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7 19:20: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1

  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课前布置学生自主梳理“比例”单元的知识,学生在自主梳理的过程中刷新了知识、盘活了知识,在小组交流中受到启发,无形中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网络图的模型,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出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图,并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这样让学生亲历梳理知识的过程,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培养学生梳理知识能力的同时,又清晰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与质的区别。

  复习时还多次采用对比的`方法,如比和比例的对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求实际距离的对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和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对比,通过这样一些对比让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一些清晰的概念,正确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梳理结果掌握所学的知识,构建认知结构是复习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简单应用,所使用的数据题目中都是已知的;第二层次,综合应用,需要学生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先找出中间量再进行计算。我是尝试练习,再反馈,再反馈时抓住关键进行提问,为什么要先算?为什么要减呀?表示什么呀?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要用比例解决问题时量要“对应”。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是人教实验版第十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三维立体图形,是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立体图形是学生初次有了”看不到“的地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想象。前面两个单元都没有整理复习专项内容。本单元特意安排一个整理和复习板块,这足以说明整理本单元内容是非常必要。着眼复习课和练习课不同,复习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习课的作用,避免将复习课上成练习课,复习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因此,本节课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经历了“自学—巩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四阶段。

  一,尝试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回忆,自我梳理,整理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首先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让学生猜一猜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出课题。再直截了当地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让生明确今天学习本节课的目的,并有方向可循。接着放手给学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后引导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识网络。这一过程,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整理中来,巧妙的帮助学生从概念,公式,单位,进率等角度去整理知识点。学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对计算公式的掌握较好,但在引导全班交流时,发现学生对排水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二、再现“难点”,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12条棱的分组、排水法理解不透,导致解决问题时不够灵活,阻碍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有待培养与发展。我从以下3个问题入手,发展空间观念,知识巩固。

  (1) 长方体6个面中,只能有2个正方形,这两个正方形只能相对,不能相邻。

  (2) 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3) 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能独立完成问题(2)和问题(3),但语言组织不够严谨,问题(1)的解决比较困难,从中反应出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待提高。立足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此环节我借助了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较直观地再现并解决了这些“难点”,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直观基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三,强化基础训练,促进知识再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而必要的基础训练是再现知识的最好手段。本堂课,我在学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点,设计了疑点追踪后,直接出示如下解决问题,放手给学生独立完成。

  生生商行做了一个长方体灯箱,长0.6米,宽0.5米,高1米。

  1、焊这灯箱框架,至少需要多少米的钢管?

  2、灯箱上贴着一圈商标纸(底面不贴),这商标纸至少多少平方米?

  3、这灯箱占空间有多大?

  接着抽3个出错的学生板书,学生自己相互订正。最后学生自己总结概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四,灵活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本节课我力图挑战性和思考性。从学生掌握到的知识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于是,我设计“找不变量、割拼、排水法、铺瓷砖”四种类型的思维突破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一至两题进行挑战与突破,最后教师借助课件引导理解问题的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本节课重点解决了“排水法”,问题:一个从里面量长是80厘米,宽是50厘米,高是6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中,装有200L的水,亮亮把一块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这时水深50.5厘米,这个珊瑚石体积是多少?学生一开始不能快速提炼200L水是“水体积”这一知识,我借助课件引导理解,在动画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过程,让生明白“这时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要求珊瑚石的体积,就得用总体积—水的体积,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得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方面表现的还不错,学生也学到了我预期想让他们学到的东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在练习题的表现形式上都是以文字出现的,显得有些单一,如果有实物图就更好了。其次是,一节课复习完后,应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遗憾,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由于时间关系就草草收兵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达到灵活调控课堂。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3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于是,我开始困惑、开始思考、我开始发现: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所以有必要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理清当中的奥秘。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流程是:一、从常规的口算入手,让学生通过口算初步理解口算的一些技巧,二、通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并进行汇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唤起回忆;三、利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例,让个别学生进行汇报,并特别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四、通过题组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哪些能简算,哪些不能简算,进一步理解简算的要求和特点,然后基本练习、综合练习的应用进行反馈,达到练习的目的。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1、能让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的整理,培养了学生概括和归纳的能力;2、从学生的错例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典型问题入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改正,同学之间及时提醒等方式,减少错误率的发生;3、通过课堂上多让学生说一说、评一评等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说理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得更加有自信。4、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如:88125,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①、88125=80125+8125=10000+1000=11000;②、88125=11(8125)=111000=11000。我请学生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说:第①种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他们分别同125相乘;第②种则将88分成811,然后利用乘法交换率和结合率,先把8与125相乘,最后再乘11。首先肯定答案都是正确的;两种解法的区别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种解法是用加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②种解法用乘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希望同学能有侧重点地选择算法。最后强调: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只要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单纯的简便运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学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道理。

