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2-01-03 10:08:5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8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8篇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 篇1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答应了他。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感动。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一样的岁数,却还是那么的无知…‥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 篇2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领导干部的作风,关系事业兴衰,关系血肉联系。好的作风产生无穷的创造力,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凝就顽强的战斗力。一个部门的工作,成在作风,败在作风;一个单位的形象,好在作风,坏在作风;一个干部的形象,优在作风,劣在作风。省文化厅党组在深入推进厅机关和厅直单位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中,切实按照杜青林书记关于在“五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的重要指示,抓住影响群众关注的“急症”问题,影响干部形象的“重症”问题,影响机关运行的“顽症”问题,吃透精神,强化执行,边议边改,立学立行,开局良好。

  把握主题,创新发展思路,推进文化发展新跨越。“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是全省工作的主题,围绕主题,省委提出“四大跨越”的`战略构想,文化跨越发展上升到四川跨越发展战略层面,文化跨越课题被省委确定为全省10个方面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之一。面对文化发展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省文化厅党组充分认识到思想解放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理论创新是文化变革的先导。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干部作风建设的首位,身体力行带队深入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以及省内重点文化建设单位调研考察,了解民意,认真、按时完成省委重大课题调研任务。提出了文化跨越发展的“两大着力方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支撑体系;提出文化跨越发展的“四大思路”:“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变文化坚守为文化创新”、“兴文化乐民重文化富民”、“树和谐理念创科学方法”;提出全省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工作重点。

  抓住根本,积极构建长效机制,规范从政和行政行为。制度建设是作风建设的根本,规章立制是干部行动的准则。改进文化系统干部作风,要坚持一靠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二靠制度,约之以典章、规之以法纪。探索建立“三大长效机制”:一是系统的学习教育机制。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干部为载体,紧紧盯着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专题讲座、辅导报告、集中学习、组织生活等形式,开展“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把新学的知识转化为促进工作的措施。二是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对涉及全局的重大决策、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干部任免等重要事项个别酝酿、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会议决定,靠民主集中制规范行为,增进团结,集中正确意见,提高决策水平。三是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项目,制定首问责任制和追究制,推行政务公开,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对重大文化活动、文化建设项目、大额经费等,关口前移,事前介入,全程监督,为避免经济损失和杜绝违规行政提供制度保证。

  围绕核心,坚持“三贴近”原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干部作风建设的核心;群众受益百姓满意,是干部作风建设的标准。全省文化系统把“文化惠民”作为整顿作风、力学力行的开篇之作,大力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即“文化共享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送文化下乡工程”、“文化扎根工程”、“流动文化工程”、“文化低保工程”、“文化设施工程”、“文化创建工程”。推出“八大文化品牌活动”:即“文化列车”、“百场公益讲座”、“千场文艺下乡”、“万场电影进农村”、“欢歌笑语到农村”、“流动舞台进工地”、“名家名角下基层”、“川歌川舞巡演慰民工”,扎扎实实地落实了党和政府惠民工作的要求,忠实地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扭住关键,强化执行效力,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一个领导班子就是一面旗帜。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对干部作风建设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领导干部团结奋进,群众就朝气蓬勃;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群众就心无旁骛;领导干部公道正派,群众就风正气顺;领导干部严以律己,群众就遵规守纪。各党组成员要抓好抓实作风整顿工作,做到“六个带头”:带头抓学习谈认识,带头亮思想找根源,带头查问题抓整改,带头上党课讲党建,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在工作中抓执行。在作风建设中,要学以致用,付诸实践,注重改进文风和会风,文风会风连作风。要开门办会,这也是文化行政部门从“办文化”到“管文化”,从“管脚下”到“管天下”的大转变。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 篇3

  我羡慕英雄,《爱的教育》,——恩里科里的英雄。他生活中的许多伙伴、老师和亲戚:主持正义的加龙纳特、才华横溢的德洛西、舍身救人的罗伯蒂、多愁善感的女教师、不苟言笑的帕博尼老师、和蔼可亲的老校长.每当教室吵闹,加龙纳特就维持纪律;每当有人欺负弱者时,维护正义的就是他。我很佩服德罗西的宽宏大量和杰出的成就。帕博尼老师不喜欢笑,因为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但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善良温柔的老校长因为失去了心爱的儿子而想退学,但是学生们却留在了最后……作者把所有琐碎的事情都描写了一遍,却塑造了看似渺小却又不平凡的人物,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

