的生活因天窗而变得丰富多彩,今天,让我们继续回到作者的童年,去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2.和老师一起齐读课题两遍《天窗》。

  3.提出问题:天窗是什么?男女搭配读幻灯片

  二、正课

  学习4至7段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4-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天窗能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什么?

  2、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为什么在阵雨来的时候,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

  a.夏天阵雨来了时,大人们不许我们在外面玩啊,其实我们反而喜欢怎样?

  b.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木板窗又了关起来,你的心情会怎样?

  c.是啊,我们喜欢在雨里跑跳,但是却无法尽情享受,于是,在失望与无奈当中,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我们只能(教师用手向上一指):看天窗!看天窗啊!

  d.看天窗!你看见了……

  e.比较句子有没什么不同? 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雨点儿在那里跳。

  f.(下雨音乐)听,雨越下越大了,你还听见了什么? 这雨这雷让你想象到什么?想象一下,这风雨雷电会怎样猛烈地扫荡世界呢?你能描述一下你想象的内容吗?这扇天窗使你的心情变得怎么样啊?

  g.师生搭配读4、5段

  4、当夜幕降临,孩子们被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为什么,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6、7自然段。

  a.从这小玻璃上面作者看到什么,想象到了……从中看书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b.交流汇报

  c.学生读下面一段话,练习说话、写话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写话。

  d.朗诵6、7段 (音乐起,文中的“你”换成了“我”)

  学习8、9段

  1、师:若不是有了这小小的天窗,若不是这天窗使我们产生了这么美好的想象,我们的心灵就得不到慰藉。所以说——(课件“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a.“这小小一方的空白”它指什么?

  b. 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是啊,天窗是神奇的`!你想对发明这神奇天窗的大人们说些什么?

  3、是啊,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时,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向广袤宇宙的窗。所以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a.同学们,你们看,这里的“天窗”加了引号,它指的是什么呀?

  b.理解“无、虚、有、实”

  c.为什么作者说想象到的比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d.齐读8、9段

  三、总结拓展

  1、齐读全文

  2、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跟随茅盾一起透过小小的天窗,凭借无穷无尽的想象,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妙。感谢茅盾先生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

  学习完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填写练习册。

  3、预习27课。

  板书设计计:

  天窗

  孩子们的慰藉

  看见  想象

  雨脚 闪电 星云 无穷无尽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强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2、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了解文章是怎样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习和理解课文是如何运用反衬等写作方法突出人物性格的。

  3、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预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你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47年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时遇到了困难,刘伯承司令员果断地下达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命令,我军遵照命令胜利挺进了大别山。

  师:对!正是由于刘伯承司令员的出色指挥,我军胜利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在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个关于刘伯承的故事,第11课《军神》。(板书课题:11、军神)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文章中的“军神”指谁?

  生:课文中的“军神”是指刘伯承。

  师:课文讲了有关刘伯承的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刘伯承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医生给他做手术,他怕打麻药伤害脑神经,就没有打麻药,沃克医生夸他为军神。

  师:沃克医生是怎样赞刘伯承的,谁能读一读那句话?

  生:(读)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师:同学们都来读读这个句子(出示这句话),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学生自由读这句话)

  生:沃克医生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板书疑问:会说话的钢板?)

  生: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板书疑问:军神?)

  师:除了这些疑问外,预习时你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每小组选一个代表,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各小组讨论交流)

  师:现在就把你们小组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生:一开始,刘伯承为什么不说自己的真名?

  生:我能解答。因为那时刘伯承已经非常出名了,如果告诉他真名,沃克医生就不敢用刀子使劲割他的眼睛,这样刘伯承的眼睛就不会好了。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因为当时刘伯承是个革命者,都想抓他,他怕暴露自己的身份,所以不用自己的真名。

  师:其他小组还有哪些疑问呢?

  生:刘伯承为什么要数刀数?(板书疑问:数刀数?)

  生:刘伯承为什么要勉强一笑?(板书疑问:勉强一笑?)

  生:课文中说:“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沃克医生蓝色的眼睛里为什么会闪出惊疑的神情?(板书疑问:惊疑的神情?)

  师: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生:我会先自己读读课文,然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

  生:我们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师:(小结)对!自己读书是一种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究大家提出的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1、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自主探究,读书感悟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儿到哪儿讲了有关手术的事?(学生默读思考)

  生:课文从“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到“七十二刀”讲了有关手术的事。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应该是从“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到“您过奖了”。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也是有关手术的事。

  师:同学们想一想,夸赞刘伯承的话是不是有关手术的事呢?

  生:我觉得是,因为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勇敢,所以沃克医生才会夸奖他。

  师:说得有道理。那手术之前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先来读文章的第一部分,看看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知道了沃克医生是怎样断定刘伯承是军人的。

  师:沃克医生是怎么判断出来的?你能读读书中的句子吗?

  生:(读句子)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板书:伤势严重、从容镇定)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了他伤势很严重?

  生:我是从这儿体会到的:“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师: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刘伯承非常从容镇定呢?

  生:从“病人微微一笑”可以体会到刘伯承非常从容镇定。

  师:是啊,伤势这样严重,他却职此从容镇定,所以沃克医生断定他是一个军人。 (板书:军人)

  师:可后来为什么又称赞刘伯承为军神呢?画出描写沃克医生和刘伯承表现的句子,多读几启遍,想一想,你能从中体例到什么?(学生读书体会)

  师:在准备时,他们各有表现?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里要听医生的指挥!”体会到病人伤得严重,他怕病人不用麻药会在手术过程中昏过去,所以很生气。

  生:“沃克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从这些话中,我体会到这样的手术一定非常疼痛,非常危险。而刘伯承明知道把烂肉割掉会非常疼痛,但他还是说“试试看吧”,我从这儿体会到他非常坚强。从这里我体会到刘伯承非常珍惜自己的大脑,他想自己以后要有一颗清醒的大脑来指挥战斗。

  师:对!为了保留一颗清醒的大脑,他宁愿忍受疼痛,拒绝麻醉。(板书:拒绝麻醉)

  生:从这一句话还可以看出刘伯承非常爱国。如果他不爱国,就不用带兵打仗,也就不必忍受那么大的疾苦来保留一颗清醒的大脑了。

  师:正是由于刘伯承强烈的爱国之情,所以他才忍受这样的巨痛,才表现出了这样坚强的意志。

  (学生自由感情朗诵刘伯承的话)

  师:是啊!手术是多么的疼痛,刘伯承又是多么的坚强!你们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试试看!

  (学生自由感情朗读“病人一声不吭”一段,然后指名感情朗读)

  师:继续谈,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了什么?