  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

  1、本节课对于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形式可以是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等形式,可是在这节课中出现得不是很明显,对于学生概括知识点不是很全面;

  2、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小问题,在后面教学中要更加注意;

  3、对于中下生的辅导,兼顾得也不是很周到,如:算理的分析、书写的理解、式题的特征等,可以通过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等形式进一步让学生不掉队。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4

  一、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把数据分类、收集,掌握整理数据的方法。教学中努力用课标中新理念指导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课前参与、课中体会、课后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只可惜本节课各个环节的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对学生的训练还不够,这是本节课很大的不足。

  在以后的教学中,希望自己能吸取经验,改善教学,多向其它老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改进。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5

  学习完《圆柱与圆锥》之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混淆;计算圆锥体积时忘乘三分之一;不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计算能力差、对计算公式运用不熟练等。针对此情况,我设计了《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一课。课前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收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课堂上,我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回忆、联想、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通过表格、框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把学过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交流、讨论、合作、练习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反思本节课,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平时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没有简单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学生就很难在脑海里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就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工具解决问题。

  2、在上复习课时,可以将知识点的复习贯穿在习题的训练中,在习题训练中再次提炼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将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不会出现知识点和解决问题脱节的情况。

  3、练习设计是非常重要,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6

  本单元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最后一小节的“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这一节内容在全单元应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整理大量算式并从中找到规律是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节课我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系统呈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让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36道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第二,引导学生找规律,使学生体验到横看、竖看算式排列是有规律的,得数也是有规律的等。第三,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地应用。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揭示课题,口算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我采用的方法是开小火车,每人一道,直接说得数,因班级里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差异,个别学生因紧张所以学过的“破十法”“想加算减法”都运用的不好,口算速度特别慢,另一方面教师的水平有限,没有激发起学生口算的积极性,练习的效果和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以后教学设计有待改进。

  第二部分:我重点放在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规律探究上面,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我动了一番脑筋,20以内退位减法与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需要从整体上去观察、分析、比较20以内退位减法,对20以内退位减法能从整体把握,探寻规律,以提升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为以后学习做好准备。教材上的退位减法表是一个静态的整理结果。所以在出现减法表时,我改变了课本内容的呈现方式,如何将静态变为动态要一个创新突破的过程。设计时,我没有将退位减法表填完整,而是让学生去补充,然后是在一起来观察这个表,再来巩固这个表的排列规律。他们其实已经发现了规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又进行了一遍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不仅巩固了算法,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多考虑到学生集体的参与性,尽量避免一对一的形式,创设机会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特别是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同学,更应该有耐心,细致的讲解,今后有待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第三部分: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社会经验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思考的空间。通过练习,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有收获。

  整理和复习是我们平常教学中老师经常容易忽略的教学内容,因而今天的教学中我也是比较保守的完成教学,我觉得根据学生的表现,在根据规律来补充表格这个环节是否可以设计得更开放?如果充分引导学生探究了部分算式的规律以后,是否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规律去有创造性地排列出一个表格呢?总之,本课我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在表格中找到规律便于计算速度。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7

  第二单元随着昨天看似热火朝天的学标课的结束而告一段落了。这个战线拉的比较长,几乎近一个月的时间都是在操作《小数除法》,直到前两天翻看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计划才发现,现在的教学进度远远慢于开学初的设计上规定的内容。今天,是对于一个单元进行一个总结和巩固,主要内容是梳理整个第二单元的知识要点,然后用典型的例题来辅助我们的梳理,因此,课前在整理知识点的时候,就刻意找了一些近期作业中出错较多的学生作业题作为本节课的训练题来巩固。在集中训练营部分,学生都感慨:“这些题好像都见过”。通过再次尝试从中发现学生现在仍然存在的问题,然后给予细致的巩固提升讲解,这就是我这节课的目的。