  在这本书里,最让我有感触的人是快乐的科莱蒂,虽然他过着比其他孩子更忙碌更辛苦的`生活。他可以一边在父亲的店里挥洒柴火,一边背诵“动词的变化形式”;在看店和做生意的间隙抽出时间做作业;给他生病的妈妈在床上煮咖啡买药做饭……虽然他还是个孩子,但是他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把一切都打理的很顺利。我最佩服的是,尽管他生活艰辛,他还是那么活泼开朗!他把锯硬木当成“体育课”,因为他认为父亲看到锯好的木头会很高兴。正是因为对父母的爱,科莱特过着如此幸福的艰难生活。

  看完科尔蒂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就要像他一样肩负起照顾家人的重担。我能做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很幸运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年龄和家庭,没有尝过生活的艰辛。虽然感觉自己太忙了,但似乎时间永远不够上无止境的课外班,无尽的习题,无尽的跳绳,无尽的舞蹈,无尽的乐器。我会向妈妈抱怨,我的游戏时间都给了那些看似无聊的学习,总是想逃避。但是比起科尔蒂,我忙的时候多开心啊!父母和老师尽最大努力为我们创造学习条件,让我们未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他们对我们的爱!我也明白为什么《爱的教育》这本看似普通的书,却畅销了一百多年。她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心。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 篇4

  几年前,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闪烁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作品”,郭思乐教授说,“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他们都将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儿童不可限量。”“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由此,他提出了“生本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理想。

  同一面理想之帜,把理论者与实践者紧紧团结在一起。自1999年以来,“生本教育”实验学校从最初的15所,逐渐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所。这些学校由于依靠儿童自身的解放,不断出现令人激动的变化和办学成绩。

  在经济发达、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这一场教育变革犹如滚滚巨浪,奔腾而来。

  “生命如何伟大,我们每天在实践中都看得到”

  20xx年秋季开学,广州市越秀区东山育才实验学校初一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要学习德国儿童文学作家凯斯特纳的《开学致词》。

  走进教室之前,在李卫林老师的心里,有一些忐忑不安。

  这是他第一次以“生本教育”的方式授课。此前,他曾接受过一些“生本”理论培训,也观摩过一些“生本”课堂,但他还是不免有些疑虑:“生本”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他一句地讨论,这样的课堂怎么掌控?依靠学生,他们能行吗?

  读完课文,他试着问学生:“这篇文章,最打动你们的是什么?”

  学生说:“课文里写着:‘不要把老师的讲台看作是皇帝的宝座或是传道的讲坛!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使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为什么德国人这样看待他们的老师?而我们却不是?”

  “还有,‘不要过分用功’!这跟我们中国人也不一样!”

  “‘不要完全相信你们的教科书!’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从来不这么说?”

  课文的内容让孩子们感到如此新鲜和惊奇,一会儿工夫,他们就提出了一大堆问题。

  这时李卫林提醒说:这些问题,都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学生马上追问:“中西方文化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这可真是一个大问题。

  按照“生本教育”的要求,学生提的问题,还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于是李卫林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角度去查找资料、写作,期限是1个月。

  没过几天,就有性急的孩子拿着他们的提纲给老师看,有关注中西教育差异的,有关注文化传统差异的,有关注民族精神差异的,等等。不到一个月,各小组都交来了他们的论文,每篇都有1万多字,角度各异,材料丰富,写得像模像样。

  这成为李卫林一次难忘的教育经历。他说:“在那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的学生能有这样的水平。从那以后,我开始相信‘生本教育’。我也开始相信,学生的潜力,的确是无穷无尽的。”

  从此,他更加放手,在每节课上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学生的巨大变化。出于讨论和辩论的需要,学生不仅要精准地理解课文的深意,而且“非常自觉”地加大了课外阅读量,有的甚至已经在读《中国古代哲学史》。在学校的网站上,李卫林专门为学生建立了读书论坛,他们每星期都会确定一个主题,交流读书感悟。

