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04 09:55:1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精华6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太阳的作用(发光、发热、光合作用、发电等),知道太阳给生物带来的好处。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活动。

  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个谜语——天上有位老公公,圆脸庞,红面孔,天一这就出工,人东到本照大地,直到傍晚才收工。

  2、小组讨论太阳的作用。

  老师:你们知道太阳有什么作用吗?请你先和小组里的朋友们讨论一下。等下来告诉大家,好吗?

  3、集体交流太阳的'作用。

  4、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了解太阳有哪些作用呢?

  (1)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请你找找太阳有哪些作用呢?

  (2)老师总结:太阳的本领可大了, 人们需要它,动植物需要它,有了太阳,我们的世界是亮亮的(发光),植物才能更好地生长(光合作用),太阳还可以帮我们做许多事呢,暖暖的太阳可以把湿衣服晒干(发热),因为太阳的能量很大,人们很聪明,想出办法,利用太阳的能量发电,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其他能源,而且还很环保呢!

  5、延伸活动:太阳还有什么作用呢?回家去找找并收集一些资料过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一)通过观察,初步了解指纹的特性及作用。

  (二)积极思考,能够根据日常经验,在活动中探索拓印指纹的方法。

  (三) 能利用指纹塑造不同的形象,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活动准备

  (一)课件《有趣的指纹》、视频《指纹的作用》

  (二)放大镜、印泥、透明胶带、水彩笔、橡皮泥、抹布、幼儿绘画用纸。

  三、活动过程

  (一)观看PPT课件,引出指纹话题。

  1.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指纹?我们的手上有指纹吗?它在哪里?

  2. 幼儿观察指纹,初步了解每个人手上都有指纹。

  教师小结:每个人手上都有指纹,有的指纹像漩涡,有的指纹像花纹。

  (二)观看动画片《巧虎侦探社——指纹的作用》片段,初步了解指纹的特点及作用

  (三)进一步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类型,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1. 启发提问:用什么工具能更清晰观察自己的指纹?(放大镜)

  2. 幼儿利用放大镜自主观察自己以及同伴的指纹。

  3. 引导幼儿观看PPT指纹图片,教师小结

  我们的指纹一般有两大类,涡型纹和箕型纹。涡型纹的中心是一个封闭的圆,一圈一圈像小蜗牛的壳;箕型纹的中心纹理向一边开口像个簸箕或木头上的花纹、有的像弯弯的弓。

  指纹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当我们还是个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不同的人有相同的指纹,所以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指纹的纹样一辈子都不会发生改变。

  (四)观看PPT课件图片介绍指纹的应用,初步了解指纹的独一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讨论:生活中指纹对我们有什么帮助?你在哪里见过使用指纹?

  2. 教师结合PPT课件小结:因为指纹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所以人们借助于指纹技术设计出了许多的高科技产品(指纹签到机、指纹破案、电脑上的指纹开关、指纹锁、指纹保险柜、指纹门禁、银行卡指纹付款、汽车指纹识别、指纹鼠标等指纹技术产品。)指纹技术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安全。

  (五)通过讨论、实践,学会拓印指纹的方法,尝试拓印指纹

  1. 引导幼儿说说印指纹的方法

  启发提问:有什么方法能把指纹印下来呢?

  2. 通过各种操作材料尝试拓印指纹

  (1)介绍材料及提出操作要求。

  (2)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

  (3)集中讨论: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最清晰的印下自己的指纹?

  (4)教师小结:我们在用印泥拓印指纹时,用手指肚蘸少许印泥,把手指肚用力地按在纸上,手指肚不能移动位置,迅速的拿开,这样能清晰地记录下我们的指纹。

  (六)延伸活动:指纹添画,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1. 观看视频《指纹印画》

  师:指纹不光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安全,还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

  2. 幼儿以小组形式,运用已学会的方法拓印指纹,进行指纹添画。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我园位于小区中心,旁边就有个小公园,风景宜人。特别到了春天,鲜花盛开,美不胜收。结合中班主题课程《花花朵朵》。我们利用小区的良好资源,开展了这次科学探索活动《寻找春天里的花》。

  活动目标:

  1.感受大自然中春天的气息。

  2.通过为花儿拍照,观察花朵多姿多彩的形态。

  3.初步尝试记录,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2.幼儿操作材料:相机、彩笔、记录表人手1份;

  教师材料:喊话器1个。

  活动过程:

  一、引导部分。

  1.教师和幼儿边走边聊: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教师总结:春天来了,路边的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小树发芽了,公园里的花儿也开了。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寻找春天里的花”。你可以给花儿拍一拍照,仔细的观察它,也可以摸一摸,闻一闻,然后把你观察到的,还有你的感受都记录在记录表上。

