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30 10:40:54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中班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用】中班科学教案7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意图:

  大自然是活教材,对于较少接触大自然的孩子来说,对大自然的事物很好奇,尤其是昆虫,为此开展了此次活动《昆虫宝宝藏在哪》。以此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深入探索自然与发现自然。

  活动目标:

  1、认识昆虫,根据外形特征分辨不同的昆虫。

  2、提高观察能力,激发对昆虫的喜爱。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秋天到了,虫儿们在树林里玩捉迷藏游戏,找找有哪些昆虫。

  二、分辨树林里的昆虫

  找找树林里的昆虫

  (1)瓢虫

  提问:身体半球形,身上几颗星,你知道是谁吗?

  小结:瓢虫穿着漂亮的衣服,很醒目。身上的点点代表着它是几星瓢虫。

  (2)知了

  提问:这是什么昆虫。

  小结:知了的翅膀很薄。

  (3)蟋蟀

  提问:蟋蟀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蟋蟀的尾须很长。

  (4)天牛

  提问:这是什么昆虫?你是怎么认出来的?

  小结:天牛的触角是一节一节的。(出示天牛图片,细述天牛的触角)

  (5)蚂蚁

  提问:谁能说说蚂蚁长什么样?

  小结:蚂蚁的身体很小。

  (6)螳螂(局部特征)

  提问:这是什么昆虫,你是怎么认出来的?

  小结:有大大钳子的昆虫是螳螂,大钳子是保护自己的武器。

  提问:这些昆虫长得都不一样,那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总结:昆虫们长得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有六条腿,两个触角。

  三、幼儿操作:它们藏在哪?

  1、教师指导

  今天这些小昆虫带来了许多好朋友和我们一起玩捉迷藏,他们就藏在树林里面。

  找到一种昆虫,圈出它和它的好朋友,并且数一数,它们各有几只?把数字贴在圆圈里。

  2、幼儿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数出不同位置的昆虫数量。

  3、验证

  提问:你找到了几只瓢虫?一起看看,你找对了吗?

  (验证其他昆虫)

  活动结束:

  小朋友真厉害,把在捉迷藏的.昆虫们都找到了,下次我们去室外找找昆虫朋友。

  活动反思:

  活动以提问游戏为线索,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紧扣着他们的心弦。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在帮助昆虫找朋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运用相关的知识经验,体验着游戏的乐趣。幼儿期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学习语言的最初意识源于说话,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步产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愿望的需求,这是幼儿语言开发的心理依据和客观实践过程,教师需要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良好语言习惯,加强幼儿口语交流,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生活,提高认知能力。激发幼儿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会制作冰。

  2、知道冰的特征,知道冰是由水变成的,冰遇热会化成水。

  3、感受制作冰的乐趣,知道夏天不能吃太多冰冻的东西。

  【活动准备】

  1、不同大小的冰块若干;

  2、不同形状的干净器皿(用于制作冰);

  3、白糖若干。

  【活动过程】

  1、老师引入话题:孩子们,天气真是热啊,你们在家是怎么避暑解热的呢。引导孩子自由讨论。然后老师说“我喜欢玩冰块来解解暑。你们玩过冰吗?”给孩子自由玩冰块。

  2、老师询问孩子冰块的感觉。(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

  3、老师请他们嗅一嗅,闻一闻,尝一尝干净的冰块。让孩子说出冰块的特征。(无色,无味。)

  4、老师询问孩子,还可以怎样玩冰块。让孩子有更多的玩法,对冰块更加感兴趣。

  5、老师拿出一杯热水,一杯冷水。请孩子们将冰块放入水中,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孩子得出冰块遇热会融化的结论。请孩子讨论冰块遇到什么会化,比如放在太阳底下,放在火堆旁。

  6、请孩子们制作冰块。让他们自由选择器皿,将水倒入器皿中,还可以加入白糖。由老师帮忙放入冰箱内。课后,再请孩子们去观看自己的.冰块,品尝自己的冰块。

  7、老师不忘叮嘱孩子们,冰块虽好玩,但是冰块凉凉的,吃多了冰块,身体容易受凉,其他雪糕、冻西瓜等冰冻的东西也一样,所以不能吃太多冰冻的东西。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常见的几种小动物的睡觉方式,马、狗、牛、猫头鹰、刺猬等,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交流并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睡觉方式。

  3.感受动物睡觉方式的奇特有趣,对动物睡觉的方式感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提前了解常见动物的名称、睡觉姿势等生活习性的相关经验。

  2.故事课件《小猴学动物睡觉》、地垫若干。

  活动过程:

  1.交流分享已有经验,引出活动主题。

  请幼儿交流自己的调查发现,说一说自己发现的常见动物睡觉姿势。

  2.结合课件引导幼儿交流感知刺猬、狗、蛇等常见动物的不同睡觉方式。

  (1)边播放课件图片边提问,了解不同姿势睡觉的动物。

  提问:猴小弟来到了哪里?都看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睡觉的?还有哪些小动物像他们一样?