  生:“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最后他忍不住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从这里我体会到了这次手术不一般。

  生:“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七十二刀。”从这里我体会到刘伯承非常勇敢坚强。

  师:刚才我们抓住了重点词句体会到了刘伯承的意志,以后我们就要继续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学到这里,你知道沃克医生为什么称赞刘伯承是“军神”了吗?同学们可以再来读读这句话(出示称赞刘伯承的话)。

  生:沃克医生从来没见过做手术不打麻药的.,他看见刘伯承手术中一声不吭,而且清楚地数着手术的也数,所以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师:(小结)对!在手术过程中,刘伯承表现出了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我们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普通军人都难以做到的,所以沃克医生才赞叹他说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板书:坚强的意志、军神)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用赞叹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沃克医生称赞军神的话)

  师:同学们,如果当时你也在手术台旁,亲眼目睹了这次手术,你会怎样称赞刘伯承呢?

  生:你真坚强!我长大后也要像你一样坚强!

  生:我会称赞他:你真不愧为军神!你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师:正是由于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他为自己保留了一颗清醒的大脑,使他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出色地指挥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你知道刘伯承曾挥过哪些战斗吗?谁来简单说一说。

  生:(略)

  师:(出示文字)对!刘伯承曾参与领导、指挥了有名的南昌起义、第四、五次反“围剿”及百团大战、淮海战役、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战斗,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下还可以继续查找有关这些战斗的资料。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不公感受到了刘伯承那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也领悟到了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以后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应该多留意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这些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只有这样,读书学习才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3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

  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

  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二、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⑴ 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⑵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

  (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看法等等。)

  四、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

  ⑴ 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交流中读有关语句。)

  ⑵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五、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

  ⑴ 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

  ⑵ 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3、延伸课外:

  课后,请同学自己参加一次磨炼自己意志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4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失重、缘故、觅食、小心翼翼、心旷神怡、广袤无垠等词语,并用“心旷神怡”和“广袤无垠”写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品词悟句;重视细节,强化理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了解宇航员在登月过程中的工作、生活情况。

  2、通过学文,引导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类探访月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月球之旅》,看看作者是怎样记叙这一真实历程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轮读课文,相机正音,互相评价。

  3、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由读课文,理清记叙顺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思考:登月球分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阶段的要点。

  指名复述登月球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三个阶段:飞船升空、登月成功、胜利返航。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四、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说说登月分那几个阶段?

  二、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讨,深入体会。

  1、宇航员登月到返航经历多长时间?宇航员是怎样生活的?

  2、宇航员登月后做哪些事?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

  3、课文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二、合作探究。

  对以上的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

  1、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千米,历时95个小时。失重状态下吃饭和睡觉很有趣和特别。

  2、宇航员登月球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拍摄了许多照片。“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3、语言方面:恰当的描述、用数字说明、叙述中有议论。

  三、拓展延伸,联想和想象。

  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插图,引导想象。

  1、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2、假如你驾驶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板书设计:

  12月球之旅

  登月生活

  地球、月球

  返回地球

  教学反思

  《月球之旅》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纪实报道,是学生较感兴趣的、航天知识方面的文章。和学习第十课一样,首先是小组自学完成读课文、读准字音、写书生字词以及弄清课文主要内容等问题。找出不懂得地方。在接下来的展示学习中,首先检查学生的读——每组请一个学生分段读完课文,再进行听写——上黑板听写,错了一个以上就不给本组加分。

  接着就是请人讲课文主要内容,并逐段弄清每段的意思,算是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是说最令自己兴奋的那一段。先读,再说理由。最后是理解难句子:“对于人来说,这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于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飞跃。”自由发言,如果哪一组的同学说的最接近就给那一组加分。所以有几个学生发言了。最后,我根据大家的`发言进行了小结,拿出了较通顺的句子组成的我的理解:“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了月球,他的步子和平时一样小,但这标志着人类的航天事业以向前迈了一大步,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所以,在议论的基础上,问题得到了解决。使大家动了脑筋后获得的结论,尽管他们的语言还很零碎。小组学习真的是高效课堂的阵地呀。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漱、萨、腊、逻、辑”。

  2、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地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

  1、你们独自一个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看样去的'?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

  2、检查词语的理解。

  3、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⑴分组通读课文,教师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学生纠正。

  ⑵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三、深入学习课文,集会文章思想。

  (一)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

  (二)学生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1、提出讨论的论题: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2、初步了解学生的看法后,根据该和不该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在班级反馈。

  3、教师根据情况行当评价。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打工挣钱

  乌塔周游欧洲

  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

  3.懂得自保、自救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6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德国小姑娘乌丽娜在丽江的故事,带给我们回味无穷的审美感知。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教学重难点

  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金色的读书年华,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珍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

  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出示自学指导一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

  注意多音字”娜”。

  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

  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出示自学指导二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什么事?并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概括主要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回顾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1、体会丽江的美。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老师点拨以下几点:

  (1)整体描写。

  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

  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

  (2)局部描写。

  “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边浣洗……特别好看”理解。

  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

  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

  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

  数量多:354座。

  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

  材料多:石头,木头。

  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

  (3)总结过渡。

  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什么又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

  2、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

  如”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

  4、学到这里,你觉得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课文在叙事中写景,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的。

  2、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天上的星星》。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善教和莫泊桑的勤学。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福楼拜的善教和莫泊桑的勤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听写。

  2、交流人物资料。

  三、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

  1、几次拜师?分别在哪里写到?

  2、简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习第一次“请教”

  1、自由读2——5自然段,看看莫泊桑怎样请教的,福楼拜如何指导的`?

  2、通过莫泊桑的话体会他的困惑到底是什么。

  3、抓住福楼拜关键的话“功夫还不到家”,品味大师第一次指导的针对性。

  4、福楼拜认为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呢?体会福楼拜就是指导莫泊桑在观察方面肯吃苦,勤练习的。

  5、感受莫泊桑“万般无奈”的心情及困惑。

  五、学习第二次“请教”

  1、抓住人物的语言特点,感受福楼拜的善教。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六、小结。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具:

  大黑板 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

  查字典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 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 齐读

  ② 自由读

  ③ 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 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2、 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 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 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 评点讲析

  ⑴ 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 :坐车人 B角色:朋友

  ⑶ 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 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 ▼ (楚国)

  3、 引申阐发道理

  ⑴ 总结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

  ⑵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 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 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 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井水特点,感受古井给作者带来的甜美和欢乐。

  2、理解井水清、甜、凉这三部分在段式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仿写一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清、甜、凉这三部分在段式结构上的相同点,感受古井给作者带来的甜美和欢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写生活片段的作用:表现井水特点,表现井水给自己的童年生活带来快乐。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和结构,练习用串连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通过初读,你知道课文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吗?

