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说课稿

时间:2022-02-22 21:19: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公开课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开课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开课说课稿

公开课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与子之间难以割断的深情。“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朴实的话给了孩子爱的力量,让孩子对父亲无比信赖,在灾难面前勇敢、镇定,从容应对,充满生的希望。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由于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伊始,我就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08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体会父爱的伟大奠基了基础。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第二环节: 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第二步,课件出示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 洛杉矶 阿曼达

  第二组 地震 混乱 废墟 爆炸

  第三组 安顿 挖掘 拥抱 坚定 绝望 叹息 悲痛

  先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第三环节: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第一步:让学生再次细细地读课文,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感受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

  第二步: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先引导学生透过 “满脸”和“布满”的这两个词中的满字,以及血丝和血迹的两个词中的血字时,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挖掘这一文本空白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

  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父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引出“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句子。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第四环节:读写融情,情感升华。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里,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五环节:情感升华

  师配乐朗诵有关于歌颂父亲的诗句。

  第六环节;顺着情感,巧设悬念。

  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们的心中,文中的儿子同样将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下一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这个儿子的了不起。

  第四板块:说板书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亲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儿子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在本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更震撼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是:走近父亲。主干问题很明显: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选择了三个教学点:分别是一句话“谁愿意帮我”;一个场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并且这三个点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的教育价值。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板块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公开课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刷子李》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本文写得生动有趣,融方言幽默于一炉,叙事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丰满,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文中“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的奇人高手,他巧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的一朵晶莹的浪花。因为本组课文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6个生字,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领悟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教学重点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把感受人物形象,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分析:由于许多学生对粉刷不太了解,因此,很难真切地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所以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主要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体会人物的高超技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进行有创意的探究性阅读。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用《粉刷匠》这首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交流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为后文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

  1.在初读文的基础上,我先检查了词语认读情况,以达到巩固双基的目的。

  2.初知人物形象:让学生说说刷子李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探究学习。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围绕阅读提示上的问题:“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作者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这一问题,让学生先自学,找出文章中描写最精彩的句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小组派代表汇报。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体会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加深对人物性格的领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中正面和侧面描写的方法,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四)巩固提升。

  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身边人的“绝活”。这一环节,做到了读写结合,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的领会,情感得以深化。

公开课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你们辛苦了!我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树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为第四单元、第六单元学习笔算乘除法打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能运用已学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⑵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发现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发现方法,发现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练习法,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在新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一定量化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迁移法,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就可以从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中进行迁移,这样的知识迁移,最后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用激励的语言祝贺孩子们成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欢迎他们重新回到学校。

  以美化身边的环境为契机引出情境图。

  1.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并说出数学信息。(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讨论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

  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二、 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2.拓展训练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

  2.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 变式练习,积累内化。

  1.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2页3题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3页2题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2.归纳巩固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2、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3页3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

  四、说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20×3=

  ① 20+20+20=60

  ②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③ 2×3=6,20×3=60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黑板的右边空出来,方便学生自由练习。】

公开课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为我的新秀课进行评审,下面我对<<谁在叫>>这节课进行简单的说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一年级下P60—61,学唱歌曲《谁在叫》。

  [教材分析] :

  本单元教材内容是《汪汪与咪咪》,在歌曲中出现的形象都是同学们喜欢的小动物形象。在这学期的歌曲中,有很多歌曲都是有关小动物的,比如:《小燕子》、《放牛歌》《杜鹃圆舞曲》、《数鸭子》、《我的小鸡》、《猫咪别淘气》等等。《谁在叫》这首歌曲中又多了一些动物形象,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并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学生想象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活动,使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更加喜欢和保护动物,美化了学生的心灵。

  [学生分析]

  上学期,我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互相了解,我面对的一年级小朋友年龄虽小,但天真活泼,在课堂上已经能大胆唱歌、跳舞,师生能互相配合,同学们已特别喜欢上音乐课。因此,在该课中,我便结合学生情况,设计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这些学生兴趣浓厚的活动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好音乐、表现自我的欲望。 [教学目标]:

  1、学会唱歌曲《谁在叫》,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各种动物的叫声

  及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在教学中结合唱、编、演多项活动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以及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意图 ]

  1、在音乐课堂中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精神,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学会唱新歌,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多项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设计理念突出一个“新”字。

