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手艺人李多艺美文

时间:2022-06-23 09:20:49 美文摘抄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乡村手艺人李多艺美文

  李多艺、本名草根,年方六十有五,个头不高,学得一身的手艺,会做篾匠、修自行车、修钟表……因此大家就送他一个外号,叫“多艺”。对这个名字,李草根不但不反感,反而喜欢,由此“多艺”这个名字也就叫开了,而草根这个名字反被大家淡忘了。

乡村手艺人李多艺美文

  当年的李多艺,算得上是当地的名人,十里八乡,只要提到李多艺这个名字,妇孺皆知。

  李多艺学手艺,起初其实是迫于无奈。他打小就不长个头,在同龄孩子中,始终是最矮小的那一个,长到十八岁时,体重不足百斤,身高只有157公分。

  在农村,十八岁称得上是壮劳力,每天能挣9到10个工分,而当年的李多艺由于个头小,体力不如人,每天只挣7个工分。这让他觉得很没面子。一个大男人,他不想让别人瞧不起。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学门手艺好。

  学什么手艺?这让他犯难了好几天。铁匠、木匠需要好体力,他显然不行。学理发,他不喜欢。学裁缝,自己个头小,腿短,踩缝纫机够呛。他左右为难、主意不定,父亲说:“就学篾匠”。他想了想,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一来自家有个外地亲戚(本地师傅一般不带本地徒弟)是篾匠,师傅好找;二来篾匠不像铁匠、木匠,需要好体力。而篾匠反要身体矮小(因为篾匠活大多是蹲着或弯着腰来完成)、手脚灵巧,对照自身条件也蛮符合。想到这,他觉得有点得意,原来矮小也有矮小的好处,关键是找对路子。

  事不宜迟、说干就干,第二天他跟着父亲提着两瓶白酒到了亲戚家。见了亲戚,父亲赶紧叫他喊姑父,草根甜甜地喊了一声姑父,姑父应了一声,脸上堆满笑意。进了姑父家,寒喧了一阵子,父亲便提到儿子拜师一事。姑父看了看草根,个头不高、人还机灵,觉得是学篾匠的好料,就满口答应了。

  李草根还真是块天生的“篾匠”坯子,头脑灵活,嘴巴又甜,人也勤快,加之师傅肯教,学起手艺来上路特快。一般要二年学会的活,他十七个月就学到了手。

  出师后的李草根回到了家乡,成了当地的一名篾匠。起初,只有一些修修补补的活请他去做,如那家挑谷的箩筐或筛米的筛子坏了,一时请不到篾匠,又要急用,才会想着去请他。尽管如此,他始终记着师傅的话:“手艺人要守本分,做就做好,让人满意。”慢慢地,乡亲们对他的为人、他的手艺都很认可,从此接的活也多了起来。先是附近的,后连十里八乡的都会来找他。请的人多了,自然就忙不过来,这时他会邀上生意清淡的何师傅跟他打个帮手。

  请他的人多,他的名气也开始大。熟人见了他,都会很客气地喊声李师傅或多艺师傅,没有人会叫他的姓名。他觉得很有面子,也觉得总算熬出了头,因此走起路来也会挺胸抬头。

  随着生意的红火,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除了日常开支,还有一定的积蓄,这时他想到是不是要买辆自行车。走村串户的,每天走路就得花上2个多小时,辛苦不说,时间浪费,现在也有这个条件,因此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一听就反对,他也不好再说什么。想想也是,一辆自行车160多元,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自己年纪也不小了,成家的事也该提到议事日程。所以父亲的反对不是没有道理。

  自行车的事只好暂时搁一搁,不过成家的事就不能含糊,父母催得紧,早点解决好让父母放心,李草根拿定了主意。

  李草根早有名气,给他提亲的自然是踏破门坎,见了几个,最终还是选中了小柳姑娘。

  他看上小柳姑娘,是觉得小柳姑娘不仅人漂亮、聪明,更看重的是贤淑、会过日子。小柳姑娘对他也有意,觉得他虽然个子矮,但人很聪明,又有手艺。认识一段时间后,便认了证、办了喜事。

  成家之后的李多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夫唱妇随,家庭和睦。贤淑的妻子看到丈夫跑来跑去够辛苦,有时到十里、八里外都是走来回,便动了恻隐之心。她觉得丈夫的确需要辆自行车,而且是当务之急。

