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6 17:36: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寓言》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教学反思1

  课前,我先请学生回顾了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惊弓之鸟》,并让他们回顾:从中他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接着引入新课,形成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医术高超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且人物对话较多,因而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然后揣摩人物的想法,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在熟读课文之后,我请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然后梳理提出的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针对“纪昌学射箭,为什么花那么大功夫练眼力”这个问题时,我问学生:“从哪儿看出纪昌花大功夫练眼力?看准目标不眨眼和把小目标看大与射箭百发百中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我又问:“练眼力可以说是射箭的基本功。学射箭如此,学其他技能也要练基本功吗?你能否举例谈一谈,比如游泳、骑车、使用电脑……”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另外我还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有学生指出纪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恒心、毅力和老师指导有方分不开。在学习《扁鹊治病》时学生对蔡桓公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有些人谴责蔡桓公自以为是,讳疾忌医;有些人又说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不加劝谏,所以扁鹊才得不到信任;还有的说,扁鹊坚持真理的品质值得学习。

《寓言》教学反思2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这样优秀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会让大家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寓言》教学反思3

  《寓言两则》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能在这样大型的活动中执教实是荣幸之至,非常感谢我们的团队——钟玲玲名师工作室,非常感谢此次磨课的刘海燕老师、夏叶芬老师和陈珊静老师,她们总是无私地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帮我抠,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纠正……

  本次执教过程总体较顺利,基本完成预期教学任务。但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朗读指导还欠火候

  整堂课中的朗读指导平平,尤其在读那个人喘气地说时的.句子,课上先由学生读出筋疲力尽的感觉,接着老师示范,加上喘气的动作,再请学生读时,这位学生仍未读到位,应继续引导:一起做做喘气的动作,带着这个动作往下读,学生练到位,最后指名读,这样效果会更好,而不是为了赶时间而不顾学情。

  二.学法引导欠落实到位

  本课中有三处需要落实的学法引导。第一处,在学生找到“揠苗”意思的语句后连起来说题目的意思,指出借助文中的语句理解课题这一学法。第二处,通过比较有无“好像”,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奇妙,加一个词语,句子意思发生了改变。第三处,引导学生借助黑板上重要的词语大概地讲讲故事的内容后,未指出回家可讲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可能导致寓言这种故事类的题材把握不到位。因为中高段都有复述故事的要求,可在此做铺垫。

  三.课堂把控能力不够

  课前,由于向学生强调过上公开课需要注意的事项,结果导致大部分学生放不开,稍微胆小一些的都怕说错,担心会给客人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再者,执教时,由于自己也非常紧张,没能照顾学生的情绪,过于注重自己的预设。什么时候学会了享受课堂,什么时候就离优秀教师不远了。

  虽然本次执教已告一段落,但在实际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把握学段目标,践行品质课堂之路永远不会停歇。

《寓言》教学反思4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但寓意比较抽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此,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寻找到了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较好地引导学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在教学前,我努力思考应该怎么样教授,才能让孩子在短暂的课堂上明白这两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于是,边看书,边思考,就在自己手捧着课本想:这两个人的表现有趣极了,第一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没有长高,好着急,于是自己认为想了一个“好”办法,“好”辛苦地将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认为的“好”结果却让禾苗全部枯死了,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这个人好愚蠢。哈哈,自己就用这几个好字,作为本节课的一条线,作为板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学习好轻松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划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的自然段,一共有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讲明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填空的形式:“宋国有的农夫,因为巴望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并自然地概括了各部分的意思。

  然后自己提示学生,“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天边去看。说明他心里好——学生立刻会说焦急;我们接着分析课文,让孩子边读书边思考,当我写出“好”办法时,学生有不同意见了,于是我请同学们分析原因,有的同学说这个好办法实际上不好,因为禾苗都死了,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个好办法,让禾苗长高了,于是我提醒学生注意好的双引号,很快同学就明白了是反语,是这个人自己认为这个办法好,而实际上办法并不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整节课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中,在学生的哈哈大笑中度过,我们“好轻松”!

