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3-05-01 13:10:55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文言文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文言文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响应号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祗骈死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或辨形):

  外见xi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

  “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正确理解课文。

  2、归纳“所以、师、于、则、传、从、也、夫”等词的义项。

  3、培养学生的背诵激情。

  教学步骤: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发现疑难,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研讨。

  如下为学生课堂上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准备好。

  1、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唯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他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以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3、词的多义现象

  ⑴所以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的缘故”

  b、表凭借或目的。“用来……的”“……的凭借”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传也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⑵师a、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泛指军队。例:齐师伐我。《左传》

  b、老师c、效法、学习d、乐官、乐师

  ⑶也a、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b、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c、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d、副词。也(后起意义)

  ⑷于a、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向”“到”“从”“对于”等。b、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c、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⑸其a、人称代词。第一人称:自己第三人称b、指示代词c、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⑹传a、客舍b、传记。c、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d、传递e、传达、传授f、流传

  ⑺之a、到……去。b、第三人称代词。c、助词。相当于“的”d、放在句子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

  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背诵时要注意语气和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连属、声调的抑扬等。如有不正确,则说明在理解上有误差,应该及时纠正。词语方面重点要辨析传、师、道、惑、益、从、也、则、于、乎、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踪试题。

  初中学过韩愈的《马说》,是讲识别人才、爱护人才的`,内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联系。韩愈宣扬“尊师重教”,也以伯乐自许。学习中,可以回顾复习《马说》,增强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文章的思和路结构: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为达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须既要有理论论据又要有事实论据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因而作者先从老师的功能角度做演绎推理立论,然后,再以现实存在的不良风气和孔子从师的言行作归纳推理加深论点。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结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论论据)演绎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

  归纳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呼应印证(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气势?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崭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当。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对比,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发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讽刺语气。这种语气上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且为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当无比。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通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对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词语的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文言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熟悉高考题型,掌握文言文解题方法,加强实战演练。

  2、通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引导学生收集、了解文言文复习方法,自主学习文言知识要点。

  二、教学重点

  1、在线测试

  2、网上搜索有关文言文复习资料

  三、教学设想

  1、介绍文言文整体阅读解题的步骤。

  2、学生在线测试,体会解题步骤。

  3、教师当堂讲解。

  4、学生搜索有关资料,解决自己文言文复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归纳文言文知识要点,或归纳文言文复习的方法、策略等。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教师打开演示文稿,介绍“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要具工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

  要求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

  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还有实词解释题和题句子翻译题)

  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特别提示: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其实,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另外,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又不能进行正确答题了。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教师要多加引导,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使学生能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

  应该说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必须让学生加以掌握和运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切记!!

  (二)在线测试

  1、完成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在线测试。

  步骤如下:打开桌面的“网上邻居”,再打开“teacher”,打开“文言文”文件夹,双击“在线测试”图标,打开“在线测试”。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点击正确的选项,完成试题后,用鼠标点击“提交”,即可知道得分和答案。(注:本次在线测试选自“中国语文柳州在线”)

  请一个学生操作并广播全体。然后学生作答(约13分钟)。如果有学生很快完成,可要求其双击“20xx”图标,完成20xx年春季高考文言文试题在线测试。

  2、教师询问测试情况,讲解试题。

  按15、12、9三个分数值,要求学生举手,以便了解测试情况。

  问:对答案以后知道错在哪儿了吗?要想知道详细的答案,请双击“xxjd”图标,看“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译文及详细解答”

  第1题:C,樵:柴,名词。

  第2题:A,A前句中的“故”为“特地”之义,副词;后句中的“故”为“故意”之义,副词。B句中的两个“每”都为“每当......时候”之义,副词。C句中的两个“因”都为“经、有”之义,介词。D句中的两个“及”都为“到”之义,介词。

  第3题:A,(1)与(2)相同,都是主谓式的陈述句,(3)与(4)不同,(3)是判断句,(4)是短语不是句子。

  第4题:B,B中的“先其将归”的意思是“在胡威将要回京前”。

  第5题:A,③是都督的行为,依据此排除C、D,⑤是陈述胡质对下属官员的处罚,依据此排除B,其实⑥也不能说明。

  第6题:C,由原文中的“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可知,胡质帐下都督并未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

