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三教案

时间:2023-10-11 15:37:41 教案 我要投稿

绝句三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绝句三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绝句三教案

绝句三教案1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等词语。

  3、会背诵、默写《绝句》。

  4、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2)揭题,板书:古诗二首

  (3)教师范读。

  思考:这两首诗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学《绝句》。

  1、解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的古诗按诗的内容列题目,这首诗就用旧诗体裁做题目。

  2、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3、初读古诗。

  (1)自由读,拼读生字音节,观察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读懂。

  (2)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和多音字泊。

  (3)指名朗读古诗,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

  4、再读古诗,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问: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鸣翠柳怎么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黄鹂,鸟的名称,又叫黄鹂,这句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

  (2)理解第2句。

  问: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样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白鹭是一种颈和腿都很长的白色水鸟。青天:蓝色的天空。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群白鹭在蓝色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飞翔。

  (3)理解第3句。

  问: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窗含,从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着。也就是窗柜里围着的景物。千秋指好多年。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可以看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

  (4)理解第4句。

  问: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泊是船在岸边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古代吴国所在地,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我国东部。这句的意思是:门外江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

  5、自由读古诗,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名朗读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朗读、背诵。

  四、默写《绝句》,完成《作业本》第6题。

  五、完成《作业本》第2、3、5题。

  课后反思:

  在古诗的教学中,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读古诗理解古诗中一些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整首诗。往往忽视了课文中插图的作用。课文中的插图我仔细观察和古诗的意思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自己先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再理解。发现有些不用教师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千万别忘记插图的作用。

绝句三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古诗中的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和勃勃生机。

  【教学准备】

  有关本课的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0分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唱首春天的歌吧!(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春天来了,你们高兴吗?恩!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心情和你们一样,也很高兴。有一天,他坐在屋里,透过门窗,看见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放眼望去,远处的高山上,竟还有千年没化的积雪。多美的景色呀!杜甫高兴地写下了这首《绝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

  1、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流利;边读边用笔划出古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3、现在,谁来试着把古诗读一读?小朋友听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教师随机评价)

  三、学习生字

  小朋友们,古诗你们都会读了,诗中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吗?现在,赶快睁大你们明亮的眼睛,因为有几个调皮的生字宝宝从古诗里跑出来了,它们想和你们交朋友呢!第一个跑出来的是谁呢?(课件出示生字鹭柳窗鸣)

  四、再读古诗

  生字都认识了,古诗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现在,谁再来读读古诗。

  1、指名读。

  2、齐读。

  3、老师读。

  4、齐读。

  五、感悟古诗

  小朋友,刚才我们反复地读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1、两个黄鹂鸣翠柳:

  大家仔细听,仿佛听到了什么?再仔细看看,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翠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欢快地歌唱、嬉戏,多开心呀!它们可是春天的小使者,为春光增添了不少色彩!

  2、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着这句诗,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蓝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正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多么美妙的春光啊!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来了,树儿、鸟儿都焕发了勃勃生机。人们也开始繁忙起来,你能从诗中哪一句看出人们忙起来了?这船只停在江边,他们在等待什么呢?虽然,远处的山上还有终年没融化的积雪,可山下,已经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4、小结:

  同学们,杜甫诗中的春天多美呀!绿的'柳、蓝的天、白的雪,还有那欢乐的黄鹂,自在的白鹭,江边停泊的船只,一切都是那样生机勃勃!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还可以配上你的动作、表情呢!

  六、拓展延伸

  杜甫诗中的春天多美呀!他还有一首写春天的诗呢!(课件出示《绝句》)。

  他还有一首诗写的也是春天。(课件出示《春夜喜雨》)

  杜甫是多么喜欢春天呀!你们呢?课后,(课件出示作业选选选)大家也可以用你们的笔,象杜甫这样,写写身边的春天,画一画春天,还可以翻翻课外书籍,找一找还有哪些诗人写了春天。

绝句三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课件出示2)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

  (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4)“塞、秦、征、还”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5)“塞、秦、征”

  指导书写:(课件出示6)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

  “秦”上大下小;

  “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课件出示7)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课件出示8)

  6.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教师板书:互文秦汉)

  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

  (2)补诗句:(课件出示9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课件出示1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xxxxxxxxxx。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xxxxxxxxxxxx。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xxxxxxxxx。(课件出示11)

  指名反馈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课件出示12)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课件出示1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课件出示14“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

  (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3.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四、布置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五、总结

  1.“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

  2.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诗。

  2.出示并理解课题。

  (课件出示16:沙漠图片)西域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教师板书:《凉州词》)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课件出示17)“琵、琶”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读音。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18)“催、醉”

  指导书写:“词、催、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催”是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

  3.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4.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借助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

  5.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古诗《凉州词》

  师:刚才大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你刚才说到那盛宴摆满了葡萄美酒啊,让我们读读这一句(出示诗句第一行)。(课件出示19)

  1.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师: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课件出示20)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声,谁来读出这样惊喜的感觉?

