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2-10 18:19: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9篇

说课稿 篇1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情节。

  3.通过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步骤: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1.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三、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学生复述大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情节。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②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③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读完寓言后,你觉得驴、虎这两个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蠢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的、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七、作业。

  1.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的词。

  好事者船载以入( ) 以为神( ) 以君之力( )

  以为且噬己也( )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然往来视之( ) 船载以入( ) 稍出近之( )

  驴不胜怒,蹄之( ) 技止此耳( ) 尽其肉,乃去( )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文中塑造了“驴"和“虎"两个对比的形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对具体的语句解释、语句分析中引出对形象的理解,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为多角度理解寓意做好准备。

  教学步骤:

  抓住具体的词句来理解形象。

  1.学习第1段,思考:

  ①“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明确:a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b以为神;c因不识而害怕;d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e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f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明确:a“近"作动词解;b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c“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③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明确: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2.学习第2段。思考:

  ①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明确: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a.驴“鸣",虎“骇"和“遁";b.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c.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③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明确:“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④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明确: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教学步骤:

  1.熟读文章的情节之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也可设计简要的示意图,概括此情节)

  2.你能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哪些道理?试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鼓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

  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驴的角度: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其他角度:诸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地估计对手等。

说课稿 篇2

  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活动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音乐视频启示法、游戏情境体验法、重点分解法、示范讲解法。

  音乐视频启示法: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认识事物必须依赖于具体形象的物体,为此在活动中我采取了视频课件重点观察了熊猫走路的姿势(相对于人们的手脚着地屈膝爬)、生活习性以及它的本领,以期完成教学目标。

  游戏情境体验法:这是活动的主要方法。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角色扮演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在活动中运用具体形象的熊猫头饰,通过让幼儿扮演熊猫来完成熊猫走、站立走、钻等动作,增加了活动的情趣,幼儿活动积极性高。另外,形象的`“竹林”、“山洞”、“小桥”、“草地“等也为活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重点分解法:手脚着地屈膝爬是活动重点和难点,要让孩子一次性掌握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们已经非常习惯于双手双膝着地爬。为让孩子掌握这个动作,观看录像后,对这一动作进行了重点练习;在之后的‘熊猫操’、‘采竹叶’中又进一步进行了巩固,这样重难点被分解在各个环节来突破,使孩子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个动作。

  示范讲解法:在一个游戏中连续完成几个动作,对小班幼儿来说难度比较大,‘小桥’怎么走,‘山洞’怎么钻、‘草地’怎么爬有必要进行示范讲解,以帮助幼儿按要求完成连续的动作。因此,在活动中,采用了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办法明确提出了游戏的要求。

  说学法指导:

  体育活动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动’,为了让幼儿乐动、善动,主要通过情境体验法完成教学目标。启发幼儿听,感受音乐节奏的“动”;引导幼儿看,观察熊猫走的‘动’;鼓励幼儿学,亲身体验走、爬的‘动’;指导幼儿做,巩固走、钻、爬等的‘动’。在情境中学习,在游戏中运动,是我指导幼儿活动的主要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熊猫走路的动作。(2分钟)

  通过听音乐,启示幼儿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从音乐的节奏的感受上,体会熊猫慢吞吞走路的样子。

  引导语:小朋友仔细听,谁来了?幼儿自由说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教师启发引导。

说课稿 篇3

  课前作业采用“任务诱导法”来实现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的目的。讲故事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想像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学生要讲述故事必定要先理解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会自主解决文中字词,疏通文意,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一、 情景导入:

  神话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西方有上帝创造世界,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

  导语设计根据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进入课堂氛围。

  二、展示资料:

  1、 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

  2、 教师补充说明共工和颛顼的相关资料,更进一步理解背景内容。

  三、初读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4、 学生齐读课文。

  5、 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四、拓展延伸:

  1、 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

  反面:

  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共工的人物形象,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人物,让学生能够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正确的、全面的看待事物。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讨论并归纳: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以下场景。

  共工与颛顼为帝之后,大怒,心中十分不甘,请描述共工发怒的 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

  (教学预设)

  共工心想:周为帝后之子,凭我的本能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 个奸诈的颛顼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 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撞在不周山上。

  此部分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方法,复习学过的`心理、神态、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方法。

  五、比较阅读

  你认为共工和夸父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神话人物的特点,更深的理解神话的特点。

  六、背诵课文。

  七、课堂小结:

