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起源

时间:2024-01-06 08:58:06 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举制度的起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很多地方都会使用到制度,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制度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举制度的起源,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举制度的起源

  科举制度的起源 篇1

  科举制度是我国自隋至清1400年间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

  至科举制,选官制度才算固定下来,成为我国长时间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大体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个发端、完善到僵化的过程。

  隋朝是科举制度的初建时期。当时,隋文帝鉴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已不再适用,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首开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建立后尚未完善,隋朝便灭亡了。至唐代,科举制度才真正得到进一步完善。根据朝廷需要的人才类型,分为众多科目,武则天时还增加了武举。

  到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规范化。正式形成了三年一次,分三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制度。明代由于朝廷的重视,科举考试进入繁盛期。

  清代在科举繁盛的同时,由于满、汉不平等及晚清卖官现象的泛滥,成了科举制度的'衰败乃至灭亡期。

  就不同时期科举制的优劣而言,大体上科举制在唐代时比较健康。当时的科举氛围比较宽松,不唯考试论。考官往往在考前已经大体知晓哪些考生较有才华而准备录取,也允许考生经别人推荐或自荐,在考前向考官“推销”自己。

  至宋代,试卷实行糊名制,开始产生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至明清两朝,科举繁盛的表象之下,八股文的考试内容彻底使其僵化,逐渐弊大于利,终至废止。

  总体而言,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一项相当高明的官员选拔制度。它不仅为历代政权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总体上质量说得过去的官员,而且不以出身、门第、财富,而是以学问作为官员选拔标准的做法,使得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尊重学问和读书人的风尚。

  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得以长期维系并不断创新的重要原因。此外,儒家思想之所以长期以来得以传承,可以说科举考试是其载体。

  科举制度的起源 篇2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中国科学制度是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最公平的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在中国实行了整整1300年。

  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

  各朝科举科目都在不断变化。唐朝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等。宋朝王安石变法将科举改为只设进士一科。元、明、清时期的科举也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时务策(策问)、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仿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

  18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19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

  科举制度的起源 篇3

  不同朝代的官员选拔方式虽有不同,但总的来说,其根本目的皆是为了保证中央集权,维护其统治。

  一、世卿世禄制——先秦时期

  从最高统治者王到各级奴隶主贵族,他们的权位是由自己后代当然地世袭继承的,他们世代把持自己的政治职位和权力,世代享受各种经济特权,这种制度叫做世卿世禄制。

  卿: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

  世卿:天子/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

  禄:官吏所得的享受财务。

  世禄: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

  二、军功爵制度——战国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权力的垄断,开始实行以军功赐爵的政策。出现“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局面。

  三、察举和征辟——汉代

  1.察举:又叫荐举,是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官职或者提高其官位的一种方法。汉代察举选官中,分有孝廉、秀才、贤良方正等科目,并且也考试策问。

  注意:察举的科目分为常科/岁科(为主)与特科两类。

  岁科:有孝廉(为主)、茂才(秀才)、察廉、光禄四行

  特科: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主要以选拔“贤良方正(敢于谏言)”为最重要

  2.征辟:在汉代,由皇帝直接聘人来做官叫“征”,由官府聘人来任职叫做“辟”。

  四、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由曹丕创制),由中央特定中正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步骤:一是机构设置,即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中央有司徒。二是以九品评定人物: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是以品授官,授官时主要依据品第,品高则官高,品低则官低。

  五、科举制度——隋唐至清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

  1.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太宗时期: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时期:武则天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实行武举和殿试。

  3.宋代: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4.元朝: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一直持续至清朝。

  5.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废除科举:1905年9月2日,以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为标志,光绪帝正式废除科举制。

  总结:从夏朝到春秋时期,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官位主要靠世袭;战国时期,除了世袭爵位外也按军功授爵;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产生了科举制;元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科举制度的起源】相关文章:

什么是科举制度03-14

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2-12

清代科举制度分为哪四级11-16

《物种起源》教案04-02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03-09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04-04

读物种起源心得体会04-27

教案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通用12篇)11-15

中国户籍制度什么时候起源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