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经典

时间:2022-08-03 10:00:27 教案 我要投稿

教案模板【经典】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模板【经典】,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案模板【经典】

教案模板【经典】1

  一、学习目标:

  (简洁明了)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特殊句式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

  (简明扼要?准确)

  三、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四、学习过程:

  (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性运用)

  (一)查字典给下列字正音

  (二)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三)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结果找到了吗?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6、翻译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五、学法指导

  归纳整理古今不同义字词句式

  六、学习小结

  实虚词含义

  寓言特点?寓言大意?诵读全文?寓意

  重点句式含义

  七、达标检测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②遽(?)?③契(?)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②是(?)

  ③遽(?)?④求(?)

  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学习反思

  1、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九、学习评价(授课结束后,师生必须作出评价)

  自我评价:A、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

  教师评价:A、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

教案模板【经典】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在表达上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藏戏的喜爱之情,了解藏族文化,激发学生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戏剧视频)同学们,看了这些视频,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哪种戏剧吗?(生自由回答)同学们可真厉害,你们都说得很正确。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认识另一种戏剧,那就是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弄清楚词语的意思。

  3、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讲了藏戏的形成?(第4—7自然段)哪些段落讲了藏戏的艺术特色?(第8—17自然段)

  三、自主研读第4—7自然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兄妹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师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族人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是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唐东杰布的画像。他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感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第8—17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

  (1)()的面具;(2)()的舞台;(3)()的`演唱风格。

  (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1)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2)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3)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1)再读第8—17自然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

  (2)指名读第1—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概括藏戏的特点的。

  (3)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4、第9自然段中的“基本”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它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教学板书]

  4、藏戏

  藏戏概括特点

  戴着面具演出

  没有舞台不受时间限制

  传奇故事——唐东杰布为民造福

  形成过程及主要特色

  传承和发展民族特色

  艺术魅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藏戏》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带着课文导读里提出的问题读课文,这样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脉络,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中,为细读全文扫清障碍。我努力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和时间。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得心应手,学习兴趣很浓烈,教学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

教案模板【经典】3

  学习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乱哄哄,跌跌撞撞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中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老汉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老汉的优秀品质,体会课文中的表达特点。

  学习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道理

  预学案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识记6个生字。

  放肆 揪出 瞪了一眼 搀扶 祭奠

  2.结合工具书并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咆哮 放肆 呻吟 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祭奠 跌跌撞撞

  3.流利朗读5遍课文,不错字,不漏字,不改字。

  4.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5.提出不懂的问题或值得探究的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

  1.读课文,划出描写洪水的句子,并在小组内汇报交流。

  2.读课文,找到描写老汉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情。

  师生共学:

  1.小组汇报找到的句子,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其他小组提出质疑,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总结: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4.创设情境,用桥赞美老汉。

  拓展延伸:

  此时此刻,看着伤心欲绝的老汉的妻子,你想如何安慰她?

  推荐阅读:

  人世间最美好的是真情,让我们怀着对人间真情的向往,去阅读《语文精品读物》中的《一碗牛肉面》,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动。

教案模板【经典】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

  (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六、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教案模板【经典】5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解决与周长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促进学生在数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健康发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5.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本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师组织学生回忆这三个单元的所学内容,包括对知识的整理、复习和运用。我的设计思想,首先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本段的大概内容,并且要举出自己身边的相应的数学问题,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的养成,即“小小设计家”;其次,在班内作集体讨论与交流,给学生以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将课堂变成他们共同创造和分享新问题、新发现、新体验的课堂,把枯燥无味的练习课变成富有竞争气氛的数学活动,即“小小记者会”;最后,再回归到“我的成长足迹”上,引导学生作学习小总结,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掌握的.方法、经验的积累等,即引导学生对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这样,90%的课堂就交给了学生自己操作。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有15个教学班700多名学生,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京博集团的支持下,在师资建设、教学环境等方面逐步走向规范化。京博希望小学虽然是一所乡镇小学,但却有着优秀的教学设施:整齐的教学楼、优雅的教学环境;配备有微机室、音乐室、舞蹈室、大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体育器材室、音乐器材室等专门教室;30多位教师人手一台微机;各教室网络在进一步建设当中。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来自邻镇的村庄(一小部分来自镇直单位),除了周三和周六,他们都像一个个身着蓝白相间校服的小天使,热情大方,装扮得非常美。特别是三年级的这一批幸运儿,他们与课改一起悄悄长大,喜欢把自己带入到数学问题之中,自己去探索、去操作、去讨论、去解决,可谓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县教研室的领导来我校听课,给他们的评价是: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经具有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已经可以在脑子中一连串地想出六步过程的数学问题结果。

