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1-24 10:37:26 秋莹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精选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精选9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太阳》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六组的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要求,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繁殖”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方法,所以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层层深入的启发、引导阅读,让学生逐步明白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

  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2、读写结合法。本课的4—8自然段都是讲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语言优美,文字流畅,在学生充分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我

  让学生模仿曾经学过的诗歌《假如》的表达方式,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言语,让语言和知识在转化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本课我打算用2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环节是初读课文,学习

  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太阳的特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细读课文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略读4—8自然段,对学生进行言语能力的训练。

  下面,我着重来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这节课我共分四大板块:第一板

  块——导入新课;第二板块——抓住特点,品读方法;第三板块——欣赏语言,学习表达;第四板块——总结,发散。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欣赏一段动画:后羿射日

  2、画面定格后,老师导语:这个动画的画面是非常好看的。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它却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你能结合上节课的学习,来挑挑这个故事哪些地方不科学吗?相信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很快说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后羿的箭是不可能射下太阳的,因为太阳离我们很远,太阳很大,太阳很热。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远大热)

  【动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课伊始,我用动画片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挑出动画中的不科学的因素,不仅是对学生上节

  课所学的一种回顾,又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二板块——抓住特点,品读方法

  【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的方式,既避免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同时有扶到放的指导过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我一共分四步来进行引导的】

  1、引导过渡:学习说明文,我们不仅要明白它说了什么(随机板书:说什么),还要体会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说清楚的。(板书:说清楚)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2、合作学习:学习《太阳》这样的相对较为枯燥的科普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因此,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同时我也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3、汇报交流。

  (1)学习“远”的小组汇报。

  首先,学生一定会汇报,太阳“远”的特点是通过这句话来说清楚的:“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但是,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说明文,对于说明方法肯定还不熟悉。因此,我利用课件出示这样一个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在指名口头练习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发现:同学们,就这样说着说着,你有没有发现括号里所填的内容都是什么词?预计学生一眼就能明白,都是数量词。于是我相机点拨:象这样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的方法,就叫做列数字(板书:列数字)

  最后齐读这句话,加深对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理解。

  (2)学习“大”的小组汇报,

  预计小组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是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板书:作比较)我会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书上的学习泡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我会借机表扬这一组的同学,并告诉大家,读书时注意泡泡里的话,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习惯。

  (3)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我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比如:课文介绍太阳“热”这个特点的时候,采用了说明方法,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并把这个句子读出来。

  预计学生有了前面两组的汇报,能很快明白,这一段,也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其实,这三段话中,还有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是,对于作为刚接触说明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一下子掌握这么多的说明方法,容易混淆。因此,对于这两种方法,我准备只作简单介绍。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其实这三段话中,还有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现在就以第三自然段为例,你能说说哪一句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哪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引导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是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就是钢铁碰到他,也会变成汽”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板书:举例子打比方)

  4、通过开展师生、生生朗读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太阳的特点及恰当的说明方法。

  第三板块——欣赏语言,学习表达

  【本课的4—8自然段都是讲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语言优美,文字流畅,学生在第一课时就已经读明白主要讲什么了,因此,我把这一板块的教学重点放在欣赏语言,学习表达上。】

  1、自主品读,欣赏语言

  我是这样引导的:学习说明文,我们不止是了解文章中蕴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品味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现的。请大家细细地

  读读课文4—8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地方的语言值得你特别欣赏,边动笔墨边读书。

  学生品读课文,教师巡视。

  2、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认为值得特别欣赏的语句。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因此,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我就不作详细说明。我会相机点评如:你很会品读课文的语言;

  你有很敏锐的语文学习能力等等。

  3、刚才,同学们已经充分地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生动。其实,我们也有能力来运用这些生动优美的语句。(板书:会运用)

  课件出示要求:再次默读课文4—8自然段,用下面的句式来写一些太阳和人类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假如没有太阳,;……

  4、指名学生把自己所写的小诗深情地朗读出来。

  老师小结:是呀,假如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5、指导朗读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所说:常识性的课文课文应该怎么上才姓“语”?惟有着眼于语言形式,促使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以上这种变换形式,文改诗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言语,让语言和知识在转化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第四板块——总结,发散

  1、老师导语:学习了《太阳》,我们了解了有关太阳的知识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老师现在考考大家,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谁能说说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利用太阳进行了哪些发明?

  预计学生能说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汽车等等。

  2、引导发散:你们将来还想利用太阳发明什么呢?