  事实上,很多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教师都在感慨,当他们真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全面依靠学生时,他们看到了以前想也不曾想到的、无穷的美景。

  在深圳市沙河小学,从学生识字到学课文,都完全依靠学生自己。

  学生识字,靠学生们之间的交流:这个字有什么特点?我是怎么记住的?许多难字,被学生自己编了好玩的故事,连老师听了都拍案叫绝。

  学课文,就以学生谈感受为主。如果一个学生能够使用精确简练的语言,引用动人的故事、睿智的名言来佐证他的观点,就会带来同学、老师的热烈掌声和由衷敬佩。那是一种非凡的成就感,成为激励他们进一步扩大阅读的力量。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学生开始读世界名著,其涉猎之广,让老师惊叹。

  “传统上非常重视的语法教育、字词解析、段落划分等,我们一点都没搞。上课就是以学生的阅读和谈感受为主,把课外阅读内容迁移到课内来。”四年级语文教师胡梅说:“我们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大量读写、感悟,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的本真和核心。”

  胡梅也从来没有辅导过学生的写作,可是大量读写之下,“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超过了老师”。这给胡梅带来很大的快乐,“学生的文章写得那么好,我很想找个人倾诉!”

  有一次,她把学生的一篇习作挂到网上,4天时间竟有了8000多次的点击率,还有60多个回复。更让她得意的是,很多网友在赞叹之余,都忍不住质疑:这么好的文章,怎么可能是四年级的学生写出来的!

  精彩的课堂讨论,大量的阅读,在“生本教育”实验班里成为普遍的现象。

  在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人均自主阅读量已达到1300多万字,相当于课标规定高中生阅读量的2倍。大量阅读带来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迅速增长。在广州市小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中,前10名里华阳小学就占了4名。要知道,全市有1000多所学校呢。

  经常深入学校,不断看到这些由学生创造的“奇迹”,郭思乐教授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学生是什么?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天作之才,是天地间多少万年发展的`精灵!生命如何伟大,我们每天在实践中都看得到。”

  “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赋,他的聪明才智说也说不完!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远比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都要紧得多。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一个基点,也是“生本教育”实践的一个出发点。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周伟锋,199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广州四中,1995年开始上郭思乐教授的研究生课程班。郭教授的课上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去听,号称“‘生本教育’最忠实的追随者”。

  当时的广州四中,是个破破烂烂的“四类校”,他们的学生,是重点高中招完了剩下来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周伟锋感到自己压力很大。

  在进行用“生本教育”方法实验的第一个学期,他的学生看起来比别的班都要“差”一些:考试成绩不如别人,课堂上还“乱哄哄”的。但到了高二和高三,“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本没办法挡”,几个平行班也再不能跟他们相比。

  最后高考的结果,震惊了整个广州市。周伟锋所带的两个文科班,数学平均成绩超过了广州市最有名的重点高中,而且,全市文科数学成绩第一名、第三名和第五名都出在他班里。

  震惊之余,很多人猜测:那样的生源,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教师还不得“拼上命”啊。

  而周伟锋的“轻松和悠闲”,却令人大感意外。

  他说:“我讲得很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新课,不超过15分钟。复习课,不超过10分钟,很多时候不超过5分钟。我把很大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靠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们。”

  “提高学习成绩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反复地机械训练,也会有效果。但我们不同,我们‘生本教育’,是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启发、质疑当中进行的,他们的探究很深入。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体会和收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空前提高。”

  事实上,周伟锋从来不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解那些定理和例题,而是把“发现问题连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光荣”,都一并还给学生;他也很少检查学生的作业,而他们却以极大的热情,把它完成得很好……

  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值得赞叹的,但那仅仅是“能够测量”的部分。至于学生对数学魅力的沉醉、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和无尽的探索精神,以及三年来积极、自主的学习生活,却是一张试卷无法反映的!

