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7-29 09:53:00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活动教案(合集6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初步观察物体的吸水现象,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不同物体的吸水能力。

  2. 对实验有探究兴趣,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并记录。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白纸、水果外的塑料网、面巾纸、棉布、纱布、小木块、棉花、泡沫等

  2.魔术材料:海绵、水杯、装有水的瓶子等

  3.伴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我今天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看看谁最聪明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1.出示2个杯子,杯子放在桌子上,将瓶子里的水倒进杯子里,请幼儿猜猜水在哪个杯子里。(音效)

  2.猜测并揭示魔术秘密。

  请幼儿猜测水倒不出来的原因。揭晓答案,原来水被海绵吸收了,演示海绵吸水的过程。

  3. 你想不想来试一试?颜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

  二、幼儿通过实验感知不同物体的吸水能力,交流操作经验

  1. 简单介绍操作材料(PPT展示)

  操作材料:白纸、水果外的塑料网、面巾纸、棉布、纱布、小木块、棉花、泡沫,材料人手1份。

  幼儿人手一份:托盘、水杯、瓶盖子

  请一名幼儿上来与教师一同示范如何选择材料。要求:思考后选择物品实验,物品不能从杯子里掉出来,水要适量(2小杯),在操作盘里操作。

  2.自由选择材料,寻找可用来吸水的材料。

  3. 幼儿操作,教师协助。

  4. 操作结束后,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1)你都试了哪些材料?有哪些可以吸水?你上来给我们演示一下好吗?

  (2)请个别幼儿演示

  三、幼儿再次尝试,并尝试记录实验结果

  1.“我们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吧!”投影记录表,“海绵吸水,演示打钩,告知不吸水打叉)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吸水的用√表示,不吸水的用×表示。

  2.展示幼儿实验成果(投影记录表)

  四、活动延伸,迁移生活经验

  (PPT图片)这些吸水的物品在生活中有很多作用呢,毛巾吸水可以洗脸;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大胆猜测、动手操作,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

  2.养成仔细观察、乐于探究的习惯。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前期开展过蚂蚁长什么样,怎么抓蚂蚁等有关活动。

  (2)和幼儿讨论过蚂蚁喜欢吃什么。

  2.物质准备:糖果、饼干、水果、饭米粒等。

  活动过程:

  1.回忆导入,猜测激趣。

  (1)师:这几天,我们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的小蚂蚁,谁来说说你在哪里发现了小蚂蚁?

  (2)师:上一次我们猜测了蚂蚁喜欢吃什么?你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2.寻找蚂蚁,动手验证。

  (1)师:那现在带上你们准备的食物去找找蚂蚁,把食物放在那观察能不能吸引小蚂蚁过来,还可以比一比哪种食物吸引的.蚂蚁多。

  (2)幼儿自由寻找蚂蚁并尝试用食物吸引蚂蚁。

  请幼儿把准备的食物尝试吸引蚂蚁,并观察蚂蚁。

  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要耐心等待一会。

  个别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3.师幼交流,拓展延伸。

  (1)师:谁成功吸引到小蚂蚁了,你用的什么食物?

  (2)师小结:小蚂蚁不怎么挑食,她喜欢吃的东西也比较多:肉、糖果、饼干、骨头和一些水果。他们最喜欢吃甜甜的东西了。

  (3)师: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延伸:蚂蚁用它的嘴咬着食物拖着走。你们下次可以再仔细观察一下,小蚂蚁和他的小伙伴是怎么搬运食物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背景:

  在一次偶然的区域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男孩子在玩磁铁。磁铁是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磁铁能够吸住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的喜爱。但他们只是单纯的玩耍,还没有知识的建构。针对幼儿喜爱磁铁的'现象,我查看了有关磁铁的小实验,特地设计了大班这一教学活动,试图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的特性和作用。

  活动目标:

  1.在拣拣玩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感受磁铁吸铁的特性。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磁铁以及各种材料:铃铛、木块、塑料片、回形针、硬币、大头针、钥匙、布条、玻璃球等

  黄豆或大米、铁砂、纸盒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具,引发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神秘的礼物要送给你们玩,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吧!”

  教师演示小猫钓鱼教具,重点向幼儿展示小鱼怎么被钓上来。

  教师:“刚才你们看见我的小鱼为什么这么快会被钓起来呢?”

  幼儿:“我看见了,有吸铁石。”

  幼儿:“有磁铁。”

  教师:“除了磁铁的帮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好朋友是谁?”我们一起来看看,每条小鱼的嘴巴上都装了一个什么?

  幼儿:“针,别针。”

  教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回形针。如果把它拿掉,你们觉得小鱼还能被吸上来吗?我们一起来尝试下。”

  教师将其中一条鱼的回形针拿掉,向幼儿演示没有回形针磁铁还能不能吸上来。

  提问:“为什么吸不上来?”

  幼儿讨论

  二、自由探索,感知磁铁

  教师:“刚才我们都看见了,磁铁能吸回形针,但是却不能吸卡纸。今天我还给你们准备了很多磁铁和装着各种小东西的袋子,现在就请你们自己动手试试,看看磁铁还能吸住哪些东西来做它的好朋友。”

  幼儿玩磁铁,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每样都去尝试吸一吸。

  提问:“刚辞啊磁铁吸住了哪些东西?”

