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18 08:54:46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共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共9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

  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鸣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许多树木。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四、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五、总结全课。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汽车的名称、外形特征和用途。

  2、认识轿车的主要组成部分,引发幼儿对汽车奥秘的探究兴趣。

  3、感受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对环境的污染,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4、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并感受大家一起谈话的愉悦。

  5、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带领幼儿观察马路上的各种汽车,并统计自己看到的汽车。

  2、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玩具汽车。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结合统计表交流“我在马路上看到的汽车”,了解汽车的名称和外形特征。

  提问:说说马路上都有什么汽车?它们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分组玩玩具汽车,并向同伴介绍自己喜欢的汽车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3、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交流“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对环境的污染”。

  (1)谈谈都做过什么汽车?去过哪里?如果有汽车会怎样?感受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引导幼儿讨论:汽车除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但同时也给生活带来了哪些不好的影响?如大量的'汽车尾气使空气变得浑浊,损害了人们的健康,给环境造成了污染。,

  4、引导幼儿探索轿车的奥秘,了解轿车的组成部分和用途。

  (1)让给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坐一坐轿车,如玩玩方向盘,打开前盖和后备箱看看、转动雨刮器,看看反光镜、游标及时速控制表等。

  (2)请幼儿找找轿车部件的数量。如方向盘一个,后备箱一个,前面车灯两个,后面车灯两个,有四个车门。

  5、鼓励幼儿交流自己发现的秘密,说说自己对车里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6、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提出关于汽车的更多问题,请教师、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讨论。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发现小丑倒立的秘密与辅助物之间的关系,尝试让小丑平衡。

  2.大胆猜测,主动操作,并尝试记录操作结果。

  3.坚持反复尝试,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小丑卡片;

  2.硬币、纽扣、回形针、燕尾夹、双面胶若干;

  3.材料猜测记录纸(一张大记录纸,若干小记录纸);

  4.幼儿会使用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让小丑倒立起来

  1.小你们知道小丑有什么本领?

  2.老师和你们要来玩小丑倒立的游戏。现在,我们都来试一试,让小丑在吸管上倒立。

  3.你们的小丑倒立起来了吗?为什么你们的小丑不能倒立,老师的可以呢?老师的小丑和你们的小丑哪儿不一样?

  二、用硬币帮助小丑倒立

  1.难道小丑倒立的秘密就是因为硬币吗?

  2.幼儿操作探索,尝试借助硬币帮助小丑倒立。

  3.你们把硬币贴在身体上的什么部位呢?

  三、还有哪些材料能帮助小丑倒立

  1.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呢?(回形针、燕尾夹和纽扣)

  2.(出示大记录纸)在能帮助小丑倒立的材料下面画√,在不能帮助小丑倒立的材料下面画×。

  3.统计幼儿猜测结果:认为纽扣能成功的举手,哪些人认为纽扣不能成功的?(老师分别记录人数,纽扣、回形针、夹子)

  4.幼儿操作验证

  有人认为能成功,有人认为不能成功,那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5.交流尝试结果

  (1)谁能来介绍你的发现?为什么我们刚才贴了硬币能成功为什么钮扣和回形针不能成功呢?

  (2)原来,光是猜想是没有用的.,必须动手试一试才知道。那我们来把尝试的结果记录下来吧。(老师和幼儿一起记录大记录纸)

  四、想办法让原来不能成功的材料帮助小丑倒立

  1.老师尝试用回形针让小丑倒立成功。为什么这次我成功了?(越重的东西越能成功)

  2.小朋友用纽扣来挑战,让小丑成功倒立。

  3.你用几粒纽扣成功的?

  五、自由游戏:小丑还可以在我们的身体哪里倒立呢?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幼儿园喂养了许多小动物,幼儿纷纷从家里带来食物,有巧克力、有旺旺雪饼、有娃哈哈果奶,有小鱼、肉骨头等等。看着小朋友带来的这些食物,教师又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孩子们愿意把自己爱吃的食物带给小动物吃,体现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爱之心;但这些食物是动物们爱吃的食物吗?实践出真知,本次活动让幼儿试试将自己带的食物分给小动物吃,通过小动物吃与不吃的选择,让幼儿明白不同动物有不同的食性。人与动物也有着很大区别。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动物食性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小鸡、小鸭、小兔,小米、小鱼、小虾、玉米面、菜叶。

  教具: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活动过程

  1.带幼儿分别参观小鸡、小鸭、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

  2.小动物吃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试一试:提供各种食物,幼儿依自已意愿选择食物喂小动物。

  4.交流:我喂小动物吃了什么食物。

  5.汇报:将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粘贴在小动物图片下:小鸡爱吃玉米面和菜叶,小鸭爱吃小鱼、小虾和菜叶,小兔爱吃菜叶。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让他们探究其他小动物的食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幼儿随着年龄增长,是非辨别能力得到提高,而且电视中也时常有社会公益广告宣传,他们有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通过这次活动,让他们在讨论交流后,知道人类愿意生活在美好的绿色环境中,对于脏、乱、差要积极想法整治,并将自己喜欢居住在美丽家园的心愿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初步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要求:

  1、通过活动,鼓励幼儿创造画出美丽的家园,培养幼儿运用色彩表现美的能力。

  2、知道地球是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初步培养幼儿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活动重点、难点:

  大胆运用绘画手法和协调的色彩表现人们喜欢居住的环境。

  活动准备:

  地球仪,有关地球的录象;范例,绘画用品。

  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感知、交流------体验表现------延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出主题。

  1、出示地球仪,问:“这是什么?是谁的家?”