  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八、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短小的神话故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了解神话,积累文言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锉削是钳工的一项基本的操作技能。本课题是在实习学生掌握锉削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锉削姿势和锉削的熟练程度,并掌握有关量具的使用和测量的技能,掌握长方体的加工方法。

  教学大纲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

  1、提高并熟练平面锉削的技能,达到一定的锉削精度。

  2、掌握游标卡尺的测量使用,并熟练用外卡钳对尺寸公差及尺寸差的测量技能。

  3、掌握刀口尺的使用。

  4、掌握用250mm(10英寸)细板锉锉削加工,表面粗糙度达到Ra≤3.2um。

  根据以上大纲要求,结合课题内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巩固锉削姿势,提高锉削熟练程度;

  2、正确使用量具,掌握测量方法;

  3、掌握长方体加工方法及加工精度。

  (二)教学重点--更多资料在

  相关量具的测量方法及技能,如何提高锉削的熟练程度;

  (三)教学难点

  长方体的精加工方法及测量尺寸的准确性。

  二、教材处理

  根据本课题的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1、组织教学;

  2、入门指导:操作要领讲解及操作难点演示。

  3、巡回指导:学生练习,针对操作中出现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4、结束指导:验收工件,并总结一天工作。

  三、教学方法

  教法:主要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教师重点在巡回指导中进行纠正。

  学法:学生通过操作练习,领导量具的测法技能和加工技巧。--更多资料在

  四、教学手段:讲解+示范操作

  五、教学时数:6小时

  六、教学环节

  1、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成品样件一件、实习卡片、10寸、8寸平锉若把,高度游标卡尺、游标卡尺、角尺、刀口尺、厚薄规格各10把。

  2、组织教学:5分钟

  清点人数,检查学生两穿一戴,检查出勤情况、宣布上课。

  3、入门指导:

  1)介绍相关工艺知识:

  ①游标卡尺的读法;

  ②游标卡尺测量尺寸的'方法;

  ③细板锉的握法,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2)简明工艺分析:

  ①加工线的划法及注意事项;

  ②加工顺序:粗锉→半精锉→精锉;

  ③如何达到尺寸、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要求;

  3)操作要领讲解:

  ① 加工垂直面,必须在平面、平行面加工好以后进行; ②如何用细锉精加工达到 Ra3.2粗糙度;

  ③操作姿势正确,两手用力方向、大小变化正确熟练。

  4)操作难点演示:

  ①细锉精加工方法;

  ② 工件中凸产生的原因:锉削力不平平衡;

  ③测量工件尺寸的准确性及注意事项。

  5)长方体加工步骤:

  ①检查工件是否有加工余量,确认基准面和加工面。

  ②划线:分别以A、B、C面为基准,划出28mm、68 mm、88 mm的尺寸平行线,四周都应划出,打上样冲眼。

  ③加工顺序:先粗精锉A的平行面:面1;再粗精锉B的平行面:面2;最后粗精锉C的平行面:面3

  粗锉加工:使用10寸锉刀进行锉削。它分两个阶段,单纯锉削阶段,锉削与测量结合运用阶段。

  粗加工时:使用8寸的细齿锉刀进行,精锉时,不断地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并注意表面粗糙度情况,使各项精度均符合图纸要求,即可完成。

  ④面2和面3的粗精加工与面1相同。

  ⑤全面精度复检:

  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6)有关工艺知识及注意事项:

  ①细锉精修法(重点演示)

  锉刀的握法;

  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锉法,结合演示左右手握法讲解;

  锉刀放置要轻,感觉贴平压力要小,速度稍慢,平行平回两次一看,不断测量,胸中有数。

  ②用细锉如何达到Ra3.2的粗糙度?

  涂粉笔灰(演示)

  清除锉刀齿内的铁屑(演示)

  ③ 锉削中产生平面中凸,怎样消除?