  〖教学设计〗

  (一) 观察图画,引出课题

  师:(出示图1)

  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小朋友放学回家了。

  生2:我想到了狗熊掰棒子。

  生3:不是,狗熊什么也没留下,而这是老师提醒我们该总结这么长时间学到了什么了!

  小记者:请问李红娇同学,你能向大家说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想我们走过之后都会留下一串脚印,那么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脑子里也会留下一串“脚印”,况且我们又要学习“整理与复习”了,这是老师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老师与学生一块为李红娇的回答喝彩鼓掌)

  师:你们真是老师肚子里的小蛔虫,老师的心思一下子就被你们猜透了。这一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把这一段时间学习的东西做一下整理与复习。(板书)

教案模板【经典】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目标:

  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法:

  发展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法:

  合作探究

  教具:

  计数器

  学具:

  练习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解说:今天,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看表

  二、探索新知,从问题情景中探索算法。

  1.根据数学情景和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在小组中说说,从统计表中你可以向大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

  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亮比小红多跳几下?小红比小东少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

  或者提出小东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东和小亮共跳了几下?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2、合作探究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

  (1)学生独立列式。(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40—28=)

  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估计40—28的得数大约是多少?

  学生可能想法:

  ①把28看成30,40—30=10;

  ②把28看成20,40—20=20。

  (3)上面哪些估算方法把差估计大了?哪些把差估计小了?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法:

  ①把差估计小了,本来要减28,却减了30,减去的多了,剩下的就少了。

  ②把差估计大了,本来要减28,却减了20,少减了,剩下的就多了。

  说明正确的结果应该比10大,比20小。

  3、探究算理。

  (1)尝试计算“40—28”的得数是多少?

  (2)交流算法。

  ①40—20=20,20—18=2

  ②40—30=10,10+2=12

  ③用竖式计算4 0

  —2 8

  1 2

  让学生一边拨计数器一边说理由。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独立探究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1)个人试做。

  (2)全班交流。

  2、完成课本第78页,“算一算,说一说”中的题目。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79页“练一练”第1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跳绳

  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快速口算下列各题。

  48—15= 91—3=34—22= 23—5= 56—34=42—9= 47—27= 72—7=

  2、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自主学习

  1、 “100—48=?”。

  (1)学生自己探索,说一说应该怎么算,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算法。

  ①从100中减去40再减去8;

  ②把48看成50,“100—50”,多减了2再加上2;

  2、拨一拨,再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1)说一说计算时的困难在什么地方。

  (2)要求学生在计数器上把借的过程演示出来,边说、边拨。

  (3)让学生对照竖式,联系拨的过程,说说怎样借数。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计算过程从哪位借了数,就可以这一位上面点上退位点,做个标记,以免忘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80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完成课本第80页第2题。

  先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再列式计算,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完成课本第80页第6题。

  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

  四、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第80页第7题。

  可以让学生找出每种动物运动员的`数量,思考怎样分配合适。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80页第4、5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课堂收获。

  板书设计:

  跳绳

  课后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所以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家知识的含义,主动构筑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在本课的教学中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一:一年级不应该组织小组合作教学,要指导学生的思路,把每一个步骤分解开。一年级的注意力大概有五分钟,出现了学生不认真听讲,走神的现象。没有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拉回教师的身上。没有兼顾到每一个学生。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着急,没有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说出计算过程。没有重点突破以一当十。板书课题时,不能以跳绳为课题,本节课学的是两位数退位减,而不是跳绳。

  第三:让学生说出过程时,必须让学生重复,让多个人说。

  第四:没有合理使用教学用具,没有起到示范作用。

  第五:在上课时,要把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到位,寻找新旧知识点的联系。

  第六:高估了学生,在课前没有了解学生的学情。

  我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到一些细节的东西,避免出现类似错误。要加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模板【经典】7

