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3-01-30 14:11:2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5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5篇)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

  此次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认识到了它的“有滋有味”。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教出“语文味”、浸润“个人味”和体现“儿童味”。

  一、教出“语文味”

  语文味就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就是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的藴味,也就是语文美。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文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进行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体验语言美;通过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领会语文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二、浸润“个人味”

  语文味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三、体现“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的认为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 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要求我们的课堂做到“有滋有味”,即教出“语文味”,浸润“个人味”,体现“儿童味”,三味齐全、味道十足。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次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小认识”。面对同事们分享认识,压力山大,特别是在座的还有我们市中体育团队的前辈与大咖。希望大家能够多批评指正!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们通过标准读本、网络视频、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了前期的学习,通过学习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小认识。所谓新与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两方面。这其中的课程标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育人导向与学段衔接”、“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课程实施”几个方面。我就捡其中的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两块内容说一下自己的认识。

  什么是学业质量呢?它的定义是学生在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某一水平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用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直白说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学到了什么,学成了什么样”。新标准的变化就体现在“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水平、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新标准能够更具体的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我想从“体质健康测试”这个点进行一下举例说明。体质健康测试中根据各水平、各年级段特点,测试项目有递增,同项目要求和权重有差别。

  水平一:小学一、二年级3项

  水平二:小学三、四年级4项

  水平三:小学五、六年级5项

  从坐位体前屈这个项目上看,他在三个水平段的权重是不一样的,逐级递减,这是符合学生身体发展特点的学业质量标准。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层面的变化体现在: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 、“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实用、管用”。

  我们更关注的教学活动定义为选择合理、有效教学内容;广泛运用各种资源,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手段;指导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学科素养。具体到实际课堂还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倡导的“教会,勤练,常赛”。

  以上是我学习中的一点小认识,拿来与大家分享是想通过交流得到大家的指导。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3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在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和愉快的情绪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失败体验则会导致学生放弃努力,特别是学困生,过多的失败使他们受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备,不能成为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极悲观,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应该重视造就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几节优秀课例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的确目前中学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都需要转变,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在高考、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品行素质、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间,寻找一种接合点、一种办学形式。普通初中新课程改革就是这种接合点,它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初步实现了由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次回归教育本质的转折性变革,可以讲这是真正推进了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在

  一、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三、教师角色——多重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四、学生评价——全面化

  新课标强调,要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评价内容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应注意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

  1.转变观念,努力体现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

  为了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全面学习新课程,树立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好初中语文新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2. 以人为本,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我们坚持对学生有爱心、细心、耐心和一颗平常心。多想一想学生学习的处境、基础、压力,学生出现兴趣下滑和厌学情绪,需要我们有耐心和平常心,不要产生急躁和厌烦的情绪。其次,我们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教出语文的特点、语文的味道和语文的美,把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得多点趣味,把课变成师生心灵沟通的过程,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过程,不要把语文教得面目可憎。

  事实证明,学生喜欢你和你的课,学生就会主动学习,那么你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3.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学”,教师发挥充分的导学作用。语文课堂要提倡积累应用,注重体验,回归生活,可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4.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常抓不懈,同时各种知识要学得准,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不应该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只有牢固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举一反三,增强迁移能力。

  5. 转变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语文课堂要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从喜欢阅读到能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其次,引导学生多读作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会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适当进行阅读强化训练,尢其应针对阅读能力弱的学生设计一些提高性的练习,使学生学用结合,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提倡“读--感--品—探”的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读”即熟读课文,每篇课文至少要读3-5遍,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不仅是理解欣赏的基础,也是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感”即是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构思(结构)、表达方式和主旨意蕴;“品”是对课文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进行品味、理解、鉴赏。“探”是对课文所叙写的内容(人、事、景、物、理),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及其构思与表达,要进行评价、借鉴与探究。并根据实际开展一些语言实践的探究活动。

  6.语文教师要自觉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语文教师走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现在,《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书目和课外阅读量。所以,那些单纯地认为只要讲完课文、改完作业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可以看作是一个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上驾驭语文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做到有读物、有时间、有场所、有指导,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4

  开学初,在学校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下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加上自己参加工作两年的实践教学,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1、关于信息技术常规教学课应该怎样上的心得:

  “信息技术课堂怎样控制?”、“如何让45分钟学生收获的更多?”、“进行教学环节转换时怎样将学生‘‘抓‘‘回到课堂?”等等。这些一直是我经常遇见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调控课堂游刃有余呢?下面提供两种策略以供研讨:

  A、激励策略——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回到课堂上来。

  B、运筹帷幄策略——提前备好课(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学准备、备好教学设备设施、备好教学中所用的教学资源),对所要发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关于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心得:

  教师要深入理解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内涵,针对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并优化组合、取长补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确保达成教学目标。

  下面提供几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供研讨:

  吃透教材、拓展教材,合理组织教学资源。

  抓住学生特点,精心运用教学方法。

  A、以“任务驱动”贯穿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B、推行协作学习法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要求教师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

  C、运用案例教学法

  目前我们的机房大多具备多媒体电子教室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讲练结合,仅靠教师讲,学生很难理解,而利用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中的广播教学,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就听得很明白、看得很清楚,更容易掌握;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实例作品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实践中做得较好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得到感悟,引起共鸣。同时,教师可构建信息技术教育网站,将教案、课件和操作难点录成视频文件(可用“屏幕录象专家”)放在网站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浏览网页和选取下载内容,使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

  网络互动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5

  静下心来,又一次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先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潜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潜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潜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构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能够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透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用心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潜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修改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到达《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修改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资料,创造性地灵活地选取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善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用心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理解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用心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此刻:语文教学资料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潜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十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必须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必须的口语交际潜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潜力。基于这些思考,就能够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潜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潜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潜力,我们就就应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6

  一、在教学中应着力核心素养的培养。

  1、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整篇课程标准中共有53次提到“核心素养”,在课程理念中提出“以提升全体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在课程实施中提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物理教学的根本目标”,这充分说明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2、教师应整体理解核心素养内涵。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是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是物理课程育人功能和价值的集中体现。我们不但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和具体实施策略,还要在教学、教研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关于核心素养的新理解和培养核心素养的新途径、新方法。

  3、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教学目标。这对我们学习目标的制订提出了要求,以前我们都围绕三维目标进行制订,而现在要明确目标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否有利。教师应认识每一个学习主题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功能和价值,制订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具体的可以参考“目标要求”中的“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中的三级主题“学业要求”。“学业质量”中的'内容也对我们制订目标有所帮助。

  4、评价应围绕核心素养的达成。评价的设计要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的方向,及时有效地反馈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强调初中物理要和小学科学、高中物理课程相衔接并注重跨学科实践。

  在“课程性质”中就强调了以上的观点,并在课程内容中新增了“跨学科实践”这个一级主题,侧重体现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联系。这对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多联系实际,体现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要了解生物、化学、地理、信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有能力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三、强调了“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不单是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了以上的要求,还强调了在教学中体现“为我国古代科技发明感到自豪”,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联系我国古代和现代相关的科技发明与成就,让学生为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感到自豪,逐步养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对新增“学业质量”的理解。

  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物理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内容包含了“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学业质量描述”的内容是以物理核心素养为指导,确定各个主题的要求。

  五、用好“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

  其实这版课程标准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指导教师对教学范围、程度和具体要求加以阐释,让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核心素养”来制订目标、实施教学、进行评价,防止我们抓不住重点、超纲或学得不够深入。

  六、认真学习新课标相关内容,结合我市学历案的设计,走出特色之路。

  我市近年来以学历案的设计与研究为抓手,大力推进新课堂改革与创新,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新理念,了解有哪些新变化,在实际课堂设计与教学中结合我市的新课堂改革,不断实践和创新,抓住机遇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7

  从教十几年了,从最初的教学大纲到新课程标准,我一直在考虑这样的问题,物理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科?到底应当怎样教?通过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我有了新的体会。我认为教学是面向全体同学的,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应该采用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通过李彩梅老师的讲座,我了解了新课程对比以前的变化。娈化的宗旨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老师不要替代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旁观者。我认为我们现在进行的新课改下的双案导学,其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帮助者,老师起引导和引领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一)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所以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二)针对新课程,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为辅导,注重教材,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习题改成了探索性的“问题”.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

  2 、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索”的优先地位。

  3 、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

  首先,对学生的探索要进行正确地导向。对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教师应适当提示探索的方向,并当在不宜继续探索时相机予以提醒。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