  产生原因,锉削力不平衡。

  消除方法:找出并使用锉刀的凸面段;

  在工件表面涂示剂;

  锉削时压力小,行程短。(演示)

  ④测量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a、检验游标卡尺;

  b、卡尺的测量爪及工件被测表面擦试干净;

  c、测量垂直度时锐边要倒棱,角尺、刀口尺测量时不要拖动; d、垫好钳口衬铁,以免工件表面损伤,出现凸凹不平现象。 ⑤安全文明要求:

  a、工具摆放整齐,量具要轻拿轻放;

  b、勿挥舞锉刀,防止脱柄伤人;

  c、锉屑应用毛刷清除,勿用嘴吹;

  d、工件夹牢防掉下伤人;

  ⑥本题的实习要求:

  a、工时:6小时;

  b、只使用10寸粗齿和8寸细齿平锉;

  c、粗锉时可采用交叉锉,精加工时采用顺向锉。

  ⑦本课题讲授完毕,抽查学生听课情况,抽查题目: a、加工工件分为几个加工步骤?

  b、测量工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c、怎样消除中凸现象。

  4、巡回指导:5小时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24课《月亮姐姐的新伙伴》。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人造卫星的作用,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通篇运用拟人手法可谓本文一大特色,如“月亮姐姐、地球妈妈、新伙伴”这些极富亲和力的词汇,化遥远的星空、无生命的物质为可见可闻可触摸的事物,读来亲切动人。而文中月亮姐姐和人造卫星那一番富有童趣的对话,深受儿童的喜爱,是训练孩子们有感情朗读的好材料。

  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转”;理解“伙伴、转播、新闻”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会……会……会……会……”说话。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情味;懂得人造卫星的作用,了解有关人造卫星的其它知识,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为什么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以上几个内容呢?

  我想:识字作为教学重点是由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决定的,二年级是识字量最大的一个年级。把能用“会……会……”的说话练习作为重点,是由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决定的,课文第三段出现了一个“会……会……会……会……”的句式,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句式,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积累建筑的材料。而把有感情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则是由课文内容决定的。课文用极富童趣的.语言介绍了人造卫星对人类的贡献,学生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感悟、理解、积累语言文字和它所负载的思想内涵,激发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了解人造卫星能为人类做哪些事情?这是根据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能力而确定的。

  说设计

  本课我打算用二教时完成。我在这二教时中是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呢?

  识字教学的任务我是这样完成的:

  我认为: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因此,二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不应平均使用力量,主要抓住那些音难、形难字、易错字,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本课10个生字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好“察、播、停”三个形难字,如“察”的中间部分就要借助演示、观察,重点书空。而多音字“转”字,不光两个读音同时在文中出现,还带有新笔划“竖折撇”,是本文生字教学的重点。“转”字的落实我作了以下设计:首先多媒体出示句子;月亮姐姐跟着地球妈妈,日日夜夜不停地转。要求学生正确朗读这句话,借助语境掌握“转”字的读音。接着多媒体动画演示: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借助形象让学生感知:当定义为某个物体绕着一个点转圈子时,它就读“zhuàn”。然后,我又用媒体出示“转播”一词,引导学生读准第三声,并组词,如“转身、转弯、转折”等。使学生明白:当表示改变方向这个意义时,就要用“zhuǎn”。这样使学生正确把握“转”这个多音字。最后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辅助书写,完成了“竖折撇”这个新笔划的教学。以上设计,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充分展示了知识的梳理过程,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人造卫星的作用呢?

  (一)借助填空,促进朗读。文中有一条主线,那就是月亮姐姐的两次说话:“你是谁?为什么飞上天?”“欢迎你,地球上来的新伙伴!”这两句话依次表现了月亮姐姐从“奇怪”到“高兴”的心理变化。怎样读出疑问和感叹的语气?光凭教师讲解技巧,肯定难以奏效。针对低段孩子“喜怒皆形于色”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以练代讲,让学生在“问”和“说”之前添加提示语,比如“高兴、惊奇、热情”等。借助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情感世界和个性特征,更准确地把握对话的情感内蕴和当时特定的交际气氛,朗读起来入情入境,饶有童趣。

  (二)借助朗读,促进理解。课文第三段是阅读和理解的重点段,也是认知的难点。为落实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五个层面地读:

  (1)初读,读通课文。“初读”务须充分,要使学生的读做到如朱熹所言,“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这样才能为感情朗读打好基础,为理解语言作好铺垫。

  (2)再读,汇报交流。在学生充分感受言语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自悟,并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借此触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一个整体的、笼统的语感。

