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案优秀

时间:2024-03-19 15:24:2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月迹》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迹》教案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月迹》教案优秀

《月迹》教案优秀1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探索语言风格,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上相互依存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寻找童心,归纳文章主旨,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

  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⒉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让生自由回答)那么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

  小结:由这些古诗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月亮多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二、简介作者

  板书“凸”、“凹”——问学生读音(tū、āo)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

  板书“贾平凹”——这是我国当代一位作家的名字,但是在这个名字中“凹”念“wā”。

  简介贾平凹名字变音的由来。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简介贾平凹。

  三、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主要什么内容?

  分析课题,“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

  2、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读完课文,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

  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同时板书如下:

  闷

  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高兴

  杯中月小小的满圆、可怜儿样月影幸福

  水中月银光、多月光兴奋

  眼中月小小的、多月的美好满足

  3、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化实为虚。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4、整“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为什么要争论?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5、35段最后:“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这样看来,全文都是在围绕一个中心,看似散乱,实际上没有一点多余的'文字。这是体现了一个什么特点?散文的形散神聚。

  再回头想想,写不同地方月亮不同的形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月亮的柔美、迷人,表面上在写各处不同的月,实际只写了一个心中的月亮。这也是“形散神聚”的体现。)

  四、教师小结

  童趣是活泼美妙的,是纯洁天真的。作者这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月迹》教案优秀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第二课时

  一、 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演示)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师: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 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你读了奶奶的话,你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讲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师可补充出来)

  4、 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师: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练习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四)、师:可奶奶却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据,分析到位。

  (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后面几个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文中的孩子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呢?等问题让他们去关注这些话。)

  二、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三、 课后拓展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月迹》教案优秀3

  设计:

  xx市张甸初级中学七年级备课组

  授课者:

  xx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亮的别称;掌握有关月亮的古诗句。

  ⒉过程与方法

  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心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难点: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夜晚,一轮明月肆意的洒下皎洁的清辉,激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这悠悠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咏月诗句……

  这些咏月诗文,或抒羁旅怀乡之情;或写睹月思人之意;或感人生短促、时光流逝,真是丰富多彩,以至于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再写这意蕴无穷的月。然而贾平凹却另辟蹊径——写月迹。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贾平凹(wā)先生的《月迹》,追寻作者笔下月的踪迹,感受他笔下月亮的独特魅力以及所寄寓的独特感情。

  二、简介作者(校对一下所划横线)

  三、初读课文,自主研学(自由地大声朗读)

  学习方法小贴士:

  1、标清节序;

  2、大声读课文(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3、结合书下注释或使用字典等工具书给红体字词注音;

  4、速读课文,划出表示时、地、人的句子,并归纳所写的事情。

  1、给划线字注音或写汉字。(方法:结合书下注释注音,还可以查字典解决)

  屏气()玉砌()锨刃()掬着沙儿()

  踪迹()粗糙()袅袅()酥酥()

  shū()忽jí()妒争执()面面相觑()

  2、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晚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教师明确小结:本文以“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为顺序展开,并以此为线索贯穿了全文,写了孩子“盼月—寻月—议月”。(过渡:本文重点是“寻月”,文中许多地方留下了孩子们寻月的踪迹——月迹。)

  四、合作探究

  1、月迹是月亮的踪迹,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踪迹?说说每一处月亮的特点和孩子们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并思考孩童们追寻的仅仅是月亮吗?

  学习方法小贴士:

  1、速读课文,培养自己快速锁定“目标”的能力;

  2、动笔勾画圈点;

  3、只要在“学案”的表格里标注页号、小节号等或写上答题要点即可。

  镜中望月--------惊喜----失望院中望月---------高兴—羡慕、嫉妒、争执

  杯中饮月---------幸福河中寻月-------兴奋

  眼瞳见月--------满足沙滩议月-------惬意、甜美

  过渡:孩童们追寻的仅仅是月亮吗?