  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想到些什么?

  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读: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女生读。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

  (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指名读、分组读。

  4.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板书:醉)

  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着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5.是啊,你抓住“几人回”读出了将士的心声,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多少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悲凉啊,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让我想到王昌龄《出塞》的一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多少将士就这样到了戍边再也没回来啊,谁再读。女生配乐读,我听出了母亲们的心声。

  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战争是多么残酷啊。——读全句没有几个人活着回来啊,这里运用反问的句式说出将士们的心声,在质问这场残酷的战争啊。

  小组读。

  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古至今戌边的战士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拼死沙场、寸土不让,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板书:悲壮豪迈)

  ——男生齐读。

  正是因为将士们有这样的豪迈的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全班读。

  小结:好一个“几人回”,同学们今天很会学习,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几种不同的感受。

  6.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把整首诗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从你们这悲壮豪迈的声音中,让我们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7.指导背诵。

  师:下面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一背。

  学生试背,指名背,小组背,全班齐背。

  四、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一)(课件出示21)全诗内容

  1.用多媒体出示,指导朗读。

  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同学们听出老师怎样的感情读的这首诗吗?

  (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2.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22)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3.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

  学生讨论,汇报: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板书:生人杰死鬼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汇报: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板书:有骨气有气节)

  4.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课件出示23)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5.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6.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7.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课件出示24)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五、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板书设计:

  21古诗三首

  《出塞》

  互文明月关

  秦汉人未悲壮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凉州词》

  唐:王翰

  醉

  悲壮豪迈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人杰有骨气

  死鬼雄有气节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能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3.诗是要多朗诵的。可是在本教学过程的朗诵的成分显然是比较少的。

绝句三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中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

  2、了解杜牧的著名诗篇。背诵《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

  3、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味诗歌的艺术效果。理解古诗中的“虚实”,象征与比喻的异同;了解咏古诗的一般特点,学习多角度解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杜牧在献计献策倾注的情感。 2、品味诗歌象征、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3、背诵诗歌名句,品味其中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人生阶段中,人最喜欢回忆的过去是晚年。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而一个朝代呢? 一个王朝的 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二、推进新课:

  1、走近作者: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fán)乡,因称“杜樊川”。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牧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 (《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咏史诗鉴赏步骤: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3)、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4)、写作技巧?

  三.课文学习

  (一)学习《早雁》

  1.写作背景简介: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此处用为象征手法。

  2.基本解读:这首诗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主旨)

  1)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凄惨。

  2)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3)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据《资治通鉴》载,回鹘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4)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潇湘,潇水,湘水,均在湖南。相传深秋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飞,潇湘一带是大雁过冬的地方。

  3、小结:这首诗四联八句,前面两联写实,后面两联写虚;因为前面两联有记叙描写的具体画面,而后面两联只是诗人的议论要求,分别从用“须知”“莫厌”正反两面对大雁提出正告和建议。注意,诗作全部的诗句都有具体画面时,才从“是联想想象的还是耳闻目睹的”的角度界定其“虚”“实”。

  4.艺术特色:

  1)象征手法的运用: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

  ①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表现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② 象征(托物言志):

  虚 联想想象的 / 议论抒情的道理感情(要求) 实 耳闻目睹的 / 记叙描写的具体画面(情境)

  2)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亦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

  (二)学习《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1、写作背景简介: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

  2.基本解读:这首诗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主旨)

  1)起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写华清官所处的骊山秀丽景色。“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又暗含赞美骊山景色美不胜收之意,有双关意味。《雍大记》云:“东绣岭在骊山右,西绣岭在骊山左。唐玄宗时植林木花卉如锦绣,故名。”长安离临潼已远,事实上是看不到此二岭的,所以此句应为想象之词。

  2)次句“山顶千门次第开”写华清宫的景象。用特写镜头:平时紧闭的宫门一道道开启,给人感觉似有军国要事发生了。“山顶千门”用张衡《西京赋》“门千户万,重闺幽闼,转相逾延”句意。“次第开”,可见使者被重视,也说明唐玄宗与杨贵妃对私人享受生活的重视。

