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6 11:26:33 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文中刻画人物运用的细致的复杂的心理描写;

  2、 了解倒叙的作用;

  3、 继续训练学生圈划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概括总结的能力;

  4、 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书对于作者巨大的吸引力,通过与自己优越的读书条件进行对比,加倍珍惜并充分利用我们现在的读书机会。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将两种复杂的心理交织在一起的写法;

  2、 加倍珍惜、充分利用并积极创造优越的读书条件。

  三、教学难点

  1、 品味其中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语言,从而充分感受书对于作者巨大的吸引力;

  2、 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技巧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四、教学突破口

  对于课题的理解:窃的`含义,读的心理,记的内容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 课前预习:

  1、 熟课文,查清生字生词,把握文章脉络。

  2、 布置学生互相走访调查同学们的读书环境(包括学校和家中的,如家中藏书、班级图书馆、上网看书等),至少每人走访两人以上。

  (二) 导入新课:

  1、 一位学生演讲《我爱读书》;

  2、 三位学生点评;

  3、 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作者、课题)

  是的,书不仅是一样工具,更是一种超脱凡俗的心灵寄托,一种开发人类智慧的满腔热忱,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书,滋养着我们的血脉和骨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和精神,滋养着我们的气质和品格,没有书的生活将黯然失色,没有书的人生将会孤苦寂寞,那么,生活中真的没有书,或者书不能满足于我们的欲望,该怎么办?我们今天来体验林海音的窃读经历。

  (三) 感知新课

  1、 速读课文,思考:(1)窃的含义;(2)读的心理;(3)记的内容;怎么记的?

  (1)偷偷的;

  (2)惧怕;

  (3)我窃读时候的各种经历;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游山者为之赏心悦目的是峰峦起伏,为之惊心动魄的是悬崖飞瀑,赏文者喜欢的是盘绕于作者笔下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曲径通幽的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能起到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波澜起伏的妙处。

  2、 小组交流。

  (四) 自主体验、品析课文

  1、 自读课文,圈划出心理描写的字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2、 我们看书都是在窗明几净的教室,或是躺在家中柔软舒适的沙发上,这让我们觉得很惬意愉悦,但是,作者读书时的这种惧怕的心理恐怕是我们没有体会过的,那么,我们再次深入文本,快速的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

  作者的快乐源于能够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源于同伟人对话,源于感受着书香气,源于从书本中吸取各种营养。读书长大。

  同时,也源于被人关爱,被店员在默默的关心和帮助,这让我认清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不再固执的仇恨人类。在爱里长大。

  (五) 总结拓展

  1、 请同学说说学完本课后的感受(或者了解林海音窃读经历后的感受);

  2、 拓展(1)请举出其他的你所知道的象林海音这样热爱读书的例子;

  (2)指出:我们应该珍惜、充分利用并积极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

  (六)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对你触动最大的是什么?请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100200字的文章。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牛汉的资料,一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复述课文。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

  B、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三、研读与赏析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些深刻的内容,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4、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四、拓展延伸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段话。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发挥你的想象,虚构一个“二黄毛的故事”。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3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文章通过对一只八只腿的虫子、蜣螂、蚂蚁的描写,得出不要自以为是、盲目估算一切的结论,运用幽默的写作手法让我们在思考人类弱点的同时激发我们尤其是青少年走向自然、感悟自然。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2.作者简介。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20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蜣螂(qiāng)铲(chǎn)喘(chuǎn)土坷拉(kē)

  4.整体把握。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疏理文章脉络。第1—3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地爬”。第4—6自然段:蜣螂“滚土块”。第7—13自然段:蚂蚁“搬干虫”。

  5.具体研习。

  (1)组讨论:这三只小虫子的行为是否如作者一开始说的“可笑”呢?明确:不是。对于第一只虫子,作者说到“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有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对于蜣螂,作者写道“……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对于蚂蚁,作者的感慨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可见,刚开始是“看得可笑”,但到最后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可笑的是我们人类。

  (2)文中的三只虫子身上,大家能否找出我们“人”的可笑之处呢?明确:从第一只虫子身上,可笑“人的自以为是”;从蜣螂身上,可笑人类智慧的有限;从蚂蚁身上,可笑人类能力的有限。小结:至此我们可以说,课文内容虽写的是“走向虫子”,其实是透过虫子看清自己。作者感悟出:人的`局限性如此之明显,在某些方面连一只小虫子都不如,却常常盲目地为优越感所蒙蔽。

  (3)讨论:我们学过南帆先生的《蚂蚁》,大家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对“人”的思考)明确:相同——都是通过小动物来思考人类。不同点——《蚂蚁》反思的是人的命运,人在何种意义上能够驾驭自己的命运,它突出的是人类生存的困惑问题,而本文作者反思的则是人性的弱点。在某些方面,人其实不如虫,但人类对此却不自知,它突出的是对人类缺乏自审意识的剖析。