  随后的几年,周伟锋不仅被评为“广东省名教师”(整个广州市只评了8个人,他是唯一的数学教师),还成为校长、广州市人民政府督学、市人大代表、市数学研究会会长。他社会活动很多,但一直还带着两个班的课。

  这时,有人向周伟锋提出:“你能够做到,是因为你太优秀了。我们可做不到。”

  “难道,这个办法只有我能用吗?”周伟锋在心里问自己。

  20xx年秋天,他从华南师范大学找了两个成绩中等的实习生,在高一教了一个学期。每节课,周伟锋只坐在教室后面,评点一下该怎么教。一个学期之后,他们结束实习回去了。到高二,他又找了两个实习生,又教了一个学期。

  尽管三个学期中,有两个学期都是实习生在教,而学生们却已经学完了高中数学的所有内容。他们立即参加广州市的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就超过了重点学校的高三学生。等高考时,他们的平均成绩大幅超过了全市6所重点高中的校平均成绩。

  这次“实验”,让周伟锋有了说话的底气:“连实习生都能做,还有谁是做不了的?你只要认同学生是可以自己发展的,你只要认同这一点,什么样的生源、什么样的师资都可以放开手脚去搞。”

  近几年,周伟锋在广东省内外做了不下100场报告,“不遗余力地介绍、推广‘生本教育’”。作为市数学研究会会长,他在四、五千名数学教师中施加影响,努力使他们逐步接受“生本教育”理念。以前,广州市的数学成绩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第12名,好的时候是第10名,现在却稳定在前5名,甚至前3名。

  就这样,周伟锋和他的同行们,在课堂上饯行着“生本教育”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同样的轻松和悠闲,战胜了辛苦打拼的“汗水主义”。

  对此,郭思乐教授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把传统的“教师苦教”比作插秧,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得越多。可是,这样做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有给它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

  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却保护了秧苗,给它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

  “回到教育问题上,我们一直在做着类似的事情。”郭思乐教授说,“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因此提高。”

  “然而,当我们把知识划分得十分细密、又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时,学生的思维就被局限住了。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是懒得想什么。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他们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领情。”

  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他的价值,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是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就会被时时记起。

  同样的道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教师的说教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

  失去多时的人的自然本性,这时会回到学生的身上。“他会像自然界的那头鹿,毛色鲜明,忽闪着黑宝石似的眼睛,处处显示活力”。平时要花几个钟头甚至几周时间才能“教”会的东西,现在也许有几分钟、几十分钟就足够了。

  相反,如果教师上课的时候,竭力想收回“教”的权力,那么,他必然为自己的教学环节所计,一再打断学生的活动,或者企图以学生的活动为自己的表演服务。当学生表现出茫然和不配合时,他默默地动怒了,他偷偷地用力拉扯动作慢的学生……

  此时,鞋子不合脚了,脚就开始反对。那些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充满效率的美,转眼间就荡然无存了!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他应该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郭思乐教授说,“他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学习心得

  几种教学理念:

  1:告诉学生,3乘5等于15。

  2:问学生:“3乘5等于多少?”

  3:大胆的对学生说:“3乘5等于14”(什么是真正的教学?现在我们正在实践开放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通过合作学习,发现新知,理解新知。但真实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因为问题设计的不到位,引导学生不够恰当,在计划的时间内不能完成计划的任务,到头来合作成了一种形式,免不了老师一讲。这样长期下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在停滞不前,学生的思维、合作和表达等能力,也没有质的变化。教师的三种教学理念在我心中激烈的碰撞,也让我的思绪回到我的课堂,实验这么长时间以来,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到底有哪些提高,经常的因为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或不会运用,一气之下,又站上了那神圣的讲台,自我感觉讲得透彻到位,学生在练习中即能很快的、很准的解决问题,可时间一长,又回到了从前,这时候心情是很失落的,反思其原因,是教师根深蒂固的没有改变教学方式的原因,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就不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运用了,我们要大胆放手,给孩子一个发展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的核心:“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主要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的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他一句的讨论。(问题设计是关键,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真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提的问题要靠学生自己解决。(教师要相信学生)

  “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启发、质疑当中进行的,他们的探究很深入。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体会和收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空前提高。”数学课上,教师要把“发现问题连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光荣”都一并还给学生。(把主权还给学生)

  “插秧”与“抛秧”教师时常会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思维倍局限了,时间一长,学生也想不出什么了,后来就懒得去想了。(我们要努力变“插秧”为“抛秧”。)