  3)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气呵成,答案出来,原来只是杨贵妃要吃的荔枝紧急送到了。帝王贵妃们的骄奢淫逸,平民百姓哪里会知道啊!诗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

  3.艺术特点:

  1)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吴乔《围炉诗话》)。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不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 “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三)《题乌江亭》

  1.写作背景简介: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乌江亭,文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和县一带杜牧多次经过,“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刎(wěn)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

  2、基本解读: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主旨)

  1)首句“胜败兵家事不期”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事不期”,难以预料。

  2)次句“包羞忍耻是男儿”批评一旦失败便自刎身亡的项羽难当“男儿”二字。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3)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之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的概括。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bì)自用的批评。

  4)第四句“卷土重来未可知”呼应第一、二句,意谓假如能“包羞忍耻”的话,胜负还是难料的。此句气势如虹,令人想象“江东子弟”真的有一天“卷土重来”的情形。

  3.鉴赏要点:

  1)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2)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四、咏史诗的鉴赏

  1、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3、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4、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绝句三教案5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含义,认真观察并用语言表述。

  2、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投影仪、幼儿用书第2册、挂图四幅、有关录音带、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挂图,用美丽的画面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画面上有什么?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逐幅画出示,请幼儿试着讲述上面有什么。也可打乱顺序请幼儿理解后排序。)

  教师在幼儿充分讲述的基础上加以小节并引出古诗,引导幼儿理解古诗内容及含义。

  (1)请幼儿想一想这幅画画的是哪首古诗,请会的幼儿朗诵一下

  (2)与幼儿一起分析诗的结构这首诗共有几句,每一句有几个字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提问这句诗主要是描写的.是什么?鸣翠柳是什么意思?

  小结:柳树上长出了翠绿的新叶,两个黄鹂在枝头欢乐的唱歌。

  (4)用同样方式让幼儿自由讲述其他三幅图,教师小结引出古诗中的句子,并对较难理解的字进行解释。

  二、放录音完整欣赏、朗读古诗《绝句》,充分感受诗的韵律美和和意境美。

  三、教师利用课件简单介绍诗人杜甫和写这首诗的背景,激发幼儿创编诗的欲望。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他看到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心情非常激动,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古诗。以后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到外面旅游时,看到我们祖国的美好山河,也可以试着编首诗。只要不断努力,等你们长大了,也许有名的诗人就会在你们中间出现。

  四、指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朗诵古诗,表现出诗人的欢快心情!

绝句三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认鹭等六个字,会写绝鸣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习古诗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小朋友们,春天来了,你们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呢?能用一些四个字的词语来描述吗?

  学生自由发言,积累词语。

  我从你们可爱的小嘴巴里听出了春天的美丽,春天多好呀!唐代诗人杜甫也特别喜欢春天,他还把他看到的春景写成了一首诗呢:师范读诗句。

  这首诗的名字叫:绝句。

  析题:绝句是古诗的一种题材,并不代表诗句的意思。

  相机指导写:绝。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字字读准,句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随机识字。

  3、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小朋友再轻轻地、用心地去读一读诗句,看看在读的时候,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汇报,结合课件,相机理解每一句诗意,指导朗读:

  ⑴ 预设一:

  我好像听到了在黄鹂叫。

  你怎么知道黄鹂在叫呢?理解“鸣”,相机指导写“鸣”。想听听她的歌声吗?黄鹂在歌唱什么呢?你喜欢这样的黄鹂吗?那你把这一句诗读一读。还有谁也想读?齐读。

  ⑵ 预设二:

  我好像看到了白鹭。

  哦?白鹭在干吗呢?你看,他们排着多整齐的队伍,在蔚蓝的'天空中快活的飞翔,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想不想做其中的一只小白鹭呢,那你把这句诗读一读!

  ⑶ 预设三:

  我还看到了雪。

  真的吗?雪在哪?你看,这千年不化的积雪给春天又增添了不一样的美!谁来读?这句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能质疑:“窗含”是什么意思?通过动作理解。

  ⑷ 预设四:

  我看到了船。

  看到船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呢?指导朗读“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你们看到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雪﹑船,这多像一幅美美的画呀!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要是男生和女生分开来读,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男女生赛读。

  你们读得这么好,让我感觉这么快乐,奖励你们去画中游一游吧!

  (课件)欣赏动画。

  我给你们配上美美的音乐,就当自己是大诗人杜甫,再来一次吧!