  学生自由想象,老师加以鼓励:真不错,希望有一天老师能用上你们发明的东西。

  【本组教材都是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的。让学生说说“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利用太阳进行了哪些发明?“再到“你们将来还想利用太阳发明什么呢?”以生活为依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21、太阳

  说什么说清楚会运用

  远列数字

  大作比较

  热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用箭头表示本课教学的思路,清楚地显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的思路,为学生今后学习说明文指名了方向。】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日月明》,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的一篇课文,它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形式提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因为字意的理解基本上可以通过会意字的特点进行分析。因此,我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字音以及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上。《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认了以下几个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3个汉字。

  难点:初步了解会意字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激、促、查、教”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以达到“生成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整篇课文我贯彻了一个闯关的情景,而在这个情景中我引入了学生非常熟悉和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人物,这样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闯关中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从而也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是一座识字城堡,里面住着识字大王和小王,看到这样美丽的城堡,同学们想不想进去呢?(想)好,那你必须先通过老师的第一关:说出城堡的名字(日月明)(课件出示)。

  2、齐读课题《日月明》。

  过渡:很快城堡的'门就打开了,我们就随之进去了,可是奇怪的是我们发现城堡里没有任何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我们还没过第二关:读生字。(课件出示)

  (二)多种形式,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汇报: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读。(老师随即贴出相应的生字)。

  3、学生齐读。

  4、小老师带读。

  5、开火车认读。

  6、卡片游戏

  7、去音读生字。

  过渡:过了第二关我们就认识了这个城堡里的识字小王,那你还想认识谁呢?(拼音大王)下面就让我们来过第三关:记字形(课件出示)

  (三)牢记字形,理解会意字

  1、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一部分生字)。

  2、猜一猜:通过图片猜是什么字(另外一部分生字)。

  3、你觉得我们今天所学的字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有趣呢?),引出会意字。

  4、你能给这些字组词么,能用其中的词语说一句话吗?

  6、指名三名学生上台完成老师的板书。

  过渡: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成为比识字小王更厉害的识字大王呢?那就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吧!

  (四)朗读课文、感悟会意字

  1、学生齐读词语。

  2、学生齐读课文。

  3、师生对读。

  4、学生拍手读。

  (五)课外拓展,加深理解

  1、你还知道和认识哪些会意字呢,和大家一起说一说吧!

  2、生活中搜集更多的会意字,并把它讲给爸爸妈妈听。

  (六)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5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5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教师策略】

  1.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抓关键点的方法】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板书及习题设计】

  板书:

  画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来鸟不惊

  习题设计: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这个设计从课本出发,激发学生创作诗句的兴趣并且渗透反义词的用法。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文时应该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要深入理解作家对猫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学习作家的语言技巧;二是要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着的既显而易见又不着痕迹的感情抒发。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下面我就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的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说重点】

  (一)丰富语言积累。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在矛盾处置疑,激活学生的思维。

  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三)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我今天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对于《新课标》精神的理解,我也是处于学习的阶段,谈不上深刻地领会,今天和大家交流,也仅仅是一种探讨,但愿我抛出砖能引来更多的玉,请各位不吝赐教!谢谢!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将心比心”。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树文明新风的主要内容。这组教材是“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有诚实、讲信用的父亲,有用自己劳动去维护个人尊严的石油大王哈默,都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将心比心》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本组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自读自悟课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明白了“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我任教的是来自各个农村的学生,他们学习勤奋,在课堂上表现活跃,性格淳朴,待人真诚,是懂事、有礼貌的孩子。但受地方语言的影响,课外的阅读量少,学生的表达能力差,如何从文本联系到生活,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

  1、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第二学段的阅读方法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将心比心》一文,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所以我第一条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使用电子文稿演示文中人物语言和作者体会反复朗读,体悟文中人物的感情。

  2、本课语言通俗,而且没有生字僻词,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从文本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是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条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从网上搜集学生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宣传片——“心在一起”做为导入,贯穿课堂,营造课堂气氛,感染学生。媒体资源播发,生动地体现生活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行为,学生似身临其境,受到片中人物的感染,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3、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本班情况,以学段目标为依据,我定下的第三条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教学目标是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人物语言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媒体课件情景导入、抓住重点语段品读、音乐感染等教学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我借助“心在一起”广告做为课堂的切入点,抓住重点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本课是独立阅读课文,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我适当引导他们从读中悟,从文本联系到生活实际,从而达到熏陶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情景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

  (一)情景导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广告——心在一起做为切入点,观看后向学生提出“从片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发言,从而揭题。这样的导入设计,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营造课堂气氛,对揭题铺下了垫笔。

