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后感

时间:2023-12-19 16:40:0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人间词话》读后感(实用10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间词话》读后感(实用10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1

  《人间词话》包含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对事物与人的看法,读完后,不仅能了解其思想还能提高自身修养,是一本实至名归的好书啊! 以下就是我节选的部分篇章。

  第一章,“词以境界为最上”。一首好词的评判标准之一是境界。境界是什么呢?即意境,对一句词就能联想到他所描写的画面,具有画面感,这也是词的精髓了。

  第十八章,“以血书者”。王国维先生引用了尼采的话,也举例了其他大家的观点相同,表达出来他对于创作的'真情实感之追求,拒绝“假空大”,这一观点也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第二十六章,“成大事三境界”。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章,读了不知多少遍还觉得不够,回味无穷!“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原文节选)这里阐述了人生的三个阶段—一个是入门前的困惑,一个是敲门时的不畏艰辛,最后一个是修成正果的释怀,我想我应处于第二境界。

  第三十四章,“词忌用替代字”这点我也是深有体会的,在读一首词时,是如果不看它的释义,根本无法理解,不如正常字词易理解的好。

  第四十七章,“稼轩咏月词”这里叙述的是辛弃疾在中秋对于月亮的想象,猜想着月亮绕地球公转,这一点不仅证明真理建立在合理的想象之上,也证明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会对王国维先生不仅有更多的认识,而且对他更加的钦佩,这本《人间词话》,值得一读!

《人间词话》读后感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的。一但有了寄托和目标就会奋力拼搏,因为是自己愿意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会是兴奋而执著的,这条道路上兴许痛苦却是快乐的。

  当你到达一定的高度时,是孤独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几个呢。不然伯牙怎会为子期断琴,故知音难遇。特别是君王,一个人站的.太高,是寒不胜寒的。

  而后,寻寻觅觅,泠泠清清,终于漂泊归于宁静,却发现原来一直追寻的在你不经意间朝你微笑,这一直寻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每经历一件事情,我都会增长一些见识;每读一本书,我都会增长一些智慧。《人间词话》带给我的,远远超过这些。第一,这本书把我带进了词的天堂。我像一颗小星球,在此的浩瀚的宇宙中尽情享受精彩绝伦的文字带来的快乐,一次又一次的感叹写出这样或清俊或幽怨或豪爽的文字的人不是天才那是什么!第二,这本书增强了我整理资料的能力。第三,本书对我性格的改变。我本是一个率性而为的人,但本书给我带来很大的平静感。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喜怒哀乐气象万千,看过这些,对待自己生活中的或琐碎或重要的事情,都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

《人间词话》读后感3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着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理论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他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人间词话》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是对人生的反思。它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是作者对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基本人生问题讨问和思索的结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需要认清自我,选定道路,继而的执着追求和最终的顿悟。 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关于王国维的这“三境界”妙论,百读不厌,给人深刻的启发。

《人间词话》读后感4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而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中华书局精装本《人间词话》上这样评论:“晚清以来影响最大的词学美学著作。”可见《人间词话》的地位之高。第一次知道王国维先生是在高中老师说“词有三种境界······”的时候,但高中忙于刷题中,根本没时间看,后来在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的节目上听到《人间词话》,在图书馆找了一下,却看见里面的文字,畏难放下。最后在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才将其看完。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说:“在近代学人中,我最钦佩的是鲁迅和王国维。”他还说:“他(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可见王国维先生的影响之大。

  《人间词话》是在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做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然而事实上王国维却为这种陈腐的体式注入了新观念的血液,而且在外表不具理论体系的形式下,曾为中国诗词之评赏拟具了一套简单的理论雏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人间词话》读后感5

  清代文学家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采取宋词三首中各一句,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

  王国维选择三首词的三句话集在一起,选的很巧,集的很妙。我们每个人在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后,就要一往直前,勇于高攀,勤于探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要有废寝忘食的精神,有专一不二的热爱,甚至为之消瘦憔悴也不动摇,不后悔,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要刻苦学习,认真工作,遇到问题要不厌其烦,有不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的恒心,必须做到“踏破铁鞋无觅处”,才会有“得来全不费工夫”。曾经“为伊消得人憔悴”,曾经“众里寻他千百度”然后才可能“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才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个求识的过程是经过千辛万苦、酸甜苦辣的,在顺境中勇往直前,在逆境中心志不衰,立下凌云志,勇猛向前,敢于拼搏,这个经过除非亲身经历了由淡到苦、由苦到甜的全过程,别人是无法真正体会到的。

  王国维提到的三个境界,第二个境界是至关重要的,在确立了目标和奋斗方向以后,第二境界就是漫长的求学过程,肯不肯刻苦钻研,肯不肯下苦功,这就是成功与失败的两种结果,正如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怕劳苦,沿着它的陡峭小道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它光辉的顶点”。

《人间词话》读后感6

  《人间词话》,字字珠玑,读来口齿生香。作者王国维先生,才情与睿智,令人叹服。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语别开生面,鞭辟入里,浑融贴切,高矣。非此,无以配先生之大才也。思之于己,莫说灯火阑珊,就是第一重境界,尚不能独上高楼,也只是昨日西风而已。求索无门,茫然无绪。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

  初学诗词,偶有涂鸦之作,亦尝欣欣然而得意焉。然今观之,终难登大雅。言情言景,娇柔造作,失之本性而求奢华,可鄙之极。此是先生所言隔之障也。

  先生又说,词人之词,有倡优和俗子之分(此处不是原文)。倡优之词,在于娱人,虽有媚骨而可亲也;俗子之词,在于逞才,每有骄气而不可近也。观我之词,俗子之俗子,骄不足而气不盛,陋矣。