  五、背诵诗歌

  这么美的诗,你们把他记在心理了吗?谁把前面两句记住了?有没有全部都记住了的?

  六、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多彩多姿的画,一首生机勃勃的诗,看看,这样的画面,会让你想起哪句诗呢?(课件出示画面,和相应的诗句,最后一幅画,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可以去查资料﹑请教老师或者自己学着写诗)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无处不是画,无处不是诗!

绝句三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与比较,了解三首诗的不同风格与表现手法。

  2、从品味语言入手,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说明:

  本课所选的三首绝句,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从军行》和《过华清宫绝句》学生在高中以前已经有过接触,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背诵。因此,教学本课的三首诗,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层次的记诵和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向诗歌鉴赏的更高层次发展, 在诵读和比较中品味语言,领会这三首诗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巧,感悟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进而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比较阅读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从以下三个方面逐层推进:

  一是作家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以孟诗为例)。

  二是不同题材诗歌风格的比较(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

  三是三首诗不同表现技巧的比较(细节刻划、融情于景、以小见大)。以比较显差异,以差异促感悟,在比较中加深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词句,感受诗歌意象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

  2、难点:归纳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说明:

  文本的解读首先必须立足于语言的感悟和品味,诗歌的阅读尤其如此。引导学生通过对三首诗的语言的品味,从而使他们获得对鉴赏诗歌的某些理性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如何才能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首先要求学生在初步诵读的基础上把三首诗所使用的表情达意的具体意象从诗句中剥离出来(“意象”这一概念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诗歌教学中已有接触,在此直接引入教学的环节中应该是可以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品味这些具体的意象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明确:诗歌的不同风格,不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紧密象紧密相关。

  对于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层层剥笋的方法。比如,可先由孟浩然的诗入手,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明确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联系以前学过的《春晓》、《过人故人庄》等诗,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风格,最后总结下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对于三首诗的表现技巧的分析,可以穿插在意象分析的过程中,最后略作总结,以期通过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来加深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联系旧知。

  (三)设疑激趣。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连绵起伏、群峰耸立的诗歌天地中,唐诗无疑是最为雄伟壮观的一座山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绝句三首》就是从这座山峰上采撷来的精美的花朵。这三位诗人分属于盛唐和晚唐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比如,你能说出孟浩然和王昌龄分别属于哪个诗歌流派吗?

  2、请把三首诗迅速阅读一遍,从题材上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诗?

  (1)学生回答,明确: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派

  王昌龄:边塞诗派

  (2)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孟诗:送别诗

  王诗:边塞诗

  杜诗:咏史诗

  (3)唤起激情: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一个篇章,读此篇章,教师应该感染激发学生内心的自豪之情、向往之情。

  (4)关于诗歌流派和诗体的提问,既是考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也是本课教学的必要环节。为下面环节中的不同诗体风格的比较留下铺垫。

  以《送朱大入秦》为例,探究解读诗歌的一般方法。

  怎样来鉴赏一首诗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来作一次探讨。

  ①指导学生阅读第一首诗,疏通诗意。思考:“脱”应怎样理解?(解下,拿出)

  ②意象分析:

  抓住一个细节。启发思考:联系“宝剑直千金”一句看,“脱”字一词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可联系课文注释并补充“季札挂剑”的典故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细节的理解和感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前人对孟的评价: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 。”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③与《过故人庄》(或《春晓》)一诗的风格比较。思考:两首所流露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吗?(一显恬淡洒脱之风,一具慷慨激昂之气,颇有几分盛唐豪气。)

  3、引导学生归纳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帮助梳理一下鉴赏的思路流程,让学生在下一个环节乃至以后的学习中能不断加运用,以提高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1)学生齐读《送朱大入秦》,对照注释疏通大意。质疑。

  学生思考讨论“脱”字一词的含义。

  (2)交流、讨论“解剑相赠”这一细节对表现诗人情感的作用。

  (3)讨论、比较:此诗与《过故人庄》一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4)学生自读后,齐背这首诗,简要归纳一下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语言、分析意象、体会情感、联系旧知、纵向比较。

  ①诗意的解读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词句上。这一教学环节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从一些细微之处着眼,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诗的内蕴。

  ②学生讨论和辨析的关键词是一个“脱”字,抓住了它就打开了解读这首诗的大门。

  ③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理解。由内及外,由点到面,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更广阔的书外的世界,这是老师在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中始终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④如果对诗人自身不同风格的讨论进展顺利,教师还可引入唐诗中一送别名句以供学生鉴赏比较。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⑤方法的归纳不必拘泥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关键是让学生能有所领悟。

