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6 15:45: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1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提供丰富的素材,经历“数学化”过程。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用动手操作为方式,在丰富的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丰富感性积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丰富数学学习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问题寓于方法,内容承载思想。

  数学学习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学习内容则承载着数学思想。也就是说,数学知识本身仅仅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就分数与除法而言,笔者以为如果仅仅为得出一个关系式而进行教学,仅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实际上,借助于这个知识载体,我们还要关注蕴藏其中的归纳、比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2

  这是位有魅力的语文教师。真的好欣赏她。这是她休完产假后次听她的课,久违她的课堂有一年半的了。以前总喜欢到她班上听课,喜欢她课堂上那份从容,那份,那份深情,她的举手投足、她的一言一语都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把她对语文的挚爱,对语文的诠释展露无遗。常常沉浸在她的课堂里,感受语文的魅力,享受语文带给我的美好情愫。

  这节课最之处是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每学生那么、那么投入地学习,与上学期上课的感觉有着天壤之别。

  之能调动孩子们的学习性,源于这节课有浓浓的语文味。

  一、学生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的表达,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师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学生细细品味,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出语言文字的魅力。

  “”段话的反复咀嚼玩味,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感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教师在几个关联词上做了着重号,帮助学生读出文章的语气。接着教师了语言训练,可谓一剑双雕,教师让学生把这段话描写的情景用一句话概括,先让学生说,再出示填空()路过的人,()把钱给了老人。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和精练表达语言的能力,又这段话的特点训练学生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教师训练的非常,训练的循序渐进,于前面的训练,下一步活动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教师问学生:“既然一句话就能表达的东西,作者却用这么多话来表达,哪种表达你更喜欢?”学生说书上的表达好,了,人物。学生的感受是表面的,思考是浅层次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在于点燃。教师接下来的让学生多角度,多感受到表达的妙处。教师让学生再读这句话,再去感受,体会到。学生感受到人物的衣着不一样,学生从“掏”“摸”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不同的人物用不一样的词,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衣着华丽的人是“掏”说明他有钱,很干脆,衣着褴褛的人用“摸”说明他也很穷困,有点犹豫,但被“春天来了”几个字打动了。教师点拨升华学生的认识:“掏,摸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这段话可以想象人物的外貌、动作、甚至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心灵。作者的语言就充满魅力。”

  文中描绘春天美景的句子,这几个句子全是反问句,教师抓住特点学生反复读体会表达带来的。

  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体验和感悟的.方法及能力。的教师,的课堂充满魅力。

  二、学生凭借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在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去理解、鉴赏课文。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学生多角度,多去理解课文。比如:“春天来了”这四个字,有些教师上课过多局限于这四个字让人们想到许多春天的美景,和后面“我也看不见”强烈的反差,激发人们的同情心。而这位教师却让学生思考一位老人,之前并人们的帮助,这是为?把学生的思考引向:诗人加了一句话,人们内心那种善良情感被激发了,被释放,是诗人的善良,诗人的感情让这句话焕发了魅力。

  又如文中写到诗人看到人们纷纷给老人捐钱,感到很欣慰。教师抓住“欣慰”一词给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诗人为感到欣慰?

  学生分别从几个谈到了诗人感到欣慰的原因:诗人为人世间纯美而善良的感情感到欣慰;诗人为一位老人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感到欣慰;诗人为语言的魅力感到欣慰。学生每谈到一,都能课文的语言来体会,来感悟,这几个体会从不同、不同角度来思考的,几乎涵盖了课文的所有内容。的思维是有深度的,有广度的。课文的学习被有机地整体呈现,学生的思维能容易走向,走向。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3

  “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并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教学伊始,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和课本的主题图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小芳的一天”、给小动物找座位、“吃”水果,认时间这几个活动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我紧密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的设计,注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习数学。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4