  结合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模仿动物睡觉的姿势。

  (2)提问:小猴们发现了动物们的不同睡觉姿势,它会怎样跟妈妈说?鼓励幼儿说出故事中动物的睡觉姿势。

  小结:小动物们有的趴着睡,有的站着睡,有的团成球睡觉,还有的睁着眼睛睡,它们睡觉的方式各有不同,非常有趣。

  3.创设情景,引导幼儿探究其它动物的一些特殊睡觉方式。

  (1)出示森林图,提问:你看到了哪些动物?猜一猜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2)请幼儿先自由交流再个别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

  小结:蝙蝠倒挂着睡,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丹顶鹤单腿站着睡,乌龟把身体缩到壳里,松鼠把尾巴盖在身上等,动物睡觉方式千奇百怪,可真有趣。

  4.游戏“小动物睡觉”,幼儿用动作表现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

  游戏玩法及要求:播放音乐,营造睡觉氛围,幼儿能跟随游戏情境做模仿动作,进一步体验感知动物睡觉的方式,并激发幼儿对探索动物睡觉的方式的兴趣。

  教学反思:

  动物的世界千奇百怪,孩子们对着新奇的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本次活动幼儿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同伴之间的经验分享交流,老师的讲解、分析了解多种动物的睡姿,并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巩固了对睡姿的了解,目标达成。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一、创设学魔法情景,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老师最近向魔法师学习了魔法,你们想学吗?

  师:魔法师们都有一样属于自己的宝贝:小仙子有仙女棒,老巫婆有飞天扫帚,那我的宝贝是什么呢?请你们仔细听“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要问它是谁?只有你知道”。

  二、引导幼儿用摸、看的方法比较镜子和勺子,发现勺子与镜子成像的不同之处,进而了解凸面和凹面。

  师:我的宝贝不是镜子,而是魔法勺子。你们仔细看一看,勺子是不是也可以“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呢?

  师:在勺子里你看到了什么?你能在勺子的哪里看见自己?勺子里的你和镜子里的你一样吗? 为什么勺子里的你和镜子里的你不一样呢?请你看一看、比一比。

  总结:原来镜子是平平的,而勺子呢,一面是凹进去的、一面是凸出来的。不过勺子也有平平的地方,谁找到了?我们叫它勺柄。这就是我们学魔法要用到的宝贝——魔法勺子。

  三、填画“魔法秘笈”,感知并记录勺子的反射现象。

  1、介绍“魔法秘笈”的填画要求。

  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请小朋友用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来照照自己,看看你在勺子的这些地方照出来是什么样的?并记录在纸上。

  2、幼儿交流填画的结果。

  3、教师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填画结果,从而揭示魔法的`秘密:用凸面照出来的人,脸都变形了,这就是“变形术”;用凹面照出来的人,头颠倒过来,这就是“倒身术”;用勺柄照出来的人又细又长,这就是“瘦身术”。

  4、集体检验幼儿的记录结果。

  四、魔法考试,巩固幼儿所得经验。

  师:接下来,我要考考你们是不是真的学会了魔法,学会的小朋友我要给他颁发魔法证书!好吗?

  师:我来说魔法的名称,你们听我的口令用魔法勺子照自己。例如:我说“瘦身术”,你们就要用勺子的哪里照自己呀? 提示语:你们可以看着魔法秘笈来变魔法。

  五、迁移经验:凹面镜与凸面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1、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讲讲凹面镜与凸面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特殊的镜子有它自己的本领,你在哪里看到过它们?

  2、教师补充。(播放幻灯片)凸面镜:汽车(摩托车)后视镜、路况反射镜(交叉路口及山路转弯处设的凸面鏡)、商店墙角顶端装设的监视镜。凹面镜:手电筒,探照灯,自行车尾灯,汽车灯、车前灯

  六、活动延伸,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其他可成像物品。

  师:我这还有一个魔法招术,更有意思,下次活动我们接着玩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谈话让幼儿了解有关电池的一些小知识,认识电池的特征、正负极及作用,了解正确使用电池、检验电池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3、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 电动玩具若干,创设情境"电池专卖柜"。

  2、实验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电池一节(新、旧),灯珠一个,电线一根。

  3、电池模型图,说明图(安装图)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讨论认识电池

  1、利用玩具吸引幼儿,并且拨动开关,提出问题:玩具为什么不动?

  2、证实幼儿的猜测,引出活动的主题--电池。

  3、幼儿观察电池。

  4、结合图片巩固幼儿的发现,小结电池的基本特征,并认识正负极。

  二、掌握电池的使用方法

  1、装入电池,玩具不动,找原因。(幼儿讨论后回答)

  2、罗列幼儿的三种可能性,并一一加以验证。

  ① 电池装反了。措施:结合说明图,让幼儿学习正确的安装方法,巩固正、负极知识,并请幼儿试装。

  ② 玩具坏了。措施:用快用完的旧电池证明。

  ③ 电池没电了。措施:用新电池。

  三、通过实验,检验电池

  1、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电池里有没有电?

