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1-12-29 17:05:5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有关教师教育心得体会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教育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教师教育心得体会5篇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1

  按照县教育局和街道教办统一安排,我园于2月10日—2月12日,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寒假幼儿教师集中教育学习活动。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通过学习,使我深深感受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幼儿教师是教育的先导,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都知道,最初的教育对孩子的将来有深远的影响。我们是明天花朵的培育者。如今,我实现了我的梦,作为幼儿园的一名老师,我觉得很幸福。我终于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

  想教好学生,新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然后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的做好教学工作。根据我们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去教育,引导他们,使他们不但健康成长,还能健康成人。第二,要不断学习。学习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最重要的是怎么把学习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我们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每位教师的优秀品质和实践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好的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要和其他的教师去分享。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更好更简洁的教育方法,从和其他教师的.合作中找到快乐。创新对与我们新教师来说是很困难的,在教育领域里我们一面举着教育基础的旗帜,一面举着创新改革的旗帜。对我们年轻的新教师来说,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这充分的体现了对我们新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和期望。师德中要求我们教师为人师表,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

  总而言之,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感想颇深:延长、开阔了我的知识视线,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这只是一点学习后的个人自我体会。我想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努力学习的,经验是在实践生活中慢慢增长的,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的。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同时,健康问题已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为心理疾病轻身离开人世,让人痛心疾首,因此心理将康教育这门学问越来越显得重要。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花季少年,我们必须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以呵护祖国的花朵为己任,为学生的心灵打开一扇明亮的窗。

  5月11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县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年会,并聆听了华东师大心理专家耿文秀教授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年会上方局长作了简要讲话,强调此次年会的重要性,并对参训教师提出了期望。接着校长总结了20年度心理健康协会工作,他从背景和人员进行了介绍,还特别提到我们不要把心理问题上升为品质问题和道理问题,并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展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协会教师的工作,还应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职责。赵桂兰老师、新会长吴弋兵、廖志英老师纷纷畅谈在心协工作的点滴收获和美好展望,其中廖志英老师提出了“德育导师制”,每周德育导师要和3~5位学生进行心理交流,让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心情愉悦,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最让我受益的是聆听了华东师大心理专家耿文秀教授的《青春飞扬,狂飙突进,骄傲自恋的00后》讲座。耿教授今年已经67岁,可她却是站在台上讲座,时间长达2个半小时,不由得让我们敬佩,她的激情和幽默让我们感受到了耿教授思想的深邃和火热的激情。耿教授主要讲述了青春期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高发期,详述了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症状、危害和可防控,让我们明白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要早发现早治疗,耽误不得。小学阶段是学生多动症的高发期,主要特征表现为注意力缺失、多动、易冲动。耿教授还为我分享了许多得病孩子的案例,呼吁我们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动态,经常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发现学生有心理疾病症状就要及时寻求药物治疗。最后耿教授以实例让我们明白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只要配合治疗,是可以治疗的,如美国游泳冠军菲尔普斯就是多动症患者,1994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约翰·纳什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虽然是心理疾病患者,但他们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参加此次培训,聆听了耿教授的精彩讲座后,深深觉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我们应该做一名健康的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要讲究诚信,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他们自由描绘、哪怕是涂鸦;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中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在这次的培训的锻炼中,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让我明白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又不畏惧心理健康疾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去影响学生,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茁壮成长!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3

  我班的曾龙小朋友每回到午睡课时,就和我大眼瞪小眼比赛,我常常败下阵来,不盯着他了,顺其自然,只要他不影响其他幼儿就行了。

  细细想来,他的`午睡课在小班阶段就睡得比同龄孩子少,在中班阶段睡着得时间越来越少了,我观察到他在被窝里老动个不停,当他与同伴说话,我会制止,鼓励他俩进行比赛,常常是同伴睡了,他还没睡。他的入睡点比同龄的孩子晚,精力旺盛。就拿一次他带病来园上课来说吧,在午睡课时,他翻来覆去地动个不停,我说:"曾龙,你今天上午呕吐了,现在赶快睡,休息好了才玩得动。"他点头答应了,可最终仍没睡着。今天我盯着他,看他哈欠连连,我就悄悄巡视其他幼儿了,结果当然是没睡着。有时剩他一人没睡,我盯他看,整个午睡室静悄悄的,我的眼皮都重了,想睡了。有时我发现他也很努力地睡,可就是睡不着,看着他烦恼的样子,我就放手让他管住自己,叮嘱他不能影响同伴睡觉。

  在平时我也会和他家长联系,让他早上早点起床,跟全班孩子讲讲午睡的益处,他有点滴进步,适时表扬。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4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优化课堂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各级各类数学观摩课、研讨课乃至学校的随堂听课,很高兴地看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学习”,“个人学习”变成了“合作探究”,课堂的师生互动气氛异常的活跃,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一定的张扬,这一转变确实令人欣喜。然而,反思却让我们看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折射出一些形式与无效,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于是过去的“复习型”、“开门见山型”……等导入课题的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很多很多,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的现象。比如在一次听课中认识《人民币》的情境设计:教师:昨晚,小红给在上海念大学的.表哥写了一封信,他需要什么呢?