  2、:这是地球,是人类、动植物的家。

  二、感知地球环境,交流环保经验。

  观看两段录象(美好家园和脏、乱、差的环境),组织讨论:

  1、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我们喜欢生活在花园般的地方,那儿空气清新,既干净又美丽。

  2、你不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我们不喜欢生活在又乱又脏的地方,那儿没有小鸟,没有花、草、树木。

  3、怎么样将它变得既干净又美丽呢?

  :废气、废水不可乱排放,不乱扔垃圾,多植树绿化,交通工具使用无污染的.能源等。

  4、:地球只有1个,我们人类只有保护好地球,才能生活在空气清新、干净、美丽的家园,人类和动植物才能快快乐乐。

  三、体验美丽的家园,表现美好的愿望。

  1、你想象中的美丽家园是怎样的?(幼儿介绍)

  2、教师示范讲解:绿色的大地、树林;兰色的天空、海洋。绿、兰表示清洁、干净;红、黄、橙表示美丽、幸福。

  3、幼儿绘画:教师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作,并用色彩来表现。

  四、延伸活动

  1、幼儿作品、创作绘画、色彩表现。

  2、延伸活动:我们一起努力将地球建设得更加美丽。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构造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里学生学利用书记及其它信息源获取信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知识与技能: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二、教学重点

  对潜望镜内部构造的研究。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

  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们生活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潜望镜?你猜想它是什么原理造成的?

  二)实验(观察)探究

  1.玩一玩我们的潜望镜,认真观察他是什么原理?

  2.我想它的原理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课本上画下来)

  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

  三)实验活动展示质疑(一个组一名发言人进行展示,同伴进行补充。其他组可以提问质疑)

  将自己画的示意图展示给全班的同学,向全班讲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四)制作活动用纸盒制作一个潜望镜

  1.介绍制作工具:订书机,胶带,镜片(2),纸盒

  2.介绍制作方法:

  还有什么制作方法呢?同学们讲你的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3.学生开始分别进行制作。

  4.玩一玩,我们的潜望镜。

  五)检测(5分钟)

  1.制作一架潜望镜最少需要()块镜片。

  A.3 B.2 C.4

  2.某同学想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他需要()面镜子。

  A.1 B.3 C.2

  3.说一说潜望镜里的镜片是()。

  A.平面镜B.凹面镜D.凸面镜

  4.潜望镜是利用的什么原理制成的。

  5.试着画出潜望镜的剖面图,注意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六)拓展:

  设计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

  板书设计

  6.潜望镜的秘密

  平面镜的反射原理。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

  3.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2.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但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不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不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不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层次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不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不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层次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能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探究能力:

  层次 1: 不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层次 2: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等方位变化特征,学会简单的测量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小电筒每人一个,玩具、胶水瓶、不倒翁娃娃每组一个;

  2、水彩笔每组一只、小镜子每组一面、记录纸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1、教师讲故事《树荫》导入主题,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为什么太阳火辣辣的,小熊躺在树荫下却很凉爽?后来被什么东西烫醒了,你们能告诉小熊它遇到的问题吗?(激发孩子探索影子的.奥秘。)

  2、教师通过小实验让孩子观察,使孩子懂得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的。

  (1)教师在事先准备好的桌子上放一个“不倒翁”娃娃、玩具、胶水瓶, 用电筒从玩具的左边照射过去,让孩子知道影子产生必须要有光的照射物体。而且物体必须是不能透光的。

  (2)将电筒的光线从左边移动到玩具的右边,顶部,请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影子的变化过程。让孩子初步领会影子是随着光线的移动而移动的。

  3、运用各种操作资料,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

  孩子每人拿着小电筒,充分运用各种操作材料来寻找影子,进一步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变化的特点。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影子的许多秘密。(如:影子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在后面,一会在左,一会在右等等)。

  4、帮小熊解决问题:

  孩子通过小实验,帮助小熊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如叫小熊在树荫下睡觉时,要定时换位置,或搭个小帐篷等)。

  5、游戏:捉影子,测量影子

  教师带领孩子们到户外,把孩子们分6个小组,每组选一名能力强的孩子用镜子反射阳光,照在墙上、地上,其他小孩用手捕捉,用脚踩。之后用水彩笔去测量影子的长度,看看捕捉的影子有几支水彩笔那么长,并做好记录。

  活动延伸:

  1、教师带领孩子观察幼儿园内榕树,早上、中午、下午的影子,然后用粉笔将其影子的轮廓画下,再作比较。

  2、布置孩子们回家和父母一同玩影子的游戏,使孩子们能发现更多有关影子的知识。

  活动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许多科学的奥秘、原理,现在还不被孩子们所理解,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会成为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巨大推动力。讲故事和观察教师操作实验能激发孩子探索影子活动的兴趣。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自己亲身实践到小实验中,有助于拓宽孩子的探索思路,在反复操作和比较中,使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这一节科学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在轻松愉快的、无拘无束的“玩”中学习。在操作中探索和发现问题,得到答案,拓宽孩子们的探索思路。真正体验到“我能行”的积极情感。应注意教师在幼儿自己实践时巡回指导,先指导胆子小的孩子,再指导中等的,最后指导能力强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10-24

【精选】科学教案09-06

科学教案(精选)10-07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精选)科学教案09-07

科学教案【经典】09-08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