  《画风》这一课主要讲了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今天上了《画风》一课,也聆听了其他两位老师的讲课,深深地知道自己教学上的种种不足,尤其是听了各位老师的点评后,感觉自己在这节课上还有不少的地方需要改进。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朗读的目标含糊,应该要有明确的指定。

  一直记得一句话:读书是有层次的。读课文要求:读要读好,有滋有味,带上表情等来读,读中有情,读中有悟。朗读是语文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节课在教学中我更倾向与训练学生的说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以致于朗读的次数不多,对朗读没有作出较好的指导。尤其是在分角色朗读中,我应该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读出文中三个小朋友当时画画时的心情。还有,齐读时学生整体朗读状态不佳,喜欢拖长音,我已经多次指出他们的毛病,却没有适时地进行更正,我应该在找到他们朗读时的问题后重点拿出句子进行朗读指导练习,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提高他们的.朗读感悟能力。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时一直感觉自己的嗓音不好,朗读能力也有限,所以深怕暴漏自己的缺点而耽误了此环节的学习,所以对于我本人,自己的朗读水平有待加强。

  二、评价语言的运用不贴切。

  对于学生的表现,老师应该给予正确并富有鼓励性的语言,不能草草了事。像一些常用的“不错”“很好”“很棒”,不能说不好,只是用的多了就让人感觉不好了。同时,这样的语言不够贴切,如果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又能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一节课结束了,但是教学工作是不断进行的。在教学中有很多问题等着我慢慢地探索,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不断地改进才能让自己逐渐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自己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5

  小手是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时时刻刻都在接触和使用的。即将升入中班的幼儿处于第一个自立期。自己动手既是对他们的要求,也是他们自己的需要。这时期的幼儿,总想摆脱成人的照料,但是幼儿对自己的手缺乏真正的了解,缺少保护手的知识和能力,活动目的是通过主题活动让家园协同培养幼儿的自立精神和自理能力。

  游戏一直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活动,也很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我以游戏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和让幼儿和小手做游戏,一下子就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让幼儿通过操作知道小手不仅可以帮我们做许多事情,还能让我们感觉出东西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培养幼儿爱劳动,并能有初步保护手的意识。小手小手真可爱,1、2、3、4、5,五个手指头,让幼儿知道有五指兄弟。

  本次活动给我感觉是:教学流程清晰、紧凑、能够一环扣一环。通过玩一玩、说一说、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然后让幼儿与实际结合在一起,让幼儿更一步的了解自己的小手是多么的能干。在讨论如何保护自己的小手时,大家积极讨论,打手势、敲电脑、拿东西、穿衣服;学习时帮助我们:握彩笔、捧书本、翻画书;游戏中会:玩玩具、弹钢琴、做手指谣、做舞蹈动作,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能更好地知道小手真的很能干哦!

  这次活动给孩子们增添了乐趣, 活动结束了,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容,听着孩子们的话语老师知道我们的宝宝长大了,孩子们的小手越来越能干,孩子们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已经放心,他们一定能做一名合格的中班小朋友。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6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单元导读入手,让他们了解了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结合导读中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自己说出体会含义深刻句子时应把握哪几点,根据平时学习经验,学生总结了两点:一是抓住重点词语,二是联系上下文。第三点由教师补充给大家,那就是联系生活实际。接下来大家就跟随作者吴玉楼的脚步,一道走进文字的心灵深处,和安静一起去触摸春天吧!

  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理解课题意思,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触摸春天》这个题目后最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的好奇心充分显露,是谁在触摸春天?她为什么要触摸春天?她是怎样触摸春天的?我突然觉得,其实孩子们很会学习,他们有自己好奇的`问题,然而只有自己好奇的问题,才有认识它和解决它的强烈欲望啊!在初读课文,解决重点词语后,我鼓励学生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而在学生展示自己朗读水平时鼓励大家读文中另自己身受感动的句段,这样既让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又把握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请每一位学生选择其中感动自己的一处,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自己感受到什么,鼓励大家把自己的感受到读出来。学生进行找,读,感悟,画线标注,老师巡视并个别指点,然后让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在进行交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我力争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合作者,在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时,通过启发、暗示、点评让学生进入到语言中,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在找出使自己惊叹的句子以后,我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会用词,在读思想议中体会表达效果,增 强语言积累。例如,从“流畅”感受安静对花园的熟悉,联系上下文“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理解,感受她对春天的热爱,从“竟然”体会作者的不敢相信等等。在指导读句时,我围绕“神奇的灵性”让学生联系课文谈出自己的理解,解决心中的疑问。这样,在文本中自由地进出,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培养了语感,训练了思维。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7

