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6 07:43:1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常用3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 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幻灯片出示]【背景材料】

  注释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函(hán)陵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其他词语略]

  读一读。

  三: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四:讲解课文

  (一) 讲解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读一读,背一背

  (二)讲解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读一读,背一背

  五:文言小结

  n词类活用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n古今异义 贰 是n通假字 n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n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 (烛之武)辞曰 (烛之武)许之、n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n虚词 以、之、也、矣、

  六:小结本节课

  七:作业

  n1、复习本课所讲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句式。

  n2、逐字翻译1、2段,写在课本空白处。

  n3、背诵1、2段,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段。

  2、背诵课文。

  3、探讨烛之武的形象

  一:复习旧课。

  1. 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检查背诵

  二:串讲导读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概括内容:

  第3段,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飞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出示幻灯片]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三:串讲导读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概括内容:

  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四:烛之武形象探讨:[出示幻灯片]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小结本节课

  六: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三四段,争取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2、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复习旧课

  1.译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

  2.检查背诵

  二: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出示幻灯片]

  (一)归纳文章的结构

  (一) 写作特点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分析略]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③叙事详略得当。[分析略]

  三: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词类活用[幻灯片出示]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四:小结本节课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⑵ 了解“之”“于”的用法,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⑵ 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⑶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简洁、洗炼、精当的语言。

  ⑷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1、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2、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解决生字词。

  3、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补充课文注释:

  隶:属于。

  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书:动词,写。

  自:自己。

  为:动词,题上。

  自:从。

  是:这。

  就:完成。

  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有的人。

  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

  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比……好,优秀。

  卒:最终。

  且:况且。

  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2、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⑶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⑷ 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3、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4、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哀怜,形容词作动词。

  5、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5、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⑴ 第一部分(1~2):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

  “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② 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③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④ 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⑤ 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⑵ 第二部分(3):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①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②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④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6、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7、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

  ⑴ 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⑵ 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⑶ 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8、拓展阅读:

  ⑴ 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⑵ 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四、小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1、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⑴ 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⑵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语文教案 篇3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教学设想:

  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好,通过上节课《窦娥冤》的学习我们知道,元代文学延续着宋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继续通俗化的方向,元曲在与音乐,舞台结合中,真正走向了民间,语言也更加通俗化世俗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批判现实,表达民生,但元曲的这一倾向也降低的戏曲语言的韵味,那种唐诗宋词的精练意象,那种汉语语言特有的声韵美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历史总会给以我们惊喜,当关汉卿以酣畅豪爽的笔墨横扫千军上演“六月飞雪”的浪漫神奇时,一位剧坛奇葩,却在繁华似锦的天地里挥洒如梦的诗韵,虽然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的光彩照人的格调,这种评点江山醒人世,拈花一笑万山横的神奇笔法,只有王实甫可以做得到,只有《西厢记》可以演绎出。

  二、整体感知:

  “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

  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的双子星座。

  由于古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为有着爱情大团圆结局的《西厢记》和作者王实甫并没有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但谁也不能降低他的价值,没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整个文学史将失衡,中国戏曲的宏伟殿堂是无法支撑的。

  三、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

  王实甫,大都人,北京由于是中国重要的古都,自古就是戏曲的中心,他的生年卒年无法考证,但推知是与关汉卿同时略后。他在当时就享有盛誉。

  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是《西厢记》的主题,但我认为不仅仅这些,更有对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情的崇高赞美,对自由战胜制度的热情歌颂。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的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四、《西厢记》剧情简介

  有趣的第一次见面:张生第一次在普救寺见到莺莺,惊呼:“我死也!”,接着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一头雾水反问:谁问你来?张生不答,直问:敢问小姐常出门吗?把张生在爱情的驱使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

  五、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六、教师范读:

  《耍孩儿》《五煞》《三煞》《二煞》

  1、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

  2、赏析【端正好】: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意象分析:三种色彩:青,黄,红 (色彩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冷色调渲染凄凉惆怅)

  三个方向:西,北,南,方向 (拉开距离,表现思绪与希望的不确定性)

  上为四物:天,云,风,雁 (漂浮不定的特性)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七、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

  2.背诵这三首曲子。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作出适当的评价。集体背诵三首曲子。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教案(精选)10-16

语文教案[经典]12-09

(经典)语文教案09-24

语文教案[精选]10-19

语文教案(经典)01-21

语文教案02-09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