  6.结合习题四,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

  7.课堂小结这篇文章让人类看见自己身上的弱点,那么我们就应尽力去克服它,时时注意自我反省。孔子有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想,我们不仅要向他人学习,还得向大自然中万千生灵学习,毕竟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那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走近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做个真正的有心人。

  8.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课件(积件)

  要求:

  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比如蚂蚁等虫子场景的影像等。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谈感悟引入对课文的理解。2.配乐朗诵课文中描写虫子的精彩片段。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慨。

  3.作者刘亮程的简介课件使用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资料要求:

  1.蚂蚁等虫子场景的影像等。

  2.作者简介。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20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4

  一、说教材

  《云海》是北师大版语文八年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中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以散文为主,写的都是作家、诗人仰望苍穹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散文的典型写法,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体悟人生的大境界、大情操。

  《云海》一文是回忆性散文,这是不同于前几篇文章的地方,文章的突出特点是抓住景物进行形象而细致的描写,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对散文的写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能够初步把握鉴赏散文的基本着眼点,学习本文是,学生不难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但是对于作者对青年时代生活的怀念之情把握不准确,尤其难以理解作者于艰苦的岁月中获得的宁静心态,抒发的`宁静难得的人生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在考虑散文的特点,尊重学生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我将本文的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2、学习作者抓住自然景物特点进行形象而细致描绘的手法,品味其艺术魅力。(重点)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自读圈画法、合作探究法、适时点拨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的学法:

  (一)预习清障法,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读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优势互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5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育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言课文。

  2、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培养学生自强精神和正义感。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通假字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

  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二.一字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唐雎不辱使命》备课资料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具体作者已不可确考,普遍认为不像是出于一人之笔,也不像是出于一时之作。全书按国别编辑,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共33篇,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尖锐的社会斗争。

  二、基础知识

  1、正音

  唐雎(jū) 怫然(fú) 跣(xiǎn) 抢地(qiāng)

  韩傀(guī) 休祲(jìn) 缟素(ɡǎo) 色挠(náo)

  2、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

  (2)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吗”)

  (3)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4)寡人谕矣(“谕”同“喻”,明白,懂得)

  3、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动词,“扩大,补充”)

  (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动词,“轻视,看不起”)

  (3)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4、一词多义

  (1)使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

  (2)虽

  A、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转折连词)

  B、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设连词)

  (3)徒

  A、免冠徒跣(光着)

  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4)夫

  A、此庸夫之怒也(fū 成年男子名词)

  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ú 发语词无义)

  (5)以

  A、以头抢地耳(以:介词“用”)

  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介词“凭借”)

  C、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词“因为”)

  D、以大易小(以介词,用)

  5、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三、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2、结构内容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状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跑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3、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1)通过对话,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本文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

  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

  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跃然纸上。

  (2)运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文中的秦王和唐雎本身就是两个相对而

  存在的人物,他们的身份、地位、目的,乃至性格、思想、语言、行为等都截然不同,

  在尖锐、矛盾冲突及多方面的对比衬托中突显人物,奇妙无比。

  唐雎的性格: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的性格: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

  四、模拟试题

  1、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选自《xx 》是西汉末年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这部书中有许多寓言:如xx 、xx 、xx 等至今为人所称引。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大王加惠 (3)请广于君

  (4)秦王怫然怒 (5)休祲降于天

  (6)寡人谕矣 (7)唐雎不辱使命

  (8)轻寡人与 (9)岂直五百里哉

  (10)免冠徒跣 (11)以头抢地耳

  3、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忠,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若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千里,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地。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A、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B、长跪而谢之( )

  C、吏二缚一人诣王( )D、齐人也,坐盗( )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有什么言外之意?

  (4)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5)这两个语段都是关于使者在外交上应对君王的故事,二人都大获全胜。想想看,

  唐雎跟晏子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有什么不同?

  (6)想象一下,从此以后,秦王还会夺取安陵吗?为什么?请写一段探究性文字。

  7)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其他“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并简要叙述他们的故事。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日出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看过日出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白羽眼中的日出是怎么样的。

  二、简介作者:

  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解放战争期间曾任新华社随军记者。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两次奔赴朝鲜战场。解放后从事党的文化领导工作,历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四、日出图观察角度日出时节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景物特点

  海涅描写的俯视冬季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云雾缭绕屠格涅夫平视秋季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柔和明丽描写的露了露面,一轮朝日。

  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刘白羽描写的平视冬季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雄伟瑰丽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

  五、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齐读两幅日出图。

  六、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七、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八、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九、布置作业:

  读写训练一、二

  板书设计:

  日出

  刘白羽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幼时盼望看日出:日出富有魅力

  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无缘看日出,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看日出胜地)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看日出优胜之地)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

  日出时--红带扩大成红云、红海

  暗红--发亮

  红得透亮闪着金光

  如溶液抛溅,像火箭上冲

  日出后--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

  照亮一切,印红一切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7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正侧结合的写景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字词,将课文译为现代汉语。

  【学习难点】

  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的方法,学习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说明:

  《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课文对于白洋潮来潮时不同角度的景致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多角度的写景手法,更是令人赞叹。通过对它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取得的辉煌成就。针对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特将学习目标定位于: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将课文译为现代汉语,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水涨潮吗?

