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9 09:27:0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合集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会词语:诞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机械洗澡逆时针无独有偶玫瑰百思不得其解见微知著领域

  2、了解课文中写的三个事例,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教学准备:

  查找阅读有关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科学故事。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科学精神)

  2、前面两课告诉我们哪方面的科学精神?(18课: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19课: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是啊,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了解和感受了居里夫人、中国航天人身上精神。

  这一些科学精神是非常可贵,非常感人的,是值得去学习的。而具有这些科学精神千千万万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科学家、科技工作者都是值得我们去敬重的。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让我们继续了解和感受可贵的科学精神,另外,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要来学习这种写法。

  3、出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问: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二、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学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读通读准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提问

  课文里讲了哪几个人物?(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谢皮罗、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奥地利医生)课文写了几个事例?(三个)

  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属于哪一类?(说理性文章或者议论文)

  2、检查朗读。指名四个学生分别来读第一二、和第六、第七、第八自然段。

  3、检查词语。教师出示词语。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词语,想想哪几个词语比较难理解;指明朗读词语;重点理解一些词语;齐读词语。

  重点学习词语:诞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机械洗澡逆时针无独有偶玫瑰见微知著领域

  司空见惯:意思(看得多了,不以为奇),近义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反义词(、凤毛麟角)。书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指哪些现象?“司空见惯”还可以跟哪些词语搭配?(司空见惯的事情……)

  追根求源:意思(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近义词(刨根问底、追本溯源)

  机械:“械”是形声字,用械组词。

  逆时针:给逆组词。

  无独有偶:意思(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举例。

  见微知著:“微”、“著”的意思(隐约、明显),意思(见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领域:用域组词。

  四、快速默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文举了哪几个事例?

  检查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课文举了几个事例?举这几个事例目的是什么?(为了用事例说明这个道理。)

  3、找出课文中写这三个事例的内容。(3、4、5自然段)

  五、初读三个事例,了解三个事例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概括这三个事例主要内容,有一个自然段可以帮助我们来完成这个任务,哪个自然段?(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个内容?)

  指明三个学生来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其他同学再想想,分别讲了什么?

  给学生一些时间,可以自己说说,也可以在同桌说或者在小组里说。

  请三个学生站起来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出示三个事例的内容,再让全班同学读一读。

  六、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也叫议论文,分哪几个部分,在课题上边写出课文的结构,并且在书上分好段。

  检查讨论。着重讨论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第二和第六自然段也是在证明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三个事例的总起和总结,所以应该分到第二段,

  教师板书:提出观点——事例证明——总结全文

  七、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一分钟记忆竞赛、一分钟抄写竞赛。

  二、交流平台

  1、温故而知新。学完一单元后,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看看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如:喜欢本组的哪篇课文?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有没有提高?围绕本专题,在课外又阅读了哪些文章或书籍?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你对读书带来的乐趣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你是否学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围绕某一方面的收获展开讨论,也可以多方面交流各自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赏析佳句。

  ⑵

  赏读美文。

  ⑶

  研讨读书方法。

  ⑷

  交流收获、体会。

  三、日积月累

  1、激情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⑴

  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尝试理解:

  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⑶

  学生质疑,组织解疑。

  3、背诵名言。

  4、出示课外有关读书的名言,

  拓展积累。请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⑴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⑶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⑷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⑸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

  潮

  5、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6、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回顾·拓展一,回顾·拓展一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造句。

  3.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能分别找出两段的中心句,并能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作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教学内容

  分析《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为孩子们揭开了海底世界之谜。是一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去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同时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文章。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开篇第一段设问,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第二至第六自然段,紧扣第一段的问题,首重描写了海底的景象。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回答了第一自然段的问题——“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其中对海底动物的介绍,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

  一、谈话激趣导入

  1.谈话。

  同学们,每当看到电视上放映着优美风景的时候,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那你能说说你最想去什么地方?你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

  老师说说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及理由。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及想去的地方

  2、师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课题。

  由课文第一自然段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1、初读全文,做到读通顺课文,并用一句话说说海底世界是怎样的。

  2、生认真读书,并能说出海底世界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3、检查读书情况。

  检查难读的生字词语。

  用多种方法理解“波涛汹涌、窃窃私语、反推力、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等词语的意思。

  抽读读书情况

  重点教学生字“窃、缩、旅”的书写

  1、默写词语

  2、回忆海底世界是怎样的?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海底有什么声音。

  2、能合作表演一下海底的声音。

  1、这段写了什么?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中心句。介绍了哪些动物的特点?