  义务教育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各学校共同的努力方向,固然重要,但是少了素质教育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同样,素质教育实施不到位,达不到目的,仍然不是完美的,对人才的培养一样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我们的教育主管者明白这个道理,清楚艺术教育这门所谓的“必修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各级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越来越显出蓬勃生机。就目前来看,离全国真正“必修”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即使真的到了那一天,情景未必就是那样乐观。

  试想,我们的学生在学习阶段,连最起码的音乐课、美术课被改成英语课、语文课,有的学生甚至到了毕业还不认识简谱,五线谱更谈不上;美术课分不清油画、国画,或者说不认识齐白石,达·芬奇,毕加索……,更不用说什么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了。如果真的这样了,我们的素质教育就的确不能恭维。

  艺术课重要吗?怎样才被重视而不流于形式?

  谁都知道,一个巴掌拍不响,设想不会等于现实,乐观的预计到了具体实际会出现千差万别的局面——因为学生知道艺术教育不是应试教育,它仅仅是课程表中的一节课,一周才见一次而已,根本用不着花费精力。于是问题产生了!教学本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凡教学必得学生的兴趣、情感、精力、意志诸多方面的配合。也可以说,在应试教育的科目中,并非所有科目学生都感兴趣,或某一科目不一定对全部学生都有诱惑力:有的学生爱好文学,他可能喜欢语文;有的喜欢英语;有的逻辑思维强,他更擅长于数学、物理或化学……。我们不禁问到: 既然如此,但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很努力?为什么在上课时能够积极配合老师,去主动学习?道理很简单,因为有压力——应试!中考要考,要上高一级就必须学好,否则就会没戏!所以,注定他们必须依靠坚强的意志,促使精力联贯集中,变压力为动力,去努力学好。学生以自己的意志行动完完全全配合教师,从而保证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自己的学习效果。再如,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始实施时学生学习并非很投入,但从近年起加大考试范围,新增音美中考,我发现一个现象:多数学生为了考试过关,且不说上课非常认真,课后还时时在复习教材或看相关书籍,个别同学甚至走路也在琢磨。回过头来,我们会发现艺术教育不是这样,至少在现阶段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下,艺术课只是一门副课,属于非统考科目。而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自然分出彼此。艺术课是关于艺术的,同时又是现实的,因为它本身也是一门“课”,应该同其它课程没有两样。美国政府在1838年就已颁布美术和音乐教学大纲,1994年又通过了《20xx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令把艺术课程(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等)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与原定的数、理、化、文、史五科并肩成为基础教育的“六大门”,而且多数学校里学生必须拿到规定的分数才能毕业。我国20xx年7月25日颁布实施的《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已发出信号,艺术教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和普及性,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必须通过建章立制,法律法规加以确定。所以,要将艺术教学的巴掌真正拍响,少了另一部分的积极因素是绝对不行的。

  艺术教学内容以欣赏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寻求教学方法时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课堂上,有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有的对那部分感兴趣,如: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学生对这些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悬殊很大,而女同学喜欢服装的多一些,到教学“现代服饰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比较专注,在音乐课上,几乎所有的学生更喜欢流行歌曲。“心”到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心”到与不到,全靠教师组织调度;整齐与否,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艺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教师力求“活”而有趣,但千变万化始终是一个欣赏,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心”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艺术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由此可见,艺术课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从现阶段来看,初中艺术课,尤其是美术教材缺少让学生“手动”的教学内容,实地考察参观应当另论。但在欣赏内容的基础上,多一部分实际操作的练习,教学内容活而丰富,更能满足多数同学的学习需求,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这部分内容就不能空缺。因为真正的知识,它的本身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纲鼓励教师灵活机动,但这当中还得有一个“约定”尺度和纲要,否则又容易走形成“专业”课了。