  (3)精读,深入理解。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我作以下设计:首先,多媒体出示本段第一句:“我是一颗人造卫星,人们把我送上天。”“什么是人造卫星?人们为什么把我送上天?”这是学生认知上的空白,我借助一组人造卫星的图片和卫星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给学生建立鲜活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提问:“人们为什么要把人造卫星送上天呢?”引导学生理解朗读好第二句,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设计了这样的梯度训练:第一步:理解作用。学生自行朗读第二句,并用“人造卫星会——”来说话,从而使学生了解人造卫星有哪些作用。在学生兴趣盎然的谈话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说得准确、规范。第二步:进行复述。让学生用“人造卫星的本领真大,会——会——会——会——”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达到复述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三步:辅助理解。至此,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负载的信息的认知还只局限于浅层次,怎样扩充信息的深度?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份精心设计的资料。资料采用自述式的言语介绍通信卫星、侦察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勘探卫星的作用,不光贴近课文语言的特色,富有童趣;更负载了课文中言之不详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如资料中的开场白:“嗨!大家好,我们是人造卫星,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想了解我吗?”又如自我介绍:“我是一颗通信卫星,我能接收地面上的信息,再把这些信息转送到其他地方。如果你要收看精彩的电视节目,那就得请我帮忙了。”如此活泼的语言,必定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熟读材料后,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卫星,借助表演进行表述。这样的拓展,融朗读、理解、运用、说话为一体,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科学的魅力,拓宽知识的内涵,强化语感的品位,可谓一举多得。第四步:回归整体。以上设计,体现了“不会--会—更会”的学习过程,学生对人造卫星的作用必然了然于心,此时,教师相机引导,“现在,谁能来做做人造卫星,讲讲你的作用?”如此,大大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自然读得形象、读得自豪、读得动情。

  (4)诵读,习得语感。诵读是把语言材料内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比如分角色表演,又如复述故事……最终使学生轻松自如地跟着语感和作者走到一起,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言,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的程度。

  (5)泛读,延伸拓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当学生感于言而动于情,激起浓厚的探索的欲望时,我因势利导,向学生推荐了关于我国人造卫星研制和发射的相关儿童科普读物,并建议有余力的学生阅读有关天文知识的儿童科普读物,同时邀请常识老师做嘉宾,举行一次“宇宙的奥秘”语文活动课,从而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加深了学科间的融合,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以上设计,仅仅是我对本课教学的理想蓝图,实际教学中能否收到设想中的成效,应该跟着学生实际不断修改、不断探索。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文是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具体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当林肯成为美国总统时,那些上流社会的人,都有点尴尬,想要羞辱林肯。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写林肯面对参议员的嘲笑,以他出类拔萃的才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第六自然段写林肯坚定地反对国家分裂,领导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

  在这一课中,作者写得最多的是人物的语言。要想品读林肯,那么就势必抓住这几处对人物语言的刻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文本去感悟人物形象

  二、说教法

  1、紧扣题目

  以文章的题目《鞋匠的儿子》为着眼点,感悟林肯的人格魅力。林肯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而参议员又是以此来羞辱林肯,但林肯也是对“鞋匠的儿子”这一话题展开他精彩的演讲,使得“鞋匠的儿子”这一名词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即“平等”这一概念。

  2、抓住主线

  课文是一片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通常的写作手法是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细致描写。而本课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

  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讲辞进行研读感悟是重点,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层的内涵是关键,看似平淡普通的语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那朴实的话语,只有从中读出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神来,真正读出人物的`魅力所在。

  因此在教授时,层层推进,让学生抓住林肯的语言,逐句进行探讨。比如:三个“永远”,多次提及父亲与修鞋等。让学生对林肯有了实质性的了解,体会他深深地爱着父亲,深深地爱着人民,深深地爱着国家,不仅是鞋匠的儿子,还是美国人民的儿子,把林肯的平民思想与人格魅力完美统一起来。

  3、借助辅线

  刻画人物上,有时从侧面也能烘托处人物的形象。本课,参议员对林肯的态度发生戏剧性变化的线索“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也是文章的重点。

  在教授时,首先质疑:林肯究竟发表了怎样的演说,使得他们的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其次,通过参议员们逐步的态度变化的过程,使林肯这一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三、说学法

  1、以读促情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阅读和发展语言,那最佳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读,熟读。反复读,也就是说,课文“典范”是凭借,阅读实践是根本,以课文为凭借,以读书活动为根本的外部语文信息的加工内化过程。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读而不厌,读中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每次读都有新的体会,从而感受文章内在的思想。

