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5 07:27:13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常用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语文教案(常用4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拼读本课生字,能读写默本课14个生字和课后练习的13个词语。

  2.读课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小朋友是怎样爱护春天的。

  3.在理解句子的基础数上,做到不读破句,理解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意思。

  4.通过阅读,懂得春天来到的特征和怎样爱护春天。

  5完成小诗《春天说了什么》,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从心里喜欢、爱护春天。

  二.重点:朗读、不读破句。

  三.难点:不读破句,读好较复杂的句子。

  四.教具准备:字词卡片、录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春天到了,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春天有关。出示:12有趣的作业学习生字:趣业说己对春天的感受。

  学生朗读课题。

  说说有趣的()从生活入手,进入春天。

  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很多,万紫千红、桃红柳绿、春暖花开……

  置疑合作学生字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根据次序贴出大问题。出示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学习新字,出示字词师指导插、微学生置疑,合作学习。

  交流生字学法。(多个方法)组词朗读集体书空插、微

  自主学生字,发挥集体智慧

  多个学生发言,但只提了"有趣的作业是什么?"一个问题,只是提法不同,置疑能力不佳。

  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1.听课文录音。

  2.有趣的作业是什么?板书:找春天

  3.出示:"王老师微笑着说:……带到教室里来。"

  (1)师问:"明天到哪里去找春天?"

  (2)把什么带到教室里来?

  (3)到哪里去找呢?把什么带回来呢?

  (4)这就是王老师交给小朋友的一项作业。

  出示填空

  认真听录音,给课文划分小节。

  几个学生快速答

  学生轻声试读。

  根据老师的引读,训练不读破句。

  生口答

  帮助学生理解句子,顺利朗读

  由扶到放

  练习不读破句

  再次明确

  有趣的作业是什么?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明白“到大自然里”和“把美丽的春天”是各自表达一个清楚的意思,要连起来读。

  学习课文

  朗读感知

  对王老师交给的'有趣作业,他们完成得怎么样?

  1他们找到了哪些代表春天的东西。同学们是怎样把这些东西带到校园里的?(读第二节)

  2出示“课桌上……”一句,训练朗读长句说话

  3出示比较项

  学生用﹏表示,交流。

  朗读长句,不读破句,个别读后,,再齐读。学校里……个别读句,说意思

  动手找答案,培养解疑、探究能力

  放手试读

  说话训练

  理解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意思。

  重点感悟

  明理导行

  你是王老师,最喜欢谁的作业,说说理由。

  师读作者的话

  师生合作读王老师的话。

  出示比较“开、算”

  讲讲小宇、小樱爱春天,男女生读孩子的话。

  轻声读句,说意思

  学生都做王老师

  师生合作读,知道爱护春天

  史云翔道出了理由,小宇、小樱不破坏春

  拓展思路

  巩固练习

  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植物、动物

  出示填空小组交流

  出示小诗,老师示范

  交流所见,补充

  填空小组交流

  个别学生朗诵交流

  激发说话兴趣,明确春天特征

  时间来不及,教学任务没能完成,要加强自身素质

  分层布置

  兴趣作业

  出示作业,讲解要求

  分层练习:

  A合作题

  B选做题

  学生按兴趣、能力选题

  作业反馈时,很多孩子画出了美丽的春色,更多的学生超额背诵了春天的古诗。最后,全班响起了《春天在哪里》的嫩稚的歌声

  有趣的作业

  找春天桃花 柳枝 青草 小蜜蜂 白玉兰

  ↓ ↓

  zhaojiaoan捉、放 看、画

  爱护春天

语文教案 篇2

  一、案例背景:

  《我要一本书》叙述了罗蒙诺索夫小时候随父亲去打渔,遇到狂风巨浪,他勇敢地爬上摇晃的桅杆,扎紧了吹落的帆,渔船才慢慢平稳下来,父亲要奖给他一件鹿皮上衣,而他却要一本什么知识都有的书。故事赞扬了罗蒙诺索夫与狂风大浪搏斗的勇敢精神及热爱读书的好品质。

  我曾两次上过这篇课文,印象中学生通过学习了此文,又认识了一位俄国的科学家,他的勇敢和强烈的求知欲打动了许多学生。但有关他的其他信息一概不知。今天,我又面对这篇文章,一时考虑了良久,如果我还是按照前两次的上法让学生感悟课文,深悟人物的品质,在倡导新理念的今天,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走近他,进而学习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呢?我想到了电脑,通过查阅,发现罗蒙诺索夫原来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曾创立的大学现在被改名为罗蒙诺索夫大学。小时候家境贫寒,他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还是一一地克服了困难,就是这位科学家,在音乐、美术、文学、天文等十几个领域中都有建树,是一名知识渊博的“大家”。有了这么一个“发现”,我决定让学生课外去搜集资料,了解有关信息,通过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信息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理解课文。以下就是我的实践与想法。

  二、案例分析:

  有目的地搜集信息,实现信息的互动。

  [片段一]:

  出示句子:罗蒙诺索夫爬上摇晃的桅杆,扎紧吹落的帆,渔船才慢慢平稳下来。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为什么罗蒙诺索夫要扎紧吹落的帆?因为海上起了大风,如果不把帆船上的帆扎紧的话,船会被浪打翻的。

  师:谁知道帆船?

