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9 09:05:5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科学教案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科学教案6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这单元中的一部分。这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前四课中我们锁定的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以学生们熟悉的动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记录、统计、分类等活动并初步建立了生物的多样性的认识,本课就以生物家族中的我们最熟悉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引领学生建立就一种生物而言,生物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样一种认识,从而丰富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这样一种描述,没有人会产生怀疑。对于有着多次研究生物经历的六年级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在学生的经历中,他们可能有过这样的认识,不同的动植物长相不同,同一种生物也有许多差异。但是这样的认识可能是模糊的,很少有人去仔细的琢磨或求证过。经过前四课的研究活动,不同的生物有各种不同的特征,在学生的头脑中已逐步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对于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就成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这些差异与生物的多样性联系起来,本课的学习以我们人类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就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刺激和绽放他们的探究热情。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 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预设达成的教学观点

  1、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2、改“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的探究为“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

  3、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4、教会学生批判。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难点: 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观察:我们相貌的不同

  1、首先,请大家猜一猜,老师描述的这位同学是谁?(师描述某位同学的相貌),大家为什么一下子猜到是他呢?像他这样的相貌,我们班中能找到第二个人吗?人的相貌真的是各异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貌各异的我们》。(板书课题)

  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身体结构,也有着同样的身体器官,我们却能很快地在众多的同学中找到他,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2、人与人之间有许多相同,但也有许多不同。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1)人的长相也就是人的相貌。人的相貌都有哪些方面呢?(指名说、板书)。我们的相貌特征有哪些不同或相同呢?

  (2)在小组内重点就相貌特征进行观察并记录,看看我们能发现什么不同?

  友情提示:

  ①在众多的相貌特征中,选择1—2种自己感兴趣的相貌特征对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进行观察,并把将每个人的相貌特征画下来或写下来。(展示)

  ②想一想:怎么记录更便于我们比较、发现问题?(为了便于比较,建议将同一相貌特征记录在一起。)

  (3)分小组进行观察、记录。

  (4)汇报、交流

  ①通过观察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像同样是眼皮,它表现为双眼皮和单眼皮等这些都是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板书:性状)

  ②通过观察你们有什么收获?

  (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会发现就某一个相貌特征而言,人与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

  设计意图:

  [1。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从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能力。

  2。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从他人的发言中发现问题等,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和反复汇报、交流的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从而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普查:班级每个人的相貌

  1、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我们发现有些相貌特征我们小组成员是相同的,有些特征虽然不同但区别也不大;有些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将范围扩大到全班同学,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2、这一次我们在全班同学的范围内进行调查,为了便于统计,我们重点观察这几个相貌特征(先出示图片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再出示调查统计表)。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要求:

  1、初步了解帽子的不同种类及其主要用途。

  2、引导幼儿通过看看、摸摸等感官活动正确区别冬天、夏天的帽子在制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并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比较能力,扩展幼儿的见识。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类型的帽子布置在活动室(帽子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两倍)

  2、各种职业帽(医生、护士、警察、建筑工人等)

  3、录音机、磁带、分类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种类的帽子,知道帽子的用途。

  1、以“参观帽子展览会”引入课题。

  2、师启发性谈话:“你喜欢帽子展览会上的哪一顶帽子?为什么喜欢它?应该在什么时候戴?它有什么作用?”

  3、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各式各样的帽子,并把自己喜欢的'一顶帽子带到座位,启发幼儿互相介绍自己所喜欢的帽子,然后各组由一名幼儿上来向大家介绍他的帽子(样子做得怎么样?在什么季节戴?它有什么作用?)

  4、小结:展览会上的帽子有夏天的、有冬天的,这些帽子有的会保暖,有的可以遮挡阳光,还有的戴上去美观又可爱。

  二、启发幼儿找出冬帽和夏帽在制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

  1、请每个幼儿从“展览会”上挑两顶不同季节的帽子,启发幼儿从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进行比较,各组由一名幼儿上来向大家介绍他的两顶不同季节的帽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点?摸起来的感觉有没有一样?)

  2、 师小结:

  ①冬天的帽子大部分是用毛线、绒布做成的,摸起来感觉较柔软、较厚;夏天的帽子(布帽)摸起来叫薄、柔软;塑料帽、草帽是用塑料和草编成的,摸起来比较粗糙,不柔软。

  ②冬帽的颜色比较深,夏帽的颜色比较浅。

  ③冬帽戴起来很暖和,帽沿较小,而夏帽的帽沿较大,而且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有通风、透风的作用。

  3、师出事分类标志,引导幼儿根据冬夏季帽子的不同特点(季节、材料、外形特征)进行分类。

  三、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与职业有关的帽子(医生、护士、警察、建筑工人等),并了解这些帽子的用处。

  1、师出示医生的帽子,提问:“这是谁工作时戴的帽子?他为什么要戴帽子?还有谁工作时也要戴帽子?”让幼儿讨论,然后回答。

  2、师逐一出示相应的职业帽子,引出帽子与人的职业关系及职业帽子的用处。

  四、幼儿集体表演帽子舞,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让幼儿自制跨世纪的新型帽子,提高幼儿美工制作的技能技巧。

  2、幼儿自己设计的帽子开展“帽子商店”。(龙海市华侨幼儿园 郑丽茹)

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玉米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2、知道玉米营养价值高,爱吃玉米。

  二、活动准备:玉米3条;玉米生长图片;

  三、活动过程:

  1、认识新朋友――玉米。

  T: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哪位好朋友?(幼:是玉米)你们吃过玉米吗?喜欢吃玉米吗?(幼:吃过、喜欢)那你们知道玉米它是怎样生长出来的吗?(幼:不知道)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玉米是怎么生长的?