  2、以思为重

  纯粹的以读为读不是重点,在朗读中应加入自己的思想。只有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对课文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应积极进行思考。比如:林肯三次语言中,都提到自己的父亲,并表示自己不如父亲。三次所说的是否都是一个意思,那这样又何必多次说明呢;他为什么不以鞋匠的儿子为耻呢?等问题。都是把握文章的重要问题,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真正意义上去理解林肯这一人物形象。

说课稿 篇7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伏道一中 梁金菊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

  教材第五、六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即便是在学科的知识考察当中,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常考点,因此,无论是在传统教材,还是新教材当中,杠杆这一节课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些杠杆的图标,让学生寻找他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明确有关杠杆的概念。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杠杆的知识对三类杠杆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认识什么是杠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杠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来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展示我国古代的舂和桔槔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

  (3)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4.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全过程,并体会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

  (一)思维基础:本节内容位于教材的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在以前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基本知识以及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们已经接触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对于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对于本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习惯。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知识储备: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

  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难点:

  (1)怎样找到杠杆的力臂;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三. 教学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体现两个理念。一是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希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用肯定、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二)、情景体验,抽象概念

  (三)、课中练习,突破难点

  (四)、趣味实验,引入问题

  (五)、合作讨论,探究实验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学方法:

  对于杠杆的概念,我让学生通过撬重物、拔钉子的小实验,来自己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出这些工具的共同点,从而得出杠杆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杠杆应用的实例,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并切实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是有趣有用的。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是一个难点,我们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当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相同时,动力的作用效果确不同,从而引出力臂的概念,在通过演示、图解来突破这个难点。分析、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是这节课的重点,按照研究自然科学的一般步骤,

  即一:发现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二:实验收集资料和数据;三: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和数据;四: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我采用“从引导提出问题---利用撬书包的活动实际体验---作出你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小组合作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数据间的规律并得出结论”的程序来组织教学,这样,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了探究能力。

  另外,还尽量营造出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

  作用,注重教学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

  (二)学法:

  本节课学生可以采取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发现学习法及讨论法等学习本节内容。观察归纳法主要用于杠杆概念的建立,实验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讨论法是学习讨论试验结果,发现学习法是发现生活中的杠杆及学习其内容。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征,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如何去观察实验,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请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作业: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架小杆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升华学习兴趣。

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以一把斧头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过程。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2、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段学生应在识字方面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初步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时,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根据新课标、本组训练重点、课后思考题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读通、读懂课文,明白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难点是: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3、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更有效地突破难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15个生字,弄懂“裸露”、“咆哮”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技能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

  2、通过“多读多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悟出课文蕴涵的道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取“激励性教学法”和“主体性教学法”。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鼓励,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正确而充分地鼓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能力的80%~90%。在教学中,我努力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了他们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具体体现在“我会听”、“我会读”、“我会想”、“我会写”、“我会说”五大方面。从听到说,实际上是知识的一个内化过程。会听但不一定会说,要想会说,就必须会读、会想。因此,我把这五个环节有机地揉和在一起进行训练,但每个环节又有所侧重。

  三、说教学过程

  我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从听入手,让学生自学自问、读通课文、初步读懂课文,为第二课时的精读、品读做好铺垫。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我会听

  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我抓住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声夺人:“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会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就要给你们讲个故事,看看谁听得最清楚,记住了老师讲的故事!”通过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训练了学生靠听获取信息的能力。由于三年级学生理解、概括能力有限,反馈的信息也许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但老师并不急于判断,而是及时给予鼓励。“同学们听得真认真,说得也不错,那怎样才能说得更好呢?”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

  2、音正形清、句顺文通——我会读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各自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策略。”因此,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提出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利用课后的拼音把它读准确,遇到难读的句子用笔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为了检查学生的朗读是否正确,我首先从生字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由于三年级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自学生字,我鼓励学生在课前主动识字,把学会了的字制成生字卡片,再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老师只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重点指导。如:平舌音“造”、翘舌音“柴”、后鼻音“洪”;笔画较复杂的字“盖、犁、黎”等。

  接着,我从课文中选出几个句子,稍做改动,以此来检查学生是否已读熟、读通课文:

  1)、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房子,变成了家具、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被当成柴烧掉了。

  2)、大雨一直下个不停。

  3)、什么都没有了——所有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斧头。

  细心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出示的句子与原文不同。“同学们读得真认真,那么课文是怎样写的呢?”我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再读课文。这样一来二去地读,培养了学生读书要细心、不多字、不落字、不换字,正确朗读的良好习惯,也能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体会感情做铺垫。