  好,我们一起来欣赏海水涨潮的画面。(多媒体显示)

  同学们,看过这些美好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壮丽的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

  《白洋潮》阅读练习

  《白洋潮》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解释

  1.选自

  2.作者

  3.朝代

  4.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

  5.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6.潮到塘,尽力一礴,

  7.坐半日,颜始定。

  (《《陶庵梦忆》》 )

  张岱

  (明末清初)

  (祭奠死者)

  (急速)

  (撞击)

  (才)

  句子

  1.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2.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3.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

  4.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5.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6.坐半日,颜始定。

  三、理解

  1,课文有哪些句子是写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气势凶猛。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

  2,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文多处用比喻: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白洋潮》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故事:

  2、午后喧传曰:喧传:

  3、吊朱恒岳少师吊:

  4、海塘上呼看潮海塘:

  5、余遄往遄:

  6、章侯、世培踵至踵至:,踵,

  7、看者辟易,走避塘下辟易:走:

  8、潮到塘,尽力一礴礴:

  9、旋卷而右,龟山一挡旋:

  10、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擘翼:

  11、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蹴起;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2、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3、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

  4、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5、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三、指出“之”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1、看之惊眩

  2、岁岁如之

  3、怒雷鞭之

  4、则飓风逼之

  四、课文理解

  1、概括本文主旨:

  2、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找出本文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4、“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5、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8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及优美的描写日出的句子。

  2、积累古代诗人留下的描写“日”的诗句。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3、揣摩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板书课题)

  《云海》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落日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沌( )( )鬼蜮( )什物( )汩汩( )纤纤( )酝酿( )( )颤抖( )模糊( )自省( )

  3、选字填空。

  惊___(赅骇) (震振)___撼(弧孤)___线

  懊___(诲悔)辉___(皇煌)山___(颠巅)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独处自省:

  适逢其时:

  回光返照:

  5、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bì( )日,浩瀚无yín(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dǔ( )坚固的墙。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语言表达训练】

  6、《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文章写了哪两个地点的不同落日?作者分别有怎样的反应?

  7、“偶尔有走错路的一团云,慌慌张张一头撞到山上。“轰”地一下,胖乎乎的云变成晕头晕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好不容易脱身出来,巨大的身躯已经损失了许多,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加点的词语什么表达作用?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9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螫刺shì 甲胄zhòu 绷紧bēnɡ 钳子qián 积蓄xù

  诧异chà 擒住qín 诅咒zǔ zhòu 束缚fù 毅然yì

  厌倦juàn 臃肿yōnɡ 颟顸mān hān 腻烦nì 作呕ǒu

  2. 形似字

  3.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4. 词语

  昆虫:节肢动物的一类,身体有头、脚、腹部组成,头部有口器、触角等,胸部有三对足,有气管呼吸。发育大多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阶段。如蜻蜓、蜜蜂、蚊子、苍蝇等。

  遭遇战:敌对双方在行进中相遇而发生的战斗。

  计穷智竭:计谋和智慧用完了,没有法子可想了。这里的穷和竭都是尽、完了的意思。

  诧异:惊讶奇怪。

  量力:估计自己力量或能力的大小而行事。

  领地:这里指动物为自己圈定的活动场所。

  陷阱:铺着野兽的深坑或害人的圈套。

  惊惧:吃惊而惧怕。

  精疲力竭:用尽了全部精力。

  死于非命:遇到意外的灾祸而死亡。

  逃遁:逃走。

  臃肿:这里指身体肥胖,行动不灵便。

  颟顸:糊涂而马虎。

  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腻烦:厌烦、讨厌。

  信仰:对某种宗教或主义等尊敬、信服而奉为言行的准则。

  赌咒:发誓。

  讪笑:讥笑。

  温存:殷勤地抚慰、体贴。

  痴胖:又呆笨,又肥胖。

  畅心快意:心情舒畅而快乐。

  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害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5. 作者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生于工程师家庭,7岁丧父,生活困顿。1857年和母亲随外祖父迁居巴黎,读完中学便当码头工人。这期间发表中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1864)和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马赛的秘密》(1867)。60年代,左拉提出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从而成为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这期间左拉写了中篇小说《黛莱丝?拉甘》(1867)和《玛德莱纳?菲拉》(1868),均受到社会的冷遇。1868年开始,他模仿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酝酿创作连续性大型作品《鲁贡--玛卡尔家族》的宏伟计划。经过25年勤奋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巨著。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左拉继而又写了长篇小说三部曲《三城市》,揭穿宗教的虚妄,阐发通过科学改良社会的思想。1898年,他投身为受冤屈的犹太血统军官德雷福斯伸张正义的斗争,招致反动当局的迫害。流亡美国时开始写作的《四福音书》只完成三部。左拉的小说创作和自然主义理论深深影响了19世纪后数十年的法国文学。

