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6 10:10:0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锦集(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锦集(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最好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几天修完?

  120 ÷ 15 = 8(天)

  综合算式: 12 × 10 ÷ 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 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 120 ÷ 6 = 20(米)。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

  12×10÷5=24(米) 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比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一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工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话表示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用题叫做归总应用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完成下题。

  ①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②小华和小刚读同样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2。填表:

  解放军列队出操。填出每行人数或行数。(说说解题思路)

  每行人数

  12

  20

  45

  行数

  15

  10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方师傅给食堂运菜。如果用小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用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人,需要几间房?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引入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南通市要建“奥林匹克广场”啦!这个现代化的体育活动中心就建在我们学校的正南方向。你们知道哪个方向是南吗?用手指一指。

  (同学纷纷用手指南)

  师:哦!大家都知道这一面(手指南)是南。那么,除了南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方向?

  生:除了南,还有北。

  生:还有东、西。

  二、展开

  师:人(和物体)总是位于一定的方向和位置的。我们怎样区分方向呢?你们有什么方法吗?

  生:我看太阳认方向。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向东,背后就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这个方法真好!我们一起学一下。

  (同学纷纷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分辨西、北、南)

  生:不对!早晨可用这个方法。下午,面向太阳落山的方向是西,背后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师:对!黄昏与早晨的情况正相反。要是阴天、雨雪天呢?

  生:可以用指南针,指南针的箭头一端总是指向南。

  生:我看房屋认方向,房屋的大门一般都是朝南的。

  生:我看人们晒衣服,搭衣服的晒架总是装在房屋南边阳台上的。

  生:冬天,积雪几天不化的一面肯定是北,冰雪很快融化的一面肯定是南。

  生:山坡上,草木茂盛的.一面是南。

  评析:调度同学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让同学自身运用各种方法认识东、南、西、北的方向。通过交流和对话,使每个同学都个性化地学会识别方向。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识别方向的方法,现在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确定你们组在教室中处在什么方向。

  生:我们组在东边,因为太阳从我们这边升起。

  生:我们组在东的对面,是西。

  生:教室是朝南的,我们组正好在教室靠南的这边。

  生:我们组在北边,在南的对面。

  师:(把南通电视塔的模型放在教室中间)现在,南通电视塔就耸立在我们的中间。谁能说说电视塔与你们组的方向位置关系?

  生:电视塔在我们组的东边,我们组在电视塔西边。

  生:电视塔在我们组的西边,我们组在电视塔东边。

  评析:同学被置于生动、实际的生活空间,运用各自的方法识别四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真实而亲切。

  师:南通电视塔一直在我们的中间,位置没有变,怎么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又在北呢?

  生:因为我们在不同位置看电视塔。

  生:从不同的角度看电视塔,就有不同的方向。

  师:对!方向总是以一个地方为规范相比较而确定的,与不同的规范相比,就有不同的方向。

  评析:抓住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故作曲解,使同学生发方向的相对性意识。

  师:(不经意地走到教室的西南方)现在,同学们在东、南、西、北各占了一个方向。可是朱老师呢?朱老师站在这里,是什么方向呀?

  生:朱老师站在西南方。

  师:为什么说这是西南方了

  生:因为你站的方向是西和南交*的地方。

  生:因为你站的地方是西边偏南、南边又偏西。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也定了一个方向,叫西南。现在,请同学们往四周看看。猜猜,还能发现一些这样的方向吗?

  (同学环顾教室,讨论交流)

  生:(指东南方)这又东又南的方向是东南。

  生:(指西北方)这又西又北的方向是西北。

  生:东南与西北是相对看的。

  生:(指东北方)这又东又北的方向是东北。东北与朱老师站的西南也是相对看的。

  评析:从西南方向的确定开始,再让同学通过“往四周看看”的空间观察,凭借已有的主观体验,发现东南、西北、东北等复合方向和其相对关系,同学享受着自身发现的胜利喜悦,衍生出积极情感和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实例,使同学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同学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是坐汽车到学校来的,平时你们是怎么到学校来上学的呢?(走、乘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

  小结:是啊,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运动时的录像。请你看看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也可以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做动作。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钟外表指针的运动)。

  (2)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给它们分分类吗?

  (3)前后4人为一小组,在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4)交流。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它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呢?。

  小结: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是很多的。

  2.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

  (1)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体运动时拍下来的照片,请你先跟着模仿做照片上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这个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依次出示9个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

  (2)现在老师把刚才的照片再重放一遍,你认为是平移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举掌);你认为是旋转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握拳)

  (3)(放课件)生做动作。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旋转。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圆周率得出的过程

  3、会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重难点:

  体验圆周率的得出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绳子,每个同学准备直径是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圆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圣诞节到了,动画城里的小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兔八哥和鸭小弟参加跑步比赛,场地如图,猜一猜谁跑得比较快

  二、用心感悟,理解概念

  a)要求兔八哥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

  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能说出你的依据吗?(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

  b)要求鸭小弟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呢?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c)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吗?(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d)指出你手上的圆的周长

  三、动手操作,体验过程

  1、动手操作,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求一求圆的周长呢?动手之前老师先来访问几个同学你们打算怎么去测量呢?(在尺子上滚动、用绳子绕)滚动的方法如果没有没有就课件演示一下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任意两个圆的周长并完成表格

  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3、提出猜想

  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观察手上三个圆,说说你的想法。

  跟直径、半径有关。那你觉得有什么关系呢?