  小班游戏教案一:蚂蚁搬豆

  幼儿小班的老师一定要懂得如何释放孩子们玩耍的天性,就需要不断地给孩子们设计不同的游戏。今天小鱼哥哥和大家分享一个新游戏,蚂蚁搬豆。

  游戏目标:

  1,让孩子们学会团结,配合,懂得团队的力量。

  2,提高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提升孩子们的受挫承受力。

  3,促进孩子身体的灵魂性,充实幼儿小班小朋友的幼儿园生活。

  游戏道具:

  幼儿老师事先准备一些小球,充当豆子。再准备一个小框,充当蚂蚁食物盒。

  游戏讲解:

  老师告诉孩子,分成一组的小朋友一个要当蚂蚁的头,双手放在脑袋上充当触角。一个要当蚂蚁的身子。第三个要当蚂蚁的尾部。后两个小朋友要用双手抱住前一个小朋友的腰,弓下身来。三个人组合成一只蚂蚁,配合着跑到前面去拿球,然后再跑回来把球放到蚂蚁食盒里。

  游戏过程:

  1,老师把小朋友三三分成一组,当然也可以根据小班小朋友的人数,按两人分。

  2,老师规定跑动的时间,在固定的时间里,看哪一组小朋友成功拿到的豆子最多。

  3,有违规,或者是跑动中蚂蚁身子断裂的`,则需要孩子们重新组合起来才算合格。

  游戏评价:

  小班的孩子还小,他们的团队意识也薄弱,而且合作起来更困难,许多孩子更是无法掌握游戏动作要领。因此,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仅让小朋友间的友谊更坚固美好,而且也能让老师充分观察每一个小朋友的游戏性格。

教案模板【经典】8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

  德育目标

  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研读,分析人物

  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插播幻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老师: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3、提问: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来表现“我”的悲哀?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使我悲哀。要求学生列表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插表格)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小结: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成了一个木偶人。

  4、提问: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课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观念。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感受力、没有思想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木偶人。

  归纳: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5、提问: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有什么变化。(插幻灯片)

  明确: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6、提问: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7、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研究探讨,深层理解

  1、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插幻灯片)

  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并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认真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投影)

  明确: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2、本文主题有多种理解,你们能不能说说自己的理解?(投影)

  四、拓展延伸

  在你熟悉的人中,谁的变化最大?写一写他(她)过去和现在的肖像,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变化。字数500左右。

教案模板【经典】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课文。

  3、给文章划分层次,体会古寺的破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并划分层次。难点:体会古寺的破败。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

  以读代讲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16课,我们认识了司马光、童第周两位名人,他们一位是古代的,一位是现代的,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位我国古代的名人,这位名人就是:李时珍。(课件:李时珍图片及有关资料介绍)

  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与张仲景一起被称为“医林二圣”。受家庭影响,他自幼爱好医学。24岁开始随父正式行医。从35岁到50岁将近15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察访药材,采集标本,行程有一万余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书近200万字,共52卷,里面详细地记载了各种中药的名称、用法和作用,并配上一些相应的图片。 《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传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达尔文赞这本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东方医学巨典”。

  请同学们自己大声读一下。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在察访药材时的一段故事,这篇课文就是第17课《李时珍夜宿古寺》。板书全课题。

  (二)、质疑

  1、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生回答自己的疑问)

  3、请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李时珍晚上寄宿在古寺中。

  (三)、学生自学课文

  (课件:自由读课文问题要求)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边读边想:看看课文具体写了什么。(教师巡视)

  (四)、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读一读)

  文中有一些词语,你能读正确了吗?理解这些词语,有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长年累月

  若有所悟修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

  指名读。纠正字音。

  1

  2、你能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指生回答)

  3、指名分段读课文。

  (生读课文)真是不错,课文读得很流利!