  哥尔斯密(1730-1774),又译哥尔德斯密斯,英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曾就学于都柏林大学和爱丁堡大学。1759年给一家小刊物《蜜蜂》撰稿时,才作为文学批评家和散文家初露锋芒。哥尔斯密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诗歌《荒村》和喜剧《委曲求全》。作为英国优秀的散文家,哥尔斯密写了大量散文小品。如《世界公民》有意识地模仿法国启蒙作家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假托一个旅居英国的中国人的通信,讽刺英国社会的虚伪和矫揉造作。它的文体接近口语,流畅自然,充满了幽默和智慧,是英国散文的杰作之一。

  (二)学习目标

  《蜘蛛》

  1.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②朗读文章,感知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本文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描写文字各占一半,文风清晰生动的特点。

  ②品味科学小品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运用夸张描写的笔调体现生命的顽强。

  《猫的天堂》

  1.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②能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两只猫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习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在人生哲理方面、立世人格方面的重大思考:害怕艰辛,贪图安逸,乞讨施舍,必丧失自由、尊严和人格,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三. 教师建议

  《蜘蛛》

  这一篇也是写小动物的,学习时要注意文体的特点,它显然和前面几篇有根本的不同。前几篇都是文学性的散文,作者独特的情感同化了对象,用人的心理来代替虫子。这当然是不科学的,但却是很艺术、很动人的。而这一篇则不同,是比较客观地写蜘蛛的,而不是借之来写人的。虽然有些感性,用了许多情感性的话语,但对于蜘蛛的描述,却是客观的、科学的,至少没有为了审美情感牺牲太多的客观性。

  《猫的天堂》

  在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过一系列写动物的文章,每篇文章在观念上、写法上都不太一样,可以说风貌各异,但有一点可以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以写实的笔法写动物。而这一篇却不同,一开头的题目就是:猫的天堂。这显然是虚拟。天堂是人的观念,猫是不存在天堂的问题的。全文以猫的第一人称自述,就更是虚拟了。最后的结尾又来了一句,单独成一段:我说的是猫的事。这不是废话吗?显然不是,因为文章写的是猫,但实质并不是猫。与其说是一篇写实性质的小说,不如说是一篇寓言,或者寓言性的小说,小说性的寓言。

  四. 课文讲解

  《蜘蛛》

  (一)课文主旨。

  作者通过长期观察,详细记述了蜘蛛捕食、结网、产卵、争斗等一系列活动。说明蜘蛛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方面。

  (二)文章思路。

  文章开头的五个自然段,就和文学性散文的写法不同,不是抒情和描写,而是说明其躯 体的特点,其身体就是为了战斗,不是为了和异类,而是和它自己的同类。文章相当系统 地说明,它的头覆盖着坚硬的甲胄,躯体裹着柔韧的皮壳,腿末的强壮可与龙爪相比,脚爪 之长如同长矛,它的眼睛、嘴巴都带有武器的特点。接下去作家就以记叙为主了。他看到蜘蛛织一张网要花三天工夫,这是很科学的。又发现另一只没有自己的网的大蜘蛛前来霸占,两只蜘蛛之间发生了搏斗,这也为读者提供了知识:并不是每一只蜘蛛都是自己织网的。

  (三)写作特点。

  文章用感性的乃至略带夸张的语言,表现蜘蛛之间的残忍争斗,但是观察到蜘蛛网到黄蜂,却没有当作美餐,作者的洞察是蜘蛛的量力的原则,对于不能制服的对手,就干脆释放,而且把破损了的网放弃。所有形象的、略带夸张的描写,都是为了这一点相当客观的发现服务。吸引读者的主要不是作者的情感,而是作者对蜘蛛生存策略的发现。每一发现,都是一种智力的胜利。读者在这样的文章里所享受的,不同于文学性文体的情感的'审美,而是心智的聪慧。