  说起容易,做起难。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物资大多要凭票购买。她考虑再三,决定去求助在县供销社工作的表哥。求人的事,对要面子的她来说的确很为难。她也反复想了想,是不是表哥会给她面子。为了老公不那么辛苦,她还是决定一试,在表哥面前,她好话说尽,又软磨硬泡,表哥总算点头答应想想办法。

  一周之后,那位亲戚托人带来口信,说票已弄到,希望去取。得知票已弄到,李多艺当晚彻夜未眠。第二天,天一亮就往县城赶。取了票,买了车,又急匆匆往回赶。新买的车,还不会骑,只好推着。二十多里的路,推着车走了二个多小时,虽然劳累,但心里美滋滋。

  李多艺花了三天的时间,学会了骑车。有了车,每天出去也就不用那么赶早。出门时,妻子总会叮咛一句“骑车慢点”,他会顺口“嗯”的应上一声,就哼着小调骑车出门。

  骑着新车,行走在乡村路上,李多艺那个乐啊,别人无法体会。每到一个村庄或是有人的地方,他就会打起铃声。大家听多了,也就熟悉了这声音。只要听到“铃、铃、铃”的铃声一响,就知道是李多艺。

  李多艺骑着车每天来回跑,乡下的黄泥路坑坑洼洼不好走,车子破损得也快,不到一年,车子就时会出点毛病。车子坏了,苦于找不到人修,李多艺就买来了工具,自己动手鼓捣。久而久之,他的修车技术大有长进,补个轮胎、换个零件什么,完全没有问题。

  改革开放后,城乡发生的变化,让李多艺始料不及。他觉得生意大不如前。农村人以前晒谷都用竹垫,现在不同了,楼房上面的水泥平顶,房前房后的水泥地面,都是晒场。过去农村人用的篾器,现在也被其它产品所取代。生意是每况愈下,他隐隐感到了危机,觉得再硬撑下去不是个办法。思前想后,他要另起炉灶。

  在镇上街道的一个路边店,冒出了个“李氏修车行”,店主就是李多艺。起初大伙都不信,篾匠李多艺,怎么改弦易辙开起了修车行?见他的人觉得奇怪,问他为啥要改行,他只是敷衍一句:“生意难做”。

  东方不亮西方亮,小店开张后,生意还算不错,除了开销,一个月还能挣个二千多。李多艺暗暗窃喜,幸好自己留有一手,真像师傅说的“艺多不压人”。这时他又想到了老婆小柳,如果没有当年她托关系为我买车,也就不会去学修车这门手艺。想到这,李小艺放下手中活到商场买了一块布,他想好好犒劳一下老婆。

  日子好了,买自行车的也多了。他买车那时,十里八乡难找几辆,现在可不同,连村里过去穷得娶不起老婆的李二狗最近也买了个自行车。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李多艺感慨不已。

  车多了,可修车的却难找,镇上也只有他这家,生意自然火爆,李多艺似乎又找回了自己,成天乐呵呵的。

  为了扩大业务,李多艺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隔壁的店面也租了下来。人手不够,他就把老婆、儿子拉来打打下手,再招了一个徒弟。正当他干得风风火火的时候,镇上的修车铺一下子冒出了好几家。店多了,竟争就激烈,利润自然薄。有时为了争生意,保本也得做。

  生意难做,想不到李多艺当年说的这句话,现在又应验了。眼看生意一天天渗淡下去,李多艺心里堵得慌,为了解解闷,不会抽烟的李多艺竟然抽起了烟,有时还会与隔壁店老刘坐一坐。老刘是开副食店的,李多艺羡慕老刘,说“还是你的生意好做”老刘接话说:“都有难处,不过过去自行车是个稀罕物,可现在农村人都不稀罕了,说什么摩托车好”。不等老刘把话说完,李多艺就接过话茬“可他就不知道摩托车贵,尤其是年青人,宁肯走路,也不愿骑自行车,说骑个自行车没面子。”老刘又说:“城里满大街跑的都是小车,跟本看不到自行车,说什么自行车是用来锻炼身体的。”听了这话,李多艺就气;“小车有什么好,在城里那有自行车跑得快”。

  牢骚也好,不服也罢,但事实他又不得不要去面对。原来红红火火的自行车修理店大都关了门,没关门的也换上了“摩托车修理行”、“小车维修部”的招牌。风生水起的自行车修理行,在走过辉煌后,眼看就要落幕了,李多艺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演完了,该谢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