  学生说:他需要坐火车去上海。不,坐飞机比较快。打个电话就可以。

  教师急了,小明还要上学,他准备把信寄出去,需要什么呢?接着,有学生回答要知道地址的,还有回答要信封的,有的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根本就不知道寄信需要什么?终于有一位学生回答出需要邮票,老师象抓到了救命的稻草一样赶紧追问:“一张邮票多少钱?”学生回答:“8角。”于是,教师点出正题:“那么8角钱可以怎么拿呢?”

  说了那么多,教师就是让学生思考8角钱可以怎么拿!这些情境创设的盲目性不但冲淡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境设计,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次数学研讨活动中,谢惠良老师就提出情境创设不能过多地与生活、语文联系;创设导入情境不能太长,新课的导入要简洁有效。所以,有些知识的教学,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学习或开门见山,效果会更好更简便更节约时间。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的思想是从想问题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压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在关键之处,掌握好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才会尽量使数学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学生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

  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素质教育已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人性化,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但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当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分组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学生就象蜜蜂采蜜一样,教室里马上是一片嗡嗡的声音和学生忙碌的身影,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和干什么?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其它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

  一些数学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

  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但有些教师却在课堂教学中走形式和走过场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我们要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明确:①、分工明确。②、建立机制。③、适时引导。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5

  新的学期,我们又迎来了一群好动可爱的孩子们,由于孩子们刚刚离开父母对幼儿园的环境和老师都不怎么熟悉,玩得时候好好地等到睡觉时孩子们就会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忍不住哇哇大哭,一个哭影响到其他宝贝,瞬时间午睡的寝室就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一个老师身边抱两个,搂三个的总感觉胳膊不够用。

  小班的孩子活泼好动,总是闲不住,每天教室里总是在一片嘈杂声度过,一上午我们两位老师会想尽办法带孩子们玩这玩那,转移注意力,总觉得孩子们上午都玩得很累,中午孩子们肯定能睡一个好觉了,我也能利用中午的时间好好准备一下下午的课。我的“如意算盘”可谓是打的叮叮响,可是真正到了中午午休时一起来看看我们班的战况吧:几个不喜欢午睡的调皮的孩子,在床上扭来扭去,像小虫子一样。尤其是的新来的茗淇小朋友每次到午睡时,他就会和我大眼瞪小眼,只要我不盯着他了,他就会“伺机”制造各种声音或者自己在那里抠小床影响到别的小朋友。

  我想可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孩子们现在还小在上小班,等上了中大班以后他们精力旺盛就更不能睡觉了,于是我想一定要想一个办法能让孩子们安静入睡。首先我会告诉他们每天中午只要睡前没有声音,老师就会奖励一个动听的故事,对于“故事”那可是宝贝们的最爱,所以多数高兴的答应了。在温馨的音乐背景下给他们讲故事,慢慢平复他们焦虑的心情创造一个良好的睡觉环境,在故事的`吸引下没有说话的,只有一个个躺在床上静静的成为倾听者。慢慢的多数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睡着,但是还有及个别幼儿没睡,我会答应他们睡醒以后奖励给他个小贴画,或者我会轻轻的抱一抱那些需要安慰的宝贝们,一会的功夫他们也都乖乖的睡着了。

  这时就剩下茗淇宝贝了,只见他把自己的袜子脱下来,套在手上。在那玩得不亦乐乎,我急忙走过去把他的手轻轻握住放到被子里,可他还在床上翻来覆去不睡觉,问他原因,他说;“我就是睡不着,我就想去多功能活动室玩。”三岁的茗淇宝贝是一个非常好动的孩子,他一门心思就是想着玩,在幼儿园里他最喜欢的就是多功能室里面的那些大型智能玩具。于是我俯下身在他身边躺了下去说:“宝贝,只要你中午好好睡觉,起床后老师答应带你去玩智能玩具。“真的?”茗淇兴奋地睁大眼睛问。我点点头。“那咱俩拉拉勾”宝贝又不放心的跟我说了一句。我两伸出手来拉了一下,他开心的笑了。接下来他轻而易举的带着满足睡着了。于是我就坐在小床旁边看着他睡觉,结果茗淇还真的睡着了。这一中午我就像是在战场里跟这帮小家伙斗智斗勇,不过今天我赢了,我的心里不免有一点自豪感。

  通过这件事情我发觉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待任何事情要认真分析原因,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对他们我们老师要变成一个医生,大多时候要对症下药,并且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适时表扬,这样事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