  本节课体现较好的地方是在梳理板书方面,将第二单元学过的内容都作为了一个知识链给学生呈现出来,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明确本单元的重点。还有,在用练习辅证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选的学生平时作业中出错率较高的练习题,通过这样的二次训练能够看得出来,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计算的准确率是提高了很多,但是学困生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尽管相对前面第一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来说,本单元在课前设计上有了不小的改进,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小的:

  1.在板书知识要点的时候自己是做了很精美的设计,但是没有能够让学生养成一个做笔记的好习惯真是白瞎了自己的精心设计,这样的苦果只能自己硬吞了。也就是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会适时的做好笔记,养成一个随学随记的好习惯。

  2.本节课在完成练习的环节有教师包办的嫌疑。也谁就是说没有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而是怕学生出错,我在一步步引导的时候尽可能的提示到他们能够说出准确答案为止。其实,有出错才是真正的课堂,思维有了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

  3.之前因为考试的时候学生列综合算式的成功率较小,所以一直强调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尽量列成分步算式,这样容易得分,其实,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应试教育的体现,学生列综合算式才能训练思维的完整性,列出来的分步算式在不同个程度上会影响到他分析问题的思路,因此,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完整的体现整个解题思路才是“正途”!

  4.本节课在开始呈现知识链的时候,过程有些拥挤,对于做一做的提升上还缺乏方法的多样性的讲解。对于练习的辅助和铺垫作用显得过于厚重了。

  综上所述,每每接到新课题的时候,想的更多的是怎样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彻,才不耽误后边的巩固训练。而拿到复习课的时候想的更多的却是怎样才能使一节课更丰富,不要放过每一分钟,因此,每次做巩固练习一课的时候都是匆匆忙忙赶场子,不踏实就体现在了方方面面。新课需要锤炼,复习课更应该高效,在后期的教学中希望能让每一种课型都能够尽情的绽放光彩,而不是事后惋惜!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8

  这节课主要是对0到10这11个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课上我结合课件中的主题图,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当然这种梳理不仅是对知识的梳理,还有对方法和技能的梳理,一边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方法、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复习0-10这几个数字时,我让学生们在算数本上进行了书写,并且投影到了屏幕上。只有几个学生写的比较规范整齐,其他学生普遍写的'比较凌乱,书写上还有待加强。

  在进行一道看图列式的教学中,就5+5=10和10-5=5这个环节时,我提出了“为什么这幅图只能列出两道算式而不是一图四式呢?”学生的参与率也很低,只有部分学生明白为什么,而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与前面的内容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提问的目的。其他同学根本不知所以然,如在雾中,没有完成这个环节的目的。

  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我觉得是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习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课堂的管理和组织,让数学课堂丰富起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多给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让数学课堂变得充实有趣。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9

  第二单元的学习已至尾声,这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于是在单元末,我引导学生们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了一个整理与复习。其目的在于:主要对整数加、减法笔算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通过解决应用问题,巩固计算,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体会计算与实际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在借助教材的同时,我在课前加入了“整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静静地在脑海里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回忆,虽然这一方法用起来还不很成熟,但我希望他们能慢慢地掌握,体会整理的好处,让自己在轻松而又安静的环境下学会整理已学过的知识。在学生汇报知识点后,我运用提问、填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回忆在笔算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加法中关于“进位并不忘加”,减法中“退位”等易错的地方给学生和同桌提示,再次加深印象,更好地用于自己的计算中,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后半部分的“考考你”我设计的是教材上的两道应用问题,这类题目是我接手这学期后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的最弱点所在,于是每堂课的练习中,我就特别重视应用问题策略的引导。现在还处于初期,但能感受到的进步时: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自己读题,能分析条件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自主思维习惯,书写更规范了,从算式到单位名称,到答题,都显示出了我们之间的进步。只是这一过程将还很漫长,因为学生是存在差异的,理解能力与计算能力都大不相同,所以在今后的'计算教学中,我仍要以应用问题为载体,重视应用问题的引导与讲解。

  整堂课下来,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发言也很积极,看似较为枯燥的复习课有了效率,我和学生之间也越来越有默契了。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还有一题未处理完,但我心里却明显有欣慰与轻松。只是反思本节课,最为不足之处在于:

  1、理论与实际运用的环节分得太开,应环环相扣,边复习边运用,这样不仅解决了作业问题,也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并理解算法;

