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时间:2023-11-09 07:01:4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

  本月读了《家为何会伤人》这本书,再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觉得感触良多。本书主要讲的是人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如夫妻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婆媳之间等,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以及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作者通过一些案例展示,让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视角上,就能够很容易看出矛盾中是非对错。

  读了此书让我懂得了看问题不仅仅看问题的表面和矛盾发生的对与错,一定要看到问题的本质,不然你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甚至你解决的方向也许也是错的。我感觉我在孩子的教育上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就按表面现象去解决问题,搞得问题越来越糟。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需求时,总是被父母忽略,甚至粗暴打断,在孩子眼里,他觉得被父母忽视了,没被父母重视,因而感觉自已不存在,慢慢孩子心里会形成一个破碎脆弱的自我,这种自我非常渺小与卑微,抱着这种自我去与人与社会建立联系时,只会有被吞没感而没有自信。无法与人建立一份安全正常的关系,要么建立关系而失去自我,要么彻底被孤立。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建立,而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爸爸、妈妈的感受而构建的。假自我的.悲哀在于,他所有的行为小时候围着爸爸、妈妈而转,长大了到社会上都围着别人的感受而发的,永远为别人而活。本书有一个核心观点,我非常赞同。说一个人的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他于父母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于世界的关系模式。如果他与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这样的人格也容易得到爱与幸福。相反,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还会传递到下一代。

  解决家庭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就要用爱来解决,无条件的爱,父母给童年的孩子,成人给家庭成员的爱;童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能让他一生幸福,成人后从爱人那里得到的爱,能帮你彻底治疗童年的伤;所以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一定是充满爱的。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2

  《为何家会伤人》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书中的许多金句名言,引导我们用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教我们如何看见爱、感受爱、懂得爱。爱是本能,感受爱和表达爱是一种能力,因为不会爱,才会造成伤害,我们需要修炼自己感受爱和表达爱的能力。

  每个人都经历过两次诞生,也即是两次分离。第一次是出生的时候,与母亲的分离,是个体与个体的分离。这次分离带来的感受是痛苦的,是不安全的,但这份痛苦和不安全,却带来了新生命的诞生,有一个全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分离也带来了一些力量和生命力。

  第二次分离是恋爱(婚姻),与原生家庭进行分离。恋爱是童年关系的复制。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结婚不是两个人结婚,而是两个家庭结婚。门当户对,不仅是指经济实力、家庭背景,更多的是指两个家庭的经历和模式带给两个人的影响。在共同组建新的家庭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恋爱不只是两个人现在的舞蹈,也是两个家庭过去的舞蹈,因为舞步是童年时学会的。恋爱到深处,我们就会变成小孩,那些曾经被丢失的、被伤害过的、被压抑过的.痛苦遭遇,就会全部呈现出来。如果你曾经没有价值感,你就会渴望价值感;如果你曾经被很严格地对待过,你就会希望另一半不要像父母一样那么严格地对待你,以表示他对你的爱是无条件的。这就是潜意识在帮我们做决定,而我们却不自知,甚至有时候会让自己变得很痛苦。

  在无意识中,我们都希望恋爱能变成一场治疗,希望恋人能够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将我们的心理创伤治愈。婚姻既是两个人的事情,也是一个人的事情,当你能够疗愈好自己的内在时,两个人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家庭大都是因为爱而组成,为什么有的家庭痛苦不堪?有的家庭幸福和谐?这本书能助你找到根源。同时,本书也能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自我疗愈。“家是港湾,爱是退路。”在家庭关系中,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危机,都要从不可能中找到可能;当有爱的时候,退路就一定存在。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

  输出:

  1.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糟糕的婆媳关系;严重的恋子情结。

  2.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生命的最早期,妈妈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若妈妈的注目一直在,婴儿就会感觉自己一直存在。若注目时,妈妈与婴儿有共鸣,且带着接纳与喜悦,婴儿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好妈妈的镜子从不吝于对婴儿打开。

  3.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精神胚胎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依照这一观点,婴儿不是白纸,不是空瓶子。父母或成人可以扭曲孩子,让孩子成为一棵歪歪扭扭的树,但不能决定孩子是成为一棵杨树还是柳树。家长最多只是将本是杨树的孩子修剪成柳树,但孩子内心总是渴望成为他自己的样子。

  4.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对此概括说,他们应该先向异性父母靠拢,并从这一关系中吸纳异性的力量,体会到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同时体验到异性对他的吸引力。然后,男孩回到男性的世界,成为一个男人,女孩回到女性的世界,成为一个女人。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理才更健康,而这个世界,也才更和谐。

  今天看到这部分内容对我的触动比较大,虽然我们疼爱孩子,但绝对不能把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二是觉得最近自从有了老二跟大儿的互动少了太多,所以去幼儿园接他的时候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他我很想他。一晚上,他的心情都非常好。以后需要注意的是,给每个孩子的陪伴,一定要是高质量的陪伴。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精选7篇)05-08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04-20

为何越爱越难美文06-22

为何努力了却效果甚微优美文章06-15

2021家长会的心得体会01-27

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美文06-22

2022家长会家长心得体会12-09

《家》读后感09-11

《家》读后感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