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例会心得体会

时间:2023-10-22 11:09:2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新例会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例会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新例会心得体会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教育”从课外引进到课内,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要采用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通过自身感受获得他们所需的知识的模式。然而在心理活动课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比如: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全由老师包办、代言;学生参与活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形式的还是实质的,是局部的还是全体的;学生在活动中是自觉地体验、领悟,还是光凑热闹,只为娱乐,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我认为所谓“活动”是以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动,是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和形式中,积极主动参与并充分体验。如何让心理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如何让学生主动动起来,这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我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认识活动课,把握“四是四非”

  1、心理活动课是预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而非心理疾病的治疗。据专家调查,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即伴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性问题(属心理疾患)。从总体而言,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约有10%左右的学生存在发展性问题,而存在需要心理治疗的障碍性心理疾病的学生人数不到1%。这点说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应是以预防和发展为主。

  2、心理课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发展良好心理品质为目的,而非纯知识理论的传授。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主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教学模式宜采用生活经验型,以解决学生身心发展和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为主,让学生了解有关自身发展的心理学基本知识。但要求教师本人不仅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行为特点,防止教学纯理论化,脱离学生实际。

  3、心理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而非解决个别心理问题,要把心理活动课和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区别开。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来设定系统的培养目标、实施计划的,虽然在相对固定的基础上要求有灵活变化,但不是无计划地就问题论问题。

  4、心理活动课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领悟,而非娱乐游戏。心理活动课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但不应为了迎合学生兴趣,而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样、气氛的热烈。不恰当的活动形式不仅会淡化、削弱活动课知识的含量,而且易造成活动目的模糊,课堂纪律混乱。

  二、设计活动课,坚持“两依据、两注意”

  “两依据”是:

  ①要有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它有心理科学的特点,所以活动的设计要以心理学知识、心理训练方法为依据。比如考试后,活动课和主题班会都会进行考试分析,班会内容无非是:总体成绩分析、年级比较、表扬进步、鼓励落后、总结经验等;而心理活动课的内容是:成绩归因、ABC情绪理论辅导、挫折教育等,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

  ②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心理活动课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其所需,解其所惑,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内部动机。比如:考前进行复习方法、考试心态的辅导,运动期间进行挫折教育、自信心的辅导,这些都倍受欢迎。

  “两注意”是:

  ①注意设计活动不能完全参照参考书,生搬硬套。心理教育活动课不宜照搬他人经验,因为即使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学校,其心理特点也不完全一样,所以设计课程不能照搬参考书的训练步骤、活动方式进行。心理教师可根据自己学校及学生特点,制订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适合本校学生的心理活动课方案。

  ②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活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思维方式、意识水平不同,教师应据其心理特点设计活动。比如:低年级的学生竞争意识强,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涉及到个人的某些问题时,虽然心里明白,但不愿意当庭讲出来,此时如采用集体讨论、自由发言、自我陈述等形式,效果就不会太理想。

  三、实施活动课,贯彻“一为主、四解放”

  心理活动课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内容来体现的。活动实施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让课堂活动开展得生动而富有成效,在组织活动中应注意做到“一为主、四解放”。

  “一为主”是活动要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为主线。活动的实施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能称其为活动课,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是活动课顺利进行的第一保证。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的安排者、活动的参与者。

  为了更好落实“一为主”,需要做到“四解放”。

  一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教师不仅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的内容,还要注意给学生留下个人自由思考的空间,不设置惟一解决问题模式,要鼓励个性化的创新思维。比如在情绪辅导的问题设置时,设计成“当你考试不理想时感到伤心失望,不过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这样想xx你的心情会好一些”,不如改为“遇到xx事,我感到伤心失望,不过换了一个角度看问题,现在我这样想xx心情好多了”。这样稍动一下,多一问就增大了学生的思考空间,而变“你”为“我”就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是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气氛和利于沟通的情绪背景,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时间,鼓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通过灵活改变活动方式,提供有利于学生发言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

  三是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多动一动。活动课不必拘泥于课堂固定座位,可采用“扇面式”、“圆弧式”、“自由结组式”等有利于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的座位形式;也不必拘泥于学校范围内,“纸上得来终觉浅”,要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就要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比如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其大讲特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如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人才市场去参观,学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是解放学生的手和脚,让学生多做一做。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诸如此类的活动流程:“问题设置(或讲故事或读文章)――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似乎学生参与不少,也是以学生的自我认识发言为主,然而这其中有太多的教师代言部分,而且到课堂上看一看其实际效果并不是想像中的样子。活动的实施其实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并无固定的模式、严格的结构。举一例来说,要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多样性,若用提问的形式:“生活中情绪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吗?”或是“生活中你有过什么样的心情?”这表面也是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但学生的体验不会深。不如改为情绪词语接力赛的活动:按座位顺序,一人接一人说一个情绪词语,不允许重复、超时。也可把表示情绪的词语写在纸条上,让学生抽取,按上面写的表演,并让其他同学猜其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在课堂活动中,应尽量少用讲授课中的问答形式,可将问题融于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与动中去体会。

  以上虽然强调活动课无固定模式,但实施起来一定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要组织好课堂,保证学生活而不乱,有所收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发展,我愿与从事该项事业的同仁们一道努力,共同开辟心理教育活动课的新天地。

【最新例会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监理例会制度04-10

工作例会制度04-12

部门例会制度08-17

安全例会制度08-10

例会制度范文09-24

公司例会制度08-06

周例会制度06-22

周例会制度05-27

例会自我介绍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