  (二)初感课文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所以我对学生提出“读正确、通顺,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的阅读要求后,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体会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找出来用‘——’划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谁令你感动?”“阿姨,母亲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找出重点语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设计了“移情体会”的环节,提出“如果这位阿姨没有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这两个“如果”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理解、鼓励”高贵品质。

  在为两个小故事感动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温暖”,理解“温暖”是一词多义,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白“温暖”指的是心中感到幸福,试着用“温暖”说两句表达意思不同句子。接着一起读读作者对这两件事情的体会——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个环节的设计揭示课文的主题,同时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四)课外延伸

  学生受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影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生活中,有这样将心比心的事吗?”让学生交流,说一说,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陶治了他们自己的心灵,同时实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认识到“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这个环节的设计,可能学生都谈到别人需要帮助时,自己该怎样去帮助。这时,我适当引导学生平时伤害别人时,是否能换位思考,体会别人受伤害后的想法。

  接着让学生试着说说“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理解,体会“将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

  最后与学生一起共勉作家罗兰的名言: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悲剧和恨事。

  读后,随着音乐“心在一起”响起,“世界那么大,只要我们心在一起”相信这段话、这首曲对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触动,会将联系到自己的行为中去,遇事将心比心,做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课文的主旨。

  我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亲”、“护士”和文中的关键词句做为板书,这样的设计简单明了的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将心比心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理念

  有创造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边读边想边感悟,引导学生置身文本之中。

  二、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

  《荔枝》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二组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回忆作者与母亲之间发生的几件小事,反应了母亲与儿孙之间的爱,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母亲无限的思念。

  2、制定目标:

  (1)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会写含生字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爱,唤起关爱父母之心。

  3、确定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厚感情,受到关爱亲人的教育。

  三、说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和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自读自悟,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坚持以生为本,注意落实语言训练点、朗读训练点、思维训练点、延伸练笔点,大胆让学生自读自悟。

  四、说教学流程

  (一)猜读导入,营造一种氛围;

  教师出示新鲜的荔枝,让学生说说荔枝的外形,说说吃起来的味道。如果让你写关于荔枝的文章,你会写些什么?那么课文是不是这样呢?作者的想法与你们是否相同呢?(有人说,阅读是一种猜测的游戏,是读者的经验在文本中的再验证,是读者人生经历走向作者人生经历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应引导通过大胆想像猜测,产生强烈的期待视野,从而与文本零距离接触。)

  (二)整体感知,升腾一种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想想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初读是是阅读教学的开始,学在解读中的第一感觉很重要,原生态的感悟是后面教学的基础,应让学生直面文本。)

  2、再读课文,理清文脉。边读边思考问题: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与母亲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个感兴趣的,宽泛的阅读对话话题,为下一环节的精读感悟做好铺垫。)

  (三)潜心会文,感悟一种情味;

  1、批注课文,与文本对话

  母亲的爱是那样无私与伟大,那么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令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并在文中旁注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批注文本是落实学生与广文本对话的`有效形式,也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整体素养的一部分,当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又要注意教师的适时点拨。)

  2、批注交流,师生对话

  汇报学生的感受,教师主要预设以下内容:

  (1)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先指名读句子,找出描写母亲动作的词语,然后说说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朗读)(母亲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欢荔枝,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

  (2)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让学生想想母亲为什么买这些处理水果?重点抓住小果子的特点描写,从中体会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我的关怀。)

  (3)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沙果是她买的,她就势端了下去,留给儿子买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这儿也可以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

  (4)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母亲临终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把舍不得吃的、最爱吃的荔枝都给了儿子和孙子,那种殷殷的舔犊深情,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因母亲临终前不能吃上荔枝,而产生的深深的遗憾和无法弥补的痛楚。)

  (5)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28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上一斤。

  (对比我们现在吃荔枝是家常便饭,而他们却那么艰难,表达作者对年近70岁的老母亲的拳拳孝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交流碰撞,教师巧妙点拨,精要总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当演员,当课堂主角,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进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真情诉说,与自己内心对话。

  同学们,面对这对母子,他们互相关爱,母亲为了照顾小的把自己钟爱的荔枝让给子孙,而孩子热爱母亲,年年都给母亲买荔枝,读了他们的故事,你结合自己的实际,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想想,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再全班交流。

  (“隔岸观火”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弊端,学生融不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便很难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中让学生改变角色,走进教材,从读者变为当事者,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总结提升,学习一种表达;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简短的一句话饱含着作者多少复杂的情感与心中诉说不尽的话语,根据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作者未说完的话会是什么?(注意要与原文的基调一致。)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合程中走桥梁作用的一种手段。让学生仿写,把学到的知识点向课外延伸,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学习这篇课文,是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举世无双的秦陵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激发民族自豪感。