  第二篇寓言是《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对什么事情都存有侥幸心理,不会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夺。在学习中,我借鉴第一节课的良好效果,让学生用“真”来总结,部分学生很有悟性,从种田“真辛苦”到捡到兔子“真幸运”再到心里想:要是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真敢想”到从此扔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真有耐心”再到天里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真可悲,真愚蠢”。我将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总结,很快,学生就在一节课中度过了,我们就在这简洁的寓言中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故事,相信这节课一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真是一节“真愉快真和谐”的课堂啊!

《寓言》教学反思5

  本课本是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语气都符合儿童的口味,作些简单的点拨,寓言、童话也是文章的一种体裁。但本课的学习效果很不好,本人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由于学校今天正在演练突发事故的演习,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会儿失火警报拉响了,一会儿地震前照学习警报响了,一会儿房屋倒了……老师、学生都搞得像真有那么回事。绕乱了所有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思路,只好顺其自然,干脆改变教学思路,零时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学生完全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因为演习的干扰,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最后本人干脆从课文内容的表面结束了新课内容。

  但在改变教法的过程中,阅读感悟写法,本人并没有忽视。本文是两则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使人们受到教育,那么又如何写寓言呢?(学文致用这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精神)。点拨(写寓言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一般方法。写寓言时,一般先确定寓意,也就是确定要讽刺和劝诫人们什么。然后从生活中选取能够表达寓意的材料,再写作。比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或借此喻彼,或借远喻近,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会出来。例如,《龟兔赛跑》。夸张法。就是用夸张的`方法写,或把事情夸大,或把事情缩小,借此,给人以劝诫或讽刺。例如《刻舟求剑》。拟人法。就是用拟人的方法。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本不具有人的情感,但写寓言时,给它们赋予人的言行,心理活动和情感等,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例如、《小槐树和小柳树》

  鼓励把文中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自编一则寓言。积累寓言故事,借鉴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主要抓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的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提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教。(如、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3、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三个句子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词后,意思和原句就不一样了。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没有长高的意思,与原句违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 ”种田等待的时间就不具体了。)为了突破文本难点,最好引导学生参与动作,加以肢体语言好一些。比如、被拔高的禾苗为什么会枯死?(结合生活实际,植物的生长规律,突破难点,点出主题,不能违背禾苗的生长规律。)

《寓言》教学反思6

  在这次教育督导中,我执教了《伊索寓言》一课。有些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课文的类别与前三篇相似,都是通过故事,赞扬美好的东西,抨击丑恶的东西。课文涵盖了三个小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这三个小故事都非常的简短、浅显,课文的寓意,直接由最后一节揭示,有利于学生把故事与寓意联系起来,与关键词句对应起来理解。

  一、寻求寓言的纽带

  三个独立的小故事,如何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且不去研究编者因何将这三个小故事放在一起,组成一篇文章。单从“用教材教”的角度来思考,我似乎觉得如要一则则的来教,则显得太过于生硬。因此,我反复的阅读教材,查阅相关的资料,渐渐地“谎言、假话”这些字眼逐渐从文本中浮现出来,于是“谎言、假话”成了三则寓言故事的纽带。我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狼来了,狼来了!”“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让学生比较一下,发现三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但是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三句话都是假话,骗人的话。进而让学生从三则寓言中去寻找故事中的牧童和两只狐狸为什么要说假话,以此为突破口,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体会故事的寓意。

  二、填补文本的空白

  故事越短小,语言越精炼,留给读者的阅读空间也就越大。《狐狸和葡萄》中,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其实是中国式的阿q精神的典型诠释。狐狸的心理是欲得之而不得,因而自我安慰。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狐狸想尽了办法”中的“想尽了”来展开想象,通过交流,一只对葡萄垂涎三尺,丑态百出,但还死要面子的狐狸嘴脸跃然纸上。《牧童和狼》中写道:他好几次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我引导重点想象他第一次大叫和最后一次大叫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牧童恶作剧的`不同结局,体会牧童的行为其实是害人害己。《蝉和狐狸》中我引导学生读好狐狸的甜言蜜语,想象狐狸嘴上是这么说的,可心理是怎么想的呢?通过交流,一个口蜜腹剑的奸诈贪婪的狐狸嘴脸也就露了出来。