  教师随学生发言点击课件出示三部分的段意,并板书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我”老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古老的水井。

  第二部分:井水清,甜,凉,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第三部分:赞美了挖井人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板书:古老清

  井水甜

  赞美凉

  2、请你把三部分的段意串连在一起,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多数学生只能将三段的段意串联在一起,不能自觉地进行删减合并,主要内容存在语意重复的现象。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发现主要内容中语意重复的地方,启发学生进行合并删减,保留后面的内容,使主要内容在要点齐全的情况下语言简洁。

  课文《井》的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我”老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古老的水井。井水清,甜,凉,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甜美和欢乐。赞美了挖井人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提问:读一读主要内容,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两次写到“甜美和欢乐”)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解决?(课件展示去掉前一个内容,后面的内容前移,形成简洁规范的主要内容。)

  3、读一读修改后的主要内容,用串连段意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部分:“我”老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古老的水井。

  第二部分:井水清,甜,凉,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第三部分:赞美了挖井人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教师归纳总结:用串连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先将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再进行合并、增减,注意语句要通顺简洁。

  二、抓住重点生活片段感受井水特点及甜美和欢乐,比较三部分在写法上的异同。

  导语:作者每每想起这清、甜、凉的井水,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童年生活的情景。请你浏览课文3—7自然段,思考:作者回忆了哪些生活片段?

  (一)回顾表现井水特点的重点生活片段。

  板书:“数星星” “浇菜” “收大萝卜” “浸、吃李子”

  (二)抓住主要生活片段感受井水特点,在朗读中体会带给“我”的甜美和欢乐。

  导语:请同学们抓住这些生活片段深入阅读。

  层次一:依据自学提示自主阅读感受井水特点和带给“我”的甜美和欢乐。

  自学提示。

  请你从第二部分中选择一、两个生活片段,边读边思考: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到了井水特点,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层次三: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井水特点,指导学生读出甜美和欢乐。

  层次二:交流理解,指导朗读。

  井水清

  1、你觉得怎样读就能把井水“清”的感觉读出来呢?

  预设一:如果学生没有突出强调“一颗一颗”和“闪亮”,教师就提问引导。

  (1)你觉得怎样读就能体现星星是一颗一颗的?

  (2)你读的时候能让我们也感受到那闪亮的星星吗?

  个别指导后再让全体学生自由读,然后再请学生朗读。

  预设二:如果学生能突出强调“一颗一颗”和“闪亮”,教师就追问。

  (1)你读“一颗一颗”时为什么语速慢了呀?

  (2)你为什么重读“闪亮”呀?

  2、“数星星”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

  出示课件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1)请你在朗读的时候只读一个“多远”、“多深”,感受到了什么?

  (2)再读读文中的句子,你又有了怎样不同的感受?

  预设:多数学生只能体会到连用两个“多远”、“多深”强调了星星离得远,井水很深。针对学生的理解,教师采用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

  教师配乐范读:从老师读“多远”“多深”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文中连用两个“多远”、“多深”,感觉“我”一边数星星,一边在思考,在想象。)

  学生自由练习后配乐指名读展示。

  井水甜、凉

  导语:井水的清澈引发了作者的思考,那“甜”和“凉”这两部分又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受生活片段带给“我”的欢乐。

  导学策略

  (1)教师采用引导想象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收大萝卜”。

  读这两段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请你一边想象着这种情景,一边朗读。

  指名朗读前请学生说一说想象到的情景。

  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也仿佛看到那洗得白白胖胖、顶着碧绿碧绿大缨子的萝卜呢?

  (2)教师采用抓重点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浸、吃李子”。

  你觉得怎样读就能突出“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教师抓住学生的发言进行叙述。

  作者童年的时候忘不了这可口的味道;成年以后还忘不了这可口的味道;甚至到了白发苍苍的时候,也忘不了这可口的味道!

  2、井水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三)通过比较明确三部分在写法上的相同点,理解“运用生活片段写具体”的好处。

  层次一:梳理三部分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1、默读3—7段,三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2、师生归纳梳理。

  预设:学生通过默读能感受到三部分都是“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写出井水的特点,然后通过生活片段具体写出井水的这个特点”。对于第三点不易体会,教师运用比较的方法突破难点。

  (1)作者在生活片断的最后都写了什么语句?教师依据学生发言归纳出示。

  “数星星”: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收大萝卜”: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

  “浸吃李子”: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2)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相同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都写出了生活片断带给“我”的感受。

  1、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写出事物的特点。

  2、然后通过生活片断具体表现事物特点。

  3、最后写出了作者的想法或感受。

  层次二:通过比较明确“运用生活片段写事物特点”的好处。

  导语:我们通过比较了解了三部分在写法上的三个相同点,尤其是第二点写法和我们在中年级段学习过的“先概括后具体”写法不同,本文主要通过生活片段来写具体。那作者为什么要通过生活片段来写井水特点呢?

  1、出示《井》的片段。

  井水很清很清。我小时候,夏天和秋天的傍晚,常和妹妹到井台上来乘凉。我们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2、出示《我爱故乡的杨梅》的片段。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这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读这两个片段,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理解。

  (1)从写法的角度:这两个片段的写法有什么相同之处?(通过生活片段写事物的特点。)

  (2)从情感角度: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表达了爱家乡、喜爱事物的情感。)

  本文通过生活片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通过生活片段写表达了井水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板书:甜美和欢乐

  (四)比较三部分在内容上的不同。

  1、三部分在写法上有三点相同,在内容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2、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梳理总结。

  (1)片段的内容不同;

  (2)生活片段的数量不同;

  (3)表现的情感不同。

  教师针对第三点总结。

  虽然都是写给“我”的生活带来甜美和欢乐,但是有的是思考之乐;有的是丰收之乐;有的是美味之乐。

  三、抓住首尾段体会井水“给许多代人带来了甜美和欢乐”,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导语:我们重点阅读第二部分,体会到了井水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甜美和欢乐。那仅仅是给“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带来甜美和欢乐吗?

  1、依据学生发言出示课件。

  那口井,是谁开掘的呢?他们以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了多少甜美和欢乐啊!

  预设:学生能抓住“后代”体会到给许多代人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2、除了结尾段,还从哪看出来的?

  导学要点: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的内容,抓住“深深的印痕”理解井的历史太长了,井给许多代人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3、你明白了课文为什么要介绍井的历史古老了吗?

  交流总结两点:如果不写这部分,题目就应该是“井水”,以《井》为题不仅仅要写井水;如果不写这部分,就只能表达出这口井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甜美和欢乐,写上这部分就能表达出“这口井给许多代人都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4、作者通过生活片段表现井水特点,最主要的是想表达什么?

  教师点拨引导: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井水给许多代人都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四、回顾重点段的写法,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第五题。

  导语:作者为了表现这种情感选择了通过生活片段写井水特点的写法。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说一段话。

  1、回顾写法。

  2、请你从老师提供的内容中选择一个,也可以自己定一内容。思考:通过什么生活片段来写?

  (1)路上的车真多!

  (2)天真冷!