  二、寻找春天里的花。

  1.带领幼儿一起寻找春天里的花,鼓励幼儿用相机拍摄下来。

  2.幼儿记录:花的形状、颜色,开在哪里,几个花瓣,什么气味,自己喜不喜欢等等。

  三、幼儿介绍自己的`拍摄成果。

  1.教师带领幼儿回园。

  2.将幼儿拍摄的照片输入电脑,结合刚才的记录表,幼儿做花儿的介绍。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黄豆可以制作豆浆、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2、 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每人一筐干黄豆,一盆湿黄豆,一杯豆浆、一盆豆制品(用牙签 插好 的黄山豆腐干和卤汁豆腐干),一块毛巾。

  2、 电视机、录象机、豆浆机、电火锅、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锅事先煮好的豆浆,抹布、录音机、磁带。

  3、黄豆宝宝胸饰一只,豆腐、素鸡、百叶、油豆腐、豆腐干实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黄豆。

  活动过程:

  1.、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 师:(教师头戴黄豆头饰)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他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黄豆宝宝,等会告诉大家。

  (2) 师:“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 师: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

  评析:在组织幼儿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对黄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幼儿十分感兴趣,有的说,黄豆宝宝是黄色的,有的说我摸上去黄豆宝宝是圆圆的。)

  2、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师:我们的本领可大了,会变许多魔术,小朋友每天喝的豆浆也是我们变出来的。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师:“做豆浆前首先得把‘我’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过的‘我’和没泡过的‘我’有什么不一样?你可以把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②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③师:“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不一样?” (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大,没泡过的黄豆小。”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淡,没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深。”有的幼儿说:“我摸摸泡过的.黄豆是软的,没泡过的黄豆是硬的。”)

  ④师:小结 :黄豆宝宝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3、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师:“我们黄豆宝宝本领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浆,还能做许多东西呢,

  ②师“录象里的东西都是黄豆宝宝做成的,今天它们也来了,哪些东西你是吃过的” (幼儿边讲,边指。)

  ③师:小结:豆腐、百叶、素鸡、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评析:通过电化手段--看录象,进一步唤起幼儿的回忆,丰富幼儿的认知,知道黄豆还能做出各种豆制品。)

  4、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 师:“什么东西这么香?”

  (2) 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3) 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儿吃好豆腐干后,牙签放在盆子里,擦干净嘴巴。

  活动反思:

  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引导宝宝运用感官比较、观察,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宝宝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宝宝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宝宝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时,运用了观察的方法,接着又比较和观察,使幼儿了解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又运用电教手段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最后,通过品尝豆制品,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爱吃豆制品的情感。可能宝宝太兴奋了,所以有个别的太“活跃”了,发出了尖锐的叫声,纪律有些松懈了,不过整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宝宝现在也知道了以后要多吃豆制品,这样对身体有益!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探究的问题:用同样的.力,小桌子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浅一样吗?

  试一试。

  (1)把小桌子的桌面朝下放在沙箱的沙土中,用手指使劲按小桌子。

  (2)把小桌子的桌腿立在沙土中,用手指使劲按小桌子。

  记一记我的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桌面朝下时,可看到桌面只稍微陷入沙土一点。

  (2)把桌子正放时,可看见桌腿陷入沙土很深。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捕捉蟋蟀、螳螂各5-6只,分别放于5-6个透明玻璃瓶内,用纱布封住瓶口。

  2.记录表、记录笔5-6套。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1)教师分别说出蟋蟀、螳螂的谜面,请幼儿猜猜是什么,猜对后出示装有蟋蟀、螳螂的玻璃瓶,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2)请幼儿自由观察蟋蟀、螳螂,满足好奇心。

  2.分组观察记录,比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

  (1)教师交代观察要求:4-5名幼儿分为一组,一起观察蟋蟀和螳螂。看一看它们身上都长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请一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在记录表里圈记出来。

  (2)幼儿分组进行自由观察和交流。教师加入幼儿的'观察,一起交流发现,解答幼儿的疑问,重点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两只昆虫的异同。

  (3)展示观察记录,分享观察收获。请幼儿根据观察记录,说一说在蟋蟀和螳螂身上的发现。教师对幼儿的介绍进行提升总结,提出昆虫的概念和特征。

  提问:蟋蟀和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小结:蟋蟀、螳螂的身上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阅读幼儿学习资源,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经验

  活动延伸

  1.将蟋蟀、螳螂放在自然角,带领幼儿饲养并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带领幼儿进行放生活动。

  2.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或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蚂蚁、蟋蟀等昆虫,观察它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知。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9-19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4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5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2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0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7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1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