  三、拓展课堂的外延

  《狐狸和葡萄》,寓意是: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牧童和狼》的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蝉和狐狸》的寓意: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如果单是从文本来说,理解了这些也是仅是完成了教材的任务,但教材终归是个例子,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是更为重要的目标,因此我适时引入“我读书,我快乐”的阅读活动。乘热打铁,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四、一点思考——辩证地看寓言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好像这样的人像狐狸一样“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学生们对于狐狸的表现都感到好笑。我请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有的事情真的能力达不到,用这样的方式安慰自己,你觉得如何呢?

  牧童的谎言固然可恶,但谎言都是不好的吗?例如:医生对一位生病严重的病人隐瞒事情,以让他有良好的情绪面对病痛;老师让成绩不好的学生用举右手和举左手表示自己是否掌握知识想要发言,让别的学生认为这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很棒;妈妈做的饭明明不太好吃却告诉妈妈味道很好……这些都可以吗?

  《蝉和狐狸》中蝉非常聪明机智,但是这样的人固然聪明,但是会有什么不足呢?

  我想:寓言故事的内容是大致不会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迁移,我们也不能墨守陈规,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寓言。

《寓言》教学反思7

  《人生寓言》两篇课文中,重点放在了第一篇《白兔和月亮》。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非常仔细。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将文中优美的词句一一评析,气氛活跃。有一个同学甚至回答:“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中的独字用得好,这样说明了这只白兔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在概括两篇寓言的寓意上,虽然通过了引导,但是两个班的同学们均把握不准,最后都有同学发现这篇课文的导读中包含了课文的寓意。因此,在课堂引导上还得继续加强。

  范例八教学反思:

  按照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阅读叙事类作品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我这节课的预设也正是按照这个要求来做的,把重点放在交流阅读感受上。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这样一些体会:

  第一,引导学生讨论,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一个有开合度的问题往往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本课例中的“你喜欢文中的.白兔吗?为什么?”这一问题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他们可能答“喜欢”,也可以答“不喜欢”,只要言之成理就行。所以学生回答问题就有了选择,有了灵活性,也便有了个性。

  第二,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善于追问,让学生把一个主问题所涉及到的支问题,关键问题牵涉出来,加以讨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取得共同的收获。如在同学们回答了“喜欢”与“不喜欢”之后,我所追的“白兔有了月亮就一定会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是什么?”这正是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到此也就水到渠成地加以解决了。

  第三,在点评学生答问时,教师应真诚地赞美和指点,让每个答问的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长久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收获是有限的,本课时的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在其后一篇的自主学习探究与交流中就再没能出现如此的高潮了。这正映证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永远缺憾的艺术吧!

《寓言》教学反思8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两篇课文要求学生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够用给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则寓言故事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吗?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呢?”又提问同学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同学们都踊跃发言,一个个小手举得很高,他们的积极配合令我心里暖暖的。

  第一次讲课才发现,学生就是我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观察能力远在我们之上,这点我还需要向他们学习。他们能在我已经反复检查的课件中发现不足,比如我的课件中生字部分就漏掉了“悔”字,课件刚一呈现出来,孔令举等同学就很快的发现并举手示意我漏掉了字,而且我有一点没做好的是在同学指出“盘缠”课本上标注的拼音时二声而不是轻声,我由于脑子里在想教案的流程而没有及时告诉他们课本上标注的是字本身的`读音,这点以后我会很注意,在第二课时一上课读生字词的时候补充上了“悔”字以及第一课时没有及时指导的读音。

  既然反思,我就仔细总结一下我的不足,以后着重注意:

  1、在转移话题时过渡衔接不太恰当,略微有些生硬,这点也是我日后需要着重研究的地方。

  2、讲课文有一段对话时有一个问题我在提出时由于思路没有理顺,问题表达不清楚,把学生弄得云里雾里,使我感到很惭愧。

  3、在叫同学发言时有些同学这两节课表现的非常积极,很感动,例如:祁继涵、朱琳、郭佳玥、孔令举、孔昕瑶、孔益铭,王俊伟等等许多同学这两节课几乎次次举手,但是由于课堂时间问题我没有办法全部叫到名字,还考虑到有些很内向的同学我也想把他拉入到积极地行列,即使有些没有举手,我也叫他们起来回答了许多问题,结果由于事前没有提前声明,有些同学以为是由于自己哪里表现的不好而产生了疑惑,经过与于老师交流,我在第二节课时说明了这一点,及时改正了。

  4、许是由于教案不够熟练,我在小组交流后漏掉了全班交流这一环节。

  5、第二课时在了解课文内容上浪费时间比较多,内容的学习就显得不充分,可能是临时换课,自己有些紧张造成。

  6、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没有做到进一步指导,使同学更深刻的联系实际。

  7、第二课时的评价比较多,但仅仅蜻蜓点水,没有具体的评价。而且在学生发言后的教师评价没有多样化,这点需要加强改进。

  课后,在我整理教案时,觉得自己第二节课讲课有些不稳当,正在懊恼时,郭佳玥来到讲台上鼓励我说:“姜老师,我觉得你讲的挺好的嘛~”当时的心情真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觉得特别感动,真的很感谢在我实习期间能够有他们的陪伴。

  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错后没有想要改正的心,今后在课堂上我保证自己有十足的信心,总结之前的不足认真改正,认真仔细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在接下来的课上,一定努力做到表现出色!

《寓言》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由《掩耳盗铃》和《守株待兔》两则寓言组成。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这样的小古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示范朗读,加强指导。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老师先示范,再从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方面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练习,吧句子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句意打下基础。

  二、联系注释,理解句意。这两则寓言语言浅显易懂,加之大多数学生对这两则寓言故事较为熟悉,只要能利用注释,完全理解句意。这也是学习古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而学习本文时把这一方法渗透到学习得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理解了句意和故事,另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习古文并不难,保持兴趣。最重要的'是掌握的学习古文的方法,不仅得到“鱼”,也得到“渔”。

  三、注意拓展,扩大视野。学完本文,学生不仅明白了故事,更明白了文中的道理。对这样短小隽永的寓言故事一定很感兴趣,因而可以补充一些或让学生搜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让学生按照本文的学习方法阅读、品味、感悟,那么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真正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结合。

《寓言》教学反思10

  本课是两则寓言《亡羊补牢》《南辕北辙》。针对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对这两则寓言故事都很熟悉。大多数学生能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课前本人也鼓励学生自查工具书,理解文中词句的关键字意与词意,这也是本课的关键教学,其次也要注意朗读训练,理解朗读角色,角色性朗读,在读中悟寓意。

  学完本课,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与其说是教学还不如说是学生自已完成的,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习作实践中。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这对三年级学生不是难点,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完全能读懂一个寓言故事。加上寓言故事趣味性强,能引起儿童的兴趣,这是文本本身的特点。本人在本文中却是注重了人物的语言训练。语言是人物心理,品质、性情的直观再现,几句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往往对突出人物特点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南辕北辙》一文中就用了四次对话揭示了故事内容以及去楚国的人不听劝告,执意而行的性格特点。那么如何描写人物的语言呢?在这个环节,我将习作与阅读同步了,出示了习作训练“——的妈妈”。效果还不错,学生的写作题材较为丰富“唠叨的妈妈”“倔强的妈妈”“漂亮的妈妈”“自私的妈妈”等。在学生习作中能准确使用提示语与内容部分的`标点“引号、冒号“。有孩子写”妈妈的唠叨“时就选择了妈妈平时说得最多的话来写,如”走在路上别东张西望,要靠右边走”吃饭时“你正在长身体,多吃点不要挑食,多吃蔬菜,多吃水果。”“今天天气有点凉,快去加件外套,把扣子扣好”等。这些现象都是符合生活实际的,也符合儿童口语的,这样既能再现了妈妈的唠叨,又突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关爱。