  因此这几天的培训我的收获还是挺大的,它使我对进行的新课程教学作好了必要的准备工作,不过有一点我总觉得不够的地方就是培训还应当对新课程的评价多一些讲解。还有就是培训时间有点短了,才一天时间,要是能长一点就好了。其实在教学中并不是老师自己喜欢搞题海战术,问题出在中考的制度上面是由中考决定的,如果中考不进行改革而还是老样子,那老师的教学要改变可能有点困难,就象专家说的如果中考有考探究性的题目,那老师肯定会在教学中使用,不用我们来强调它的好处了。那么新课程改革的结果是学生的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培养,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呢?这次课程改革是一场根本性的、全方位的变革,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等各方面有众多的问题亟待研究。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8

  初中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学生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英语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感受”。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一,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我们要在备课上多花工夫,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却很少。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2、上课: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测的因素,即便我们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不仅要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还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个人并不赞同初中英语学习的课堂总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有些重复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老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展示老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可以鼓励开放性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我想这样的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样也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饱满高涨。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生学法

  要有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机械性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我们要强调有意义的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要多说,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英语课上多说。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上好英语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英语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9

  在开学的这段时间,学校利用教研时间让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

  恰当的教学情景创设,不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因此,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而缴尽脑汁,捏造教学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气息不要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有的不加选择,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维的培养缺失了。

  我认为,数学生活虽然与生活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适度而恰当的联系生活,对于数学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难以数学化一样,如果数学教学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数学本身,数学学习可以吸收生活中有趣有益的例子来为生活服务,也可以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但不能走失数学本身。

  5、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就应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教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指引”和“抱着”想到,“引”与“抱”采取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0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带给我们许多新的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了如下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面向全体、学生自我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玩”中学,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1

  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务课程标准,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课改实验,为此,我校数学研组也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进行课程标准的学习,并要求教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新课标落到实处。通过教学时间和本人的教学昂,下面就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谈一谈我的一点体和做法: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中失身应相互沟通和交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权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课堂中“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另外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学生的学变成了复制。缺乏主动和创造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相应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项的输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交往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映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出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期待中,受到强力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义和乐趣。感受性、反映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

  二、新课标标准下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间,使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认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教,而在教学生学。”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往中,教学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的潜力估计不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潜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只是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目的.。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到学生要全面和谐地发展,教育也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学生要全面和谐的发展,数学学科也要随着各方面的发展而改变内容及教学方法。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应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2

  我是蒙泉镇夏家巷完全小学派出的美术培训教师,有幸参加了8月27日在石门楚江一完小举行的小学美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我经过这次培训,受益匪浅、深有体会。现将这次培训的内容与体会和老师们共同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

  (1)总原则

  不“伤筋动骨”,而着力于使之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更适应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和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

  (2)具体的原则

  ①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②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③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④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⑤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⑥追求文本的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二、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容与特点

  (1)突出美术学科特点

  确定课程的性质是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性质一旦被确定将会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和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定性为人文性质,就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用人文精神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定性为工具性质,则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基本的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这一“工具”,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其实,美术课程应该兼备人文性和工具性,但由于所谓工具性学科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被先入为主地认定为语文、数学和外语,导致美术课程无法“挤入”,因此原来的美术课程的性质只能被定为人文性。然而,这种定性容易给人以忽略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错觉,而且在调查中也被批评为不属于美术独有的定性,思品、语文、历史、社会、音乐同样可以共享这一定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中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加的,一方面这一限定为美术课程所独有的,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有利于引导教师围绕“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开展美术教学。同时,修订后的《课标》将美术课程性质具体定性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更加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2)采用理性与平和的表达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种需要激情的行为,尤其是课程改革之初更是如此,但只有强烈的激情或情绪,容易造成矫枉过正的结果。因此,在课程改革进行到第十个年头,我们需要降低情绪性,增加理性精神,以平和的态度看待课程改革中的诸种问题。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课标》中,删除了原来的一些比较情绪化的表述,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使得文本的表述更加平和,让更多的人能够从情感上和理智上平静地接受此次课程改革。

  (3)明确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关注是中国教育的特色,所以本次修订适当地增强了对知识与技能的规定性,但又避免回到原《美术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表述的严格性,尽可能在两者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衡。在具体的结构上,将原《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改为“评价要点”,尽可能运用量化和具有量化意味的限定词,如“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知道连续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知道中国美术史中的5位以上代表性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

  (4)注意思想和表达的辩证性

  为了避免教师的误解,本次《课标》修订注意了表达的辩证性。如在“学习活动建议”中,提出“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效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5)重新选择、组织“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和递进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比较偏重于工艺制作部分,对设计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不足,这次主要从设计语言和功能需要等方面,突出了设计的特征和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如“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述他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此外,值得重视的`是,本次修订中再次强调了“学习民族传统纹样”,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习现代设计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也了解传统纹样在设计中的价值和应用。