  当前,艺术课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过它仍然是“调味”课,缺少不行,又不能将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师在很多时候充当的是类似“变脸”一样的角色。许多教师认为,反正学校也不重视,评职最后,待遇最低,上艺术课没人会看得起,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前几年,生物课也非应试科目,教学景况和艺术课相差无几,但自从加盟理科综合考试科目起,成绩上去了,生物教师一下也摇身变成升学考试举足轻重的显赫人物了。艺术课呢,还是那样——更多时候只能服从教学需要,为主课让路,在主课与主课的磨合中客串“润滑剂”、点缀物。最终主课丰收了,艺术课也未能实现“丛中笑”的初衷。显而易见,艺术教师在这当中的“色调”关系非常微妙。

  看来,亟待这一状况的改观,让艺术课在让它获得真正的地位,使之在学校的教育内容中占有一定份额,让“努力学好每一门功课(包含艺术)”成为大家共同的声音;其次,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如在实际教学中,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听音乐会,或带学生到商场参观商品的外观包装设计,配合教学到外地参观考察,教学探讨,师生互动,教学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整合运用,角色扮演等等,尽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做到以学生为本,融人文、情感、思想、意志、理想、道德、尊严、个性与关爱等为一体;再就是,光靠一纸呼吁、文字宣传、理论探讨重视艺术教育是绝对没有实际效果的,必须改进教育目标,让学生的精神和意志行为在学习过程中贯穿始终,兴趣与自觉并在,主动学习和探索,逐步完善考核机制,力争变“考查”为考试,逐步过渡为应试教育,同应试教育接轨,适当的压力会铸就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动力,而非仅限于文化素质的考试;最后,求取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完善,充分考虑到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悬殊,城市与农村的差别,适当考虑动与静的搭配组合等,诸如此类,这些都是艺术教育现状改观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倘若这样,艺术教育的春天离我们就不会很远,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得到普及和全面提高。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8

  本节课我结合教材所提供的情境,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八戒化缘)故事引入,很快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以主人公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分饼,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并让学生总结发现辨别三种分数的方法。

  通过分析教材,我设计了四次分饼活动,每次的侧重点不同,第一次是将三张同样大的饼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能得到多少呢?这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然后组织交流,最后教具演示,这样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们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再观察验证,从而加深对两种分法的理解。第二次是将7张同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多少呢?有了之前的分饼经验,孩子们很快得出结果,这既是对新知的巩固,又能引出分子比分母大的假分数。接着问:“把4张同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多少呢?把9张同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又能得到多少呢?”从中引出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假分数和带分数。在此基础上,揭示“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概念,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真分数”和“假分数”分子分母的特点,以及这三种分数与1的关系。最后给出一组分数,让学生判断各是什么分数,哪些分数的大小相等,在加深对概念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活动安排,条理清楚,目的明确,学生学得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反思本课教学,有三点启示和两点不足,启示是: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正义心,但是教学任务和发展学生能力是本,是根。再好的故事,也只是为其服务的,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二,要有实践空间。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应留有一定的'余地,应让观众有一定的想像空间。同理,在研究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践空间。学生只有亲历动手、动口、动脑过程,才能提出属于自己的发现、假设、问题,才能充分验证、得出结论。三,从“独奏”走向“合奏”。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有意义的知识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本堂课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很好的解决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从“独奏”走向“合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是师生在新课程中的成长之路。只有“对话”,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不足之处:一、学生对于3张饼的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三张饼,也就是带单位和不带单位的分数区分不清,这在习题中得到了验证,分数的意义这一节应进一步加强认识。二、要求学生练习太少。由于在前边我让学生探索、汇报用了本节大部分时间,以致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用假分数、带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9