  复习课的上法:“先出一些稍有陷阱的习题,在课堂上重点讨论其中出现的问题,10分钟后,在小组里讨论,答案不一致的谁的对,互相说不服的用红笔重重的画上三角号。然后,小组汇报:向大家介绍”最困难、最容易错的一道题。”(孩子们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在课堂上,我试着让出错的学生说说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却支支唔唔不开口,逼近了就说我没认真读题。)

  “新错误观”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

  “评研”体现了对儿童学习人格的尊重,为他们提供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在小组内互评互改,效果比较好,但个别差生会稀里糊涂的把正确答案抄上,还是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原因。)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 篇5

  什么是“生本教育”?怎样才能施行“生本教育”?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静下心来,非常认真地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相关文章看来一些公开课的视频,感受很多收获也很多。有些念头在脑海中忽闪而过,似欲飞出却未能成型,处于似懂未懂的境界。

  当我进入郭思乐的“生本教育”世界中时,我原先的好多疑虑都在这儿找到了答案,也清楚了“生本教育”中什么才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自主的学习。教师转变角色,由演员变为导演。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生的“学”。“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那为什么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呢?我认为我们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评价制度、考试的指挥棒还在深深的影响着老师的思想,制约着我们的教学实践。老师不敢放手,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担心如果老师不面面俱到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灌输给学生,考试结果就不理想。我特别欣赏文章中案例所涉及的小学取消任何形式的统考及期中、期末、月考等,取而代之的是“研评课”。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在这篇长长的报道中,郭思乐以一个个成功的事例让我明白:在学校中,教师应该怎样转变观念,怎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学习,并从中迸发出他们最大的学习热情。报道中提到:在生本教育课堂中,短暂的教学现象不是教学结果,长远体现出来的实效才是真正的成就。我原本以为那种课堂吵闹不断,乱七八糟的不象是个学习的地方,在我固有的认识中认为安静的课堂才是真正学习的场所,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同的学习方式可能会达到相同的学习要求,但哪一种是最有效的,最适合学生,或者说是所有学生都想要的呢?那当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能发挥学生智慧的那一种了,那就是郭思乐教授所推崇的“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这篇报道从好几个方面让我看到了“生本教育”的'优越性,它从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班级管理,学习评研,班级活动等等各方面都给我们列举了强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让我一再地感受到那里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有趣,意义十足,也为那里的学生感到欣慰,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我以前一贯认为,作为教师,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还认为这就是在延续教育的优良传统,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那我们又何乐不为呢?我在期待着……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 篇6

  教育心得体会,尤其是家庭教育,需要家长明白一件事,有时候,看着,比做重要。

  因为出于对孩子的关心爱护,每当孩子做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担心,孩子走路,小心扶着,孩子骑车,小心护着,孩子谈恋爱,小心阻着,孩子开始叛逆,小心忍着,就怕一个不小心就会让孩子受委屈,进而疏远了自己。

  在电视剧《今生是亲人》中,男主原本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阴差阳错,被抱养在知识分子家里,因为自小有先天心脏病,所以母亲小心呵护,任何事都让着帮着,小心照顾着,所以青年长大后十分脆弱,在得到身世的`时候承受不住打击,离家出走,躲在火车站扛大包,在火车站经受了身体,心灵双方面的历练后,最终成熟起来,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勇敢面对。

  教育心得体会,孩子总要经历才能成长,不能总养着护着,父母不可能护孩子一生一世,总有一段路需要他们自己走,所以该教的教给他们,也要看他们自己能在社会上学到什么,他们自己学到的,才往往是记忆最深刻的。

  教育心得体会,要敢于放手,要多看着,像旁观者一样洞悉分明,只有孩子做了有违原则的事才出手予以纠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作为父母你许会发现自己孩子更多的闪光点,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会更为顺畅和谐。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 篇7

  人生如一张白纸,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在白纸上添上色彩!有的色彩缤纷也;有的灰暗一片;更有的在还没有添满色彩但这张纸就早已不在了!

  能够使白纸变成色彩缤纷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啊!首先这个人必需知法守法,而且要持之而行!这样才能踏上人生里美好的第一步!