  作者的行文,带领着读者,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现。蜘蛛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做网,其体内的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到一定的时候就枯竭了,它的生存就不再依靠网,而是依靠隐藏和突然袭击,有时则是依靠霸占其他蜘蛛的网。霸占和反霸占的斗争有时长达三天之久,有相当形象的描写,但这种描写,是服从于说明耗尽体内储存的蜘蛛的生存策略。在文学与非文学的交织中,读者兴味被调动起来,继续获得动物科学知识:蜘蛛善于保存体能,当苍蝇落入罗网时,它并不急于吞食,而等待苍蝇挣扎到精疲力竭之时,才去捕获。这其间所用的词语,诸如(避免引起)苍蝇更大的惊惧、俘虏奋力逃走、耐心等待、俘虏的无效挣扎、精疲力竭、玩弄于股掌、胜利品等,其功能,都不过使过程更为有趣。用类似的手段,作者又让读者逐渐得知:雌蜘蛛比雄蜘蛛体大,蜘蛛如何用网将卵包起,偶遇外侵,为了保护后代,不惜牺牲生命;小蜘蛛在长大以后,自己织网,能够在三四天不得食物之时还能继续长大,但是在老了以后,失去捕食能力,往往就死于饥饿。所有这些知识,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它与人类的经验相异,对于习惯于以自己的经验来想象生命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知识、想象和智慧的开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凡是与人类相异者均津津乐道,而不是像文学性散文那样把人类的感情赋予动物。作者的行文原则是,凡与人类相类者大抵省略了。读文章,不但要注意其重点表述的地方,而且要想象出作者省略了的地方。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猫的天堂》

  (一)文章主旨。

  写一只家养的猫虽然吃住条件优越,但整天盼望着屋外自由的生活,当有一天获得自由之后,它却遇到了生存的困难,不得不无奈地回到主人身边。故事诙谐有趣,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强烈嘲讽了那些好吃懒做,只有仰人鼻息才能够生存的人是没有资格获得自由的。当然,我们也可从中体会到生之艰辛和生之乐趣。

  (二)文章思路。

  这个寓言性的小说的特点,首先在它的结构上。这是一种双重的、对称的结构。

  第一重对称,发生在猫身上。先是明明无忧无虑、安逸的生活,却感到不舒服,讨厌、愁闷、烦腻得要作呕,不幸福,要逃脱到外面去。为什么会有出逃的信仰呢?在一生中,除了煮得半熟的、带着鲜血的肉以外,总应该还有些别的东西。这就是说,有物质上的富足不够,还要有精神的追求,从具体描述来看,它追求的是自由的生活。但是左拉暗示,它的这种自由自在的信仰有一个前提: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不在考虑之列的,在每一扇关着的窗子后面都有现成的肉(门的那一面可就是人家藏着的肉)。与此相对称的是,一旦到了窗子外面,自由自在是不成问题了,可是生存却成了问题,尤其是丰裕的物质条件丧失了,饥饿和寒冷使得信仰、幸福都变了质。自由成了灾难。感觉发生了倒转,原先的一切,变成了向往,逃离变成了回归。

  第二重对称,发生在猫与雄猫之间。同样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对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自由,有着两种相反的选择:一个选择放弃自由,一个选择坚守自由,将艰难的物质生活视

  为享受。文章的寓意正是由于情节结构的双重对称,而显得特别鲜明。

  (三)写作特点。

  左拉的艺术细节很精致。左拉的细节,全从猫的感觉出发。例如:它感觉中好的肉是煮得半熟的、带着血的;它感到烦腻的是主人的抚摩,它向往的快乐和真正的幸福是可以在屋顶上随意滚来滚去,打架,晒太阳等。左拉的创造力就在于把人和猫不着痕迹地结合起来。打架、在地上滚,算什么幸福呢?这是在屋子里关得太久的猫的感觉,是很有趣味的。在猫的种种感觉中,厌倦现成的、安逸的生活,又和人的精神息息相通,就显得有意味。作家的功力就在于把有趣和有意味既相错位又相统一地交融起来。在猫到了外面以后,猫的感觉和人的感觉的错位幅度拉开得更大了,趣味就越浓了: 这屋顶多美啊!屋顶四周有水槽围绕着。从水槽中发出一种很甜美的气味。我畅快地循着水槽走;我的脚踏在槽底的烂泥里。这烂泥的温和与柔润是无可形容的。我就好像在天鹅绒上走路一样。 甜美的和水槽,烂泥和温和与柔润、好像在天鹅绒上走路一样,在猫的感觉中是有理的,而在读者的感觉中却是无理的。强烈的错位,显而易见的荒谬,反差越大,趣味就越浓。下面的快乐、有趣、美、好和读者的阅读观感的反差继续扩大: 啊!现在是远离了你姑母的温存了!我要喝水就在水槽里喝,那美味是调糖的牛奶绝对比不上的。我觉得一切都好,都美 荒谬感带来了幽默感,猫感到肚子饿了,问它的朋友--一只老雄猫,应该怎么弄到东西吃,老雄猫带着一种学者的态度说:找到什么就吃什么。左拉强调了学者的态度和找东西的艰难之间的反差,显示了他的幽默。在偷肉被打之后,老雄猫像个硬心的哲学家教导它:晚上到街上垃圾堆里去找食吃。垃圾堆找食的杀风景和像个硬心的哲学家的严肃之间的错位,使得幽默强化了。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左拉的幽默还算是比较温和的。但是,困境不仅仅在于饥饿,而且在于寒冷,外加生存的威胁。这就使得猫的感觉变化了,原来一切都美的感觉变丑了,能够得到的食物,只能是垃圾堆里的没有肉的骨头。生存的困境是严峻的,左拉的幽默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变成了反讽: 啊!该死的街道!该死的自由!我多么想回我那牢狱啊!反讽就是反话,歪理、不合理。自由怎么会是该死的?牢狱怎么可能变成向往的地方呢?但是从这只猫的角度来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它不能忍受生活的艰难,自然就想回到坐享其成的安乐窝里去。