  (6)厘清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主要上明确了不同学段的欣赏内容,四个学段依次是“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欣赏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和“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评述的形式的在四个学段的递进依次是“用简单的话语”、“用语言或文字描述”、“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和“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需要关注和表达的内容在四个学段的递进依次是“大胆表达感受”、“表达感受与认识”、“用美术的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和“认识不同美术作品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7)增强了课程资源建议的硬度

  鉴于材料和设备在美术教学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也鉴于目前全国许多地方美术教学的条件连起码的教学水平都不能满足,本次修订增加了课程资源建议的硬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满足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基本条件;第二,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第三,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

  (8)对本文作精致化处理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适当调整,删除了第一部分中的“价值”内容;二是删除了文本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图表、案例和名词术语解释,三是在体例和文字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比如,为了增强体例的统一性,实施建议部分的表述方法都做了统一。此类修改较多,因此不再一一例举,详见附录《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三、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中心的转变

  【一】、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一)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1、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

  2、在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有所突破;3、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方面有所突破;4、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

  为此,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美术“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是最难以量化的。一味地去量化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1—2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供教师选择:

  教学活动建议: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

  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

  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

  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编写教材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这样,“课标”就具有了弹性,给予课本的编写(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更大地发挥空间。

  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相比较,“大纲”刚性太强,基本上是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较具体、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三)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由于学习美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课标中的创作活动又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拙,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要求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创作活动中划分的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主要区别则是造型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注重功能性。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欣赏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教学中,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但是,综合探究学习领域要与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相区别,注意保持美术自身的主要特色。

  (四)强调课标实施的可行性

  1、为了帮助教师领会美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课标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各学习领域案例),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a。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标中(1—2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条。

  b。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如课标中(5—6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三、五条。美术新课标与大纲相比较:大纲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没有课标具体,更没有提供具体的案例,以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举一反三

  【二】、美术新课程性质决定学科中心的转变

  美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然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那美术教学工作的中心应该是“育人”。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所以,在教学活动中: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美术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教师叫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这是以教定学。弊端有三:

  其一,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教师上“假课”、“花课”。其三,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论教,要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艺术文化漫无边际。学生要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面是不大可能的。

  (二)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

  所谓重学习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画画得怎么样,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表现以及学画的过程和方法。而让学生去模仿教材中的范画,或按照教师主观意志去作画。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获取知识的方法上,让学生通过感知一一探究一一实践的学习过程去发现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规律从而获得一定的美感经验,还要学生在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同时也得到发展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根本的任务,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轻松、愉快而宽容的教学氛围。

  总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二、转变学习方式,探索美术教学改革

  美术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新的学习方式,去探索美术教学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树立新的理念

  “树立新的理念”并非一句空头口号,它必须付诸行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式,这种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学习方式延用了多年,肯定有其存在和使用的价值,但这种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容易造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现代学习方式称为发现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理论,它强调自主、探索、发现,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学习方式并不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法,学习方式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前后两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还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习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

  在过去的美术课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所采用的多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法都受着这种单一学习模式的牵制,素描知识、色彩知识、工艺知识和绘画步骤都是以一种定论形式呈现的,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采用了不少多变的教学方法,但“传授和接受”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学生的头上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一)主动性。

  那么,要转变学习方式,首先应对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有所了解,新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对应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被动式学习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我学”,这是一种基于外部因素的诱引和强制,因此,就学生而言,缺乏兴趣和主动性。

  而主动性则是“我要学”,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它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学习有了直接兴趣,不把它视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产生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主动性的学习还体现在学习的责任上,学习是谁的事,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

  明确自己的责任,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不能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以及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谈不上主动性。

  美术教材五年级第六课《会变化的蔬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削、切、裁切、连接等方法制作蔬果雕刻。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凭自己的喜爱和能力制作一个小动物,材料不限。大多数学生在课前都能完成这一课外作业。上课时,教师首先选了几件学生制作得有特色的小动物给予表扬,并普遍给其他完成作业的同学予鼓励,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成就感”,接着播放了一段录像,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对各种动物的外形、动态、色彩、基本结构及生活习性,都作了较为充分的认识,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用蔬菜、水果制作的小动物,并把这些小动物分发下去,要求学生将它们拆散,同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观察、研究一是这些动物的每一个部件是采用那些手段做成的?二是小动物是如何组装完成的?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观察、探究兴趣。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就有了三个发现:一是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为制作材料;二是使用了切、挖、削、割、刻和连接的制作手法;三是用了牙签、火柒棍、大头针、木棍等街接材料。有了主动的学习探究过程,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按捺不住的跃跃欲试的表现欲望。教师的这堂课讲得少,既没有去讲制作步骤、方法,也没有进行示范,但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兴趣盎然,制作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及生动有趣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更可喜的是,这堂课还产生了相当好的持续效果,后来学生在课后还制作了不少作品,这位老师还为学生组织了一个小型展览。