  (五)、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4-95页,做练习4.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划分三个层次,并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课件)出示:

  一、(1——4)错过客店

  夜宿古寺

  二、(5——7)啃食干粮

  破庙谈苦

  三、(8——13)月下记载亲尝中药

  2、请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

  (生回答)

  (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写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并亲自品尝药材的.事。

  (六)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1)、(2)、(3)、(4)、(1)、从课文的叙述中你体会到他们的行程怎么样?(苦

  累)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

  (生回答)

  (2)、李时珍和弟子为什么会在湖北的西部山区呢?

  (生回答)

  (3)、师徒俩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住进这座古寺的?

  (生回答)

  (4)、李时珍“一心赶路”是为了什么?

  (生回答)

  (5)、生齐读第1—2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第3—4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1)、(2)、(3)、(4)、(1)、正当师徒俩感到焦急时,情况出现了怎样的转机?

  (生回答)

  (2)、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请细读第4自然段,将描绘古寺的相关语句画出来读读,并谈谈你的感受。(生回答)

  (课件)出示:

  到处是灰尘——很脏;积了厚厚的一层;

  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可能还有蛇虫鼠蚁;

  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很久都没人来过了;断垣残壁——年代久远,墙壁破损了;(3)、假如让你在这儿住下,你愿意吗?为什么?

  (生回答)

  (4)、李时珍是怎样做的?读读这句话,注意重读的词语。

  (生回答)

  (5)、齐读第4自然段描写古寺破败的语段。

  (生齐读)

  (6)、齐读第1—4自然段。

  2

  (七)、指导学生书写描红生字。

  (八)、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下自己收集有关名人的事迹,下一节课交流。

教案模板【经典】10

  教学内容:

  1、曲《新世纪的新一代》

  2、乐诗朗诵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三角铁.小铃鼓.

  教学目标:

  学会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并有感情的演唱,能够用三角铁.小铃鼓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能够选择适当的音乐为诗朗诵配乐,并勇敢地即兴表演.

  重点与难点:

  1、学重点:学唱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感受歌曲的演唱情绪,能够有感情的演唱.

  2、学难点:节奏x xx 0 ( xxxx)演唱与间奏的衔接要准确.

  教学过程():

  3、放《新世纪的新一代》的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热烈,充满活力的情绪,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4、学生讨论:对刚刚听到的歌曲进行初步的分析,如:歌曲的情绪是什麽样的?歌曲的速度为什麽用“中速稍快”而不用慢速、很慢来表现?歌曲演唱有神魔特点?等等.

  5、第二边播放歌曲录音,结合讨论的问题再次聆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粒度速度演唱情绪.

  6、学生听录音学唱《新世纪的新一代》,边唱边体会歌曲的意境.注意轻声哼唱.

  7、请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如:第一乐段四句节奏完全相同;歌词与旋律结合紧密,一字一音;旋律的2、4、6、8小节第三拍处标有拍击节奏的记号和“小过门”;第二乐段1---12小节的第一拍和13、14小节的一、三拍都标有“三角铁”记号。让学生知道和理解歌曲第一、第二乐段的节奏有神魔变化和特点,这些手段都是为表达歌曲意境情感服务的。

  8、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进一步练唱歌曲,直至熟练演唱.

  9、按照教材要求,在拍手处击拍节奏,在”三角铁”处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自信的演唱1-2遍。

  10、将学生分成两组,比一比那个组演唱的声音洪亮,情绪饱满,音高、节奏准确。

  11、学生讨论:这首歌曲还可以采取哪些演唱形式?(独唱、领唱等)

  12、教师可以按照学生讨论的意见,采用多种方法和演唱形式练唱,边唱边拍手打节奏.还可由学生自主设计其它方式进行表演。

  13、下方法供参考:

  (1)在拍手处可以边拍手边喊“嗨、嗨”,烘托气氛。

  (2)可以根据歌词的提示做表演,如:走秧歌步,精神饱满地和着音乐踏步。

  (3)教师为本课教学准备一些渲染气氛的道具:锣、鼓、镲、彩绸等,便于学生边歌边舞.

  14、学生转入下一内容的学习---配乐诗朗诵.

