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2-02-25 12:55:43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买衣服与如何搭配裤或鞋……现在请同学生看书上第50页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给所买的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要从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中选择……)

  2、提示课题:小明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樱唇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板书: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活动。

  谈话:你有办法知道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试一试。可以用自己小组准备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动手配一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注意了解学生所采用的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选配的?你认为一共有几咱不同的选配方法?

  :小明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可以先选木偶娃娃,国为每个木偶娃娃可以配两种不同的帽子,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也可以先选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2、有序探究。

  谈话:如果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交流。

  提问:你认为用画图的方法找答案有什么好处?(便于操作;便于有条理地思考;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选配方法)

  3、引导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如果有2个木偶娃娃和3顶帽子,你能用画图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吗动物操作,并交流过程和结果。

  (2)出示教材中的讨论题(2),提问:联系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过程,你能发现木偶个数和帽子顶数与搭配方法种数的关系?

  (3)。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依次说出每条不同的路线;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有序思考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一共的路线条数与每段路线条数的关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要求观察插图,启发思考:这里有一些衬衣、裤子和裙子,你认为可以怎样搭配?

  (2)出示前面两问题,提问:你能解决这里的两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可以怎样选配,再把思考的过程、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3)出示最后一个问题,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前面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你会列一道加法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吗?

  启发进一步思考:有位同学用3×5这道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认为这个方法对不对?你知道他是怎样想的吗?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懂的地方?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复习内容:书本第116—118页第15—22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升和毫升之间的简单换算;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进一步明确三角形三条边之间、三个角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加深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特征的.认识;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切实掌握对称轴的含义,加深对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会选择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复习过程:

  一、复习升与毫升

  我们学过的容量单位有哪些?(升和毫升)升和毫升之间有什么关系?

  1、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大瓶可口克乐大约是2()。

  (2)一大桶纯净水大约是20()。

  (3)一小盒牛乃大约是300()。

  (4)一小瓶眼药水大约是5()。

  2、填空:

  3升=()毫升0毫升=()升

  8升=()毫升6000毫升=()升

  二、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1、三角形有哪些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什么?梯形呢?

  3、在书上点子图上画出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书本第17题)

  4、出下面每个图形底边上的高。(书本第18题)

  学生画,师巡视指导。

  5、讨论第19题:

  下面每种小棒的根数都足够多。

  3厘米4厘米

  5厘米2厘米

  (1)任选3根小棒围三角形,是不是都能围成?你能围出什么三角形,是怎么围的?

  (2)要围出平行四边形,最多能用到几种不同的小棒?最少呢?你能把围出的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3)要围出梯形,最多能用到几种不同的小棒?最少呢?

  6、计算三角形角的度数:(书本第20题)

  (1)在三角形中,已知∠1=42°,∠2=68°,求∠2。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40°,它上午顶角是多少度?它又是什么三角形?如果顶角是40°呢?

  三、操作题:

  1、按要求在方格图中画图

  (1)画出左边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2)把锤子图先向右平移9格,再向下平移4格。要平移到规定位置,还可以按怎样的方向平移?

  (3)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绕A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

  2、了解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学期每学期期末的身高情况,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身高增长情况。估计现在自己的身高可能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

  通过今天的复习,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天平)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你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

  (两边的质量相等。5=5)

  2.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右侧也加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

  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

  3.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动手实验,列算式

  4.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

  5.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X=10)

  6.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7.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8.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9.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活动二:解释运用:解方程

  1.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1)什么是未知数?

  (2)根据刚才我们的游戏,你会求X?

  方程两边都减去8

  X+8-8=10-8

  X=2

  (3)怎样检验?

  2.试一试:求未知数X

  理解题意,解方程

  活动三:建立模型。

  1.看书: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2.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能成立吗?你怎样验证?

  3.解释运用:解方程

  (1)饼400克,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列方程?

  4X=400

  (3)怎样解方程?

  4.试一试:解方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材分析:

  (1)知识体系:

  (2)本册教材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但是难点集中,教学中要适当进行分割、补充。真正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 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 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 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2. 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 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完成P18做一做2

  三、练习巩固

  1. 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 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教材练习五

  四、小结

  1. 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 这些运算定律是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 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度。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

  2、长5厘米,8厘米,( )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 )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五、点拨升华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七、拓展提高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讲练结合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 )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3、4.4时=4时40分。 ( )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 )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

  (二)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

  五、作业布置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导航

  1、完成课本估一估。

  2、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

  3、小组合作,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成果,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置疑。

  4、在我们学过的整数加减法中,计算法则是什么?

  1.25+2.41= 3.66-1.25=

  5、概括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6、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它起什么作用?

  三、当堂训练

  1、0.2+5.5=

  1.2+9=

  5.03+3.24=

  4.5+1.05=

  2、判断对错,有错的题目在下面空白处订正。

  4.28 5.23 0.8

  + 4 + 1.17 + 0.6

  4. 32 6.30 1.4

  ( )( ) ( )

  四、作业布置

  1、练一练4、5、6题写作业本。

  2、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等量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找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寻找和表达等量关系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白板出示教科书中连环图。提出问题:你能说出三幅图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跷跷板怎样就平衡了?你能尝试表示这组相等的关系吗?