  (二)搜索文言文复习有关资料,开展自主学习

  引入:老师刚才提供的网上测试和答案都是通过搜索从因特网上得来的。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很好用的搜索引擎。

  1、介绍Google搜索引擎

  教师演示并广播全体,在地址栏输入,按回车键。在文本框中输入“文言文+在线测试”,单击“Google搜索”按钮,即可查询需要的相关网站。

  Google只会返回那些符合您的全部查询条件的网页。不需要在关键词之间加上“and”或“+”。如果您想缩小搜索范围,只需输入更多的关键词,只要在关键词中间留空格就行了。Google运用智能型汉字简繁自动转换系统,为您找到更多相关信息。Google搜索不区分英文字母大小写。所有的字母均当做小写处理。例如:搜索“google”、“GOOGLE”或“GoOgLe”,得到的结果都一样。

  提问:某同学你刚才通过在线测试或者在平时复习中感觉到自己在文言文的那一方面知识比较薄弱?你能从网上查找这些方面的资料来提高吗?请你操作给大家看。学生练习操作,并广播全体。

  2、练习搜索文言文复习有关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输入查询内容,单击“Google搜索”按钮,查询相关资料。要求同学根据自己的需求查询资料,并归纳整理。小组上网辅导员巡回指导上网能力较弱的同学进行查询。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查询。

  通过阅读网页相关说明可以了解到网页的内容,用鼠标右键点击想打开的网页,选择“在新窗口打开”即可打开相关网站。

  3、教师提问查询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教师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学习了怎样通过因特网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我希望日后大家能正确利用因特网,使之为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更好地服务,而绝不是让我们成为网络的俘虏。

  七、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针对自己的实际,就文言文复习的某一个专题制作一个演示文稿,供大家交流参考,下星期一语文课演示。

文言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内/而/贾/孰/识"等通假字;掌握"别/固/白"等多义词,以及虚词"某"的作用.

  2.掌握本文的常识.

  3.了解本文选取小事和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1.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根据本班基础差的特点,改作课内自读课.

  2.拟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过程

  1.请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主人的'有关情况.

  2.请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正音请一生读课文后纠正指导学生学会正确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大意.

  4.请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明确各段主要内容,并复述课文内容.

  5.请生学习并掌握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⑴通假字

  ①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内,纳

  ②而翁长铨--而,尔③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贾,价

  ③封识宛然--识,志

  ⑵一词多义

  固:

  ①公固知某不贪也--本来.

  ②婿固不遣--坚决.

  ③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巩固

  别:

  ①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告别

  ②某得八焉,以半别公--赠别

  ③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另外

  ④内外有别--区别

  白:

  ①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告诉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白色

  ③真相大白于天下--清楚明白

  ⑶固定结构:

  "得无......乎"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的固定结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

  ⑷"某"的用法,一般是虚指代词,可代人/时间/事物/处所等,也可以作称代词,代替称名.例如:公一女,嫁为JI辅某官某妻--第一个"某"指代王翱女婿的官名,第二个"某"指代其女婿的名.公为都督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代太监姓名.某得八焉--代我,太监自称.某启,昨日蒙教--代王安石的名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前指写作日期,后指王安石的名字.

  7.了解本文两件事表现了王翱什么品质.本文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王翱断然拒绝夫人请求,不调女婿任京职轶事,表现了他严格刚正/不徇私情的美德.第二件事写王翱代友藏珠,最后还珠于朋友的轶事,表现了他不贪非分之财,廉洁和忠实于朋友的美德.

  8.了解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选取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采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9.请生完成课后练习.

文言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Cod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四小学万素丽)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文言文教案03-28

【精选】文言文教案三篇05-22

【精选】文言文教案四篇02-27

文言文教案汇总7篇02-22

文言文教案模板五篇05-21

有关文言文教案三篇02-08

精选文言文教案三篇08-17

文言文教案汇总6篇03-13

精选文言文教案5篇08-10

【热门】文言文教案3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