  2、过重地偏向算法的理论文字,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算法,有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我把过多的时间仍花在了这一环节,导致还有一题未能完成。

  3、看似学完的一单元,还得一节课用来处理作业中发现的差异与问题,教学需要等待!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10

  "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主要体现在:

  1、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清晰展现教学环节。

  我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部分幻灯片做成超链接,进入复习时,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内容,这样清晰地引领,使学生明确了复习方向,同时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2、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理清知识脉络。

  我让学生以回忆并填写相关表格的方式参与整理和复习,指导学生参与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再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比和比例在意义、各部分之间关系和性质上不同,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方法与结果上的不同。

  3、注重了复习课与新授课的区别。

  复习课提问要注意广度而不能拘泥于一个方面。如:课前我让学生回忆交流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而不是只让学生回忆比的知识或者比例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

  4、把概念的整理和具体的题目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概念在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要求学生整理概念的同时,还同步练习一些具体的概念的应用题目和学生平时作业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题目。比如在复习到比的化简和求比值这部分知识时,首先针对学生结果容易混淆的情况我出示一个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提出问题“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就解决了容易混淆的问题。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形成一条条知识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知识。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11

  教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二)是二年级下册的复习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分为两项活动:你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你学到了什么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教材中的两幅图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通过这两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我的成长足迹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最满意的一次数学活动、自己发现生活中的一个数学问题。

  课堂实录片断

  首先通过83页两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并加以解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经过小组交流后,学生汇报左图中发现有长方形、角,角又有直角、锐角、钝角。

  右图由四人小组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见下表)提出问题、自己设法解决问题来完成。有学生提到:桃花村、杏花村、枣花村一共安装了多少部电话,桃花村和杏花村一共装了多少部电话,杏花村比枣花村少装多少部电话等问题。

  如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呢?于是我问学生:我们学过混合运算,能提出利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吗?有学生回答能,桃花村和杏花村合起来安装的电话比枣花村多几部?马上有人举手表示会解答,列出算式:214+147—153。学生们的拓展能力让我很感欣慰。紧接着,一个学生提出:假如还有一个村子叫菊花村,又过了十年,他们安装电话的'数量是桃花村、杏花村现在电话数量之和的2倍,请问菊花村安装了多少部电话?

  这个问题让大家耳目一新,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因为有了假设,而菊花村安装电话部数需要混合运算来解决,我马上适时地表扬了他。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我让他们先来估计有可能是多少部。学生略微地思考了一下,大部分举起了手。一名学生说:大概有700多部,因为桃花村、杏花村加起来是300多,两个300多可能是700多部。另一名学生说:我想是720多部,因为桃花村和杏花村加起来是361部,两个360加起来就是720部。我对他们的回答作出了肯定,接着说: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看看到底是多少。学生迅速地拿起笔来计算,不一会儿,就说出了答案。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学习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引入了假设,最基本的问题得到了巩固,较好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有了拓展,不同的学生都有了提高。

  看似简单的一个小小统计表,内涵可真不少。学生有了收获,我同样也有所感悟。学生在一点点地成长,从最初的不会提问题到会提简单的问题,再到能提较复杂的问题。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编者点评

  教师的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索,使教学收到了意外的效果。这就是课堂教学可预料的一方面。教学中其实有不少这样的契机,但稍不留神就一闪而过。如何能有效地把握这些契机,需要经验,更需要反思和学习。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12

  《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包括整十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笔算和解决问题等内容。孩子们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是本单元乘法学习的最直接的认知基础。上了整理与复习课,感受挺多的,有得有失,现作以下反思:

  一、情景激趣,贯穿课堂

  复习课不像新授课那样能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这节计算复习课的教学对象又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如果用纯粹的先理后练的复习方法似乎不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执教老师使用边理边练的复习方法,并设计了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有趣的情境进行教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其实我觉得课堂上也是如此。执教老师在复习课开始之前,就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小火车》中的动画形象小蓝和小绿、小红,并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夺得大汽笛”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整节课的课堂氛围也能很好地被调动。接着我把这教学情境贯穿起来,以“解锁—翻越大山--亮灯”为主线展开分层练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个情境的连续性,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更大了,整节课都在愉悦中度过。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这就是本节课收到较好效果的关键。