  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

  4、刚才我们说正方形的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圆的直径(半径)成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5、汇报展示

  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6、认识圆周率

  这个倍数呢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公式表示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读做pai。在1500多年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了。经过精密计算,知道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通常取3.14

  7、引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C=d

  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两个圆先求出示一个知道直径的圆,利用公式完成练习

  第二个只知道半径,抛出问题,这个只知道半径你会求吗?得出求圆周长的另一个公式: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字母公式为C=2r然后完成计算

  2、判断题:

  1)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2)圆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3)半圆的周长就是它所在圆的周长的一半()

  3、解决开始跑步的问题

  4、计算我们人民币1元的外周长,不知道条件怎么办?先测量然后计算

  5、拓展

  五、温故知新,总结课堂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基本情况

  六年级一班现有69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36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期期末统考均分87分,及格率100%,优分率96%。其中学习比较突出的有16人,处于中间水平的有41人,中下水平的有12人。这7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⑩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或圆片。

  投影片(主题图抽拉片),人物贴图,开放题材料(红花、绿叶、信封袋)。

  教学设计

  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主题图抽拉片: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交流汇报:

  生1:有4只小鸟在吃小米,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吃小米

  生2:我看到在大森林里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在一起就是5只,列式就是:4+1=5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1=5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勾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贾老师把静态的教材制成动态的投影片,使情境活动化,让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说的过程中,理解图意,激发学习积极性。]

  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师: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师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生1: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数数法。)

  (根据回答贴图板书)

  生2: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接着数。)

  生3:我可以心算。

  生4:我会数指头或小棒来算。

  生5:先有4只小鸟,又飞来5只小鸟,4和1就组成5,所以4+1=5(师给予高度评价。)

  4.师生评价。

  a.师: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评略。)

  b.师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说明理由。

  [此环节明显地体现出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不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而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很好地体现了《标准》的基本理念。]

  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a.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b.全班交流,汇报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2=5

  2+3=5

  c.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d.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集团和不变规律)

  2.第24页的做一做第2题。

  a.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b.口头列算式。

  c.打开书第24页填上书上。

  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活动。

  a.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b.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c.生生互评:给优胜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贾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习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计算、想象、拼摆,全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开放二字。

  1.教学时,思维方式的开放。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时空结构,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开放情境。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贾老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想法和自己的选择。

  2.教学评价趋于开放。师生互评计算方法,生生互评小组的使用评价形式的开放,有效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题的开放。由于绿叶即(条件)有多余,所以学生要给花蕊里5、4、3等红花配绿叶,就要经过观察,口算等思维过程,结合小组同学的审美观点,可以摆出多种多样的图案,同时,5以内加法的各种算术基本都口算一次。习题的开放,学生的开放,学生就有多种选择的可能,这样才能得到自己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

  2、初步掌握计算11减几的思维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口算11减几。

  3、养成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11减几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口算11减几。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 11根小棒(10根1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一个问题,喜欢看少儿频道吗?

  生:喜欢。

  师:喜欢那聪明、活泼又可爱熊大熊二吗?

  生:喜欢。

  师:那老师告诉你们哟,今天熊大熊二就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给你们带来了两张精美的卡片,想不想看?

  生:想。

  师:第一张卡片来了,你能从11倒着数到0吗?那你们数一下。

  生:11,10,9,8,7,6,5,4,3,2,1,0

  师:真不错。那我们再看一下第二张卡片是什么?

  9+( )=11

  8+( )=11

  7+( )=11

  6+( )=11

  师:熊大熊二不但给我们带来了精美的卡片,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奖品,被锁在一个11减几的屋子里(板书课题:11减几),要打开小屋必须闯过几个难关,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二、文具迷宫(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15-2=

  师:老师要从这15根小棒中拿掉2根,你会列算式吗?

  生:15-2

  师:怎么从15根小棒中拿掉2根?请生上台来展示。

  2、11-2=

  师:下面,如果老师要从这一捆零一根小棒中拿掉2根,和刚才有什 么不同呢?

  师:也就是说零的一根小棒能不能直接就拿出2根呢?

  生:不能。

  师:刚才小朋友说了零的一根不够拿出2根小棒?我们该怎么办呢? 现在小朋友自己用小棒代替铅笔来从11根小棒拿走了2根,还剩多少根?

  a、生独立摆一摆。

  B、生上台展示拿法。

  C、课件展示,教师板书。

  师:其他的小朋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同学们,你们看一下,一共用了几种方法来算11-2的?

  3、试一试11-9=

  你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11-9等于几吗?

  三、合作交流

  教学例3

  师: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11-8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A、小组交流。

  B、请生汇报。

  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算。

  四、应用拓展

  (一)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

  生独立做

  请生展示

  2、点蜡烛。

  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再抽生口答,个别题叫学生说算法。

  (二)应用拓展

  1、买东西

  2、猜密码

  五、总结思考

  1、分发奖品。

  2、这节课你收获了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17

小学数学教案06-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