  2、幼儿探索性实验,教师指导。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利用小电珠发光来检验电池有没有电。4、幼儿验证实验。

  5、小结。

  四、了解电池的作用和种类

  1、利用电池专卖柜介绍普通的电池和几种特别的电池。

  2、了解作用,让幼儿谈谈何处也要用电池,用到什么样的电池,并且从专卖店中找出它。

  五、游戏:配电池

  通过认识电池我给孩子讲述电池原理和作用及危害:电池都有正负极,有包包的一头为正极,有窝窝的一头为负极;我们安装电池时,一定要看好所用的遥控器或手电筒等上面的“+”、“—”极标志,把包包这边顺着“+”安,这样就不会错了,如果发现无法使用,一,可能是安装错误;二,可能是电池的电用完了;三,检查灯泡是否坏了。

  电池是利用化学能、内能、光能、原子能等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对于我们人类起到了很广泛的'作用,比如家里的各种遥控器、照相机、摄象机、手电筒、电话、手机等等,都要用到电池,因为它携带起来非常方便,而且价格便宜,所以我们都经常使用它。

  活动反思:

  通过认识电池,幼儿对电池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它为我们人类做了很多事情,还了解了电池有不同的形状,有圆有方,有粗有细,有大有小。与此同时,幼儿初步认识到废旧电池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也非常大(通过老师的介绍,孩子们都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这是他们没想到的),表示今后电池用完后,不会再到处乱丢了,一定要把它们放到专门的回收点去,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健康,就不会生病了,我们的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小百科:电池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纸的吸水性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2、发展比较性观察能力。

  3、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如实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每组提供普通白纸、卫生纸和挂历纸纸若干、用三种不同特性的纸折好的小船若干、活动记录每组一张、喷壶等。

  活动过程:

  1、请幼儿通过摸、捏、折等方式感知三种不同的纸。

  教师出示三种不同的纸,请小朋友说出什么纸?普通的白纸、卫生纸、挂历纸。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一些东西,请小朋友来看一下。

  师:现在小朋友都认识了这三种纸,老师想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这三张纸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小朋友通过触摸:如摸一摸、捏一捏、折一折,比较,说一说对纸的感受。

  2、猜测三种纸船的沉浮速度,观察并记录结果。

  ⑴师:这是用这三种纸折成了小船,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有趣的实验,我们一起来观察比较一下这三种不同的纸折成的纸船遇到水会发生什么事情?

  ⑵请每组的男孩子将三种纸船同时放进水里,找出哪种纸做的船下沉最快,哪一种纸船下沉最慢?

  ⑶通过教师引导以及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让幼儿比较说出:

  卫生纸做的小船下沉速度最快,白纸做的小船下沉速度较快,挂历纸做的小船下沉速度最慢。

  ⑷ 教师把实验结果粘贴到黑板上。

  3、寻找原因,感知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⑴师:同样是纸船,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不一样?

  ⑵请每组的.女孩子操作“吸水性实验”:幼儿分别将水撒到三张纸上,观察纸的吸水速度,并与纸船实验结果作比较,找出原因。发现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下沉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师小结:不同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水吸的快,谁就下沉的快。

  4、延伸活动:我们平时也会用很多不同的纸,那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那我们再来实验一下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萌发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了解一些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加深对季节特征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萌发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难点:懂得动物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初步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方式及人们过冬的一些办法。

  物质准备:一幅冬季景色图片,若干种动物卡片(燕子、青蛙、小松鼠、兔子、鸡、鸭、蛇等),部分动物头饰,场地布置(树洞、泥洞、雪地、"南方")。

  活动过程:

  一、知道动物怎样过冬。

  1.讲述故事《小动物过冬》,提问: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

  2.游戏:给小动物找过冬的'地方。

  ①让幼儿操作动物卡片,在图片上给这些小动物找过冬的地方。

  ②引导幼儿总结这些常见动物过冬的方式。(换皮毛、冬眠、储存粮食、飞往南方等)

  3.表演游戏:小动物过冬。

  幼儿头戴动物头饰(如兔子、青蛙、燕子、鸡、鸭等),听教师信号,找到场地布置的过冬的地方:

  ①谁不怕冷,还在雪地上跑来跑去?

  ②谁冬天躲起来睡大觉?

  ③谁躲在家里吃东西?

  ④谁飞到南方去过冬?

  二、关心动物的生存。

  ①我们怎样关心爱护小动物?

  ②我们是怎样过冬的?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01-05

中班科学教案12-15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0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2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4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0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1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