  (3)真!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师生交流,教师针对写法特点进行指导。

  教师评价:你用上了其中的()点写法,如果能在前面加上表示时间的词语就更像生活片段了。

  学生评价:你觉得他说的符合哪点写法?能不能提一些建议。

  布置作业

  1、背诵3—5自然段。

  2、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25井

  古老

  清“数星星”遐想之乐

  甜“浇菜” “收大萝卜”劳动、

  丰收之乐

  凉“浸、吃李子”美味之乐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读议文章二、三两段。

  2、进一步学习“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3、明确陈毅先生的沉着应敌、大智大勇。

  4、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日本鬼子的凶狠、狡猾与陈毅先生的沉着、大智大勇的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通过第七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写人的文章可以如何来概括人物的特点呢?(明确“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并板书)

  2、导入:这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8、“私塾先生”,领略陈毅先生的大将风范。(板书课题)

  二、读议文章二、三两段

  1、初知形象

  (1)自读课文二、两段

  引:文中同样的意思的话仲先生却说了两次,找出这两句。(幻灯出示)

  ①“写字心要静,不管有什么情况都不要紧张,不然是写不出好字来的。”

  ②“写字第一心要静,第二心要真,不把心思集中在字上,字就没有精神。”

  (2)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仲先生同样意思的话说了两次,有必要吗?(各抒己见,不作定论)

  (3)要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再一起去读读课文,找找文中有关语句,说说仲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两句话的?

  第一次:

  ①在练字时:“这天中午,天……认真地练写毛笔字”(针对性)

  ②在敌人包围时:“立刻调来了军队,把全镇包围起来。”(紧急中)

  ③学生认识且疑惑时:“他不是在李家作客的仲先生吗,怎么当起私塾先生来了?(表明身份)

  第二次:

  ①连续盘问时:一个小头目……问:“共产党的有?”

  “你的,什么的干活?”小头目又问。

  ……(证明身份)

  ②鬼子查看时:鬼子没吭声,不断查看着学堂里的每一个人。(稳定情绪)

  ③暗示身份时:“他们都是学生的干活”(再明身份)

  (4)再议:有必要吗?(而且很重要)

  他真正的目的在于什么?

  可见仲先生的?(遇事冷静,沉着对敌)

  以上隶书部分教师相机板书。

  2、进一步感知

  过渡语:通过刚才我们共同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抓住人物言行能概括人物特点。那么文中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言行还有吗?找出来读读、说说。

  (1)找、读、练说。

  ①“共产党的没有!”仲先生泰然地回答。(镇定)

  ②“我的,私塾先生……,”仲先生指指在座的学生,接着说,“……”

  (借机行事)

  ③“……”仲先生说到这儿,哈哈大笑了。(智高胆大)

  …………

  (2)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交流评议。指导感情朗读。(抓住人物提示语)

  教师借机表扬: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把仲先生的大智大勇表现得很充分。

  (板书“大智大勇”)

  3、对比

  过渡语:应该说仲先生的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但文章还用了不少的笔墨写了日本鬼子的言行,这是为什么呀?

  (1)找出写日本鬼子言行的语句,说说你觉得日本鬼子怎样?

  凶狠:杀气腾腾……

  狡猾:“鬼子没吭……,不断查看……”

  “既不走,也不查问,只是一边走,一边察看。”(板书隶书部分)

  (2)读表结果的内容,问:你对文章为何写这部分内容是否已经恍然大悟了呢?

  ①情节安排上的需要。

  ②衬托(更显大智大勇)。

  (3)分角色朗读体会。

  过渡语:那我们可要把仲先生的沉着、大智大勇与日本鬼子的凶狠、狡猾同时也愚蠢之间的对比给体现出来。

  三、小结

  1、人物形象。

  2、学法。

  3、延伸

  (1)学“写人”文章的方法——写“写人”文章的方法:把事情交代清楚,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是一种好方法。

  (2)人物:课外可找有关介绍陈毅的文章去读读更深了解他。

  四、作业布置

  作业本5

  板书: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仲先生(陈毅)大智大勇日本鬼子

  一、成功之处

  1、针对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分析史料,培育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教学以有机结合的五个环节结合而成,把分散的人物主线,糅合成以人物简介、思想与反思为主线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时内容。并通过补充典型史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培育了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与史论结合的意识。

  3、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兴致盎然,能积极思考,积极作答,对问题的思考深入且有自己的看法,这一探究课的特点是符合的。

  二、不足之处

  1、选择的史料多为文字资料,为尊重史实,基本保持文言风格,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部分字句难以解读,教师在史料解读方面的引导时间过多。

  2、教学中学生提出部分颇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难道不对吗?为什么同样是面临侵略日本却如此欢迎《海国图志》一书?,限于时间与教师思考深度,只能将这些问题延后解决,总觉得有遗憾。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颈联中的“暖”“寒”的'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现在我们的主席是谁?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生自荐回答。

  师小结、补充,简介毛泽。

  2、、板书课题,简介写作背景。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七律”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出示课件,适当讲解。

  2、指名说说对长征的了解,出示长征地图。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四个生字,指名读,齐读。

  4、指名读课文,集体评价。

  5、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想一想,说一说;指名说。

  三、精读课文:

  1、诗中具体写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那些困难?

  请认真读书,边读边标画。

  同位交流。

  集体交流,师点拨。

  四、指导书写:

  1、学生书写自己最喜欢的诗句。

  2、展示、评价。

  五、总结评价:

  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评价学习效果,强调重点。

  六、布置作业;

  必选:背诵《七律·长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2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文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把故事的内容演一演。

  3.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请大家观看一个短篇,边看边思考: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难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预习的提示,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l)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班上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学习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 晏子使楚教案 卢嘉颖-

  3.全班交流。

  (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对应出示三次斗智的重点句子,并相机板书。)

  4.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指导朗读课文。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组间可以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点拨并小结同时板书: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慰藉”的含义。

  2、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学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孩子们与课文的共鸣。

  2、理解课文第九段,进而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图片)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就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会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呢?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

  1、通过同学们的自读,谁来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块怎样的天窗?你是从那一段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这样的句子吗?(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轻声读)

  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①当夏天阵雨来临,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时,随着木板窗一块块被关起来的时候,眼前一片黑暗,犹如地洞。那小小的天窗是什么?(慰藉)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那小小的天窗又是什么?(慰藉) 当你忘不了雨中的嬉戏,草地河滩上玩耍,当你满肚子委屈,孤枕难眠,无言以对时。那小小的'天窗还是什么?(慰藉)

  ②的确,这简陋的,在黑暗中透出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是你可以看到外界的窗,它又怎能不是慰藉呢?那么谁给“慰藉”找一个近义词? (安慰、抚慰、安抚、宽慰)

  ③谁来说说你在什么情形下,最需要慰藉?

  三、精读体悟

  1、配乐朗读4-7段。

  这小小的天窗,如此让人神往,它在你最需要慰藉时,给了你快乐、安慰和无尽的温暖,伴你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老师禁不住也想读读它,想走进它。请同学们边听边闭上眼想象,你从这小小的天窗中看到了什么?