  《泉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他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学习本文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心中不断地涌起像清泉那样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怎样才能好的达到这一教学效果呢?建议尝试以下方法:

  一、自主学习。

  根据语文的'教学特点,先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再让学生交流学习,质疑问难,然后根据学生自学情况以学定教,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解决本文重点、难点。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主动性,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引导、调控,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读中品尝。

  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配乐朗读指导,让学生学习语言,熏陶情感。通过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个人展示等各种方式。每一遍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要达到一定的效果。从而理解感悟本课优美的语言,学习泉水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主动积累。

  学生在对本文的学习中,体味到语言的优美,就会产生积累的兴趣和愿望,老师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去背诵好词佳句,并指导仿照词句去自己写,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乐趣。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10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确定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模仿大自然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3、本课故事情节简单有趣,理解起来并无太大困难,但文章篇幅较长,所以我设想采用“集中——发散”的方式,挑出文中所有的对白,制成小剧本,然后再以读带讲、以句带段。让学生在精彩的表演和丰富的想象中愉快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教这堂课的时候,课前的设计落实得不错,学生对于模拟声音的课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奠定了学生热情投入学习的基调。在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大家就能够迅速地将文章中的对白找出来组成一个小剧本。学生对于小剧本的表演形式也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并且以句带段,有效地提升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升华。看得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并且教师的示范性还不够到位。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整合全班进行分角色朗读。而且作为低年级学生,教师的朗读示范性作用也不可忽略,但在课堂上引导有余、示范不足。没有什么比教师亲身示范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体验。

  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朗读。这让学生失去了一个随文思考的机会。而在朗读之后再提出疑问,既花时间又会影响课堂效果。 在课堂上,我缺乏“静待花开”的耐心。这点体现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11

  在本课《乌鸦喝水》中,我们认识乌鸦聪明能干的一个侧面。

  在课文的学习中,先请小朋友整体感悟整个故事,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也知道了什么?接着出示一副图——乌鸦找到一个有水的瓶子,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喝不着,怎么办?为了解决困难,先出示句子——一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引乌鸦找了这么多地方,真不容易,该怎么读呢?请学生大声地读句子。学学乌鸦的动作、表情,边飞边读。学生边读句子边表演的情趣很高,只是活动中只感觉了乌鸦飞到东来,飞到西,没有把“找”这个词落实于实处,这一环节在课堂上应及时引导,让学生明白乌鸦找到水,是那么的不容易。乌鸦终于找到了一瓶水。这时的乌鸦心情怎样?你能感觉到吗?问学生该怎么读?学生都说应读出高兴的语气,那我们就以高兴的心情读第二句。可是,乌鸦喝不着,知道为什么吗?乌鸦的'心情又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找出句子画画,找出句子,读读第3、4句,把乌鸦失望、着急的心情读出来。学生通过读,感觉到乌鸦找水的艰辛,同时学生在表演、观看中也体会乌鸦口渴时的难受,见到水时的惊喜,而喝不到水的失望的整个过程。在学完这段时,让学生再次通过读来体会乌鸦的心情。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探究性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探究需求,爱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这时,随机一句“你能帮助乌鸦想想办法吗?”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促进了双向互动。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从学生们富有个性的回答中,“我帮它把瓶子斜过来,让它能喝着水;我请它到我们家喝茶水”。“我帮乌鸦拿一个杯子,让它把水倒在杯子里。”“我拿一个电钻,钻个洞,不就行了。”可见和谐的探究氛围正在形成,这些,必将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从而有助于自我探究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再回到课文看乌鸦是怎样想办法喝着水的,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12