  教师小结:“原来磁铁吸住了钢笔,铁钉,针,它只能吸锑制品。

  三、米中拣铁,再次探索

  教师:“既然磁铁的本领那么大,能吸住铁制品。今天我们就一起和磁铁玩个游戏吧!我给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份小东西,但是它们都藏在纸盒中的米里面。请你们拿着磁铁将这些小东西吸上来,记得一定要多吸几次哦。

  教师向幼儿讲解如何在纸盒封口左右来回吸。

  幼儿操作,用磁铁把回形针,大头针和铁砂全都吸出来。

  小结:“磁铁的磁性很大,它对铁制品的吸引力最大。

  四、延伸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和磁铁玩了这么好玩的游戏,开心吗?”

  幼儿:“开心。”

  教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能和磁铁做好朋友,我们一起再去找找吧!”

  教师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寻找铁制品。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

  2、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赤潮前后大海的景象;家用洗涤液及工厂排泄物对大海的污染。

  2、活动前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布置主题墙,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比较赤潮来之前和赤潮来之后大海发生的变化。

  1、欣赏赤潮来之前的景象。

  提问:你觉得大海美吗?为什么?

  2、观赏赤潮来时和之后的景象。

  提问:现在海水和刚才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海水大片变红的现象叫什么?(赤潮)

  赤潮来后,你觉得大海还美吗?为什么?

  (二)了解赤潮的.成因。

  1、赤潮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浮在海面上的红色水藻)

  2、这些水藻为什么会繁殖的那么迅速,形成赤潮?(集体讨论)

  集体观看课件:赤潮的产生是与人们使用的洗涤液和工厂的排泄物分不开的,它们磷含量非常高,大大促进水藻的繁殖,从而形成可怕的赤潮。

  (三)、了解赤潮的危害。

  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1、赤潮会给大海带来哪些影响?

  2、赤潮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3、赤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赤潮本身是有毒的,另外水藻需要大量的氧气,致使海里的生物缺氧死亡。)

  (四)、寻求解决的方法。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赤潮的发生?

  (五)活动延伸:

  设计宣传画:《让海水变蓝》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用书中有音乐活动《蚂蚁搬豆》,孩子们对小蚂蚁非常感兴趣。有一天,在户外活动中,有一个孩子大声的喊:“快来看呀,好多小蚂蚁呀!”孩子们蜂拥而上,叽叽喳喳,议论开来。我就想:利用孩子们“好奇”心理,让孩子们对蚂蚁有更近一步的了解。

  活动目标

  1、对小蚂蚁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有一定了解。

  2、让孩子知道团结起来力气大的道理。

  3、在生活中,大家相互帮助,团结友爱。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

  难点: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蚂蚁。

  活动准备

  活动前引导幼儿对蚂蚁进行观察;蚂蚁图片;PPT课件; 歌曲《蚂蚁搬豆》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准备活动。

  在音乐《蚂蚁搬豆》的乐曲声中,组织幼儿进活动室。

  二、基本活动。

  1、出示蚂蚁图片,幼儿观察蚂蚁外形特征。

  2、回忆自己观察到的蚂蚁特点。

  3、看PPT课件,对蚂蚁进一步了解。

  (重点:团结起来力量大。)

  讨论:“蚂蚁精神!”

  三、结束活动:

  游戏:“我是一只小蚂蚁。”

  四、延伸活动:

  绘画《蚂蚁精神》。(画出自己看到的“蚂蚁精神”)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能循序渐进的进行,孩子对蚂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发展了幼儿的探索精神。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幼儿的情绪一直都很饱满。但是,在引导幼儿观察的时候,引导还不够:怎么样让蚂蚁出洞?蚂蚁队伍是怎么样的?蚂蚁之间是怎样合作的?……对幼儿的观察,应该进行记录,这样,孩子们的印象会更深刻。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⒈让幼儿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知道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懂得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的。

  ⒉培养幼儿能够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发展自我意识。

  ⒊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⒋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入园时的身长图和体重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幼儿刚入园的身长图和体重表,引起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

  ⒈这些图片上的娃娃是谁?(贴有照片的幼儿外形)

  ⒉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体重的小称砣)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刚上幼儿园时保健老师给我们量身高,称体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个小砣就表示那时我们的身高和体重。

  (二)通过操作活动对比,让幼儿感知其中变化,了解自己在长大。

  ⒈小朋友,现在你们的身高和体重有没有变化?

  ⒉请幼儿现场量身高称体重,再贴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称砣。

  ⒊请幼儿在观察对比,了解其中变化。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小朋友在原来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长越高,说明小朋友长高了,小称砣越来越多,说明小朋友变重了。我们长大了。

  (三)通过讨论,知道我们长大了,学会了许多本领。

  “现在,我们长大了,在幼儿园学会了哪些本领?”(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游戏等方面去讨论)

  小结:我们长大了,学会自己吃饭,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会讲故事,会念儿歌,拍皮球,玩各种游戏,今后我们还会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

  (四)亲子活动

  建议家长在家中一角,为孩子做两颗生长树,一棵记录身高的变化,一棵记录体重的`变化,并定期为孩子测量。

  活动评价:

  ⒈知道自己在不断地长大;

  ⒉逐步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06-14

科学活动教案02-1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0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5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6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7

(荐)科学活动教案07-21

科学活动教案(精品)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