  生:帆船是靠风力来吹动的。

  生:帆船帆船,必须有帆,如果没有帆不仅不能向前进,而且还会摇晃,最后会翻身的。

  师:那现在帆――

  生:现在帆吹落了,渔船就不平稳,船会沉下去。

  师:所以说船在――

  生:颠簸。

  [片段二]: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他的'勇敢?

  生:小时候罗蒙诺索夫经常跟着父亲出海打渔,因为在海上打渔很危险,他这样做,可以看出他的勇敢。

  生:从图片里我观察到风很大,浪也很大。这也说明他很勇敢。

  生:我从“扎紧吹落的帆”这几个词中体会到他很勇敢,因为爬上桅杆已经很吃力了,现在要爬上摇晃的桅杆还要抱紧桅杆,很容易掉下去的。

  师:那你知道桅杆吗?

  生:有二三层楼那么高。

  生:可能有20多米那么高。

  生:有五六米那么高,爸爸告诉我,相当于二层楼房那么高。(还拿出搜集的图片做了展示)

  (学生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那么高!”)

  师:是呀,多高呀!当时这桅杆还是――

  生:还在不停地摇晃着。

  生:这样爬上去就更加危险。

  生:如果罗蒙诺索夫不抱紧桅杆的话,他就要掉到海里去。

  生:当时风很大,把帆都吹落了,现在罗蒙诺索夫却要用尽力气把帆扎紧,很不容易。而且我还从“渔船慢慢平稳下来”这几个词中体会到帆扎紧后,风力还是很大,渔船是慢慢地平稳下来的。

  师:在他的努力下,原来颠簸的渔船总算――

  生:平稳下来。

  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他的勇敢,自己试试。(发现一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老师发现你读得很好,请你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罗蒙诺索夫爬上桅杆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他爬上摇晃的桅杆就更加不容易了。所以我这个地方读得很慢。

  [评析]:

  在上第一课时时,有学生就提出“桅杆是什么?帆船上的帆到底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从许多学生一脸茫然的神态中我知道学生的期望,有的虽然说了,但也没能让更多学生领会。我想,与其由老师告诉他们这些知识,还不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搜集信息(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让孩子们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搜集信息的能力。

  “桅杆”学生没有亲眼见过,学生通过了解,知道桅杆有二、三层楼那么高,还拿来图片做了展示。当时桅杆是摇晃的,那更是难上加难的事了,我们一般爬竿都觉得不太容易,更何况罗蒙诺索夫是不顾一切,爬上摇晃的桅杆,扎紧了吹落的帆,渔船才慢慢平稳下来。这样,罗蒙诺索夫和风浪搏斗的勇敢形象就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脑海里。

  带着问题去搜集信息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丰富的信息又为学生的互动提供了保证。

  适时地展现信息,提高信息的互动。

  [片段三]:

  “难道一件皮上衣还比不上一本书吗?”父亲的意思是——

  生1:皮上衣是很珍贵的呀,怎么要一本书,不要皮上衣呀。

  生2:一件皮上衣比一本书贵多了。怎么只要书,不要皮上衣呢?

  生:难道一件皮上衣比一本书差吗?

  生3:老师,我知道罗蒙诺索夫的第一本书不是他父亲给他买的,他和父亲到邻居家,罗蒙诺索夫看见邻居家有一本书,他很想看,就向人家借。可邻居的小孩却要罗蒙诺索夫三天之内为他们捉一只小海象,才肯借给他。小海象不是这个季节养的,很不容易捉到。罗蒙诺索夫给一个商人无偿地干了四天活,才换来了一只小海象。可后来邻居家的小孩又刁难他,让他在坟地上睡一夜就把书借给他。罗蒙诺索夫太想看这本书了,真的在坟地上睡了一夜,于是那两个邻居看他这么要看书,只能把书借给了他。

  师:听了刚才张立然的介绍,你想说什么?

  生:他想要一本书,连在坟地里睡一夜都愿意,他真爱学习。

  生:要是我的话,我肯定不敢一个人在坟地里,更别说睡一夜了。

  生:刚才张立然的资料能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了罗蒙诺索夫的爱学习,我们以后也要向他学习认真地去搜集。

  师: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带给我们这么多信息。

  [评析]: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往往想在课上一股脑儿地发布给大家,但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将信息资料适时地展示出来。本课的教学中,在理解罗蒙诺索夫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开始三位学生的回答只局限于对文本的认识,而第四位同学则从查到的资料中选出很有代表性的小故事给予展示,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罗蒙诺索夫为了要一本书,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了。此时,一个勤奋好学,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少年仿佛“立”在了学生面前,再高大的形象在他面前也会显得渺小。

  及时地给予评价,激活信息的互动

  [片段四]:

  师:他长大以后真的有出息吗?