  2、音乐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体现一个“动”字。

  3、教学内容围绕主题,结合生活实际,采取说、唱、编、演、画多项活动使音乐知识生活化,体现音乐课堂中的“情”、“乐”、“美”。

  教学流程

  一、课前复习先前所学歌曲<<数鸭子>>,目的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种宽松愉悦情感氛围,同时也为导入新课起到一个过度的作用。

  二:在授新课的环节中,课件出示课题<<谁在叫>>后, 让学生听一听,是哪种小动物在叫?它们是怎样叫的?学生通过听,说,培养了他们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敢于大声说话。然后播放歌曲录音《谁在叫》前半部分,让学生对这一部分有个整体的认识,这也体现了低年级以听唱为主这一要求。分句教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地唱准歌曲旋律,在教唱”啦”部分,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更易于记住歌曲的旋律,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现歌曲时,我让学生自编动作,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紧接着学习歌曲后半部分,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先理解歌词, “小猫想捉老鼠”、“小鸡找妈妈”、“还有小鱼”、“……”,了解了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教育学生细心观察事物,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歌曲的教唱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句子,学生找一句,跟钢琴学唱一句,既学会了歌曲,也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学生边唱边随音乐做小动物可爱的动作。教唱过程中,师可采用师生地唱、分组对唱、学生领唱,打击乐伴奏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熟悉歌曲。

  三、激发学生写一写,小组合作编创歌词,使课堂充满活力

  1、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联系动物生活习性,模仿其动作,创编各角色舞蹈动作,再分组表演。

  2、分小组编创舞蹈动作。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对小鸡、小猫、小鸭、小猪、小老鼠、鸡妈妈、小鱼各角色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想象,编创可爱的舞蹈动作。

  3、分角色表演。

  (1)小组内各自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角色表演。教师对有困难的个别小组的活动给予及指导。

  (2)开展各小组比赛活动。教师对每个小组成绩都予以表扬,对编创得较好的舞动作师生共同学习、借鉴。

  最后小结本课所学内容,并教育学生从小保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体现音乐审美教育这一功能。

公开课说课稿5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感到难过和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太多的经历,他们依然处于被精心呵护的阶段,要体会母爱并学会感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有赖于课堂的预设,有赖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有赖于课堂的生成。这一课的教学,要跟着学生的需要走,引领他们在情感世界里走个来回,这是预设本课教学时的初步想法。

  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

  3、结合阅读感悟练写片段,通过练笔颂母爱、表情怀。

  教学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母爱和孝子的情怀,又如何走出文本,感受自己母亲的爱,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文字背后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读感悟,以读见悟”的方法,以“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愧疚?”为主线,按“体会‘我’的心情——感悟、体会母爱——回报母爱”为线索,抓住课文中的几个动情点组织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读,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升华。

  说教学过程

  我用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过程,学生也随着这三个问题进入“读”和“悟”的学习过程:

  l问题一: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就是这一抱,却抱出了几个“没想到”,为什么会“没想到”呢?

  设计目的——抓住三处“没想到”,呈现轻与重的对比,体会儿子心里的'难过、愧疚,呈现本课的阅读主题。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难过”、“愧疚”是课文中直接出现的写作者心情的词,只是让学生找到这两个词是不够的,让学生画下三个“没想到”,通过“找——读——联系上下文想,交流——再读”这个品读的过程,才能达到“激情”的目的。

  l问题二: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让“我”如此难过与愧疚?

  设计目的——抓“母亲形象”,探究愧疚原因

  这个环节,我抓住以下几个动情点进行教学: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学生找到这两个句子之后,反复朗读,交流感受,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但逢……总是……”这些词语理解母亲的艰辛,母爱的无畏和博大。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想想,作为一位母亲还会挑起哪些重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最后让学生和作者一道质疑“力大无穷”这个词:母亲真的力大无穷吗?她的力量来自哪里?(母爱)

  l问题三: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作者心潮澎湃,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个动作,那就是——“抱母亲”,这回抱母亲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1、充分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激动的、幸福的、欣慰的……)

  2、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像作者那样传递你对母亲的爱!

