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幼儿园教案

时间:2024-03-16 07:21:24 教案 我要投稿

种子的幼儿园教案【推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种子的幼儿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种子的幼儿园教案【推荐】

种子的幼儿园教案1

  一、教学目标

  学会设计对照实验;能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说出影响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

  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

  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怎样设置对照实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种子的一生”视频,设疑:种子一生的开始有什么奥秘呢?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

  (1)师提出问题:一周之前我发给大家每人5粒菜豆种子,让你们体验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现在谁来描述一下你培养的过程?

  学生简要描述。教师继续设疑:

  (2)在你们培养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谁来大胆作出几个假设?

  2.作出假设

  预设学生做出的假设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肥料……都有可能是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1)针对学生作出的假设,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几个非必需的条件。(排除“土壤、阳光、肥料”这几个条件)

  (2)继续设疑:“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温度?”这个假设表述准确吗?应该如何表述?(引出“适宜温度”)

  3.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首先以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为例,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实验设计思路。

  讨论提纲如下:

  (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罐头瓶、吸水纸、标签,除此之外,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呢?(冰箱、水等)

  (3)怎样探究温度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要分成2组。一组是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20℃),该组为对照组;一个为较低温度(0℃),该组为实验组)

  (4)这两组实验中,除了温度这一条件不同之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保证完全一样呢?(强调控制变量)

  (5)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减少实验误差)

  待如上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以探究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想要探究的条件,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然后,分组汇报探究计划,教师进行评价。

  4.课下实施、观察记录

  师: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只能在课下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了。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注意每天观察,同时观察)

  (三)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收获。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起实施实验计划,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下节课一起分享。

  四、板书设计

种子的幼儿园教案2

  课型: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学生的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本节课是探究课,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虽然对科学探究过程已有了初步了解,探究活动中涉及到的对照实验的设置和控制变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所以提醒学生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循序渐进地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3、“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四、课前准备: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4分钟)复习提问: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展示大豆、玉米、小麦、花生、绿豆等植物的种子。提出问题:种子有哪些结构其作用是什么?

  3、出示豆芽、一棵完整的大豆植株并和大豆种子摆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这三者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说出各种种子的名称,回答种子的结构及其作用。

  思考并描述出被子植物的一生。学生通过观察种子、豆芽、植株等实物既复习了旧知又创设情景,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

  自主学习

  (8分钟)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1、请谈谈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的理解。

  2、种子萌发的条件:

  (1)、环境(外界)条件:适宜的()、充足的()和适量的()。

  (2)、自身的条件:()是完整的,并且是()的,以及供发育的()。

  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第17到18页的内容,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组内不能解决的做出特殊标记,以待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相互评价可以取长补短,让学生在讨论中增长知识。

  实验探究

  (25分钟)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与交流1、让学生展示课前自己培养的幼苗。

  2、创设情境:

  ①干旱的秋天,农民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雨,则不用浇水也可以播种;而在过于潮湿的地里播种,则种子不会萌发,反而会造成种子霉烂。

  ②许多农作物一定要在春天播种,而在天寒地冻时不适宜播种。

  ③种植农作物,播种前往往要先松土,使土壤内有充足的空气。

  3、让学生大胆做出假设,将假设的条件写于黑板上(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4、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如:水。

  有水无水

  过渡:又如何证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呢?

  5、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①.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数量多少比较合适?

  ②.实验探究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用具?

  ③.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应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光和空气等的条件?

  6、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水、空气、温度三个变量。

  7、教师做变量和对照实验设计指导出示示范实验计划,组织学生评价各组计划,并讨论,提出补充修改意见。

  8、提出问题:光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吗?怎么设计实验证明?待学生设计完方案后,展示图片说明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与光没关系。

  9、过渡:假如环境条件都具备了,种子就可以萌发吗?教师展示在适宜的温度下,胚完整且是活的、无胚的、烘烤过的种子的萌发状况。

  注:1为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为无胚的的种子

  3为烘烤过的种子

  10、结合以上实验结果和生活经验如被虫子蛀过的种子、磨成面粉的种子、煮熟的种子、失去胚乳的玉米不能萌发,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1、知识拓展:据说,从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干豌豆装满一个铁炉子,干豌豆吸水膨胀时,竟顶起了80千克的炉盖。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曾经利用种子膨胀时产生的力量,解决了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原来,人的颅骨是有许多块参差不齐的骨组成的。相邻的骨片互相“咬合”在一起,使颅骨十分坚固,要想把一块块骨片完整的分离出来,那是十分困难的。17世纪的解剖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往颅骨里面装满干燥的种子,让种子吸水膨胀,结果一块块骨片都渐渐的彼此分离开来,丝毫没有损坏骨片和接合缝。种子膨胀的力量能够顶起土壤中坚硬的土块,甚至可以顶起在体积和重量上超过它不止一倍的土块,这对幼苗的及时出土,是十分有利的。从中,你有什么启发吗?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各学习小组分工对不同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空气)分别制订实验计划并设置条件变量。

  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结合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胚是完整的、有活力的,还需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阅读资料,抒发感悟(如: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等)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途径,这样积极性更高。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交流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为了保证实验的条理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且体现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教师先指导,各实验小组先明确分工,然后教师出示讨论的提纲,学生参照提纲和课本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很活跃,老师应当正确地引导。

  学生实验过程会有很多问题,会发现自己设计缺陷。但老师的指导应当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与光没关系。

  通过实验结果和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容易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通过生动形象的小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思想上受到教育,使本节课得到升华。

  分层达标

  (8分钟)一.填空题: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的表格:设计中包括___组对照实验,这几组对照实验的变量分别是___。

  通过分析可知,种子萌发的外部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

  通过思考与练习一发现,种子萌发除上述外部环境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内部条件,即:必须是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俗话说“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春天作物播种前要松土,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

  A、一定的水分B、适宜的温度C、适度的光照D、充足的空气

  2、为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有人选取若干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然后放在同一环境中分别按下列方式培养:(1)组:常温+湿润土壤;(2)组:冷藏+湿润土壤;(3)组:常温+干燥土壤;(4)组:常温+湿润土壤+隔绝空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1)和(2)能验证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2)和(3)能验证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2)和(4)能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D、(3)和(4)能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三.思考题:

  1、我国北方地区往往在秋后把玉米棒子、高梁穗子吊挂在屋檐下面,这主要是什么原因?

  2、许多农作物是在春天气候转暖并且最好在小雨过后播种,这主要基于什么考虑?

  3、我国北方早春播种后,为什么要地膜覆盖?

  六、板书设计:

【种子的幼儿园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案《种子》02-26

种子的幼儿园教案01-20

幼儿园教案:种子01-18

幼儿园《神奇的种子》教案06-13

幼儿园大班种子教案03-16

《种子》教案03-03

幼儿园小班《种子》教案含反思12-27

有趣的种子教案04-02

种子的秘密教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