  (二)独立性

  这也是一个核心特征。如果说主动学习被视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学习就体现了“我能学”。

  认真思考和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儿童独立性的欲望是很早就萌芽的,大人给他喂饭,他即使有时往鼻子里送,也还是喜欢自己来。当然,值得强调的是基拙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应该有一种动态发展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的作用逐步转化为学生的独立能力,两方面的着力大小在不断转化,最后是学生基本或完全独立。

  如果不在动态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只是用单一的接受模式培养学生,即使学生成为教师心目中的“一件件精美工艺品”,其结果都是千人一面,即同一模式。

  (三)独特性

  姑且把它称之为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其个性的体现,适合个性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有一节优质课,课题是《瓶花剪贴》,教学要求是让学生用彩色纸剪贴一幅插在瓶子里的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环节,都给学生以自我展示其独特个性的机会,如:自己设计花瓶的形状,自己选择喜欢的花和颜色,也不着意去强调构图。在作业时,教师巡视发现一位后排的同学动作很快,较短的时间内已将作业完成,但瓶花却都集中在纸面的下半部分,上面是显得很空,因此,教师让同学们停下来,动动脑筋,帮助这位同学提出修改方案。发言的同学很积极;有的说可以在画面的上半部补贴花;有些说干脆是把上面部分的白纸裁掉;还有一位同学说最好另外贴一张。教师和同学虽然热心,却忘记了这位同学学习的“自主性”。后来这位同学没有采纳任何人的意见,自己在瓶花上面空白的部分,补贴了两只彩蝶其实这就是这位同学在自主的情况下的创新。他既解决了构图的问题,还由室内空间延伸到了室外空间,使作业显得更加生动。可惜这幅作业直到下课也没有被教师发现。

  (四)体验性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即有活动、操作、实践、调查、经历和探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应该动脑子想,而且还要眼睛看,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手画、做,体现出身体的参与,达到亲身体验,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美术教材五年级的《神奇的溶洞世界》,学生与教师课前动手搜集溶洞照片,在课堂上自己布置一个小型的溶洞图片展览,并分组参观,教师还通过放录像,将学生带入了亚洲第一溶洞贵州的“织金洞”,接着教师启发学生用语言描述在洞中看到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帽的形状和色彩,进而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耳听的同时,闭目想象自己心目中的“溶洞天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让学生经历了眼看、耳听、口述、心想、手做的亲身体验过程,虽然教师花在技法和构图上的指导时间很少,却产生了很好的作业效果,学生合作作业(分组或全班)后的成果分享,也是心灵体验的一种好的形式。

  (五)问题性

  问题性学习方式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它的模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问。这种模式可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思维去获得亲身体验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究学习的技巧。这种学习模式理论上是借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吸收入了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和布鲁姆的“发现法”。它强调的是教师只替学生设置探究的情境,而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学生是“探究者”教师只是“引导者”和“顾问”。

  美术教学中,教材提供的有现成的知识,但也有大量必须探索的问题。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术;综合、探索,都包含了问题性:造型应该如何去表现?设计中的创意怎样才能有新意?欣赏中学生对作品的自我认识,综合中的“探索”本身也就是问题的探究。

  学习方式本身也包含有“教与学”的关系,虽然这里谈到的多偏重在学生方面,但也涉及到教师的得法引导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战略性、方向性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而战术,即教法则比较灵活,教师运用的空间是很广的。

  美术新课程实施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对于对新课程的理解,我相信每一位老师的心里都有一把尺,对新课程都有自已不同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而新课程本身就是有质疑、有争论、也就不可避免的有分歧。

  我认为,美术课和其他课程一样,不是孤立的。各门学科之间有横向的、纵深的联系!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应该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才能培养全面的、完整而又独特的个体!新的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胜任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3

  前一段时间我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加上自己几年的实践教学,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1、关于信息技术常规教学课应该怎样上的心得:

  “信息技术课堂怎样控制?”、“如何让45分钟学生收获的更多?”、“进行教学环节转换时怎样将学生’抓’回到课堂?”等等。这些一直是我经常遇见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调控课堂游刃有余呢?下面提供几种策略以供研讨:

  2、养成策略——正面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3、以退为进策略——顺势牵引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4、激励策略——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回到课堂上来。

  5、引人入胜策略——关键环节,运用截然不同的教学形式形成反差,让学生思路回到课堂。

  6 、运筹帷幄策略——提前备好课(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学准备、备好教学设备设施、备好教学中所用的教学资源),对所要发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7、关于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心得:

  教师要深入理解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内涵,针对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并优化组合、取长补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确保达成教学目标。

  下面提供几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供研讨:

  A、以“任务驱动”贯穿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B、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法

  随着新一论的课改革,各学校都着尝试进行课改,我校也不例外,重点进行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信息技术课上,经过一段尝试,如果利用好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节课,我把重点点内容,主要是难点,利用十分左右的时间讲一讲,然后留给学生一个任务去做,小组间的同学交流合作,都完成任务才算完成,最后,每组选出一个最优秀进行展示,这样,小组的成员都很用心去完任务,不会了相互讨论,水平高的同学完成之后,会指导组内其他同学完成,当起了小老师,这样我基本就没什么事,就是到处转转,看看就行了,同学们主动学习了,都动起来了,效果真是不错!

  C、运用案例教学法

  目前我们的机房大多具备多媒体电子教室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讲练结合,仅靠教师讲,学生很难理解,而利用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中的广播教学,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就听得很明白、看得很清楚,更容易掌握;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实例作品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实践中做得较好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得到感悟,引起共鸣。同时,教师可构建信息技术教育网站,将教案、课件和操作难点做成游戏放在网站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浏览网页和选取下载内容,使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

  网络互动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

  例如:采用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软件或自制课件进行演示示范,并结合必要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在练习中,教师可以运用“屏幕监看”功能来监看全体学生的操作练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操作练习情况进行必要的辅导、提示,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操作运用情况时,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教学软件的“文件分发”功能来进行练习题的分发,让学生在自己的机器上独立完成相关习题的操作练习。学生在操作练习过程中,还可以运用“电子举手”功能来寻求同学及教师的援助。教师亦可以运用“电子举手”功能来检验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学生还可以运用“电子邮件”功能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教师进行必要的释疑解惑。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亦可通过“电子邮件”功能进行相关问题的交流及讨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自主学习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能力。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具备了必要的操作能力之后,教师的教就变得轻松了。在这儿学生才是真真正正自主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的配角。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教学难点上突破,注重激发学生利用基础技能创新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4

  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课?如何更好把小组合作融入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当百思不得其解时,新课程改革无疑给我拨开了迷雾。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时,发现新的美术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了更多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学到新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我认为想上好美术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自由的课堂

  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才会乐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理想和创造性。这需要老师在尊重、关心、爱护、欣赏学生的前提下,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二、你追我赶的学习

  课堂教学是重点,如何利用好45分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营造积极合作,勇于创新的合作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让同学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重难点,“小组合作”,应用集体的智慧,较轻松地解决了难点。结合作业,“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三、畅所欲言的评价

  新课标的评价方式,比较开放,自由。通过欣赏评述学生美术作品,可以相互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和可取之处,相互取长补短。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构图和辨别、调色能力,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新课标确立了新的美术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新课程标准弹性大,求实效,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者可根据地区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选择教材内容去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教材里的单元可自由调整(教材只是个框架)。新课标,真是一盏明灯,为美术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5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必须学习“英语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能适应当今素质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英语新课标”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一句话,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体会如下:

  一、必须把握课改方向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就是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忽视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的倾向,把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过程。主动思维和大胆实验,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作为中心任务,通常会忽略掉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但是如今社会的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也就是常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二、处理好学科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立足于英语学科,通过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迁移。英语科学教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的,各科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做到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要成才更要成人。

  三、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 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重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及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使语言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做到与学生共成长。在英语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英语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知识点贯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教给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感兴趣去学。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任务型教学是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在活动中所学的语言是实际的工具,其价值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知觉性。它有教明确的具体目的,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比较丰富,教师从全面出发,观察,控制课堂的发展。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我真是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和深深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新课程标准, 不断地努力与尝试,争取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全新的面貌、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02-01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03-25

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08-09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1-12

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04-04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6-22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2-30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07-28

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11-04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