  2、默读第三自然段,并能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

  3、齐读第三自然段

  4、用刚才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5、学习总分的写作方法。自己试着用围绕中心句说一段话。

  师读第5自然段,生画一画海底世界。

  你还知道海底有哪些能源吗?它们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齐读第六自然段,交流自己的感受。

  延伸1.画一副《海底世界》图,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

  2.课后收集海洋的资料,做一张海底世界的海报或ppt。

  3.习作:《未来的海底世界》。

  选择其中一个作业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要学课文的会认会写生字和笔画。

  ★学习各种识字方法与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明白人民在勤劳中的智慧。

  教学准备

  ★卡片课文生字词语

  ★课文插图课件

  ★桃树挂图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和笔画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结合生活,激发兴趣

  1、用课件出示文中第一幅插图:堆雪人。让学生看图说话,并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在冬天里,一场鹅毛大雪过后,最喜欢做什么?相机发展语言。

  2、洁白的雪为冬天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赋予了冬天童话般的色彩。那么你们知道冬天的节气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冬天节气的谚语《九九歌》。(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圈点文题中的 “九”,这个字是我们要书写的第一个字。谁想说说这个字怎么写?应该注意什么(课件演示“九”的笔顺)引导学生观察九字在虚宫格里的位置。重点在笔顺。师范写,生练习写。(每个写1个)。扩词。

  4、九九歌究竟写了什么呢?我们快快打开语文书看看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听字音,语气,节奏)

  领读(读准字音,模仿语气)

  自由读(圈出本课要认读的生字,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字音。)

  试读课文,巩固生字,即能够把课文较通顺、流畅地读出来。

  2、什么是九九歌呢?学生汇报。

  3、教师讲解: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叫数九,这样从冬至起,一九、二九…………一直数到九九,共八十一天。《九九歌》描写的就是这八十一天的天气,温度的变化。跟节气有关的谚语又叫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确气象和农时变化的通俗易懂的固定语句,通常作为他们耕种作息的依据。

  三、 自主读文,随文、随图识字

  1、课件出示文中的'六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中挑选一幅自己喜欢的图画,要求能用简单的话说出图的大意,并能用文中的句子配图。先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相机教学文中生字,二类字读准音,一类字记住形。这里重点指导学习“力、边、遍”。在此环节中,应引导学生文、图结合,利用多种方法识字,巧记字形:如学生会说“四”像窗户和窗帘,字理识字,区别形近字方法学习“手”、 “毛”,部件组合法学习力+口=加等。(中间加入休息:边读文边做律动)

  3.学习新笔画“竖弯”,教师在虚格中范写“四”、“六”,生练写。

  4、游戏巩固识字:摘桃子。玩法:挂图出示一棵桃树,树上“结”满了桃子——生字卡片,每个字卡后面是它的读音或词语,大声读对者就可以将桃子摘回去。

  四、指导朗读,体会意义

  1、通过领读、接读、拍手读、看插图背和自评、互评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

  2、引导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理解“不出手、冰上走、看柳、河开、雁来,耕牛走”的意思。

  3、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读熟,再图文结合,展开背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1、《九九歌》也因地而异,课后可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收集祖国各地《九九歌》的资料,体会不同地区不一样的泥土气息和甘醇如酒的亲情

  2、有条件的查一查《夏九九歌》。

  3、我国还流传着许多谚语大家可以查一查或问一问家长。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设计意图: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精讲多练,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积极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设计本课时,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好地完成新课标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培养观察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

  1.第1自然段: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第一幅图)

  2.第2自然段:近看长城高大坚固。(第二幅图)

  3.第3自然段: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

  4.第4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

  2.学习会认的字。

  3.学习会写的字。

  4.学生书写。(重点点拨:隔、砖、旋等字)

  四、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小组学习,思考

  1.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2.老师画出图画,让学生指出相应的地方。

  垛子: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来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六、课堂小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PPT)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

  (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

  ——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

  (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4)高大坚固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

  ——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

  ——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

  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PPT)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思考、交流:(PPT)

  *“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闹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

  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在我国四川省古南县向顶乡境内,有一眼泉露出在石灰层中,在低洼处形成一个水面面积达50平方米的天蓝色的不塘。每当天气由晴转雨前,水色便由天蓝变成黑色,犹如天空中乌云密布一样;天气由雨转睛前,水色则变为浅黄。天气变化后一日左右,水色又恢复成天蓝色。假如塘水呈现五颜六色,则预兆第二年必定风调雨顺。

  在四川省重庆市温泉公园里有一个奇特的泉水池,它由冷矿泉水形成,却以另一种方式向人们报告睛雨。当泉水池中的水清澈透明时,预示天气转睛;当池水变成浑浊并冒气泡时,则表示将要下雨;旭果池水特别浑浊,气泡很多,表明将有大雨或暴雨。据多年的观察表明,以这个池水的.清澈程度来预报天气是很准确的。

  广西灵川县海洋乡苏家村边也有这样一眼泉水。当泉水很清时,天气睛良,当日内不会下雨;当涌泉出现乳白色像米汤那样的水时,3天之内必会下雨,涌泉的浑水量大小,还能预示雨量的大小。下雨天,如果泉水开始变清,天气就将转睛。当地的人们每天都可根据泉水的变化情况,得知未来天气的变化。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再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入手”学课文。

  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理清思路,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接着分述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最后总结总体感受。

  三、熟读课文

  1。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学生自由谈上节课的收获

  二、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1。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文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水“甲天下”。

  (2)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运用多种方式,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

  思考: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习重点句,领会意思和作用。

  1。生读第四节找出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2。了解句子的作用。

  四、展开朗读比赛,再次领略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4-03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1-04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12-25

小学语文教案03-28

小学语文教案01-01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12-28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01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3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