  孩童追寻月亮的过程就是追寻美的过程。------本文中心

  过渡:孩童追寻美的过程是通过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表现的,也就体现了童心的纯真、无暇、有趣。

  2、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来谈谈童心有什么特点。(两人讨论)

  【示例】3:“月亮是长了腿的” ----可以看得出童心的想象力奇妙

  10:“好像有了气息”“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 -----可以看得出童心感悟力深切

  24:“月亮在每个人的心里” -----可以看得出童心的体验力独特

  30:“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可以看得出童心的发现力敏锐

  35:“月亮是按在天上的印章” ------可以看得出童心的创造力高超

  五、巩固拓展

  过渡:同学们能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出童心的这些特点,可见,同学们很聪明。同时,我还发现这么美的童心需要有人保护和引导,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一个人-----奶奶,那这个人物是否可有可无呢?谈谈你的.理解。

  1、奶奶这个人物是否可有可无呢?谈谈你的理解。(四人讨论)

  奶奶这个人物绝不可缺少。在文中奶奶俨然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境地。总之,奶奶这个人物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奶奶这个人物,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过渡:由于有了“奶奶”这样一位重要的导演,引领孩子们去追寻了美,也让我们经受了一次美的熏陶。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用我们的双手书写属于自己的月亮吧。有人学完本文后当即想到了一个关于月亮的比喻句,也请你来试一试,好吗?)

  2、请你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一句关于月亮的比喻句。

  例句:月亮是一盏黑暗中的明灯,让夜行的人们明确前进的方向。

  月亮是一束冬日里的暖阳,让寒风中的人们倍感温暖。

  月亮是一曲思念的歌谣,使远在他乡的游子获得心灵的慰藉。

  六、总结

  刚才我们随着文中的几个孩童一起感受了寻月的美好,领略了童心、童真、童趣,感悟了美的真谛,仿佛让我们经受了一次灵魂的美的洗涤。希望大家能永远带着一份单纯的童真去尽情感受这个世界无尽的美!

  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份美好复习一下本节课所讲,两分钟后进行课堂检测。

  六、课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过渡:在一种温馨、融洽、热烈、紧张向上的氛围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我们的世界充满美好,不仅在孩子们那里,也不仅在我们的教室里,她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不仅在中秋月圆之夜,也不仅在我们这堂课的45分钟里,她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里,愿我们努力寻找,人人拥有。)

  请同学们课后再读课文,品味孩童追寻美的情感。既然生活处处存在“美”,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用这双已经擦亮的眼睛来找一找身边的“美好”吧!

  赏析语段

  请你选择最喜欢的能够表现童真的语句进行赏析。

  1、“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把万物拟人化,正是孩童的特点。

  2、“玉玉的,银银的”把月光与“玉”“银”联系起来,符合孩童们的视觉心理感受,既有形象,也有色彩。

  3、“累累的骨朵儿”仿佛就是“繁星儿变的”想象奇特而自然。

  4、“清清晰晰看见里面有了什么东西”,“面面相觑”,“倏忽间”“好象”周身弥漫“一种气息”,有“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就是庭桂。孩子身临其境,月上、人间感觉沟通,进入了无比美好的境界。

  5、孩子们把酒“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童心的体验极为独特。

  6、“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长天为纸月为印,比喻形象贴切,表明天空是我的作品,天空是我的财富,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体,我们拥有宇宙,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童心的创造力极为高超,童心的气概可吞长虹。

  八、品味叠词

  老师发现从你们的发言中,频繁的出现一类词语。

  款款地、渐渐地、慢慢地、匆匆的;

  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

  小小的、酥酥地;灿灿的;白光光的。

  品味叠词的好处:读来朗朗上口,带来儿童化的别样感觉。

《月迹》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月迹介绍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执)

  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板书:杯中饮月——人人拥有)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四、课外探究:

  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课外延伸

  根据下面提供的特定环境,填写相关的古代诗句:

  前几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了部分留学生座谈会。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 。同学们的发言先后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 。 ”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__________ 。 ”杜甫的诗句:“ 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苏轼的诗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 ”王安石的诗句:“ 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迹》教案优秀5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 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 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初读,寻月之迹

  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品读,赏月之美

  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

  [归纳明确]: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

  (1)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

  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五)拓展,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挑选一处用两三句话续写(建议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小结

  当孩子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看不到这美丽的月亮,寻不到那令人难忘的月迹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附板书】

  寻 镜 眼

【《月迹》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空白迹美文06-22

《爵迹》经典语录10-01

《七月的天山》优秀教案01-24

古朗月行教案优秀09-27

梦迹,终究是回不去的过去美文06-22

《年、月、日》教案03-29

《月是故乡明》 教案04-03

《古朗月行》教案03-02

质量月优秀活动总结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