  (1)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上的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播放《中学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曲录音,学生安静地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

  (3)教师再为学生播放几首音乐,由学生自主选择乐曲给诗歌配乐。

  (4)教师宣布:小小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

  (5)学生自荐、自愿为老师和同学表演诗朗诵。

  (6)教学评价:生生互评、师生共评。

  课后记:

  教师的范唱调动了学生学唱的积极性,用美声唱法指导学生发声,解决了高音视唱难的问题,获得良好效果。打击乐器的加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进一步鼓励学生走上“舞台”大胆表现自我。

  第一单元(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吹竖笛。

  2、欣赏《飞来的花掰》、《校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能够用竖笛独奏一首乐曲,并学会与他人合奏。

  2、认真聆听两首欣赏歌曲,比较两首歌曲在演唱力度、速度、情绪、意境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过程

  1、教师手持竖笛向学生展示简介竖笛知识。

  2、教师亲自为学生演奏一段轻松、活泼、有美、抒情的小乐曲,也可以播放竖笛演奏的录像,激发学生对学习竖笛的兴趣。

  3、学习吹竖笛,从5、6、7、1四个音学起,先练习吹长音:5―――、6―――、7――-1―――反复练习。

  4、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对着书上的曲谱,练习吹奏。

  5、分组练习,教师指导,互相学习,切磋技艺。

  6、清学生为大家吹奏小乐曲《回忆》,其他同学可以随着旋律作指法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7、师生合作演奏《颂祖国》教师弹钢琴,学生吹奏竖笛,培养学生的听辩能力和合作意识。

  8、欣赏〈〈飞来的花瓣〉〉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教师节是哪一天吗?为什么要为教师规定一个节日?教师节这一天你们准备做点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一个你身边的老师最另你感动的故事吗?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2)学生活动:与同学一起讨论,互相启发、提示,发表见解。

  (3)播放录音:《飞来的花瓣》(合唱),认真聆听,感受作品的`意境。

  (4)教师引导:“你从这首歌里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5)学生活动: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谈一谈欣赏后的体会。

  (6)师生互动:老师要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向学生讲一个自己当老师的故事、或自己老师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7)生活动:再次听录音,认真聆听,进一步思考并感受作品的力度、速度、情绪、情感的对比变化。学生可轻声哼唱,熟悉旋律,感受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演唱形式美、风格美。

  (8)生活动:展示才艺,为老师唱一首心中的歌,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与祝福。

  (9)师生互动:老师为学生弹唱《校园的早晨》,请同学认真欣赏,然后将听到的歌词记写在书上相应的乐谱下面。

  课后记:

  本节课开始学习吹奏竖笛,各班都由部分学生接受较慢,教师还要多关心他们,帮助这些学生树立信心,因此,可以增加一课时。

教案模板【经典】11

  课前预习:

  1、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及优美的描写日出的句子。

  2、 积累古代诗人 留下的描写“日”的诗句。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4、揣摩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导入:(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 学生读读自己收集到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2、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释词语。(出示多媒体)

  3、 古代诗人 留下了许多描写“云”的诗句,请同学说一说。

  三、整体感知,了解文章整体内容:

  1、朗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① 观赏云海的心情;

  ② 变幻莫定的游云;

  ③ 观赏“漏斗海”;

  ④ 到云海中去洗澡。

  四、问题探究:

  1、作者所处在怎样的环境,这一环境使作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何处?

  明确:作者处环境的宁静和孤寂。由于所处环境的宁静与孤寂,使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天气的变化上。

  2、简单的怄气说明了生活的'什么?

  明确:单调。

  3、每日所见云的变化,再次表现出人的什么?

  明确:孤独感,引起下文。

  4、如何理解“云是天空的吉普赛人“?

  用拟人手法写出云的来去匆匆、飘忽不定的特征。

  5、我对云海有着怎样的心情?

  明确:喜悦

  6、作者在描述人们在云海中欢闹的场景。那些情景写得有趣?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7、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六、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年少时的“我”为什么喜欢云?而到了成年之后为什么找不到当年赏云、嬉云的那种激情了?

  “我”的青春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的交往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无味的生活使“我”爱上了云,把整个身心融入了云海之中。而若干年后的“我”饱经沧桑,已融入了世俗,难得心静,自然就没有了那种赏云、嬉云的激情。

  2、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工作的地方在为烟不见的山上,整天不与世俗之人打交道,不了解社会世俗,仿佛一个置身世外的仙人,即使读到报纸又能怎样?还不是不能与社会人流融为一体?此句点明了作者的工作地点偏僻,生活单调无味,却很宁静。

  3、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如“胶乎乎的云变化成晕头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这样怎么写有什么好处?