  新课标还指出,中年段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于是,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认熟了生字、读顺了课文,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此时,学生在先前听的过程中所获取的零散的信息变得完整、清晰,也为下一步的质疑问难做准备。

  3、边读边思、质疑问难——我会想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创新思维的前奏。我告诉学生不但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学会边读边划边思,并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我引导他们在没有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

  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有些问题呀,我们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就能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再请教小组同学。”而一些需要更深一步挖掘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则留到第二课时,通过老师引导点拨、小组讨论交流解决。

  4、会记善积、搭筑阶梯——我会写

  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本课时,我在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另外设计了一个环节——我会写。

  1)、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冒”字。注意字形:上宽下窄、上扁下长,日下两横不靠边、目中两横要均匀。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积累词汇

  学生靠边读边想读熟了课文,对语言文字有了初步的感悟。这时,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如:家家都有一把锋利的斧头。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可是,那个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进一步为听、说、读、写服务。

  5、汇报交流、真情表达——我会说

  学生通过听听、读读、想想、写写四个环节,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在初读中掌握了生字词。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设计了“我会说”的环节,说说自己课外搜集的有关环保的资料,说说学完课文后自己的感受。

  四、作业设计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于是我教给学生另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到课外去查找资料。“除了乱砍滥伐,你还见过哪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或现象呢?你知道这样做的危害吗?”请男生组成蓝天队、女生组成绿水队展开搜索竞赛,也可以用笔写写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自己的气愤、呼吁或建议等。自主选择作业:

  1、找一找我们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及其造成的后果。

  2、写一写心中的所思所想。

  在作业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经历了从学到做、从读到写、从课本到实践的语文学习过程。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特点

  A、《望月》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语文课本第十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六组是由三篇课文一个“练习”和“习作”组成。

  B、

  《望月》是一篇角度独特,构思新颖的写月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调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2.教学目标的确定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B、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C、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感受和反映世界。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分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4.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指导背诵全文。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投影机、幻灯片。

  二.教学思路

  1.教学方法:

  A、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理解重点句。

  B、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及形式多样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

  2.学生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宋祖英演唱的MTV—《望月》。通过视、听效果,创设情境,把学生巧妙地引入课文,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带着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自学要求。

  a、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b、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哪些问题。

  c、对不理解的问题做上记号,以便讨论。

  B、检查预习情况。

  a、交流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这一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通过自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b、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c、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段落。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C.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3.情境体验,学习第一段。

  A、出示一张“月光江景图”幻灯片。

  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所看到月光下的美丽江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B、指名读第一段,划出描写月光的句子,图文对照,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赏析比较:读了这些描写月光的句子,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呢?通过咬文嚼字,体会作者写月光运用拟人手法,以及按江面—江两岸的写作顺序。

  D、你还能想象出月光下的江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通过想象,丰富学生的情感。

  E、配乐朗读,指导背诵。

  4.作业

  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第二段

  A、自读课文,想想这段写了什么?

  B、你的印象中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找一找,划一划书中的句子。

  C、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D、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读懂的呢?

  E、分角色朗读*5—11,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配乐朗读,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体现孩子的天真、好学。

  F、指导读诗,并背诵。

  G、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它们滋润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无比舒畅。

  a、出示句子: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b、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H、联系生活,积累诗句。

  你还能背出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山的诗句或水的诗句吗?

  过渡:小外甥的爱幻想表现在哪?让我们继续学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三段

  A、请人读

  B、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小外甥的爱幻想你是从哪儿读懂?他的想象怎样?自由读、指名读,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原则。

  C、继续读课文,作者除了从小外甥的语言中看出他爱幻想,你还从其它地方读出了什么?让学生有感情读小外甥说话时动作,神情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D、分角色朗读。

  E、齐读第三段。

  过渡: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你们想不想随作者一起去幻想?闭上眼睛。)

  3、学习课文第四段

  A、引导学生想象。

  B、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

【说课稿】相关文章:

《师说》说课稿03-01

《桥》说课稿04-12

《画》说课稿05-23

《吆喝》说课稿06-05

《小池》说课稿04-06

《画》说课稿04-08

《歌声》说课稿03-26

物理说课稿03-27

《观潮》说课稿04-07

《背影》说课稿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