  词忌用替代字。

  然我此弊连连,才墨不足也。昔时幼安化典于无形,不着痕迹,心驰慕往,雀然欲试。填江城子一首,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贻笑大方之家。

  先生最推境界。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是我所不能达也。境界有造境写境之分,又有有我无我之分。此处无心一一叙述,有意者返回原本,于汝诗词之造诣,受益匪浅。

  有时不曾填词,非无心思,实不忍惊先生湖底幽梦。

《人间词话》读后感7

  关于“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小”,在中华书局中的附录中有所提及,其观点主要是叶嘉莹先生的观点。

  “有造境,有写境。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关于“造境”与“写境”,叶嘉莹先生否定了以往认为“造境”与“写境”乃是“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而是由于作品取材之不同而提出的'两种区别。

  第四则中王国维写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先生受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影响十分大,而关于“有我”、“无我”也是根据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叔本华认为世人莫不受意志之驱使支配而为意志之奴隶,故其哲学之最高理想便在于意志的灭绝。由此来看文学作品,就会感觉到大部分作品不外于意志、欲望的表现,因此乃经常与物对立,成为“有我”之境界。至于能超然于意志驱使支配而表现出“无我”之境的作者,按叔本华哲学来说,当然可以算得上是“能”树立的“豪杰之士”了。

  而境界之大小与作品之优劣并无必然之关系。就整体来说,修养学力高的诗人,有时也写“小境”的诗,反之,修养学力低的诗人,有时也写“大境”的诗。如陶渊明之“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与沈佺期的“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山出尽如云汉岭,池成不让饮龙川。”数句相较,则陶诗所写境界虽小,而意韵深远,沈诗所写境界之大,而洞然无物。由此也可见境界之大小与作品之优劣并无必然关系。

《人间词话》读后感8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国维先生最崇尚的乃是自然、朴素之美,莫与之争。境于一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写出了花开得热烈,阳光下的'灼灼其华。所谓只是一字,便尽显风流。“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好似柔情倾泻,浑然天成,极其自然。千古壮观之境界,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

  山水之程,路途遥遥,行迹千里,夜色深深,千帐之灯尤为壮观美丽。帐内之温暖,夜色之融融,看似温情脉脉,却又是怎样的酸楚。王国维先生以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词话人间,先生之风,境阔言长,再读此书,感悟愈深。

《人间词话》读后感9

  从小念书的时候老师就灌输“三重境界”,以至于“三重境界”越来越像是一个绝招的名字,而《人间词话》就像是一本武林秘籍,让人心生敬畏。这次机缘巧合读完之后,竟有得到印证的感觉,很妙。因为一百多则词话少则几十字,多也不超过两百字,但拳拳到肉,字字珠玑,王国维老师就像是一个集大成者,将这一门艺术的起源发展,门派特点,水平高低点评一番,同时道出其中精髓——境界。

  什么是境界?我以为有两个层面。

  对于读者而言,词的境界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一个体验场景,这里的境界需要对应五感并加上作者的思想情感,凭空制造出一个突破时空的体验场景,而且极具代入感。这里对应王国维老师讲的境界的大小,只要这个体验场景足够丰富,就没有高下之分。

  对于作者而言,词的境界是其本身思维的投射和创造能力的呈现,其思想感情愈接近真善,创造能力愈强,境界愈高。当然除此之外,还受到时代观念的影响,比如更多的自省时境界更高的表现。

  王国维老师讲的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在初读时感受到的也是晏殊的原意——一个“孤独寂寥,悲壮萧索”的场景。这是晏殊以其创造能力呈现的思想感情的写照,也是读者初次进入这一场景的观感。当王国维老师带着“如何形容三重境界”的问题时,发现这一场景中可以抽取出来与他要表的'的信息契合的内容,这也印证了原词场景之丰富。

  我辈与王国维先生阅读量有天壤之别,读完全书后也只能留下浅薄的感想于此。如果把这三重境界看成“目标——行动——达成”的路径,那把全书读完一遍后去读一读书中提到的作品,只是上高楼的第一步。

《人间词话》读后感10

  《人间词话》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人间词话》的中心论题就是“境界说”,这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王氏标举“境界”高屋建瓴地抓住了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他强调诗人的情感、意趣和创造性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并指出:意象鲜明、情景交融、情境相谐的“境界”所具有艺术感染力。

  《人间词话》艺术理论的造诣是将中西美学思想冶于一炉的产物,那么王国维的《人间词》则是其文艺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相融合的结晶。王国维作数量不多,共115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小令和中调,长调仅有10首。

  境界,或意境,大家都熟悉,谈诗、论画,常常提到它。它本是佛教用语,以后又用于品评诗歌。但是,把境界当作“文学之本”来认识,又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系统的、独创性的研究的,当首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王国维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中,总结我国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指出外来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思想相结合,是推动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把创造“新学语”,作为自己理论工作的奋斗目标。这里讲到的“新学语”,大致相当于我们说的“新概念”吧。他说:“近年文学上有一最著之现象,则新学语之输入是也。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者也。

  思想之精粗广狭视言语之精粗广狭以为准,观其言语而其国民之思想可知矣。”这种创造“新学语”的理论意图,实际上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科学,打破封建社会闭关自守的思想牢笼,当然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人间词话》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07-28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04-15

人间词话读后感04-07

《人间词话》读后感05-01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04-20

《人间词话》读后感【常用8篇】11-09

最新人间词话读书心得300字(精选9篇)05-26

人间山河的美文04-12

《在人间》阅读心得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