  生:他是个科学家。

  生:还是一个画家。

  生:我从网上查到资料,他长大以后成了著名的哲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在13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有学生在底下说:“真厉害!”

  生:我也查过,罗蒙诺索夫还自己创立了一所大学,现在这所大学叫罗蒙诺索夫大学。

  师:罗蒙诺索夫真的很了不起,老师发现你们也很了不起,课外查到那么多资料。

  [评析]:

  教师鼓励赞美的话能激发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也许还能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的信心肯定倍增,而另外的学生也会以这位学生为榜样,这就激发了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片段三]和[片段四]中,我及时地对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评价,给予了肯定,这样,孩子们乐于把自己知道的、搜集的告诉同伴,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中表达信息,进而生成新的信息。

  走出课堂,提升信息的互动。

  [片段六]:

  师:他从小就喜欢提问题,那我们能不能像他那样提问题?

  生:海豚为什么那么聪明?

  生:海是怎么形成的?

  生:海上的天气为什么会那么恶劣?

  ……

  师:同学们脑子里也有许许多多的疑问。怎么解开这些疑问呢?

  生:多看有益的书。

  生:上网查资料。

  生:从报刊上看。

  生:还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

  师:我们可以从各种渠道去查资料,去发现,也可以和同学去交流,来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让我们也像罗蒙诺索夫那样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成为一个爱书本、有出息的人。

  [评析]:

  “天地大课堂,万物皆书卷。”信息源于生活,要使学生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就必须走出课堂。正如学生说的: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从丰富的生活资源中汲取鲜活的信息,应用于课堂,服务于课堂,以更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提升再次信息的互动。

  三、反思:

  这一次上课后的感受与前两次完全不同。孩子们也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他们走进生活,走进网络,向父母,向他人请教,向书刊查阅,借助先进的信息资源,上网查寻所需资料,他们各显神通,多渠道地搜集信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利用搜集的信息帮助解决问题,打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使参与学习的群体获取了新的信息,教师运用鼓励性评价,激起了全班学生收集、交流的欲望,师与生、生与生的信息处于良性动态交流之中。信息的互动让孩子们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参与,使语文课堂变得更精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本课生字、词语,能结合图文认识词语。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结合图片、动画,体验学习的快乐;

  (3)通过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更好认识生字词,通过游戏发展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2)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情感,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看懂图文,结合图理解字词,体会诗的第二句所包含的意思。

  教法、学法:

  感情朗读法、质疑法。

  教学思路:

  《家》是一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课文,纵观整篇课文,它又是一篇十分简单的儿童诗,共六行十二句,但真正要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则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在设计上体现宽松和谐的氛围,体现“读的进输的出”。“读的进”即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激情生趣,读得出自己的感受。在教学中让学生当爱心小使者,去寻扎,发现画面中的“家”,然后让他们来当小老师。这样的设计是构建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上的,通过形象的图片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生字词,通过活泼有趣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让他们铭记自己的发现。“输的出”即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当小诗人,自己创作小诗歌两个相对来说比较有难度的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创造中提高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设计全解: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气氛

  1、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张照片,想看吗?(分四组)

  2、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这是哪儿?这都是谁吗?(这就是老师的家,老师家里有八口人,他们是老师的爸爸、妈妈、哥哥、嫂子、小侄子还有我爱人和可爱的.小女儿)看!照片上我们笑得多开心呀!欢迎小朋友们有空来我家玩儿。

  3、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是什么样的吗?(欣赏几组家的图片,课件1、2、3)

  4、老师小结:家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和快乐的地方。(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家”的一首小诗)

  5、老师领读课题:家jia (拼音)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拼读课文。(课件4)

  2、指生朗读反馈。

  3、听读课文。要求:认真听,轻轻的跟老师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4、尝试模仿联系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逐句学习课文。

  (1)第一行:老师范读(出示课件)

  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呢?

  小朋友再想一想,蓝天还可以是谁的家呢?

  (蓝天)是( )的家。

  (2)第二行:男生读(出示课件)

  思考: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家呢?

  请开动小脑筋想一想,树林还可以是谁的家?

  (3)第三行:女生读(出示课件)

  思考:你听明白了什么?为什么说小河是鱼儿的家呢?

  请再想一想,小河还可以是谁的家?

  (4)第四行:指小组读(出示课件)

  思考:你又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说泥土是种子的家呢?