  用带有孩子气的词语写云彩,把云彩写活了。

  4、怎样理解“云海汩汩地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作者把自己所工作的山比作“孤岛”,而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之下看到多姿多变的云海,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也是作者的期盼,写出了作者渴望美好的生活的情感。

  七、作业:观察秋天的云,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日记,以备课上交流。

  【教学反思】

  亮点:

  1、注重了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结合作者的背景、经历去理解文章流露出的情感,做到读文知人。

  不足:课堂上气氛不够活跃,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不够。

教案模板【经典】12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有什么业余爱好?有喜欢钓鱼的吗?谈谈你钓鱼的感受。

  2、有一个小朋友也喜欢钓鱼,还从钓鱼中得到了启示。想不想知道他得到了什么启示?

  3、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3课钓鱼。

  4、板书课题。故意板书错误为钩,学生指出,提出此字是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指导写法,板书?钓鱼?,区别?钓?字。

  二、复习上节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钓鱼、放鱼、启示三部分内容。哪位同学可以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屏幕)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三十四年前的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刚满十一岁的我和父亲前往新汉普斯湖的小岛上钓鱼,等了很长时间,突然,我的鱼竿剧烈的抖动了一下,我知道:鱼上钩了!我熟练的一收一放,小心翼翼的操纵着鱼竿,花费了好大的工夫才将它拉上了岸。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钓到鱼时的心情怎样?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到了这部分内容?(第4自然段)自由朗读,画住相关语句,体会一下我当时的心情。

  交流体会:这是一条怎么样的鱼?(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一条漂亮的大鲈鱼)同学们可知道:鲈鱼是世界上最难钓的十类鱼之一,许多垂钓爱好者把能钓到一条大鲈鱼作为一种荣誉看待。而当时刚满十一岁的我却钓到了这样一条漂亮的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心情是怎么样的?(高兴)

  1、课件出示:

  啊,这么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呢,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

  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段句子,哪位同学再来读读?齐读。这段句子里有一个词语最能体现钓到鲈鱼时我和父亲高兴的心情。哪个词?(得意)(板书)我得意,我为什得意?(钓到一条漂亮的大鲈鱼)我喜欢这条大鲈鱼吗?(喜欢)父亲为什么得意?(为儿子能钓到一条大鲈鱼而骄傲,所以得意)父亲喜欢这条大鲈鱼吗?(喜欢)

  然而,就在我为自己能钓到这么大一条大鲈鱼而得意的时候,父亲划着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现在距离鲈鱼捕捞开放日正式开始还有两个小时,哦!人家规定的可以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没到!

  课件出示:?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学生齐读、再读)?开玩笑吧!父亲要我放鱼!父亲是在开玩笑吗?(不是)父亲的这句话里,从哪个字可以看出父亲不是在开玩笑?(得)?得?可以换成哪个意思相近的字词?(必须)把?必须?送进去再来读一读!谁再来读读?每位同学都读一读,体会一下,父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态度是什么样的?(坚决)父亲坚决的要求我放鱼(板书),本来得意的我心情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默读5-12自然段,边读边拿起笔画住相关语句,体会我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交流体会:

  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不解、吃惊父亲的放鱼决定。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不情愿放鱼,对于父亲坚决让自己放鱼感到委屈、难受。

  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自己很不想放鱼,很希望父亲改变放鱼的决定。

  课件出示: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对父亲说:?