  五. 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两篇都写作者观察到的小动物的活动。《蜘蛛》一文记叙了蜘蛛捕食、结网、产卵、争斗等一系列活动。以说明为主,叙述描写也多,清晰生动;说明蜘蛛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而《辛劳的蚂蚁》一文则是一篇幽默小品文,意在借蚂蚁的愚蠢嘲讽现实中那些盲目劳作,缺乏思考的人。

  第二题

  《猫的天堂》一文是从生存与自由的角度来揭示生活的。从自由、尊严的人生哲理思考表现生之机趣。最后一句是反语式风趣表达。这里的猫不同于其他小动物,它的生存条件是主人创造的,离开了主人它就无法生存,因而它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作者再一次强调了这种幸福属于猫。而非那些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第三题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首先要进行细致的观察,掌握丰富的资料。其次要进行深入思考,联系生活,联系社会。最后,提高表达能力,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也是写好文章的必备条件。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

  1、导入新课:在临水骋怀单元我们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见底,领略了黃果树瀑布巨大的声响和惊心动魄的气势,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朱先生对水的全新演绎。课件显示课题

  2、熟悉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段序。

  课件显示问题:

  1、建立我 的字词库和同学交流。

  2、请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

  3、请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 。

  二、研读课文

  1、课件显示问题

  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2、解决问题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

  (2)明确关键句是点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绿。

  3、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课件显示文中几个重要动词分析解决问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例词还有镶、踞、展、浮、送、钻、扯、揪、攀、裁、挹、拍、抚摩、掬、吻

  2、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

  3、课文结构

  (1)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

  惊诧的美。

  (2)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三、主题升华

  1、通过课件小组交流单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习如何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2、通过课件我的收获单元接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五、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所有比喻句,并写出比喻句的作用,背诵课文第三自然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11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习重点】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难点】

  1、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2、了解《战国策》及其风格特点

  【学法导学】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

  【资料链接】

  《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邹忌:战国时政治家,齐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齐威王:以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初即位,沉湎酒色,政事尽委诸卿大夫,国内混乱,诸侯交相入侵。但他虚心纳谏,下定“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立即振作起来,整顿吏治,他纳相国邹忌之谏,广开言路,不论臣民,凡指出国王失误者,一概奖励,对当面指出者,给予重奖。不一年积弊尽除,齐国大治。

  本案学习目标:

  1、把握生字读音,初读并熟悉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一、自读感知课文解决生字,给下列生字注音

  昳( )

  窥 ( )

  间进( )

  期年( )

  朝服衣冠( )

  谤讥( )( )

  皆朝于齐( )

  二、合作探究

  一)、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课文。(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实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修:___________,昳丽:__________。

  2、朝服衣冠,窥镜,服:__________,窥:__________

  3、我熟与城北徐公美?熟:__________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__________

  5、王之蔽甚矣:蔽:__________

  6、面刺寡人之过者:刺:__________

  7、谤讥于市朝,谤:__________,讥:__________;谤讥:_______________,市朝:__________,8、闻寡人之耳者:闻:__________

  9、时时而间进,时时:__________,间:__________

  10、朝于齐:朝:_________

  虚词

  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 而:__________ 暮寝而思之 而:__________ 时时而间进 窥镜而自视,而:__________

  之:臣之妾畏臣,闻寡人之耳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之:__________ 吾妻之美我者 之 :__________ 王之蔽甚矣 之:__________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之:__________ 问之客曰 之:__________ 由此观之 之: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 之:__________

  以:自以为不如。 以: __________ 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

  于:臣之客欲的求于臣,于:__________ 皆以美于徐公,于:__________ 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于:__________ 皆朝于齐 于:__________

  一词多义

  1、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

  B、于是入朝见威王 ( )