  请再想一想,泥土还可以是谁的家?

  (5)请同学们看黑板:齐读前四句诗。

  (6)小朋友,我们的祖国孕育了万物,我们的祖国就像大花园,我们就像祖国大花园里的花朵,祖国大花园里有温暖的阳光,有清新的雨露,有肥沃的土壤,我们就生活在祖国这块土地上。所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齐读最后一句)

  思考:为什么说祖国是我们的花朵呢?

  老师小结:没有祖国的哺育和培养,我们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就没有美好的未来。

  (7)再朗读小诗。

  (8)听歌《娃哈哈》。

  四、拓展联系

  1、找家:

  2、做一名小诗人:学完了课文,我想小朋友也一定能创造一首小诗,

  填一填:

  ( )是( )的家。( )是( )的家。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生字6个,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们对大树的关爱。

  3、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大树医生拯救大树,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事。

  4、了解相关的科学护理树木的方法,懂得保护树木、爱护绿化的意义。

  重点难点:

  1、通过读文,读懂山野忠彦像一位真正的医生一样为大树精心诊治的过程,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写话。

  2、读懂大树医生诊治的过程,进行规范的表达。

  3、理解大树永远需要人们的帮助,而不是伤害的含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板书:大树

  媒体出示参天大树的图片。

  师: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棵大树呢?

  (参天大树、古木参天、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等)

  2、课文给我们描写的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呢?自由读课文第三节,交流。

  (特别:是活生生的原子弹爆炸的见证人。

  顽强:树干烧得焦黑,整个大树也渐渐开始枯萎、死亡。在一所小学孩子们的精心护理之下,它竟然顽强地活了下来。)

  3、媒体出示句子:

  可是这一次,它又受到了强烈台风的摧残,还能活下去吗?

  (1)联系上文,在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2)朗读句子,读出担心的语气。

  4、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这棵大树的命运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自学课文。

  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下面的这些词语你打算用什么方法理解?

  罕见灼热摧残医嘱复苏

  (2)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想一想: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1)理解词语。

  罕见难得见到;很少见到。

  灼热像火烧着、烫着那样热。灼,火烧;火烫。

  医嘱医生根据病情和治疗的需要对病人在饮食、用药、化验等方面的指示。

  复苏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

  摧残本文指台风使大树受到很大的损害。

  (2)分节读课文。

  (3)说一说课文的内容。

  (1984年8月的一个夜晚,一棵巨大的中国古树受到了罕见的台风的摧残,日本的森林管理员山野忠彦和孩子们一起护理、拯救它,使它复苏了。

  (4)大树能复苏,都是因为有了森林管理员山野忠彦,他就是人们说的大树医生。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三、研读课文,感受感受人们的大树的关爱。

  1、默读课文第49节,思考:人们为什么称山野忠彦为大树医生的?试着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交流。

  (1)爱树

  ①媒体出示第五节。

  大树医生一赶到,就把双手紧紧压在树干上,通过手掌的触摸,他感到树里的湿气,感觉大树还在呼吸,树根部的结构也还稳固。树还活着呢!他向聚在周围焦急等待着的孩子们宣布。

  一就触摸湿气呼吸(媒体翻红)

  ②师:你从这段话的哪些词语看出大树医生很爱树,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③媒体出示练习

  在下面的上填上表示心情的词语。

  大树医生一赶到,看到古树倒在了地上,从根部往上裂开了4米多长的裂缝,他,当他发现树还能救时,他地说:树还活着呢!

  ④朗读树还活着呢!,齐读第五节。

  (2)医术高明。

  媒体出示:

  联系课文内容,再展开想像,大树医生和孩子们会怎么护理这棵大树?请你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一棵巨大的中国古树倒在了地上,从根部往上裂开了4米多长的裂缝。

  终于,有一天,在树干的断裂处,长出了第一颗新芽。

  (资料:对于遭受大风危害,折枝、伤害树冠或被风刮倒的树木,要根据受害情况,及时维护。首先要对风倒树及时顺势扶正,培土为馒头形,修去部分和大部分枝条,并立支柱。对裂枝要顶起或吊枝,捆紧基部伤面,或涂激素药膏促其愈合,并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树势的恢复。)

  (3)师:终于他们成功了!引读第九节。

  古树,长出了,焕发出

  (4)朗读。媒体出示:这是大树医生救活的第828棵树。

  四、课后小结

  1、师:大树能死而复生,依靠的仅仅是大树医生吗?你从文章哪儿看出来。

  2、师小结:正因为有了那么多爱它的人,大树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为每一个爱树的人都相信:

  媒体出示:大树永远需要人们的帮助,而不是伤害。

  练习:大树永远需要的不是,而是。

  《大树医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2-21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09-26

(经典)语文教案09-24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乐园教案06-08

(精选)语文教案08-17

[经典]语文教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