  数学课堂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比较枯燥。在教学《买书》这堂课时,我们创设买书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在情境中操作,在操作中探索发现,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新课标指出:“在创造的情境中,数学的学习不能靠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要形式。”在买书这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创设买书这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大胆放手,()通过操作交流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体会小数的多种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本节课虽然是一堂计算课,但不是单纯的计算课,在一步步的'问题解决中,慢慢学会学习,学会提问,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当然,这堂课的教学还有很多遗憾,比如在课堂练习上,照本宣科,没体现一定的练习层次,对于中下学生还要更加的关注。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13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可以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脑中生成画面,生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那种生活的体验,想象对他们来说就困难了。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开始,我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我一起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当然,可上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范读效果不佳。我想当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大潮的气势效果会好得多。

  因此,语文教学要运用多媒体,用直观的感受去体会作者文字的描述,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自己的情感,这样语文的学习就不难了。我们现在的学校正给我们创造了这样有利的条件,各科教师们都应抓住机会,恰当运用多媒体,让我们的课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各门科目都想学,乐学。自己去吧教学反思科学教学反思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14

  例如,讲授《隆中对》这篇文章,必须要讲给学生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对三国前后的战争形势的了解应该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初一的历史课上,学生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往往不够深刻,因此教者要把当时的形势讲给同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隆中对策的战略意义,真正深刻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如果教材上有了一两幅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形势图,学生依据地图自主探究,教者略加引导甚至不加引导,上述目的不难达到。同时,插入此文的地图同样可以服务于与《隆中对》密切相关的《出师表》。

  又如《岳阳楼记》一文,的确很有必要让学生知晓“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洞庭湖在神州版图上的地理位置,这样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千百年来荡涤无数忧国之士的心怀的洞庭湖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浩淼的气势,才能深刻理解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意义,才能深刻体悟岳阳楼名扬天下、成为无数志士仁人精神栖所的`原因,教育论文《关于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让地图伴语文教材放光彩》。在这篇教材中插入标识洞庭湖、岳阳楼地理位置的地图相当必要。

  插入地图的另一作用是能够使学生在看图识图过程中增长地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由于孤立的学习地理学科,有很多学生不能把地理课所学运用到其他的阅读或生活实践中,时间一久,学过的都忘记了。在语文教材的一些篇章中适当插入地图,确实能使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看图常识自觉运用,这样加深对地理常识的掌握。尤其是,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时常看到祖国地图,对祖国的区域地理知识,包括很多地名的变迁等,会了然于心的。这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

  例如,《愚公移山》一文,同样有必要插入地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宏伟图景,“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美好结局,绝不仅是美丽的神话,的确是黄河中下游平原与汉江平原相连的一马平川地貌的形象描绘。学习此文,与所学的地理知识相联系,自然会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关于教学反思范文15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历史。

  这一类的课文,由于学生平时看见过昔日的圆明园的景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作业,提前了解历史,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工作。例如在教学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几个自然段时,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经成为过去,单凭读课文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这情景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就可以让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未来教室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理解。

  教学时我运用校网站上的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图片,阅读文字资料,直观理解,更快,更好地来感知课文。例如:学生在理解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关键句,再用课件展示出来反复朗读,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对圆明园的毁灭的惋惜之情;文中的第2、3、4自然段时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单调的文字独白很难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此时的教学我灵活使用广播教学手段,放手让孩子们在校网站上自主查找相关的资料及图片,一切想了解的内容很清晰出现在他们的电脑上,这里的知识收获自然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孩子们对圆明园昔日辉煌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针对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侵略者的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小练笔,抒发情感。

  顺势而行,我播放了一个《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英法联军的野蛮和强盗行为。在观看完后,在学生满腔愤怒时,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假入你此时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让学生由感而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在课文结束时为了教育学生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记住写在圆明园残柱上的耻辱,让学生理解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此时的情感自然达到高潮,文章的主题呈现出来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9-11

教学的反思12-08

教学的反思01-07

《让》教学反思12-12

教学反思03-02

教学目标教学反思02-15

功的教学教学反思02-16

教学思考的教学反思02-12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网上教学的教学反思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