  设计目的——抓“母亲的泪水”,激发感恩之情。

  l片断练笔: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就让母亲这样激动,这样欣慰,这样幸福,而小时候,母亲抱过我们无数次,给与我们的爱难以计数,学了课文,你是不是也想说说妈妈对我们的爱,写写我们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设计目的——抓读写结合点,颂母爱,表情怀。

公开课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音乐第3册第九课美丽的动物中的表演曲目《金孔雀轻轻跳》,教学内容有:学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利用铃鼓、三角铁为歌曲伴奏和表演《金孔雀轻轻跳》。

  2、教材分析

  《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节拍为2/4拍,一段体结构,属五声E宫调式,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多以三.五度音程进行,如第一乐句:3135|5-|3612|2-|,第四乐句633|122|1612|2-|。配以XXXX|X-|为主的节奏,自然,流畅,好似傣家小姑娘与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

  3、教学目标

  根据音乐新大纲的要求,重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感受理解,表现欣赏音乐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我对本课教学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

  -1-

  (1)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感受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培养他们爱护动物的意识,并从优美的`舞姿中领悟到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理。

  (2)技能训练:①指导学生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②用铃鼓、磁铃为歌曲伴奏;

  ③学习傣族舞的基本动作,自己创编舞蹈。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歌曲并能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歌曲中同节奏、同歌词,但不同旋律的最后两乐句的比较:633|122|1612|2-|和633|122|3161|1-|

  5、教具准备:

  光碟、录音机、头饰、拼音卡片,孔雀扇、铃鼓、磁铃。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法。老师创设孔雀跳舞情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新课的趣味感、新奇感。

  2、旋律模唱法:教师分乐句弹奏出歌曲旋律,要求学生用“la”音模唱出与音高、节奏完全相同的旋律,如第一乐句,教师弹3135|5-|3612|2-|,学生模唱“la……”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又能培养学生音乐记忆力。

  3、手势感受法:为了突破歌曲的难点,最后两乐句在音高上

  -2-

  不同,我采用了孔雀手势法进行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认识化难为易,也体验到音乐课中的趣味感。

  三、学法:

  1、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指导学生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重在让学生通过闭目聆听音乐,从中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再跟琴模唱找出歌曲较难唱的乐句,分析视唱化难为易,最后亲自尝试,完整并带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群体合作法。在创编舞的过程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其独特的才华,鼓励他们互相帮肋、互相启迪、互相促进,发挥其群体力量,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达到共同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一)组织教学,音乐常规,老师弹琴,学生做小鸟飞的动作进入教室,然后跟老师一起作律动<<早上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氛围的浓厚。

  (二)基本训练。为了保护儿童的嗓音,在学唱前,应充

  分让学生打开歌喉,以免拉伤声带,由于低年级学生对枯燥的练声曲目不感兴趣,我把练声曲目敢编成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物朋友,歌唱前提示学生挺胸、收腹,嘴打开。这样既为学习本课歌曲作了适当的铺垫,也达到了保护儿童嗓音的目的。

  (三)导入新课。

  老师戴上头饰,做几个孔雀活动的动作,请同学猜猜是什么动

  -3-

  物。学生猜出后,告诉他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关于孔雀欢舞的歌。

  (四)新课学习

  1、音乐范读歌词,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理解歌曲,简述歌曲大意,重点理解“展翅开屏”和“傣家”两词的意思。

  4、学习歌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老师有感情的范唱一遍,然后放录音,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用手轻轻点拍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接着老师用琴声带领学生用“La”音模唱旋律,找出歌曲中容易唱错的两乐句:“633|122|1612|2-|”和“633|122|3161|1-|”。

  3、难点乐句教学:请学生试着打一下两乐句的节奏。两乐句旋律上的不同主要通过孔雀手势法来感受。这样充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4、大胆尝试,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在熟悉节奏旋律后,解决了难点的基础上,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已是轻松自如了。在此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唱歌:齐唱、分组唱、分男女生唱、个别演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才能。

  5、成立简易乐队。在唱好了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用一些简易乐器为歌曲伴奏,利用铃鼓、磁铃为歌曲伴奏。老师用铃鼓示范,磁铃主要用在打击长音处。学生分组练习用铃鼓和磁铃为歌曲伴奏。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

  -4-6、创编活动:美的旋律、美的歌词更需要美的舞姿。为了激发学生学舞的兴趣,老师随音乐表演一段,然后重点把傣族的几个基本动作给学生示范一次:孔雀鹤立、孔雀开屏、傣族舞语汇,鼓励学生三五个一组,互相启迪、创作,老师指导、观察,请一些创编的好的同学在前边来表演,音乐再次响起,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各尽其能、各得其乐、各有所获。整节课都让学生处于愉悦之中