  2、描述情境,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看到天窗以外的事物。

  ①补充句子:从那小小的天窗,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 ,这也许是 ,也许是 ,也许是 。

  (想象雨脚、闪电、树影、星空,想象狂风暴雨、绵绵细雨、雨过天晴下看到的不同情景;用“也许也许也许”造句。)

  ②我们说这天窗不但给人以慰藉,还是一块神奇的天窗。那么我们说这一方小小的空白真是值得我们赞颂。请以“天窗啊!天窗,是你”开头,给天窗写一段话。

  3、总结:天窗让我们从“无”中看到了“有”,又从“虚”中看到了“实”,并且比任何时候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这是想象的魅力,也是作者茅盾先生用精炼的笔触写作丰富内蕴的独到之处,让我们领略到了世间不一样的神奇。

  四、家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第3题。

  板书设计:

  天窗

  “ 无” “有” “ 虚” “实” (精炼)

  (丰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

  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

  讲授法。

  时间:

  一课时

  教程: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洛”。能正确读写“洛阳”、“匆匆”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2.想象《秋思》中描写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有“思乡”、“思亲”题材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以及上节课学的《泊船瓜洲》等等。而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一首以“思乡”、“思亲”为题材的古诗----张籍的《秋思》。

  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在不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的表达了客居异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构思巧妙,历来为后人称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2.板书课题秋思

  二、作者简介

  张籍:(约768—约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中唐诗人。官终国子司业,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著有《张司业集》。

  三、新授

  1.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匆 cōng)平舌音, 洛 ( 与“格”字比较),“シ”与水关,洛,古有洛水河,洛阳在古洛水河北岸而得名,九朝古都,有4000多年的历史。

  2.示范朗读,并分清停顿。(注:加点的字读音稍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学生自读一遍,再齐读。

  4.学生自学,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引导提示:

  秋思,秋天里的愁思,秋天,百花凋零,落叶归根的季节,思乡情切,愁绪油然而生。

  洛阳城里见秋风,

  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详见《晋书张翰传》。故后人每以秋风起而感发思乡之情。秋风,既可以是实指事情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欲作家书”时的心情。(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洛阳城里秋风乍起)

  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将要,想要。 作,写。 家书,家信。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内容很多。 (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想要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信,可要表达的意思很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

  复,又。恐,怕,害怕。尽:完。匆匆,表明离家多年,有说不尽的话,暗含急切的思乡之情。(这句意思可理解为: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捎信的人。临,将要。发,出发。 开封:开启信的封口。又开封,进一步加深了“说不尽”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态,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觉得话还没有说完,故“又开封”。(这句意思可理解为: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5.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作者为什么会“恐”“说不尽”?

  b.为什么会“行人临行又开封”?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根据板书设计及学生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背诵古诗。

  四、总结全文 教师讲述,配以舒缓音乐,让学生联想诗中画面

  这篇脍炙人口的思乡佳作,寥寥数语,凝练简约,寓意深远。这和诗人创作时选词练句是分不开的,如“见”字,“恐”字,“又”字。细致入微地刻画诗人此时的心理-------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一句。小诗以平淡本色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作者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淡叙事,却有内涵。秋风本无形,它却包含着肃杀之气。使木叶摇落,百花凋零,做客异乡的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孤独凄冷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有内涵的“见”字,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和联想。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又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交通又不便利,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得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家书就要发出时,怕匆忙之中漏掉了什么话,在送信人就要上路时又拆开信封。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人捎信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觉得这封饱含千言万语的信仍不尽人意,好像还有什么重要的内容没有写进去,于是在捎信人将要出发之际,打开信封。这好无定准的“恐”,显示了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不一定真是遗漏了什么内容,而“临行又开封”细节也不一定真的补上什么话。这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正是这一行动方显示了他此刻细致入微的心理。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的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五、作业

  1.根据刚才老师的讲述,结合你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洛阳-------见秋风

  秋思家书-------意万重乡思缕缕道不尽,万语千言恐不详。

  (寓情于事) 复恐-------说不尽

  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谈话导入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及以前学过的古诗,大胆的说出古诗《秋思》的大意,通过回忆对比,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进行了作者简介,为什么要做这一环节呢?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的祖籍在江苏,现在客居洛阳。洛阳在河南西部,黄河南岸,可凸显作者家乡遥远,归途渺渺,有家难返的处境。对学生理解作者思乡之情大有帮助。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一,进行了字音、字形的识记。

  会读古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所以我将稍作停顿以及需要重读的地方告诉给学生,防止文意割裂。这对后面进行的诗意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在理解诗的大意时,我大胆的让学生自学,自己给予适当的提示与引导。由于前面朗读时做足了功课,所以理解诗句意思时显得并不困难。课堂总结时,教师讲述结合舒缓音乐,让学生想象诗中画面,为完成能力拓展(根据诗意,写一则小故事)夯实了基础。提升了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从学生反馈的作业信息上看,效果不错。所以,语文课别小看新授之前的一个细小的环节,(作者简介等等),只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妨多下些功夫,并不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大量的文章分析上。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和讲述,了解“幔子、调度、水寨、擂鼓、呐喊、丞相、都督、军令状、翎毛、胶漆”等名词术语,结合课文,采用推测、换词等方式,了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支援、自有妙用”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才干、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2、练习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特征(反应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主要情节)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练习结合全文内容和词语之间的联系,来深刻理解“才干、嫉妒、神机妙算”几个词语并体会七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思想感情。

  4、体会文章“处处伏笔照应”、“人物对比”“诸事情发展一切由诸葛亮自己掌控的特殊顺序”的表达方法和思路对表现诸葛亮“计谋神妙”的作用,深入体会“神机妙算”的含义和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情感。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认准读音;找到文中的一些介绍古代官职、器物名称的词语,通过询问、揣摩、结合影视剧回忆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意思;读课文,尝试着通过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来理解文中一些其他读不懂的词语的字面意思。

  2、反复讲课文读几遍,力争将课文读通顺,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跟我们学过的其他课文不一样,除了小说内容是古代故事,文章一些言语也还带有古代的文言文的痕迹,我们先来认真读懂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文字。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词,纠正易错读音。(强调擂鼓助威的“擂”字读音,区分多音字。)

  2、让学生介绍自己课下了解到的课文中写古代官职、器物词语的意思。在学生不能介绍清楚的情况下,教师介绍“丞相、都督”,顺便向学生交代清楚“三国魏蜀吴、曹操的丞相、诸葛亮这个丞相、周瑜这个都督”的官职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请学生介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情况,结合“才干、妒忌”的理解,介绍小说第四十五回周瑜设计杀曹操水军头领被诸葛亮看破而生嫉妒之心,要杀害诸葛亮的缘由,结合理解“神机妙算”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写周瑜要害诸葛亮,最终没害了,周瑜不得不服了诸葛亮。

  4、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分段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汇报自己对课文的了解:草船借箭讲了怎样的故事?要求抓住主要情节来介绍。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周瑜做事的目的(前因)、诸葛亮的应对、诸葛亮的作法及做法的特点、结果(包括周瑜长叹)”,用简单但是能明白把主要情节、做法主要特征介绍清楚的话,表述主要内容。

  指导要点:看看学生是否把上面的要点介绍清楚;语言是否简练。针对存在问题,让学生跟重复说,一直到说清楚,符合要求(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说清楚)。

  (意图,通过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表述,基本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知道了诸葛亮用怎样巧妙的方式来“造出”了十万支箭。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回忆神机妙算的意思: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在本文,诸葛亮的什么计策是巧妙地?那些机智是惊人的?(回忆课文内容)

  好,那么,我们换个词:说,诸葛亮“足智多谋”,我这比不上他。这样换行不行?