  4、巩固与实践:指导学生鉴赏《从军行》。

  关于《从军行》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加以研讨。

  (1)抓住诗中最能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雪山、玉门关、黄沙、楼兰,概括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的特点。

  (2)分析景情关系,体会此融情于景的写法特点。

  (3)联系初中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合本诗的学习,请学生简要说说边塞诗有哪些特点。

  比如:内容多写军旅边塞生活,风格或雄浑悲壮,或慷慨激昂等,学生能说出一二即可,不必求全求精。

  5、学生朗读《从军行》,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找出诗中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讨论,使明确:奇丽壮阔,苍凉雄浑。

  (2)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戌边将士的思想情感。讨论: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通过讨论,体会战争的惨烈,对故乡的思念。

  (3)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抓住“百战”“穿”“终不还”体会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4)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体会悲凉的情景的描写更衬托出了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5)联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归纳边塞诗的基本特点。1、这两首诗的学习应该充分利用在第一首诗的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的品味语言的方法,在语言的品味和诗意的解读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交流讨论,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加以点拨。

  因此,关于预设中学生讨论的问题亦可适当简化,《从军行》重点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景情关系,进而归纳一下边塞诗的基本特点;《过华清宫绝句》则重点让学生把握此诗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体会其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从军行》的学习可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过华清宫绝句》一诗则主要交给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讨论,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和拓展。

  6、练习与迁移:师生共同鉴赏《过华清宫绝句》。关于《过华清宫绝句》着重引导学生讨论:

  (1)作为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所咏的`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事?

  (2)作者对历史的评价态度主要体现在诗中的哪一句?

  (3)这一句在表现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4)这首咏史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可引入: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何谓“蒙太奇”手法?此即为一例。自读《过华清宫绝句》,参照“教师活动预设”中的四个问题展开讨论。重点放在对“一骑红尘妃子笑”一句品味和分析上。

  ①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②师生共同探讨“教师活动预设”中的问题(1)(2)。

  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问题(3)(4)。

  ④师生共同评价,归纳本诗在表现技巧方面的特点。对于本课来说,这一环节既是对上一环节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教学内容进一步推进,关键的地方,教师必须加以有效的点拨,适当的调控。比如,关于《过华清宫绝句》一诗亦可作适当的资料补充,引入前人的评价,关于“蒙太奇”手法的介绍等,以丰富和加深学生作者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的理解和感悟。

  7、归纳总结。

  (1)三首诗在表现表现的运用上有何不同?

  《送》:注重细节刻划。

  《从》:融情于景。

  《过》:以小见大。

  (2)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①指定学生发言,总结诗歌鉴赏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

  ②教师总结:

  a.从语言入手。

  b.抓住意象。

  c.剖析手法。

  d.联系比较

  (3)提问:从表现手法上看,三首诗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明确答案。

  (4)学生根据本课学习,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学生总结后,教师作适当点评,可以参照“教师活动预设”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诗歌鉴赏对于刚刚跨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定难度的,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本课的学习旨在告诉学生鉴赏诗歌应该遵循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律,让学生知道从品味语言入手,抓住诗歌的核心意象来解读诗意就可以了,至于更高层次的一些要求,比如知人论世、意境和手法赏析等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落实。

  8、布置作业。

  (1)搜集或上网查阅有关孟浩然、王昌龄、杜牧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评价材料,整理成三百字左右的小资料,写在语文课堂笔记本上。

  (2)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学生完成作业作业1是为了弥补本课教学中的一个不足,因为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流畅与连贯,教学中省去了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来作一次归纳。

  9、思路点拨:

  如果班级学生程度较好,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把三首绝句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自读,质疑,讨论,在教师的参与下疏通三首诗的大意,明确各自不同的题材。然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这三首绝句中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具有表现力?请举例并作简要的分析。(亦可把全班分为三组,分别针对一首诗加以讨论,或以自己最喜欢的一首为例,较的难的诗,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2)这三首绝句的题材不同,在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你能说说它们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不同吗?学生在讨论以上问题后,教师可以适当加以补充和拓展,与学生一起总结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课外布置学生从三首绝句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课上交流。

  10、练习举隅:

  (1)《从军行》一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具有极强的概括力,请问:从这一句诗反映了当时的戍边将士怎样的生活情形?