  2、独立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惟妙惟肖”等词语。

  3、感情朗读课文,从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入手认同它的举世无双、历史价值。

  4、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并学习运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举世无双的秦陵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并学习运用。

  二、说教法

  1、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运用于教学,可以使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具体、生动,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多媒体的恰当介入,会给课堂一个全新的感受。所以在课前,我多方搜集可用的图片,并且在音乐的选择,语言的设计上作了一些思考,以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2、注重自读感悟、少讲析

  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引导。在语文教学中,“精讲多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时,我选择了以学生自己轻声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地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朗读有“正确、流利、有感情”三级目标的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在正确流利这方面没有大问题,但要有感情的朗读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还运用配乐把朗读课文变为一种欣赏。在这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

  三、说学法

  (一)介绍背景,激趣导入

  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对兵马俑做了简单的介绍,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兵马俑究竟有哪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19120平方米,差不多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7000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50多个篮球场”、“7000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1、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轻读相关部分,找一找。

  2、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交流读后的感受。

  (五)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1、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通过多次对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2、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呢?请学生也用“有的好像”来说一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总结谈话,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1、再次看兵马俑图片,感受它的特点。

  2、出示各国领导人浏览了兵马俑后说的话,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说板书设计

  恰当的运用板书,不仅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总起: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分述:规模宏大(列数据)

  17、秦陵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联想)

  总结:惟妙惟肖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课本: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怀散文。作者以奇特的感觉、神奇的想象和遐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绘声绘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天然那份浓浓的喜好之情。

  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次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寂静而至,刻画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人的雨声,接着突出形貌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却的绿色,末了写山雨寂静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主次明白;摹声状物过细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重要特点;寄情于景、景象融会,字字句句婉转动人,极富熏染力。

  说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了学生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教学的难点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通过这几年的训练,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为此,我创设了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教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掌握双基,发展能力。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内部动机,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了本课所描绘的山林雨景图的视频,帮助学生体验当时的特殊情境。此时,教师相机引出课题。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通过初读,使学生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在梳理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第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阅读提示”中提出的“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涵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教师无须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读书感悟的过程,将问题的解决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朗读指导上,勿作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只要能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即可,不要强调学生朗读时的急缓轻重、抑扬顿挫的步调一致,否则反倒削弱课文的美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促使朗读和感悟的水平逐步提高。

  3、多读,多想,多感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阅读感受的交流在本课教学中尤为重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作品欣赏。如,就描写雨声的部分(第2—5自然段),有的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体会到山雨的声音动听,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连贯;有的可从领悟情感的角度悟出因为作者爱山雨,所以普普通通的雨声在他听来才会像“无字的歌谣、优雅的小曲”;有的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雨声的,并在多处用了比喻手法,如,“飘飘洒洒的雨丝……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就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喜欢山雨的情感。此外,要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的随机性是很强的。教师应该特别注重课堂中的生成性,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有效的合作平台、充分的发展空间。

  第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本课的语言如诗般柔美,讲授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底子上把喜好的段落背诵下来或誊录下来,积聚柔美的句、段。

  2、交换学生、老师网络的其他“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从中感觉到:要是我们热爱大天然,埋头去看每一处风景都市似人间瑶池,埋头去凝听每一个声音都市是天籁之音。

  3、写话: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你可以用几句话写下来。

  题目不但仅是一个学习内容的完成,而是在总结、反思的底子上又形成一个新的题目。这个关键让学生在说、写当中进一步感觉到了山雨的魅力,大天然的魅力。同时,也到达了课程尺度提出的读写接洽、学用联合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东西性与人文性同一的一个表现。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小池》是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池、惜”等7个生字。会写“立”1个生字。

  3、抓住诗眼“惜、爱”体会小池之美、画面之谐、诗人之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重点:

  以朗读和背诵作为基本训练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来逐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可爱,接受美的熏陶。

  四、说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细流”与“泉眼”透过字面意思挖掘诗句背后的意蕴,感受到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五、说学法:

  对于一首古诗,在一年级学生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繁冗枯燥的解说,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把诗的言语肢解为有关言语,捎带情理的空洞说教的教学,让学生对诗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终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诗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这样学:

  1、强调吟诵传情法。前面已经讲述,诗歌学习缺少吟诵,就等于是鱼离开水一样。诗歌应有的意境就会丧失全无。所以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以正确读—熟练读—感情读为途径,配以音乐读,体会情趣读,从而使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感染。