  (可能有结果。如果有结果,就是:足智多谋,没有高明、神奇、巧妙的意思,表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程度不如神机妙算高。如果学生有结果,那就顺着学生的结果往下进行:好,那么,我们来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高明、神奇、巧妙的程度写出来的。

  如果没结果:好,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神机妙算”的特点表达出来的,看看换了到底行不行。)

  一、研读本文相互照应的特点,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诸葛亮的计谋的“神妙”所在。

  1、教师布置任务:本文写作上很有特点,那就是我们读文章的时候,一边读一边会产生一些疑惑,一直读下去,疑惑解开,一直读到事情做完,疑惑才全部解开。

  请同学们读课文,用笔勾画出那些让我们疑惑的地方,表上序号,再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出疑惑解开了的地方,标上上同样的序号,看看我们能够找出多少这样的地方。

  2、学生自己读书,做对应性勾画。

  3、学生相互交流。(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不采用)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读书,感受文章伏笔照应的地方,初步感受伏笔照应)。

  相关要点:

  (1)周瑜要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并且说只要三天,还立了军令状(——为什么答应人们都做不了的事情?而且立了军令状?能完成吗?为诸葛亮担忧),结果:草船借箭,借来了十万多支。

  (2)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只要船只、草把、军士,能够造箭吗?(——莫名其妙)去“草船借箭”才明白。

  (3)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准备船只草把军士的事情。(万一告诉了怎么办?)鲁肃果然“没提”。

  (4)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白天,都没动静。诸葛亮不用做准备(因为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要草船借箭)。到了出发才明白,诸葛亮要等大雾。

  (5)到曹营阵前擂鼓呐喊,(曹兵出来怎么办——才二十条船,六百军士啊,鲁肃替我们提出了担忧),诸葛亮断定曹操不敢出来,(真的`吗?)曹操果然没出来,只是射箭。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提出来:为什么不到这里不明白了,困惑了,甚至担忧了。

  3、讨论,认识诸葛亮对所有事情都“胸有成竹”

  我们不明白的这些事情,鲁肃明白吗?周瑜明白吗?曹操明白吗?他们分别不明白什么?

  但是,诸葛亮明白吗?他都明白什么?(对应上面所有的疑惑,一条一条的体会)

  周瑜肯定不会给他造箭的材料,他必须另想办法(教师总结:知道周瑜的害人之心);明白三天后有大雾,可以去草船借箭,曹操多疑不敢出兵(教师总结:知曹操、知天文);明白鲁肃这次一定不告诉他借船的事情(教师总结:知鲁肃)。

  教师引导思考:这么多事情,文中的其他人物不明白,只有诸葛亮自己明白,所以,一些事情都按照诸葛亮的设计,顺利发展、实施,最终成功。你们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谋”怎么样?

  神机妙算!

  用足智多谋行不行?

  不行!

  诸葛亮太神奇了,说是什么事情都聊得到——这叫料事如神!

  正因为诸葛亮知道一切,所以,“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事情吗,对诸葛亮来讲,可以立军令状吗?既然可以,说明诸葛亮觉得这事情怎么样(提示:他是刘备的丞相,军师,还得帮助刘备打天下呢!)?(非常容易,很有把握!)

  所以,诸葛亮在整个过程中,他都表现得非常轻松,用一个词语来讲叫举重若轻。

  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言行、语言中,哪些词语突出了诸葛亮的举重若轻。

  学生读书,再勾画。

  (只要三天!原立军令状。甘愿受罚。自有妙用。保管。曹操一定不敢出来,只管饮酒作乐!),指导学生朗读有关部分,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4、认识对比写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回忆第一课时,文中人物的官职:(顺便介绍鲁肃的官职:参军校尉,相当于部队的参谋长),想象:这些人都是傻瓜吗?

  但是,在诸葛亮面前,他们显得怎么样?(弱智一般)

  介绍小说的特点:很多情节为想象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在《三国志》(介绍《三国志》),其实是没有“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情节是虚构(介绍虚构的概念)出来的。作者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将周瑜、曹操、鲁肃这些政治家、军事家写成这个样子呢?(为了表现诸葛亮,诸葛亮做事,这些人都被蒙在鼓里,而诸葛亮却知道他们所思所想,实在太神奇了!)

  老师总结:这就叫做对比衬托,是为了更好的突出诸葛亮的神奇啊!

  5、研究开头结尾的特点:首尾照应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开头写了周瑜,结尾又写了周瑜。我们看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结合全文来思考,这一叹,叹出了周瑜当时怎样的情感态度?

  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无可奈何!朗读这段话!读出周瑜的感叹中的“无奈、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来!

  二、布置拓展阅读

  本次诸葛亮给了要加害诸葛亮的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教训还多着呢。《三国演义》中,有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怎么气的?气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去读三国演义,找到有关章节,一睹为快!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7

  【教学目标】

  1、能在读文中理解"迤逦、喜怒哀乐、千种情思"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在研读课文中根据语言环境选用合适的动词。

  4、能体会作者对培育自己成长的母校的热爱,对童年集体生活的留恋。唤起自己对母校的依恋不舍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学习

  1、媒体出示:两张不同时期的毕业照,激发情感,引出课题。

  2、媒体出示课题:母校

  3、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完成填空

  媒体出示:

  我重返母校,跨入( ),漫步( );想起了五年的( )。走出( ), ( )涌上心头。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跨入拱门

  漫步操场 喜怒哀乐

  走出校门 千种情思

  触景生情

  师小结:我们跟随作者跨入拱门,漫步操场,走出校门,每到一处熟悉的地方,都让我们回忆起五年中的喜怒哀乐,唤起千种情思。这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触景生情。

  三、 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媒体出示句子:

  我似乎又尝到了与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2、读句子,发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4、这三个"似乎"包涵着作者跨入拱门那一刻的喜悦(板书:喜悦),如果你是那位作者,你似乎想起了什么呢?

  (二)学习2 — 8小节

  过渡:从大门到操场,路不长,但在作者写来却是十分优美。

  1、媒体出示句子:

  走进大门,沿着石砌的清道,穿过秋菊傲放、松柏沃青的花园,踏着宽宽的石阶,我来到了宽阔的操场。

  2、“沿着、穿过、踏着”都有“走”的`意思,可是作者用了不同的动词,你从这三个动作中又似乎体会到了什么呢?

  3、指导朗读。

  4、下文中还有一句和它结构相类似的句子。

  5、媒体出示句子:

  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6、不看书,你能选择不同的动词来说说吗?

  7、媒体出示作者写的句子,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10、来到操场,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两位同学来读读4—8小节。

  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当时的感受? (板书:兴奋)

  11、朗读体会

  (三)学习9 — 11小节

  1、媒体出示:

  我慢慢来到拱门下,踏着遍地落叶,看着迤逦的阳光拖成长长的身影,缓缓回首,千种情思涌上心头。

  2、学习词语:迤逦

  ①读准音

  ②看清字形发现什么?