  具体选了学生习作,根据学生习作讲评要领,引出语文知识点,从阅读中悟出写作方法。(学生习作略)。从学生习作中能体现一种习作中的美——标点。比起平时在标点上规范多了,而且人物语言也符合人物身分,不能夸大其词,不能胡乱编造,否则文章就失去了真实性,就没意义。然后在写一事件中,也许人物语言描写较多,特别是对话,这得围绕文章的中心,精选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来写,无关紧要的可以不写,从而做到干净利落,精练紧凑。

  从而也点拨了寓言的表现手法。从表现手法来看,寓言更多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方法和手段,说古论今,以小言大,借物喻人,引导学生在感知寓言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类比联想,列举一些与故事相类似的生活实例,然后归纳和概括其中的道理,从而理解寓意。

  这个环节本花了时间作了一些最基本的修辞常识的运用点拨。写寓言时怎样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如,夸张,它首先注意的是夸张的适用主体。尤其是广告中最需要是一定的艺术性,而要体现艺术性就得适当地夸张。有一则化妆品的广告“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这显然是有夸张成分的,但并失真,因此使用了化妆品,给人的感觉年轻是可能的。如果说成是“今年二十,明年十一”这就有些违背艺术的真实性。同样写寓言,童话等使用夸张也有其特定的效应与要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夸张不是吹牛皮,不能无目的地乱夸张,也就是要适度。还要合理。鲁迅在《漫谈“漫画”》中曾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无疑这是夸张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给人感觉燕山原来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是笑话了,因此夸张不能随意,不能不顾事实的现实基础。违背了现实就是“夸而不当”。比如“稻粒赛玉米,黄豆像地瓜,花生像山芋,山芋赶南瓜”“树皮变棉花”等这都是“夸而不当”同时夸张也也要适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习惯。如“他的鞋子像只船”这是符合人们的口语习惯的。如果说他的鞋子太大,只得用箱子当鞋穿,这就不符合汉语的习惯了。当然在夸张中感情色彩也很重要,也就是说,夸张要有新意,要给人以新的感觉。这作为语文老师还是可以提示学生了解一定的修辞运用,修辞在语文中是很重要的,“没有修辞的文章不算文章。”这是叶老先生说的。没有修辞的奠基也算不上文学艺术。

  或许本人的教学导向根本就是违背小学生年段目标与需求。但本人认为我的学生知道的东西还是不少的。虽说是在年级学生,但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习作中知道怎样去组织文字或修辞,引用等写作方法。

  总之,在本人的教学中每篇例文我都会去研究此文在此的作用与用途,以及作者的意愿,其实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师,作为语文老师,只要去认真研究语文,总会发现自己该教给学生什么,教会学生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又该去完善些什么……

《寓言》教学反思11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纪昌学射》原文见《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选编这两篇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词句解析。

  (1)“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学习态度的虚心和认真。他虚心听从老师指导,并且真正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一点也不犹豫,一刻也不耽误。

  (2)“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练习眼力的决心、毅力和恒心。说他有决心,是因为他练习的目标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来回穿梭的梭子,这就增加了追逐目标的难度;说他有恒心、毅力,是因为他躺在织布机下面,并且一躺就是两年,其学习之劳苦可想而知;并且,据说他练习看虱子时又用了三年。前后利用五年时间练习基本功,其恒心和毅力可见一斑。纪昌学习的态度及决心、毅力、恒心,与他成为一个射箭能手,也是不无关系的,这点教学时不能忽略。

  (3)“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派人去请扁鹊”。

  这些句子,前几个句子都以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以为然,嫌他胡说自己有病而生气、愤怒。后来他的“奇怪”,是奇怪扁鹊的行为不同以往──掉头跑了,不再讲自己有病,直到听了扁鹊的解释,也无动于衷,病入膏肓后再找扁鹊,是说他开始相信扁鹊说的话了。

  (4)“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这些带有时间的句子,隐含着写出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前后不过月余,蔡桓公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虽悄然不觉,却来势凶猛,暗含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并且,从扁鹊在月余时间,不管蔡桓公的态度怎样,几次来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劝戒他及时治病,足见其医德的高尚。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请学生回顾一下学过哪些寓言故事,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有条件查阅有关纪昌、扁鹊的资料。

  2.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医术高超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且人物对话较多,因而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3.在熟读课文之后,可请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梳理提出的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纪昌学射箭,为什么花那么大功夫练习眼力?