  2、玉米的生长过程、玉米的结构。

  T:玉米又叫包谷,是旱地作物。茎高大粗壮,有明显的节,靠近

  地面的茎节上能长出不定根,支持茎站立,以防倒伏。玉米的叶子宽而长,呈深绿色,茎顶开雄花,在茎和也的.交际出长玉米棒。玉米棒外面有一层薄薄的包叶,包叶顶端露出玉米须,剥去包叶,可见玉米粒像一粒粒珍珠紧密地排列在一起,有白色的、黄色的,也有紫红色的。最里面的白色的玉米芯。

  T:小朋友听完后,觉得玉米怎么样?(幼儿回答)你们记住玉米棒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吗?提问:哪里是包叶?哪里是玉米芯?长长的、一条条的是什么?(幼儿回答、巩固)

  3、玉米的用途和营养价值。

  T:你们知道玉米吃了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吗?(幼儿回答)玉米是粮食,营养好,可磨成粉,做成玉米饼、玉米糕等食品,嫩玉米棒煮熟了可当点心吃,味甜可口。玉米芯可窄油,茎叶可做饲料和燃料。

  T:吃玉米可以长高、可以长大、可以增强体质、可以把肚子添饱!

  老师请大家猜个小谜语:(关于玉米的谜语)

  四、活动反思:

  大家对玉米都非常熟悉,当我出示一根“玉米棒”时,大家都不确定这是不是玉米。在我的引导下,让幼儿了解了玉米的生长过程。最后,我把这根“玉米棒”的包叶一片一片的撕开,大家终于大声地叫“玉米”。看着玉米,大家讲出了好多“玉米的用途”,能看出小朋友都很喜欢玉米,知道玉米的营养价值!

科学教案 篇4

  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说明: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

  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小灯泡亮了吗?用了几种连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

  为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指出电在电

  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四、活动延伸:

  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板书设计:

  3、简单电路

  电池导线用电器(电池盒和小灯座)

  连接方法

  点亮小灯泡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的身体。

  ☆观察身体的哪些部分?(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触角、嘴;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用什么方法观察?

  ☆按怎样的顺序观察?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看课本插图:

  给与蜗牛相同的动物画“〇”。

  与蝗虫相同的动物画“△”。

  有疑问的动物画“?”。

  剩下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

  2.汇报交流: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3.你还知道哪些长得像蜗牛的动物和长得像蝗虫的动物?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怎么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测量蝗虫的大小。

  ☆测量什么?

  ☆怎样测量?

  3.测量并描述一只蝗虫的大小。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

  ☆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教学建议:

  1.江南地区蝗虫较蚱蜢少见,本课教学时完全可以用蚱蜢代替蝗虫进行教学。

  2.本课只对蜗牛和蝗虫等具体个体进行比较,不抽象出软体动物和昆虫的概念。

  3.蝗虫好动,在测量它的身长和展翅长度时,需要两个同学合作进行。

科学教案 篇6

  《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的第五课,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科学做框架的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研究简单框架

  1、 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 小结

  板书设计:

  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

  稳定

  承压大

  用料少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整体活动是非常明晰而有逻辑性的,通过图片观察让学生建立起框架结构的概念,初步了解它的优点,自己做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并在实践中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加固正方体的框架。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以为这节课上起来会比较简单,但上下来才发现自己忽略了太多的细节问题。

  首先,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不够。在第一个环节认识框架结构的活动中,出示很多图片让学生自己说说框架结构是什么样的,城区的学生现实生活中见的多一般会表述的较好,而乡镇的学生会有点不知从哪说起,很容易出现冷场,所以后来我设计了很多提示性的问题:这些建筑是实心的吗?用什么材料怎样搭建而成的?像人体的什么部分……在这样的具体提示下学生会更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思考,从而认识像人体骨架式的构造就是框架结构。

  其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小组活动的合作指导有欠缺。在本校上课时,学生已经习惯了小组合作的模式,因为毕竟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对小组合作做具体的指导,在一个学校上课时就出现了小组中一个人做框架,其他人看着的情况,我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马上提醒同学们该怎么分工合作。这是一节以手工为主的制作课,没有很好的分工合作是不可能在40分钟内完成的,这对我也是一个提醒,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对学生合作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再次,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研究中感觉自己主导作用过多,学生被教师牵着在一步一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内需力没有很好的能到激发,最好能将学生的内需力激发出来,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果能够设计一个情景,出现学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的,也有四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学生们也各自据理力争,有内在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些框架到底谁的稳定性最佳。可是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上已经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要设计出这种教学情境很困难。

  最后,在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活动中,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其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上的斜杆可以不加,对框架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事实上有时候学生作出来加了四根斜杆和加六根的承重能力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搭的正方体,尤其是学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稳固的正方体,其边总有长短差异,出现正方体框架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压重物,就有可能出现重物向下的压力向侧面倾斜,这是要考虑到的,因为你的比赛规则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加上了这样一段评价:“在做框架的过程中手工的精细度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可能不是你的设计有问题而是在做连接的时候有些偏差,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建筑一样,如果在施工和用料等方面有疏忽,再科学的设计建造出来的也只会是工程!细节决定成败!”这样既能解释结果和设计的为什么会出现偏差,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也送给我自己。开放式的课堂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注重细节才能更好的做学生的引导者。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经典)科学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