  ③看看这两个字,再看看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3、是啊,在这迤逦的阳光下,熟悉的校园中,唤起了作者的什么情思呢?读读课文,找一找。(板书:留恋)

  4、出示第10 — 11小节

  这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读读吧!

  5、指导朗读

  四、 复习巩固

  1、复习词语:

  媒体出示:

  熟悉、喜悦、留恋之情、松柏常青、兴高采烈、甜蜜蜜、稚气

  2、仿照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写一写。

  媒体出示:

  例:

  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我驻足在教室里, ,五年的喜怒哀乐,像 ,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五、 拓展作业

  1、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没过几天,我们就要毕业了,再来看看我们的母校,(看照片)此情此景,唤起了你们哪些喜怒哀乐,千种情思呢?

  今天母校为我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明天我们将放飞理想。最后让我们带着万分不舍向母校告别吧!

  齐读: 母校,再见!母校,再见!

  2、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

  36、母校

  跨入拱门

  漫步操场 喜怒哀乐

  走出校门 千种情思

  触景生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8

  一、设计理念:

  利用传统媒体作引子,揭示重点,围绕重点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讨论、交流、感悟、吸纳,有序地思维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

  1、利用学生自渎自问自答的方式,理解课文重点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3、在学习过程中相机理解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重要段落。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诵读课题,启动思维

  1、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根据预习用原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挑山工

  (评析:此环节从整体入文检查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直接用原文的句子而基础较好自己的认识自由发挥,体现出层次。)

  (二)图揭重点,激活思维

  1、文中具体描述的一位挑山工,作者把他画下来,请大家看一看。(把图端端正正挂在黑板中央)

  2、找出与图相对应的小节。

  3、根据预习,自由选择情感朗读

  (评析:此环节利用传统媒体挂图,揭示重点,直达课文的中心内容,摒弃了繁琐的`分析,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创造时间条件,并根据学生不同理解自由选择情感朗读,体现了学生个体差异。)

  4、读完这一节你们对作者的这种作法有疑问吗?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泰山美景那么多,为什么画这样一幅画?

  (2)为什么一直把他挂在书桌前?

  (3)我到底需要什么?┅┅

  (评析:根据小节内容,自由思考,自由提问,教师只做整理、排序、筛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三)潜心会文,主动思维

  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果索因。教师提供以下三个问题,供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我遇到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①看书说;②看图综合说;③自己感受说;④指导读书。

  教师相机点拨:印象深是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等特征。

  2、我见挑山工几次超过我们,为什么感到惊讶?

  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找出挑山工与游人的不同点,并相机板书。(见板书设计 )

  3、为什么挑山工能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呢?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挑山工说的那段话,并用投影展示那段话。

  4、拟出关键词并板书。(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5、我从挑山工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相机理解:心悦诚服、意味深长。

  (评析:此三个问题围绕学生的疑问设计,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求索。)

  (四)延伸表达,超文思维

  1、自我检测自己的问题;

  2、听了挑山工的话有何想法,对你有何启发?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曾经看过的寓言、童话。

  3、激情总结:

  其实,不仅那位作家需要这幅画。老师以及在坐的所有同学都需要这幅画。请你用一句话表达一下你的需要?

  (评析:此设计在理解前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以及以有的认识,由表及里,内化为自我认识)(评析:此设计在理解前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以及以有的认识,由表及里,内化为自我认识)

  4、作业 设计

  1、找出描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抄写下来。

  2、填空: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评: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寓意较深。按部就班的讲解务必浪费大量的时间,且使文章支离破碎。根据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作了大胆取舍,即用传统媒体挂图揭示重点直达学习中心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时间条件,并采用由果索因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自问、自索、自答、自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附板书设计 :

  挑山工 负重 缓慢 路长

  (一个劲儿朝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游人 轻松 轻快 路短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设计思路】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去探究文本内容。

  第一课时重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段落结构,弄清文章中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围绕(谁)把(什么)给予(谁)?这个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说说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保罗开始以为能得到一辆新车是十分快乐的事,后来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感悟到给予是快乐的。从而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不应一味的索取,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说的是一个小男孩一心助人,还带动别人认识到助人为乐的道理。你们一定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4 给予是快乐的

  读题目,读准字音

  2、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注音,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注意读准其中的前鼻音和三拼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炫耀 圣诞节 轿车 兜一圈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再读课文

  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看车时、坐车出去时。)

  在这两次对话过程中保罗和小男孩想得一样吗?保罗错在哪里。

  在整个事情中,保罗懂得了什么?

  根据以上提示,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第1到7节写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对话。

  (2)第8到11节写了保罗和小男孩在乘车出去玩时的对话。

  (3)第12到13节写保罗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读课文。注意文中人物原话里我、你、他各指代的是什么人。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题。

  出示: 课文中讲了 把 给予

  请大家再读课文,看谁找到的答案多?

  二、交流、讨论以上问题

  老师把握好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写到黑板上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

  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

  3、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三、再读课文。课文中重点讲了哪些内容呢?

  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先看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你认为哪句话写出了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读这句话,想什么意思。

  请你说说小男孩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 给予

  保罗听了这句话为什么很吃惊?

  读文中内容,知道保罗开始以为是小男孩希望有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可现在知道了他并不是想要一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而是想要有能力帮助别人,做一个能给予别人帮助的人,他的思想是多么的高尚啊,所以十分惊讶。

  理解不由自主

  这是保罗对小男孩由敬而生爱,所以想到了要带他坐车出去玩玩。

  齐读课文第1到7节,读出保罗和小男孩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体会小男孩一心希望给予别人快乐的高尚的思想。

  2、在乘车出去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从小男孩的哪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想把欢乐给予他的小弟弟。

  弟弟,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刚才告诉你的一样?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了!读这句话,想想这句话的意思。

  (1)小男孩在说这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要把快乐给予弟弟

  (2)保罗在没听到这句话时,是怎样想的?

  认为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

  (3)听了这句话后保罗知道了什么?

  他不是想要在邻居面前炫耀,而是要让他那脚有残疾的小弟弟看一看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新车,并且告诉自己的弟弟,今后他也要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让他坐在新车里看圣诞节橱窗里的好东西。

  (4)保罗知道了这个小男孩的想法,现在会怎么做呢?

  读课文第12节,用笔圈出写保罗动作的词。

  下了车 抱进了

  (5)接下去他们去了哪?请大家发挥想象。

  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小弟弟

  小男孩

  保 罗

  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

  保罗得到了一辆新车,遇到了一个小男孩。你认为什么更使他高兴?为什么?