  (2)蔡桓公明知扁鹊是名医,为什么对他的话不相信?

  (3)扁鹊为什么跑到秦国去了?

  (4)寓言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例如:针对“纪昌学射箭,为什么花那么大功夫练眼力”这个问题,可组织这样的教学:

  师:从哪儿看出纪昌花大功夫练眼力?看准目标不眨眼和把小目标看大与射箭百发百中有什么关系呢?

  师:练眼力可以说是射箭的基本功。学射箭如此,学其他技能也要练基本功吗?你能否举例谈一谈,比如游泳、骑车、使用电脑……

  师:纪昌成为神射手,除了基本功扎实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

  4.结合句子体会人物的想法,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扁鹊和蔡桓公的想法。蔡桓公不相信扁鹊的话,扁鹊为什么还要三番五次去说?蔡桓公浑身疼痛后,派人去请扁鹊,他又是怎么想的?扁鹊没被请来,蔡桓公会怎么想?体会扁鹊和蔡桓公的想法,对理解寓意会大有帮助。

  5.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形象。比如纪昌练眼力时的动作,要读出寓言夸张的描写──“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比如扁鹊的机警──看到大王生气,他“连忙退了出来”,看到蔡桓公病重,“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知道蔡桓公会找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这些句子,只有读出来,人物形象才会鲜活起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6.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如,纪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恒心、毅力和老师指导有方分不开;再如,学生对蔡桓公的.评价,也应见仁见智。可以谴责蔡桓公自以为是,可以给他讲病须及早医治,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正确意见,防微杜渐的道理,还可以指出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不加劝谏等。

  7.可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经典寓言故事。

  四、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相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

  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下一页

《寓言》教学反思12

  本节课力求抓住第一课时的特点,完成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认识生字、朗读课文、学习第一则寓言。

  学习中,我采用我们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首先出示三个教学目标,接着告诉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将进行三次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依次出三个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学习,检测时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尽量请学习较差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当学生出现错误时,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完成的相当好。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要求学生说一说身边有没有类似于狐狸这样的人,一开始只有几个同学举手,于是我让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孩子们在交流中打开了话匣子,举了不少“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事例,充分理解了寓言的'寓意。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没有再读课文,缺乏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其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待加强自己评价语的“修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去钻研,才能使这种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寓言》教学反思13

  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式文学作品这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有同名歌曲和音乐专辑。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宋人揠苗》、《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汉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鹬蚌相争》、《东郭先生和狼》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寓言名篇。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

  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寓言》教学反思14

  因为学生对寓言故事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先让他们先自己读,然后同位互相讲故事,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名上台讲给全班学生听,看谁是讲故事大王,谁的表达做流利,通过鼓励性的语言,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寓言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氛围很好,今后要注意课堂上要少讲深刻的道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

《寓言》教学反思15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根据《庄子.秋水》中的相关内容改写。课文通过简短而传神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小鸟飞到井边喝水,与青蛙发生了争论。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说天空无边无际。小鸟很无奈,只能请青蛙自己跳出来看一看。

  寓言揭示了一个道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坐井观天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眼界狭窄、所见有限,井底之蛙则比喻那些见识狭窄、目光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逐一出示问题:青蛙和小鸟总共有几次对话?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谁说的对?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问题答案,既训练了读,又解决了问题。在学习第二次对话时让学生通过实验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个问题。本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学习第三次对话时,学生对青蛙的“笑”和小鸟的“笑”的含义的理解上不够到位。识字方式相对单一。

【《寓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人生寓言》教学反思10-29

寓言教学反思03-06

人生寓言教学教案07-24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9-11

教学的反思12-08

《让》教学反思12-12

教学的反思01-07

教学反思03-02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