  二、及时小结,提高效率

  小结也是课堂重要的环节之一。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数学课堂小结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内容起到总结重点、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帮助学生梳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加深记忆。及时的课堂小结也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在本节课中,老师注重让学生小结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在口算练习后,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也一定只有这几个0?两位数乘两位的积是几位数?”这两个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口算的准确性。在练习笔算后,老师又让学生说说在笔算乘法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在笔算中减少了各种错误。在解决问题的练习后,及时小结各种算法各有所长,并没有优劣之分,让学生懂得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就要灵活选择最合适的算法。而在课的最后,让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收获与不足,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三、指导方法,提高能力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在复习课上也不例外。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的全过程,激发学习兴趣。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独立归纳整理知识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这节课中,执教老师“手把手”地指引学生打开书回顾学习过的知识点,弄清本单元分了几小节,每小节几个例题,在每个例题中学习了什么,一边看书一边填写知识结构图。使本单元知识在学生脑中逐步形成网络。并用直观生动的课件和网络介绍了用大括号表示的知识结构图、树形知识结构图等多种整理知识的方式,学生觉得整理知识是一件新鲜有趣的事,并初步学习了整理复习知识的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

  回顾整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感觉有很多细节处理不到位。例如由于时间的关系,某些题目只能点到为止,如果能深入进去,学生的思维更开拓。又如课堂中未能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展示,还是“话太多”等。我想,数学复习课就像一片需要开垦的地,只要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复习课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充满活力。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13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复习,发现学生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跟学生们一起对这部分知识重新进行了梳理。

  1、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然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势呈现这部分知识。这样做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2、关于知识点的沟通。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要在一、二节课内复习完所有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记住运用,是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简比,最简整数比;由求比值和化简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勾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在复习课中,练习设计要根据平时教学反馈情况而定,具有针对性。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在解题中出错率高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正反比例异同和一组习题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有代表性的练习,举一反三突破知识重难点,起到层层反馈实效。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网课课内知识的第一个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时跨度三周,主要知识有: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和小数改写等等,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对前两周的知识会有所遗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带领学生回忆起本单元的知识点,并对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整理。而传统意义上的整理复习课一般选取学生课前整理,上课师生、生生互动补充的模式,或者学生本单元的错题重现,重点讲解的模式,学生能够在自我整理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们交流沟通,充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如何在网课教学模式下,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又能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呢?

  一开始我还是选择让学生自主整理,再在授课时逐步呈现知识点,将重点知识融于练习中,进行着重的讲解。试讲一次后,发现这种设计显得枯燥乏味,而且不知道学生自主整理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学情是教学的致命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浮于表面地将知识点过一遍,无法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且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十分生硬,模式甚至有点像练习课。

  在查阅更多资料,以及向前辈们请教之后,我醍醐灌顶:我需要一个将所有知识点都能串连的一个素材,以此作为导线引导学生自主回忆、整理、复习并总结相关知识点。因此我选取了用几张数字卡片写数作为导入,将学生能写出的数作为后面复习的材料,达到教学素材取之于课堂用之于课堂的目的。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的步骤,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系统性地整理知识,建构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一节课下来,相信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都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但是教学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因为本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重难点知识的突出还是不够明显。比如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还是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小数与单位换算掌握的很不熟练,有些对单位间的进率不熟悉,有些把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乘除进率弄混。在之后的练习中我带领学生着重复习单位换算,另外建议学生将乘除进率写在题目旁边,再去移动小数点。二是网课的模式还是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引导较多,学生自主的空间比较少。三是练习的设置针对了一般学生,没有进行拔高和拓展,学生失去了一些思考的空间,没有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经过本节课的设计、实践与反思,我对复习课有了新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吸取教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让复习课上的更有质量,更适合学生学习。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15

  《图形与位置》的整理与复习是总复习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旨在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不同方法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教学目标,结合整理与复习课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整理复习。

  本节课,一个现实情境,不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而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回顾整理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突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解决问题中优化知识结构。

  除了在回顾整理旧知环节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回忆与整理外,在实践应用,整体提高环节,我也精心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这些题目不但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注重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实际性联系,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很有用,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02-27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09-15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02-05

《整理与复习》教案01-25

整理书包教学反思04-09

《数据收集与整理》教学反思03-23

复习教学反思04-03

《整理和复习》教案12-13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14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