  (2)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共有三首,下面是其中的第二首,请结合本课学习的有关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

  ①新丰:今陕西临潼县新丰镇。

  ②渔阳:今河北蓟县,当时为安禄山叛军驻扎的地方。

  ③霓裳:唐玄宗时一种宫廷舞曲。

  (1)这首诗共写了几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作简要分析。

绝句三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1.播放《春天在哪里》及一组春景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之美。

  2.指名交流自己眼中的春天。(板书:美)

  3.交代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读得通畅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

  2.检查生字:要想走进杜甫的《绝句》,必须摘下老师手中的几朵花,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手中花片上带有古诗中易读错的生字及相应词语:鸣、翠、行、鹭、含、泊)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段教学重点,又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这个环节里,教者采用多种形式的识字方式:自主识字、游戏碰碰车、个性交流等,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识字热情。]

  3.扫除生字障碍后学生再读古诗、指名读、小组读。

  (三)吟得通达

  1.与学生谈话交流:古人读诗称做吟诗,吟诗时讲究平长仄短。平即平声,就是要把普通话中的一二声读得长,用符号“-”表示。

  2.学生猜:仄声就是把普通话中的什么声调读得怎样,你认为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根据学生的交流,老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如果单纯地给学生讲“平长仄短”的理论知识,学生对这种抽象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在这里教者采用“猜”的游戏,让学生顺着前面讲的知识点“猜猜”后面的“仄短”内容,学生就学得乐、学得快。]

  3.谈话交流:古人就是用“平长仄短”的这种规律吟出古诗的韵味美和节奏美。

  同学们,你们今天想当一回古人吟一吟《绝句》吗?老师今天也想当一当古人吟一吟这首诗歌,我们谁先来当古人呢?

  4.教师示范吟诵《绝句》;学生看课件上标的.符号自由练吟诗,同桌互吟互评,全班配乐吟。

  [设计意图:这一组吟诵设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遍之多,学生对这首古诗的吟诵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吟到会吟,教学很有成效。]

  (四)解得通透

  1.谈话:尊敬的古人啊,当你在吟着《绝句》时,你的眼前好像看到了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课件:黄鹂、白鹭、雪、船)

  2.借助课件一一介绍。

  黄鹂鸟:也叫黄莺,羽毛黄色,嘴淡红色,喜欢在春天里鸣叫,叫的声音很好听。播放黄鹂叫声)

  白鹭也是一种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我们厦门很早之前被称为鹭岛,就是因为厦门岛内栖息着很多白鹭。有关厦门称为鹭岛的知识,课后你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查资料了解。

  千秋雪:很长很长时间里不融化的积雪。

  万里船:从很远很远地方来的船只。

  3.赏――感受画面美。在《绝句》古乐伴奏曲声中,学生欣赏课件播放的四幅意境图。

  4.想――感悟意境美。(1)播放意境图一:春天来了,新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唱歌。

  交流:同学们,刚才我们静静欣赏图片时,你好像听到黄鹂鸟在唱什么歌呢?听到黄鹂鸟在说什么悄悄话呢?在讲什么故事呢?

  (学生反馈)

  多么活泼、多么愉悦的黄鹂鸟呀!同学们,让我们用愉悦的语气吟诵这一行诗句,好吗?

  (2)播放意境图二:一行白鹭轻盈地飞向蓝天。交流:你看到的一行白鹭是怎么样飞向蓝天的?它们的动作美吗?你们就是那一只只可爱的、轻盈的白鹭鸟,请你站起来展开美丽的翅膀边轻轻地吟诵诗句边飞向蓝天吧!

  (3)播放意境图三:推开窗子,远方有雪山。

  交流:对着画面,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谁能帮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点拨:“含”借手势辅助理解,建议学生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一一对应组成“窗框”,移至眼前,放眼望课件上的“雪景”。学生边做动作边吟诵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4)播放意境图四:江边停泊着船只。

  交流:你知道江边停靠的船只是从哪里开来的呢?它们已经行走多远呢?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呢?

  [设计意图: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意境图为学生理解感悟,为学生的朗读实践,搭建了一个平台,为学生想象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5)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在“想象”中走进了杜甫的这首《绝句》了。这一路上我们掌握了不少学习古诗的方法,领略了《绝句》的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

【绝句三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绝句教案三篇03-08

绝句的教案04-19

【精选】绝句教案3篇03-12

绝句课文教案02-27

绝句教案范文汇编八篇03-08

绝句教案范文汇编六篇01-23

关于绝句教案范文集合九篇04-09

《绝句》教学反思02-12

绝句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