  4、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去。很不情愿,但是对于父亲坚决的.放鱼态度又没有办法,很无奈。(学生带着体会反复品读)

  课件出示:

  1、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坚决地说)

  2、爸爸,为什么?(急切地问)

  3、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平静地说)

  4、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大声争辩)分角色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进一步体会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

  我从钓到一条大鲈鱼的得意、高兴,到后来的不解、不情愿、无奈、甚至哭泣,全是因为父亲坚决让我放鱼的态度和决定。父亲坚决让我放鱼这种做法对不对?同桌之间讨论讨论,一会找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看法。(对,父亲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遵守社会规则,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不对,父亲不体谅孩子的心情,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刚才,同学们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其实,同学们所说的,也是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放鱼后,刚满十一岁的我脑海中一直在纠缠的问题,对与不对的争执可能一直纠缠我三十四年,直到三十四年后,那个曾经因放鱼而哭闹的我,已经功成名就,成为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此时的我,理解父亲当年那个做法了吗?因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板书)。什么样的启示自由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把它画出来,体会体会。

  课件出示: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正确抉择板书)的勇气和力量。(指名读)道德抉择?什么意思?我都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抉择?课件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里的鱼指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四、拓展练习,提升情感

  1、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过与那条漂亮的鲈鱼相似、并且充满诱惑的?鱼?吗?同桌之间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请认真思考后把下边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作者一道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考验,进行了一场道德的抉择,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获得了一个难忘的启示。此时老师想起了一句名言:

  课件出示: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此时老师也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老师读)?今天播下道德的种子,明天收获成功的人生。?愿我们都能像作者那样,从钓鱼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五、布置作业,结束课堂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联系生活实际,以《……的启示》为题,写一篇短文。

教案模板【经典】13

  中班歌曲:春雨沙沙

  中班歌曲:春雨沙沙

  活动目标:

  1、在音乐中尝试两人合作编配简单的节奏型,感受音乐节奏活动的有趣和快乐。

  2、反复感受音乐,用小乐器伴奏表达对春雨的喜爱。

  活动重难点:两人合作编配简单的节奏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歌曲录音《春雨》、各种节奏型卡片。

  认知准备:会简单的节奏型

  活动过程:

  一、复习《赶着羊儿过小河》

  二、春雨飘飘

  提:天气变暖了,什么季节来了?(随讲)是谁告诉我们春天来到了?

  小结:天气变暖了,小燕子回来了,小动物从冬眠中醒来了······春天真的'来了。

  过渡:你们听什么声音?

  1、欣赏音乐

  提:在这段音乐中是什么在告诉我们春天的消息呀?

  ——对呀,春雨落下来了,好像在告诉种子,快长大吧,好像在告诉小燕子,快回来吧~~~让我们用好看的动作来做做小种子一起和春雨姐姐好吗?

  ·师幼律动

  小结:小种子喝到甜甜的雨水,伸伸懒腰从泥土里钻了出来~~~这段音乐小种子会说话的,到底它在说什么事情听一听。

  2、欣赏歌曲

  提:这段音乐中春雨使怎么唱歌的?(随讲)那么小种子讲什么事情?

  重点练习:种子说话

  三、小乐器伴奏

  1、设计节奏

  提:春雨唱歌时声音是不同,他可能怎么唱歌?

  (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节奏表示春雨的声音)

  ·两人合作设计节奏

  2、看指挥指导:

  1、教师出示节奏卡,幼儿看着节奏型卡片,

  12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34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四、隐延伸活动

  可以在区角中进行设计

教案模板【经典】14

  教学目标:

  正确听说读写的单词:potato

  正确听、说、认读的单词: carrot和cucumber

  Let’s chant

  学习一段歌谣,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难点:

  1.本课书的会话是在13,14课学习了What’s this in English?的基础上学习What’s that in English? Lt’s a/an…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理解 、感知 、体验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新知识。

  2.能够听懂并会使用简单的指令语show me...pass me..

  教学准备:

  card video picture tape 学生准备彩笔,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warming up

  1. 我的'错误(My mistake)。教师举起一水果图片和实物,故意说错一句话,如:l like lemons(而举起的却是pear)学生纠正教师的错误,说:you like pears.

  2. 游戏:将所学过的单词贴到黑板上,让学生猜一猜,

  二、Presentation

  1.猜测游戏。将准备好的图片反过来贴到黑板上,有的近一些,有的远一些。请同学用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来猜。复习所学单词,运用语言进行功能交流。

  2.在游戏的同时,如果有的同学声音较小,教师适时的说pardon?