公开课说课稿7

  今天我了南通陆锦华老师执教的《恐龙》一课。这是一篇小小的说明文,介绍了多种恐龙的名称和特点、生活习性。恐龙虽然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却始终是人们探索的对象,更是许多孩子喜爱的动物,更是他们想了解的动物。陆老师结合孩子对恐龙的独特感情,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陆老师上课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喜爱恐龙的特点,让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恐龙的名字。学生表现欲立刻被调动起来,抢着说。这是由于学生生活中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图书,了解了许多。老师一问,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陆老师还利用挂图展示恐龙,让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恐龙图片,都为学生学习营造了一种直观的情景,使学生既认识了恐龙的外形,又创造机会让学生理解了恐龙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陆老师在教学中极力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如在读“望而生畏”一词时,要学生体现畏惧的'心理,要用朗读来体现恐龙是个“庞然大物”,用比赛朗读来表现恐龙的体型巨大,更想用肢体语言来配合朗读,这样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积累迁移,将文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的方向是“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用语言文字。学生喜爱表演,表演不仅能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的热情,更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陆老师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学完各种恐龙的特点以后,让孩子们扮演恐龙来介绍自己,无疑是注重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内化,将课文中的规范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达到记得住,用得出的境界。另外,让学生给图片上的恐龙取名,也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内化的过程。

公开课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七年级数学教材第八章多边形第二节三角形的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外角和。

  教学目标:探索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外角和,能利有平行线的性质证明这两条性质,并应用计算。

  重点阐述: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外角和

  难点突破:添加辅助线

  二、说教法

  教师通过引导、启发、探究等教学互动。引导学生采用拼图和数学说理两种方法,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剪剪拼拼,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有关结论,另一方面又加以简单的数学说理,使学生初步体会:要得到一个数学结论,可以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还可以采用数学推导说理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外角和。

  三、说学法

  本节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自主探索,概括出三角形外角的两条性质以及外角和性质;并通过交流探讨,说理论证,加深认识三角形的两条外角性质和外角和性质,进一步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在课堂上尽量充分地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即:发现知识——认识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

  1、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

  2、什么是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一)探究与概括

  1、(1)图中有△ABC的外角吗?(∠BCD)

  (2)与∠BCD具有公共顶点的角是那一个角?(∠ABC),∠A、∠C、与∠CBD有公共顶点吗?(没有)

  ∴∠ABC是∠CBD的相邻内角。

  ∠A、∠C是与∠CBD不相邻的内角。

  2、问:(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相邻内角有什么关系?(互补)

  (∠BCD+∠ABC=180°)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又有什么关系呢?

  实验P47做一做

  将∠1,∠2剪下拼在∠1′与∠2′位置

公开课说课稿9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学会演唱这首歌。

  2、掌握一些简单的合唱技巧,体验与同伴一起合唱的乐趣。

  重点难点:理解歌词,学会演唱这首歌。

  环境与材料:

  1、活动前反复播放歌曲录音,请幼儿熟悉这首歌的旋律。

  2、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体验与同伴一起合唱的乐趣。

  一次备课

  一、欣赏歌曲

  1、播放歌曲录音,幼儿欣赏。

  2、提问: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3、教师总结幼儿的发言,引出歌词。

  4、再次欣赏歌曲,请幼儿听一听,这首歌曲一共唱了几遍?(四遍)每一遍有什么不同?(第一遍齐唱,第二遍领唱加伴唱,第三遍朗诵加伴唱,第四遍齐唱)

  二、整体学唱

  教师放歌曲录音,请幼儿整体跟唱,跟唱

  声音先小后大,引导幼儿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

  三、合唱

  1、将幼儿分为两组,先尝试由一组幼儿唱歌词,另一组幼儿用"啦……"伴唱。

  2、请一名幼儿朗诵(开始时也可多请几名幼儿一起朗诵),其余幼儿用哼鸣伴唱。

  3、与幼儿一起回忆四遍不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顺序。播放歌曲录音,由教师指挥,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合唱。

公开课说课稿10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叫阳鸟凤头吐清音——高考作文开头。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我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学情

  古人云“凤头豹尾”,就是说开头要写的有姿有彩,像凤凰的头那样漂亮。也有人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都说明了作文开头的重要,鉴于近期作训练的情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习作开头存在这样要的问题:一是拐弯抺角,偏离主题;二是带大帽子,晦涩难懂;三是平淡、平庸。