  C、朝服衣冠( )

  2、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

  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 ) (今义: )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 ) (今义: )

  3、明日,徐公来。(古义: ) (今义: )

  重点句子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 。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集体解疑,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小组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复习

  一、内容概述:本文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表现出邹忌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实事求是,头脑冷静,善于观察、思考。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也反映出齐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君主。他深知收买人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意见,对于邹忌的讽谏,他闻过则喜,并立马付诸行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

  二、结构简析: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谏。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三、写作特色:本文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却鲜明的塑造了邹忌这个有头脑、有才能的谋臣形象,这得益于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如邹忌的冷静思考),又有侧面描写(如通过齐王纳谏和齐国磊治表现邹忌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运用众多排比句式,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四、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形貌昳丽(光彩美丽)/朝服衣冠(穿、戴)/窥镜(察看)/旦日(第二天)/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如,比不上)/孰视之(仔细:这个意义现在写作“熟”)/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表比较,意思是“与……比谁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王之蔽甚矣(受蒙蔽)/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侍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能谤讥于市朝(指责,讽刺)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要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

  唐代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一位贤臣——邹忌。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   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昳丽:光艳美丽

  窥:照

  旦日:第二天,同下文'明日'

  美我:认为我美,'美'字是意动用法

  私:偏爱

  蔽:爱蒙蔽而不明

  面刺:当面指责,面是名词作状语

  闻:使……听到,是使动用法

  间进:偶然进来

  期年:满一年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学习本文,在阅读的时候,要正确断句。如邹忌/修/八尺有余;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王之蔽/甚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3、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4、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5、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6、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归纳整理:

  1、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梅?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3)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2、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劝说)

  3、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能力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形貌昳丽(yì)

  B、燕、赵、韩、魏闻之(yàn)

  C、期年之后(jī)

  D、时时而间进(jiàn)

  2、下列红色字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求闻达于诸侯

  A、有求于我

  B、美于徐公

  C、皆朝于齐

  D、能谤讥于市朝

  3、下列红色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幕天席地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吾妻之美我者

  C、闻寡人之耳者

  D、王之蔽甚矣

  4、选出下列红色字解释正确的两项( )

  A、窥镜而自视(偷视)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边和右边)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5、下列红色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C、皆以美于徐公

  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我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D

  5、C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12

  一、导入。

  我们又遇到一位“话桑麻”的诗人了,他被别人用“只鸡”招去喝酒,这就是孟浩然,他比陶渊明晚了二百多年,只能算半个田园诗人。他早年隐居湖北襄阳的鹿门山,中年曾去京城应考,又去各地漫游,最后做了三年小官,死在任上,年51。他写了一些田园诗,但更多的诗与田园无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算得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算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

  问: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你们看,主人待客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什么?(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

  问: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下面两句(即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好,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大意是,村庄四周有绿树环绕,远处可以望见城郭,郭外有青山横斜。)你对这样的风景有什么感受?(清新,淡远,幽静,色调丰富)这是写诗人初到时的观感。

  问: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说说饮酒中的气氛怎么样。(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把世间的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

  问: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同学们读过诗人的《春晓》,它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这是用感叹方式收尾。这首诗的收尾方式跟《春晓》不同,用的是普通的道别语。“重阳日”是哪一天?(农历9月9日)现在是什么时候?(从“绿水”“青山”“桑麻”等语可以判定是农历三四月间)“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来的意思,暗含欣赏之意。过半年再来欣赏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再来做客)这个道别语好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各抒己见。(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

  三、总结。

  这首诗看起来也很平淡,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毫无夸张铺排之意,用的都是口语。我们平时说话用的,“淡而无味”“淡乎寡味”,都是把“淡”和“无味”看作一回事,既如此,这首诗是否无味呢?(不是)它的味在哪里呢?(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这当然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这告诉我们,读诗一定要反复地细心品味。

  《过故人庄》解析鉴赏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早年在家苦学,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试不第,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曾引他作过短期暮僚。

  孟浩然曾在东南各地漫游。诗歌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其诗清淡,多反映隐逸生活;他还善于化用六朝人的诗句,有出蓝之誉,《全唐诗话》称其名句“与古人争胜于毫厘间也”。有《王浩然集》传世。

  【解题】

  此诗选自《孟襄阳集》。

  这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应写于早年隐居鹿门山时期。诗人为村居的朋友所邀,欣然而往,途中但见绿树青山,见面后诗酒畅谈之时亦以农事为题,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清新愉悦,是社会安定祥和、农人安居乐业的颂歌。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注评】