  3.出示一张potato的图片,放到远处,只露出一小部分,使它看上去像猕猴桃,学生可能会说it’s a kiwifruit.T:No,look,it’s a potato.学习potato一词,

  4.出示一张carrot的图片,放到远处,只露出一小部分,使它看上去象西红柿,学生可能会说It’s a tomato.T:No,look.it’s a carrot.学习carrot一词。

  5.听录音,跟读本课课文,然后请学生表演。

  三、Practise

  1、 Let’s chant.

  2、 Touch and say.

  3、 Look and say.

  完成活动手册。

  四、练习设计

  1、Let’s chant.

  2、Touch and say.

  3、Look and say.

  4、完成活动手册。

  五、作业设计

  抄写单词各一行。

  教后反思:

  通过创设比较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在说、演、练的过程中,有效的巩固了语言,充分的发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但也有不足,如新句型出现时,学生不理解,出现的太突然,我又注意去教学单词的意思。学生感到枯燥。在进货的教学中,要在自然引课上多下功夫,使学生们在情境中愉快的接受新知识。

教案模板【经典】1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共两课时。《猫》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小说,文本围绕“养猫”这一中心,讲述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无一例外地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以至于最后“我家永不养猫”。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的方法,进行对比阅读,了解三只猫不同的外貌、性情及家中的地位等;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样貌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解读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尤其是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导学题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由小学课文《燕子》片段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郑振铎,引导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点记住文学常识;

  3.借助导学题卡,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一;

  (设计意图:继续联系默读课文,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好习惯。)

  3.学生自主梳理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4.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对比前两次养猫的经历并汇报;

  5.通过表格,不难看出第二只猫比第一只猫更活泼、更受宠爱,而它的失踪案也给“我”及家人带来了更大的'打击。请学生细读第二只猫的部分,还原“猫失踪案”的预兆、经过和结局。

  6.学生再以小组形式讨论:如果你是“猫失踪案”的嫌疑人、目击者或受害者之一,你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从其中能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人物性格,感受作者的情感。)

  7.“猫失踪案”之后,“我家”为什么很久不养猫?

  三、深入读文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二;

  2.第三只猫的结局依然是一桩惨案,当芙蓉鸟惨死笼中的时候,家里人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3.请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表格二分析:在芙蓉鸟惨案中,家里人都把矛头一致指向第三只猫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并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请学生细读第三只猫的部分,找出“芙蓉鸟惨案”之后,“我”的三处心理描写,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探究。

  5.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对第三只猫逐步加深的内疚、忏悔的心理描写。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文,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6.随着三只猫的离去,作者对猫的感情逐层递进。作者借着写猫,更阐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哲理?教师播放公益视频《再也不回来的乞丐》,帮助学生理解。

  四、小结

  我们借助表格,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我”养猫的三次经历,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讲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阐述了什么哲理。

  (设计意图:教师锻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练习完整地表达观点。)

  【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第一只伤心、安慰

  第二只难过、气愤

  第三只愤愤-内疚-悔恨

  得猫-养猫-失猫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如下:

  1.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本课教师多次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中,让学生反复读文。从带着问题默读、精读到有感情地齐读,使学生充分从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

  2.坚持“一课一得”,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每节课都力求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如抓住5要点记住文学常识、利用表格对文章进行情节梳理和对比,让学生在今后的读文中能够学以致用。

  同时,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等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如:

  1.对本文精彩的描写手法,没能进行深入地揣摩和分析。

  郑振铎先生擅长以简练、精准的语言和修辞对动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本文对三只猫的不同描写也是文章的精彩部分,但由于时间关系,教师没能引导学生对其描写方法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仿写,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加注意。

  2.教师提问语言不够精准,学生回答问题能力锻炼不足。

  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过于零散,提问频繁,这种方式不利于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完整表述的能力。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准、不够丰富、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还学要推敲。

  3.学生读文时间太短,不能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感情。

  教师在初读课文时,没能给学生更多时间读文,也没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使学生没有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情感,耽误接下来部分的学习。

【教案经典】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10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小班美术教案星空教案06-08

大班健康教案食物的旅行教案06-08

教案爱吃水果的牛教案03-04

精品大班健康教案健康的大班教案11-17

中班健康教案阳台上的安全教案06-13

科学教案神奇的纸杯_中班教案06-22

中班教案07-12

《感恩》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