  文章的开头,犹如人的外表,给人的第一感觉总是良好的。一个漂亮的开头常常有先声夺人之势。如凤冠明珠靓丽夺目,又如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当我们改卷时,只能粗略看过作文的部分,能够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开头,结尾和大概的结构安排,情节设置。面对那么多的考卷,千篇一律的`开头,让改卷老师觉得索然无味。为此,我认为,如何能一下子把读者引入文章的中心问题或主旨上去,如何能在短时间引起读者的注目,如何在考场作文中博得最高分,那就要考虑创造出一个能吸引人的,与众不同的开头。

  二、说教材

  鉴于高三的特殊情况,我没有选择某一篇文章来说课,而是针对目前学生作文开头难的问题,以及如何在考场作文中博得高分的设想,来设计这样

  一堂片段作文课。我根据过去的教学总结,以及搜索相关的资料,加上学生自己的实际作文,筛选出几种常见的作文开头方式,并制成演示文稿,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常见的开头方法,达到训练效果。学生有了这些的历练,一个题目拿到手,开头不再艰难,写起文章来顺利进入正题,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三、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的方法:

  1、演示法

  利用PPT 的直观、激趣的特点,我将需要介绍的方法,配以相应的图片和例子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优美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分组讨论法

  按照日常,把学生分成若干写作小组并让他们组内推举学生。让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方法从各个角度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3、巡视指导点拨法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或写作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当点拨、诱导。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4、当堂评定法

  激发学生踊跃展示自己的作品,向全班推荐,其他同学点评,教师作最后的评价。以鼓励为主。

  四、说学法

  1、模仿式

  学生依照教师提供的方法,直接进行模仿写作。

  2、讨论式

  学生相互交流思想,可以使思路更为畅通,方法更为创新。

  3、竞争法

  可采用组间竞争、男生女生竞争,激发他们的表现欲。。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元人赵梦符就曾提出:“凤头,猪肚,豹尾”

  导入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文章看落笔,议论驰后先。破石出至宝,决高泻长川。”

  明代谢榛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二过程

  设计悬念,吸引读者(例句)

  开门见山式(例句)

  引用名言式 (例句)

  巧用修辞式(例句)

  借物起兴式(例句)

  三、课堂小练习:话题作文模拟写作

  四总结;以故事结尾,强调开头的重要性。

公开课说课稿11

  1.说音乐

  (1)课题分析

  音乐家故事《小毛头与卖报歌》以学生喜爱的连环画形式呈现于教材之中,这个故事拉近了聂耳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感受到可敬可亲的音乐家就生活在他们中间。编者将这个故事巧妙地安排在《卖报歌》的前面,让学生先通过故事了解聂耳的生平和《卖报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学生理解《卖报歌》的歌词和表演歌曲做好了铺垫。

  《卖报歌》曲调简单,节奏平稳,旋律流畅,通过生动形象的歌词将一个卖报童的悲惨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学习本首歌曲,让学生在体验报童生活的同时学会热爱生活。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注意教学过程中方法的选择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整合如下:

  a.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与主要作品。

  b.体会“小毛头”街头卖报的情景。用纯真的心情唱好歌曲《卖报歌》。并能积极参与《卖报歌》的情境表演活动。

  (3)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演唱者的心情,唱好《卖报歌》。

  (4)教学难点:创设“小毛头”街头卖报的情景。用歌声与形体动作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5)教学理念:本课在教材的呈现上注重了情境性、趣味性和活动性。它以情境教学活动为手段,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和探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2.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制作了课件,将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以媒体为手段,使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学习中。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采用了视觉图象、创设情境、兴趣引入、音乐律动等方法进行教学。

  3.说学法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如下学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群体合作法。

  4.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重温升国旗仪式(多媒体课件进行情境教学),介绍作曲家聂耳。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图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入本课——音乐家聂耳。介绍作曲家是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训练学生搜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3)讲述音乐故事《小毛头与卖报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卖报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为学生理解歌词和表演歌曲作好铺垫。

  (4)讲述聂耳耳朵的故事、帮助学生练习耳朵,板书节奏练习,让学生听拍读、视拍读。

  设计意图:为歌曲的节奏练习作好铺垫,解决歌曲中的重、难点节奏。

  (5)学唱《卖报歌》

  a.学习旋律。老师分句出示、弹奏旋律,学生随乐用“lu”哼唱。

  b.分组接龙,熟悉旋律。

  c. 填词演唱。

  d. 听录音范唱,整体感知歌曲。

  e. 歌曲处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词曲作者,完整演唱歌曲,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演唱,通过歌词分析,感受歌曲的情绪,体会演唱者的心情,