  因为他遇到了小男孩,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三、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谁的话让你感动了。(小男孩)

  那么你现在有什么话要对小男孩说呢?请大家准备一下,把你最想对小男孩说的话写下来。

  四、交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有关鲸的知识。

  2、学习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鲸的生活习性,学习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

  一、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板书:鲸jing)

  出示投影:

  你们看,这就是鲸。文中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鲸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1、初读感知:

  ⑴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读音。

  ⑵ 说说你在预习时,发现哪些字,词容易写错或读错。

  ⑶ 说说你通过预习,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

  2、指明分节读课文。

  3、理清脉络:

  说说每节各讲了什么?给课文分段。

  4、教师小结。

  5、布置作业:

  课后每人画一条鲸。

  第二课时

  一、听说训练

  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

  鲸可以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它们的生活习性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以上两句话第一句听一遍,第二句听两遍,再分别请若干学生练说。)

  老师把这两句话写在了大屏幕上。(媒体出示)请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二、讲读第一段

  是的,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到底有多大呢?

  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思考边圈画有关词句。

  (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

  鲸很大很大,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

  你觉得哪一句话意思更明确读第二句,琢磨一下怎么读才能读出鲸的大。这种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是说明文中常用的方法。(板书:列数字。)

  这段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说明鲸很大呢?(其它各句)

  师生小结:

  (投影出示画面。)

  根据投影,师生一起说第一段重点内容。这里,作者把我们并不熟悉的鲸与我们平时熟悉的大象,大肥猪等进行比较,这也是说明文中常用的方法。(板书:作比较。)

  三、讲读第二段

  这里,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都是为了说明鲸的特点:大。(板书:大)这

  很大很大的鲸就生活在海洋里,因为形体象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可它为什么不属于鱼类呢?

  自由轻声读第二段,思考上述问题。

  请你概括地说说鲸变成鱼的样子必须有哪几个条件?

  1、很长很长的年代。

  2、环境变化,器官退化。

  四、引读第三段

  鲸生活在海洋里,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另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这是须鲸和齿鲸最大的区别。

  1、自学第四段:

  须鲸和齿鲸的生活习性中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快读第四段,然后分小小组讨论。并试着用“我发现它们在__方面有__同,表现在__”(填空

  句式媒体出示)的句式汇报你的自学结果。

  2、汇报自学结果:

  ⑴ 吃食方面:

  相同点是它们食量大,吃食速度快;不同点是吃的食物不同,方法也不同。指明1~2位学生上台演示须鲸吃食进程的抽拉式投影片。

  ⑵ 呼吸方面:

  相同点是它们都是用肺呼吸,换气时都有喷潮现象;不同点是喷潮的水柱各不相同。出示投影片:说说图上的哪一头是须鲸,哪一头是齿鲸,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相机揭示另一说明事物的方法:打比方。

  ⑶ 睡觉方面:

  方法相同,请同学们画一画鲸睡觉时的样子,选择2位同学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上出示。议一议:他们画的对吗?

  ⑷ 生长方面:

  相同点是胎生,生长速度快,寿命很长。说说这段中主要用到了今天学到过的哪一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3、质疑: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五、总结课文

  根据板书小结本课内容。

  创设说话情境:

  假如我国捕获的那头四万公斤重的'鲸被运送到常州,陈列在动物园里,来观看的游人络绎不绝,你能给他们当一回解说员吗?根据你今天学到的知识,结合你平时看到的知识,同桌先练说,再指名上台表演。

  六、布置作业

  请你运用今天学到的一种(或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一种动物或植物。

  【教学体会】

  《鲸》是一篇说明文,文章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学起来难免会感到有些枯燥,为了避免这一点,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了这几点:

  一、变语言文字为生动的画面

  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新异的事物,所以我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将鲸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醒目的颜色,鲜明的对比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不再只是简单的句子了,而成了学生头脑中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二、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自学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只要提出恰当的自学要求,学生就能主动叩开知识的大门。在第四段的教学中,我以“须鲸和齿鲸的生活习性中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再以“我发现它们在__方面有__同,表现在__”的句式练说,使每个学生都有练说的机会。而且这一问题又照顾到全体学生,一般同学能从文中字面上找到答案,还有一些优秀生则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自己进一步概括,这样便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学时都能摘到“果子”了。

  三、变简单刺激为多种感官协同作用

  心理学指出: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更能增强学习的效率。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听,说外,还安排让学生看,画,思,写,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多角度地刺激了学生感官,学生眼,耳,手,脑并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于做到了以上几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所以在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当解说员时,学生兴趣浓浓,争着上台表演。其实,学生的解说就是对本课内容的总结,这比老师生硬地总结内容生动多了,也巧妙多了。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流浪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与(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

  1.晓拍卖物或仿制品以及挂图。

  2.收集有关琉璃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激起,揭示课题。

  出示瑰油实物或者挂图。(板书课题。)谁能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说说什么是琥珀?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这块奇异的流浪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2.字词检查。

  (l)读准字音:脂(zhi) 渗(shen) 拭(Shi)澎湃(peng pai)

  (2)注意字形:辣 湃 拭 黏

  (3)多音字:黏(nian)黏稠(zhan)黏贴

  (4)理解:拂拭——掸掉或擦掉。

  松脂一一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三、结合预习,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

  1.叙述顺序。

  故事发生的时间(第1自然段)。

  琥珀的形成过程(第2~12自然段)。

  ①松脂球的形成;

  ②化石的形成。

  琥珀的发现过程(第13~17自然段)。

  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第18自然段)。

  2.比较和《黄河象》一课的叙述顺序有何不同。

  (1)回忆《黄河象》的叙述顺序。

  《黄河象》先讲大象骨骼化石;再通过科学家的假想,讲化石形成的过程;最后讲化石的发现和挖掘。

  (2)《琥珀》先通过科学家的设想,讲琥珀形成的过程,再讲发现。

  (3)比较异同,从中感悟到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清楚合理。

  四、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演示多媒体课件,进行讨论。

  (1)松树林。琉璃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赶巧蜘蛛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瑰油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才能积成球。

  3.练习有感情地读这一部分。

  提示:

  (1)天气环境,小苍蝇出现的语段要读得轻快些,心情是愉悦的。

  (2)蜘蛛爬过去一节读的语调要轻,请速放慢。渲染出紧张气氛。

  (3)蜘蛛扑上去一节速度加快。注意读出重音。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玻确的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注意讲全四个条件。

  松脂球形成后,怎样变成化石的呢?请学习下面的部分。

  二、理解“化石形成过程”这部分。

  1.默读课文。

  2.思考: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总结出变成化石的条件:

  1)时间长。

  3)松树腐烂

  2)陆沉水漫。

  4)泥沙掩埋。

  三、有感情地朗读化石形成的部分,了解发现过程。

  提示:要读出孩子的高兴,父亲的惊喜。

  为什么令人惊喜?可以让学生讲讲原因。

  四、默读第四部分。

  思考:这块瑰油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科学价值?

  理解: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五、自由想象。

  作者根据这块琉璃里面的两只小动物的特征,运用有关知识想象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可以想,这块琅琅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1-23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6

小学五年级语文《院子》教案04-30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3-28

小学五年级语文《迟到》教案04-30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17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8-06

景阳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3-27

小学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案10-24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