  强调这个等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式。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活动一:姊妹俩和姚明身高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看书回答问题:

  1、我比妹妹高20厘米,有哪两个量?如何表示?

  2、姚明的`身高是我的2倍,有哪两个量?如何表示?

  3、根据对话画出线段图。

  活动二:看书(他们还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1、明确3个等量关系。

  2、哪些是同一等量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

  1、组内交流收获和疑问.

  2、小组汇报。

  三、达标反馈

  1、长方形的长、宽、周长、面积分别用a、b、C 、S表示,你能写出那些等量关系?

  2、完成教材第65页1、2、3题练习

  1、第1题:什么时候相等?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吗?

  100克+一个樱桃重量=一个苹果的重量

  2、第2题:请你表示下列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指名说出等量关系。

  一个苹果重量+一个梨的重量=200克+100克

  一个鸡蛋重量×2=100克

  一本<数学故事>的单价×3=15.6元

  3、第3题: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等量关系式,学生可能只写一个,告诉学生同是三个数量可以写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不明白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当堂作业:省略。

  2、课后作业:练一练第4、5题。

  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跷跷板和天平能够左右平衡的原理来讲解等量关系,让学生能够根据图中意思列出一条用文字表示的等量关系式子,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看天平列等量关系式的题目能够容易写出,可是对于纯文字的题目,要求从里面找出等量关系,学生很多确是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去写,说明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对文字题目的意思进行分析,在这一块确实需要再进行强化训练,要让学生多读题,学会找题目的中的关键量,然后再用题目中给出的数字条件用合适的运算符号跟关键量准确的串联起来,列出我们需要的等量关系,列出其中一条等量关系后,要善于提问学生,让学生学着自己去列出不一样的等量关系式,这样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94~96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重点:

  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使学生在根据实验数据设计条形统计图时。

  教学难点:体会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空白统计表,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1、出示数据,阳光小组蒜苗第15天生长情况

  2、观察数据,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请组长把你们的统计表拿出来。找到了吗?那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同学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好吗?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小组,及时指导。

  师:有些小组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他们已经完成任务了,那让我们在心中期待其他小组赶快加油。我们在等着你们,加油啊!

  3、汇报

  师:现在大家都完成了,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统计的情况呢?

  师:通过观察他们小组的统计表,你能看出他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吗?

  指名说一说。

  师: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的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

  三、引出统计图,并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1、观察空白统计图,并提出问题

  师:那正好在你们的桌面上老师给你们提前准备了一张统计图,现在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了解一下这张统计图。

  学生认真观察,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

  师:通过你们刚才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统计图设计的格子有限,按照以前所学的统计形式,无法完整的统计出他们蒜苗成长的记录。

  2、小组讨论,寻找解决策略

  师:那既然大家都遇到了这个难题,那我们就在小组里先商量一下,遇到的这个问题如何去解决?

  小组讨论,商量对策。

  让学生汇报一下他们小组商量的方法,教师简单评价。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刚才大家想了出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还要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也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也小。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小组商量一下,哪种办法适合你们小组,你们就选择哪种办法来解决,好吗?那开始绘制这张统计图。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利用统计表和方格图,制作统计图。

  说说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少。

  小组活动,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师:行动快的小组现在已经在心里为你们加油了,加快速度。已经完成的小组可以再看看你们的统计图。考虑一下一会介绍的时候怎么说?

  4、介绍小组绘制的统计图

  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设计情况告诉我们?

  重点请学生说说是怎么解决格子不够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想出如果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时候,可以在相应的条形上标出数据。

  师:如果有哪个小组也遇到了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情况,那就按照你们自己找的好办法,把你们小组的统计图稍微修改一下。

  组内修改,教师巡视。

  5小结,说一说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直观,形象)

  四、练习读图,获取有用信息

  五、小结

  六、小调查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比如:一年中每个月的电费、水费等,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统计,并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P5:例3 “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0或减0得原数;

  一个数乘0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要求:1、用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平行四边形面积能灵活运用,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三角板

  电学具准备:学具袋、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活动一

  出示水产养殖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活动二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号虾池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我们已知道一号虾池的形状师平行四边形的,那么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师:同学们提出了各自的猜想,到底谁是对的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请小组线验证商讨的方法在一起验证。比一比,那组的方法最合理,最简单?

  活动三:

  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结论是什么?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想到将平行四边形装化成一个长方形。到怎么计算面积呢?用件品的方法来研究。

  师:交流一下你们小组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装化成一个长方形?

  师:虽然大家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却有共同点,谁来说一说?

  师: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活动四

  师:下面用平行四边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

  “一号虾池能放养多少尾虾苗”的问题。

  活动五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每组中有下列学局(剪刀、直尺、方格纸、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

  学生先讨论方法,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组内研讨交流。

  全班交流转化方法。

  学生观察不同的剪法(如何转化),后推导计算公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5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02-14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09-10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02-24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29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07-2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5篇02-02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4

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