  这样才会把歌曲唱得更有感情。

  (6)情境表演。(全班分三组,每组推选两名学生,一名扮演小毛头,另一名扮演聂耳,其余学生扮演街上的行人,看哪一组演的最好,

  并对其作出简单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即表演,使学生的动作表现与歌曲的情感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小毛头悲惨生活的体验。

  (7)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使学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相互激励,体现教学相长,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8)感恩新中国。(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加油、喝彩!)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与学习机会。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师生的教育与互动,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它能使学生张扬个性,主体突现,思想解放。而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点拨者、引导者。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听、去想、去做,成为一个会听、会想、会说、会做,创新意识强的学生。

公开课说课稿12

  一、 教材的处置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懂得散文中抒情和讨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利用这两种抒发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述和描写”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纲要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古代文除“能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意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备必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拥有观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常”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唱了全部中华民族发奋向上的精神,同时严格叱责了一些贱视大众的固执分子。爱憎明显,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别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纯朴的语言,新鲜巧妙的构思,胜利地运用象征、比方、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惊叹。

  我的教学假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触作者的感情,初步懂得文章内容及象征伎俩。第二课时以探讨和对照浏览为主,充分理遣散文中的抒怀和谈论的特色及作用。本说案只阐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肯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懂得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段。第三,感触中华儿女朴质、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碰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筹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非常强调情感对人的意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不人的情绪,就素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谛的寻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换是严密接洽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干的情感与情感。如上课时,采取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浑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破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增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实质是始于情感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本人的感情表白出来,他的目标——不论是有意识仍是无意识的——老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而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领导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活泼地再现作者的思维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述的景和物、人跟事,所倾诉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识。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奇妙,感情浓烈,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夸奖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领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更,品析排比句、反诘句逐层扩大的象征意蕴(能够用调换的方式,换成陈说句加以领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辟,朗读能力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准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习,朗读才会有正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朗读训练。

  1、掌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存在很主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需掌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诱学生以作者之心感想热忱讴歌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当前,还要细心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取得自己的逼真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个别法则告知学生,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事。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琢磨感受,怎么读才最可能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枯燥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壮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踊跃融合,发生强烈而深沉的情感反映。

  第二步,配乐默读,激发兴致。通过配乐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惟感情,以情豪情。

  第三步,课堂发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良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本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晓得,是从成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运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状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窗读第二层,要读得豪放、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磋商,怎样才干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由于这里的层次很清楚,学生完成应当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回升一个档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后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是否更换顺序。让学生明确,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刻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标题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余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先生扼要先容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差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形状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在朗读、体会。明白,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形状的详细象征意思,构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呈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密意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测验全部学生对朗读技能的把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形,激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供给一个充分表示自己才干的机遇。而后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蜜意朗读全文。

  第八步,安排功课,请求学生实现训练一,以及训练五。

  五、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巨大)生长环境农夫(浮华、严正、顽强)

  (争先恐后)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矗立)

  (顽强挺拔)内部气质(托物)(言志)精力和意志(团结、长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点思想是内容和情势同一。设计的准则是:求实、求新、求精。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很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公开课说课稿13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言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皇帝的新装》一课。

  以下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体裁为童话,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体裁的文章,它是在了解记叙文的基础上采用拟人的方法、将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等人格化。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所以这一课既是对记叙文巩固,又进一步学习拟人、夸张等修辞及想象在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对培养学生今后阅读童话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课在本单元及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

  2、教学目标

  学生初次接触童话,有很必要了解童话有关知识,同时为了给学生今后的研究提供规律性等方法方面的启示,所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1)知识掌握目标: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话的有关知识,学习通过人物描写、运用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揭示作品主题。

  为激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确定(2)能力培养目标为: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结合教材确定(3)品德和心理素质培养目标为:注入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养料。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本节实际确定(4)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

  3、教学重、难点

  为给学生今后写作提供方法方面的启示,确定本节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题。

  为将本节所学知识运用到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去。将学习重点再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确定教学难点为:想象力训练。

  二、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的完成将依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总结受骗人的相同的心理达到揭示作品主题的目的,课后练习穿插进行。教学难点安排在分析课文后,了解了课文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后再安排想象力的训练更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童话作品体裁的特点及时间所限,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字词训练,大屏幕显示,师生合作完成。此为记忆性学习。

  2、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课文。

  3、分组研究学习: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结合屏幕图片展示,研究总结不同人物的相同心理,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悟出作者写作目的,同时感受与人合作学习的愉悦,方法由记忆性学习上升到理解性学习。