  曾经看过的一个案例:15岁的初三学生庄海在初一年级时就加入了共青团,当选为班长,工作负责、学习优良,先后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有一天与父母告别后准备回家时,发现一个初二学生在他父母后面做鬼脸,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问一问、说一说,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庄海非常生气,认为是对自己父母的侮辱,竟和几个同学一起上去教训他一顿。原以为被教训者不会怎样,没想到却引起这个学生邀约一帮人来报复。为了不甘示弱,又发生了对报复者的报复,在双方殴打中,庄海拿出随身带的一把刀捅上去,造成一死一伤,法院判处庄海犯故意伤害罪。在监狱里,庄海面对铁窗、铁门,回顾这不该发生事,无限悔恨。

  少年如果违法犯罪,同龄人瞧不起你,老师看不起你,父母伤心欲绝!少年如果违法犯罪,就是自己走向阴深的监狱,走向那永远没有光芒的`地狱,

  走向那邪恶的死神手上!少年如果违法犯罪,永远不能得到关心,而是得到伤心!永远不能得到阳光的沐浴,而得到的是失魂落魄!到时候你就后悔莫及了!

  青少年,为了明天,千万不要违法犯罪啊!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 篇8

  《教育是没有用的》这个书名吸引了我,于是没事就捧起书本看上一段,读到第四章中的“包容之美”时,我的心被触动了。一个妈妈用自己的包容和谅解身教了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也拥有了一颗包容的心。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担负教育孩子的使命,是不是更有责任把包容和谅解这朵芳香“玫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严是爱,宽也是爱。宽容是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作为教师,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应设身处地替他们想想,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失态,给学生心灵造成伤害。

  还记得教过的一个男孩子,就称他“小五”吧。小五不笨,知道为他人着想,但做事很拖拉,尤其是写作业,再加上好玩、有点懒,以致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尤其是自己觉得有难度的作业,就望而却步索性不写。我多次找他谈心,他也会信誓旦旦地承诺以后会及时完成,但好上一段时间后便会“旧病复发”。一天放学时,作业组长向我汇报,他又没交作业。当小五看到我站到他面前盯着他时,他低下头,心虚地不敢正视我。当时我真想痛骂他一顿,都说事不过三,我都记不清他是第多少回没交了;都说忍耐是有限度的,我都不记得一忍再忍地找他促膝长谈过多少回了。但看到他低着头,不安地揉搓着手中橡皮擦的.样子,我知道是他身体里那股自由散漫的势力再一次打败了他想要进取的心,说不定此刻他也正在懊悔不已。现在对他一顿痛骂或许能消点我此刻心头“恨”,但对他有用吗?我强压住火说:“小五这几天已经在赶着补各科作业了,而且也补上了不少,我相信他今天放学前一定能把语文作业补好交给我的。”听我这么一说,他低着头的脸一红,也停止了揉搓橡皮,紧紧地捏着橡皮静静地坐着。 “利用下课时间抓紧做吧,我等你。”听我心平气和地说完,他顿了一下,就开始安静地补作业了。放学前,我收到了他的作业本。看着他带着浅浅的微笑一身轻松地离开,我庆幸自己当时没发火,我宽容了他也宽容了自己。此后,虽然他还是有作业没按时交的情况,但次数越来越少了,他也会尽他所能地尽快补好。

  像小五这样某一方面后进的学生,他们的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我知道自己不能急于求成。对于他们,我让自己把更多地把目光放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上,在他们出现反复的时候,帮助他们保持学习的信心。相信这些孩子会感受到老师的这份宽容,会感受到老师为他们着想的心,会真心地尊重和爱戴老师。

  教师以包容之心对待学生,久而久之,也会把这种智慧和美德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使他们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懂得只有学会包容,做到宽厚待人,才能化解矛盾,消除隔阂;才能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才能搞好同学之间的团结。这些也正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学会合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当然,包容并不等于放纵,并不是毫无原则的一味退让、忍耐。包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以宽容的人和事。包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别。

  疏松的土质能使植物更加茁壮成长,宽松的环境能让心灵更加健康发展。教师的包容能造就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能造就一颗颗健康明净的心灵。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04-25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04-14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范文05-10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精选14篇)07-29

精选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六篇01-19

精选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五篇01-18

精选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10篇01-25

实用的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08-03

精选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汇总8篇01-10

实用的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九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