  故人具鸡黍,故人:老朋友,旧相识。具:置办,准备。鸡黍:肉鸡及黍米,代指田家的家常菜。邀我至田家。邀:约请。至:来到。田家:故人之家。 ○交代此行的缘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合拢,指环村皆绿树。郭:本义指外城,城、郭合成词时,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也可以泛指城墙;引申后,凡四周及外部皆称郭,此处郭指村郭──村庄的四面。斜:迤逦远去。 ○描写故人庄的近景及远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开:打开。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面:面对,看到。场:打谷场;圃:菜园;场圃作为一个词既可指场与圃.也可专指其一,复词偏义。把:拿,端。话:谈说,聊起。桑麻:桑蚕与麻作物,古人衣饰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种桑养蚕而得丝,一靠种麻织布的麻缕。这里桑麻又代指农事。 ○写见到故人时的场景及活动,呼应“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又称“重九”,指夏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因汉人的阴阳学说将数目也附会出阴阳,九这个散属阳,故九月九日称“重九”,又称“重阳”。就:动词。靠近、到,这里可解为观赏、亲近。重阳是汉人的节日,吃酒赏菊、持蟹赏菊是秋天,尤其是重阳节的文人雅事。 ○此日欢聚,情犹未已,期待来日再相逢。

  《过故人庄》教学实录

  主要教学步骤: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

  (2)请同学们学习“吟诵”古诗。

  (3)同学们自行译读。

  (4)说读——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对诗人说话。

  ①预备动作:先想一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同学们就《过故人庄》的内容对诗人说话。

  哦,诗人,你来了;你来到了这里,一个坐落平野而又遥接青山的村子,一个有着小小院落的普通农家。

  远处,隐约的青山斜立在城郭之外;近处,秀美的绿树环绕在村子的四周;还有那绿绿的田野、清清的溪水、灿灿的野花、郁葱的菜地,都尽收在你的眼底。

  是那村居的朋友邀你到农家来作客的,你带着喜悦的.心情,来到这让人陶醉的地方。

  朋友又是杀鸡,又是煮饭。有着深厚情谊的远方客人应约而来,他怎能不忙得喜气洋洋?

  阳光和煦,清风徐来,窗子打开,谷场和菜圃扑入眼帘。你们举杯畅饮了。

  你们在充满友情的气氛中喝着酒,也许在你们的举杯倾谈之间,有孩子们在捉迷藏,有小鸡在“喔喔”地叫,有鸭子在“嘎嘎”声中戏水,那稻花香、泥土香、大自然的清香洋溢在你们的身边。

  案例启示:本案例设计的是一节“说读课”,案例中采用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古诗的方法。与诗人相遇,和诗人同行,对诗人说话——这种说读,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用“说”的方式带动对课文的理解。既调动了学习的气氛,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将同学们所说的内容整理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改写。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

  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教学难点 :

  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准备 :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

  教学课时 :

  三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 掺(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

  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学生了解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学生互相补充、评议。

  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抓住语言文字品读感悟,真切地感受黄果树瀑布雄奇壮阔的景象。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1、板书课题:黄果树瀑布

  2、谈话: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去黄果树瀑布风景区走一走。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人喧马嘶 喧嚣 撩过来 聆听 胸膛 挟来 掩映

  訇然作响 凝神谛听

  (三)分节朗读课文

  1、指导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人喧马嘶 喧嚣 银雨撒金街 山回谷应 聆听

  訇然作响 循着 凝神谛听 沉醉

  (根据学生情况,解决语句中不理解的词)

  (四)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五)指导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等句子,体会瀑布声音大,气势大。

  3、指导感情朗读

  (二)导读三~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抓住文中一匹宽幅白练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腾空而上,随风飘飞等语句,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壮的气势。

  3、观看录像,加深感受。(或教师范读,再次感受)

  4、指导感情朗读

  (三)导读五~七自然段

  1、轻声朗读

  2、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些什么?哪些语句还读不懂?

  3、开展小组讨论

  4、交流点拨

  ①引导学生感受瀑布的雄壮气势、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以及瀑布对游人心情的影响。

  ②重点理解下面的话:

  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说说乐声奏鸣、声浪各指什么?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是说什么?)

  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体会黄果树瀑布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使游人充满了活力。)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导读第八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联系课文,说说沉醉的意思。

  3、感情朗读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在学生充分感受瀑布的气势后,说说为什么称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

  (六)作业

  布置学生课后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说明]

  1、由于本人执教的是第三课时,在学生品味语言,感受瀑布气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因此,麻烦教师只就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至于有关知识不必拓展延伸。如黄果树瀑布的位置、长、宽及形成原因、庐山瀑布、徐霞客等知识不必在第一、二课时涉及。

  2、麻烦教师督促学生训练打字速度,练习网上浏览材料。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24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02-2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背影》05-04

八年级上册《三峡》语文教案10-10

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11-2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05-30

八年级上册语文诺贝尔奖颁发教案08-31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02-18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