  4、想象:我本着营造机会就放手的原则,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思维活动空间,激励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由理解性学习上升到创造性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1、思想准备:确认帮助学生成人,培养创新精神思想,按照研究式创新教学法进行教学。

  2、心理准备:以积极饱满的情绪上课,有实足的信心。

  3、物质条件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

  (二)导入:结合学生已熟知的童话故事,采用画面展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将学生引入童话世界,导入课题。

  (三)了解作者及文体:初次接触童话,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使学生了解童话有关知识,为今后学习同类体裁文章打下铺垫。

  (四)整体感知:这一环节设计是从课文整体入手,在快速阅读中理解大意,对作品中人物作出初步评价。

  (五)学生研究、解决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研究作品中人物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从而提示主题,这也是德育渗透的大好时机。

  (六)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想象力的训练会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设了培养创新思维的好机会,也是本节教学重点的实际应用。

  (七)反思与小结

  这一环节一方面系统地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表现,以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研究性学习

  此环节是想象力训练的进一步强化,将口头表达内容形成文字,更具问题的挑战性,是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再提高过程。

公开课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乡下孩子》这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作者通过对乡下孩子游戏、劳动等童年生活的丰富描写,抒发了热爱农村广阔天地的思想感情,真挚感人。全诗共四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乡下孩子幼小时生活在爸爸妈妈怀抱里的情景;第二小节写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欢快游戏的情景;第三小节写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欢乐;最后一小节是对乡下孩子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的赞美。

  二、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教师要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场境,创设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保证学生自读、自悟、自创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自主活动中,在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体验语文学习的规律,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设计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农村广阔天地的思想感情。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③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试写儿童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背诵这首诗歌,教学难点在了解乡下有趣的事情,并能仿照书上的诗句创编小诗。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通过图片导入、自读体会、资料交流、语言发展、诗歌创作这五部分,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图片导入,激趣学习

  课堂一开始,我就出示一些优美的乡下风景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感觉乡下景色是多么美丽,以此联想到乡下孩子的生活是多么快乐,很自然地导入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的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自主选择,细读体会。

  诗歌的二、三小节是本课的主要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时要反复朗读,达到背诵的要求。首先课文二、三小节的写法基本相同,我就安排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这样尊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这几件有趣的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件?把它多读读,读有趣一点,如果你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这一环节的设计,又一次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起来,不但唤起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还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变传统的教师“讲”为学生自己“读”。

  3、资料交流,铺垫教学。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前,我设计了一张综合学习活动卡,分两条线调查。一条是乡下孩子,自述在乡下的快乐生活,另一条是城市孩子,调查长辈们的乡下生活。让学生搜集有关乡下趣事的资料,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4、语言发展,提高思维。

  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思维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学习第二、三小节后,设计了让学生“学做小诗人” 仿照诗句改一改,编一编,这是学生诗歌创作“扶”的一个阶段。改变诗中的几个字,就变成了自己的.小诗。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使学生在诗歌创作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5、诗歌创作,延伸教学。

  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文只有四个小节,老师建议你们能将刚才说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趣的事创编成两句(也就是一个小节),让这首诗的内容更丰富更有趣。”教师让学生在开启了思维之窗后,发挥各自想象,仿照例句,创作自己的小诗。这是学生诗歌创作“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在创编诗歌的同时,提供插图,配以《劳动最光荣》的音乐,渲染创作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这样的设计,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自由组织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教师则将音诗画三者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整篇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课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交流等手段,使学生在想象、创作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地发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了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愉悦和谐,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作用,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公开课说课稿15

  【说教材】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重点可放在学习人物品格,感悟人物奋斗历程和爱的传递,渗透人文教育。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说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初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培养学生整理,概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⑴ 理清文章思路,复述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⑵ 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能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⑵ 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

  3、情感价值观: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⑴ 理解人物形象,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解决办法:扣住文本,设身体验。)

  ⑵ 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解决办法:多读。)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解决办法:深入浅出,重在再塑二字的理解。)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设计

  我所任教的初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品读语言也较为粗糙,情感体验不够真切、很难与文本的内容产生心灵共鸣,筛选、提炼、概括能力有待提高,表达能力也较差。

  根据教材特点、初中学生思维行为特点,设计五步教学法,思路为:导──读──悟──赏──结。力求做到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其中导包括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课上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读则是研读文本;悟和赏则是对人物,对主题、对语言的理解和赏析,结则是小结。