  2、玩索养趣法。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本诗也不例外,抓住古诗中“惜、爱、立”,品味玩索,深挖细酎,让学生走进诗境,体验小池的情与爱,才能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诗味诗情,感受作者对小池的喜爱。

  3、想象展情法。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实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因此,古诗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动物立上头。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淀了语言,更重要能使学生获得小池不仅景色美,而且和谐美,也可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4、多媒体整合法。本诗虽是描写初夏的小池的景色。但诗的言语与现代文相比,大相径庭,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言语积累能力比较低,理解起来更不容易。于是在教学古诗前运用多媒体以图说话引入,以诗找景,以图解诗,以景悟情,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观图说话,激趣导入

  1、出示小池图,思考提问:图上画了什么,怎么样?

  2、组织学生说说画面的景色。(从训练学生根据图画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古诗的语言品味学习,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反复诵读、品味诗语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教师示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3、学生继续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4、提炼词语品味(出示词语)

  (1)学生读

  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尖尖角细流晴柔

  (2)这些都是小池中的景物,你能从刚才那幅图中找到这些景物吗?然后找景物,乘机理解“泉眼、细流”等词。

  (3)学生可能找不到“晴柔”,可以通过组词让学生找到。

  出示:晴——晴空、晴天

  柔——柔和、柔软

  师:晴可以组成晴空、晴天,柔可以组成柔和、柔软,晴柔就是柔和的晴空,它在图中的哪里?学生找到水中的晴空。

  (对于一年级学生读图相比于读字,更感兴趣。从读图到读字,再从读字到读图,这种图文结合一是合乎学生发展规律,二是有机的把识字与理解结为一体,既能让学生识字读书,又能使学生在图理解词的意思,突破了学生阅历少,对于古诗文理解的难度。)

  5、师:这幅画十分美丽,有泉眼、小荷、树阴、蜻蜓构成了一副和谐的小池图。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哪一句。学生以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诗意、诗味、诗情原本就存在于诗的言语中,通过反复诵读,自然诗歌的意味情也会明晰起来,当然在学生述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时,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头脑之中,这与作者的喜欢也具有一致性。)

  (三)、走进诗境,体会诗情

  1、你们都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喜欢这些景、这小池,诗中哪些字是说喜欢的意思?

  (1)学生找出惜、爱,教师随机也提问:谁惜谁,谁爱谁?同时理解简述诗句。

  (2)还有谁喜欢谁,为什么?同时理解简述诗句。写“立”。

  2、在这样美丽的小池里,小荷刚刚露出了漂亮的尖尖角,喜欢小荷的蜻蜓早已立在上头,还有哪些动物立在上头呢?想象说话。

  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

  3、可见,小池是多么美丽,而且每种景物都喜欢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谁来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指导,读出美丽、和谐、喜欢,配乐朗读。

  (借助图画,抓住诗眼“惜、爱”引领学生走进诗所描述的意境,在诗境中表达想象,学生也自然成了小池中的某某景物,他们能体会出什么是美,什么和谐、什么喜欢。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诗的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走近作者,加深印象

  1、师:这是一首描写初夏小池的写景诗,它表达美、表达爱、表达和谐。诗人爱小池吗?我最爱小池中的什么?为什么?

  诗人最爱小池的,因为。

  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朗读训练,读出诗人的爱池之情,特别要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吟诵。

  2、诗人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诗人不仅是爱小池的人,还是一位爱自然、爱田园风光的人,具有爱心的人。出示杨万里的两首诗,学生诵读。

  (从认识一首诗并进行感情吟诵到吟诵两首诗,从学习一首诗到认识一个人,杨万里在一年级学生的心里再已不是诗人,而是见得到,摸得着的朋友,学生争着读诗的兴趣也会因此大增。)

  七、说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能够达到激励、导向、调控作用。在这节以诗歌诵读的古诗教学课堂,我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当学生朗诵出现误差时我给予纠正安慰,当学生了解找不到方向时我给予尊重引导,当学生理解感悟呈现连珠妙语我给予表扬放大。这样及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予以鼓励、评价,以建构民主、互动、和谐的课堂,让课堂诗情飞扬!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说课稿12-29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01-17

小学语文《称赞》说课稿01-17

小学语文完整的说课稿09-24

小学语文《将心比心》说课稿07-09

小学语文《画风》说课稿09-21

小学语文说课稿12-27

《太阳》的小学语文说课稿06-23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01-15

小学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