  本方法是一种较好的结合学生实际,符合认识规律的方法。能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法设计

  1、个人情感体验法:

  以读为本,先速读,再精读,朗读、默读、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合作探究学习: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方面善于与人合作,得到更多角度的信息。

  三、手段选用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海伦、莎莉文的照片和千手观音的舞蹈。

  音频播放《爱的奉献》,烘托课堂爱的氛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1、学生课文预习:

  ⑴ 通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自,扫清字词障碍。

  ⑵ 对比较感兴趣的句子请在文中划出,并在此句旁边注明欣赏的理由。

  陶行知老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读文章,能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课外准备:

  ⑴ 搜集整理有关作者的信息;

  ⑵ 搜集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⑶ 搜集有关爱的名言。

  课外的准备,拓宽学生知识面,利于对课文内涵的深入理解。

  二、课堂环节

  1、直观导入,初步感知(5分钟)

  ⑴ 播放《千手观音》:

  由《千手观音》导入新课。

  此时无声胜有声。真切的视频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和又一次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敬仰,这种静静的观赏最能激发孩子内心的美好情感。

  ⑵ 过渡语:

  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身残志不残的勇士们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就是海伦·凯勒。(教师课通过屏幕出示有关画面)

  是谁引领海伦·凯勒走上了漫长的人生路,是谁把海伦·凯勒带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是谁给海伦·凯勒再塑了生命?

  老师动情的介绍,为整节课的开场渲染了感人的气氛:这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生齐读题目。

  2、粗读文本,理解主题:

  ⑴ 析题:

  从题目入手,指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信息,带着思考进入文本。

  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再塑谁的生命?

  她原来的生命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结合文章内容做答)

  指导学生由题目产生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提出问题,有利于其自觉的梳理文章的思路,获得整体印象,较好的体会文章的主题;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⑵ 读文:

  ① 快速浏览课文,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理清思路: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1~13);

  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14~21);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22~39)。

  这样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②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复述)

  通过复述,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对人物的理解。

  ③各抒己见:

  读完本文,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第五段的关键句她就是那个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3、赏读文本,自悟体验

  ⑴ 赏读文本:

  (如果有自已比较喜欢的句子、段落,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也可小组交流所想)教师可推荐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此文语言清新朴实,有的含意丰富,很适合学生欣赏,让学生自已选择喜欢的句子,尊重他们的'阅读爱好。

  ⑵ 难点突破:

  ① 请说说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此问题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难点。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就能抓住本文的灵魂。在课堂开头,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解,经过反复的研读,学生会有更深的体悟。

  ② 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发言,师生一起总结:

  A、莎莉文老师的帮助:

  了解儿童心理;

  讲究教育方式;

  教学循序渐进;

  充满爱心、耐心。

  B、自身因素:

  内心敏感、求知欲强、好奇、好学自强、不屈不挠。

  本文一体两面,海伦与莎莉文老师相辅相成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利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设计此问题,是希望学生正确看待一个人的成功,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真切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以达成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4、拓展延伸,小结全文:

  ⑴ 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课文第三部分师生的回答中,有几个探讨什么是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也可以模仿着写几句话。

  课文中讨论爱的句子有:

  爱是什么?

  爱是花的香味吗?──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类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在海伦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的云彩。也不想玩了。──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了。

  ⑵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象作者这样的意志坚强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你知道哪些?请概括他们的事迹。

  ⑶ 课文小结: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学生齐读):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 麦西夫人的脸,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师生共同总结,

  (屏幕显示文字、音频播放《爱的奉献》)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再次点出主题,这主题由海伦说出显得更自然。

  用简洁的话渗透爱的教育理解文中作者对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5、布置作业:

  ⑴ 写给海伦·凯勒的一封信;(屏幕显示)

  ⑵ 拓展延伸的第一个问题;

  ⑶ 好书推荐:海伦 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史铁生《好运设计》。

  作业灵活,重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渗透人文教育。

  以书信的形式比单纯的读后感更为亲切,学生更易吐露心声,心灵更易得到净化,更易理解生命的意义,爱的意义。

  总需时间:45分钟。

【公开课说课稿】相关文章:

公开课教案01-02

《劝学》公开课教案07-07

公开课教学反思07-20

《灯光》公开课教案09-10

公开课活动总结01-10

小班公开课教案05-16

公开课大班教案03-26

公开课蛋教案03-24

优质公开课教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