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路标的民族和跟着路标走的美文

时间:2022-06-21 10:36:59 美文摘抄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树立路标的民族和跟着路标走的美文

  生活?

树立路标的民族和跟着路标走的美文

  这种根本性命题,日本人相互之间会讨论吗?讨论这种问题的机会,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

  在文明的曙光期就产生了错位。

  在中国,人们对生活产生疑问,然后观察现实,和与自己一起生活的人就各种问题进行讨论,最终产生的成果,成就了中国众多的经典。

  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时期起,经两汉绚烂的王朝时代,到魏晋的分裂时期为止,中国留下了许多文献记录。而邻国日本却无声无息地存在着。

  魏晋时,使节频繁互通。日本当时还处于邪马台国时代,没有文字,除了口传之外没有其他的记录方法。

  因此大量的中国古典文献传入日本。

  本来需流泪流汗、说干唾沫才得出的结论,现在却唾手可得。日本人为获得结论所做的努力几乎为零。

  这不就是“百宝箱”吗?

  ——人类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一产生,便有如回音一般的回答:

  ——子曰:……

  不论老庄,还是墨、法、名、阴阳诸家,其学派内部都经历了长时间的辩论,辩论的精华才凝结成经典典籍。

  被记录下来的结论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被记录下来的过程。

  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仅仅是“结果”,“过程”则被忽略了。

  直到现在,日本是否曾在生存的终极意义上感到迷惑并深刻地烦恼过?不论在哪个历史转折期,日本人心里都乐观地认为:

  没关系。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跑进图书寮[ 日本古代保管图书、文献的部门。],赶紧查一下就好了。

  在图书寮找到合适的书,开始与书进行对话。

  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日本人“对话的对象不是人”,他们对话的对象是书,是跳过了过程的结论,也就是理念。

  连“遁世”都模式化的日本

  日本长期受中国这棵大树的荫护,在这棵大树的树叶都掉光之后,西欧这棵新的大树,又将浓绿的枝叶伸到日本头上。日本真是罕见的幸运的国家。

  不过,当然也不光都是好的影响。

  我曾以“中国的隐者”为题写过随笔。

  隐者——抛弃世俗生活的人的始祖,大概要算是伯夷、叔齐(传说中商末周初的圣人兄弟)。屈原[ 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悲剧性的诗人。]与其说是遁世,不如说是被流放。之后还有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隐居故里,过着农耕生活,贫病交加中死去。]、寒山、拾得[ 据说寒山与拾得是唐代的两位僧人,是否确有其人,不明。]承继隐者的系谱。

  与日本的隐者一比较,就能看出,日本隐者缺少像伯夷和叔齐那样饿死首阳山、像屈原那样跳汨罗河自杀的壮烈,即缺少一种震撼人心的气势。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不禁觉得日本的隐者很可怜。

  不论是西行[ 西行(1118—1190),日本平安末期的僧人,二十三岁出家,死于羁旅中,著有歌集《山家集》。]也好,鸭长明[ 鸭长明(1155—1216),日本镰仓时代的歌人,于日野外山结庵而居,著有《方丈记》。]也好,还是吉田兼好[ 吉田兼好(1282?—1350?),日本镰仓南北朝时代的歌人,著有《徒然草》。]也好,在日本的隐者面前,都有着足够多的榜样。当他们产生遁世的念头时,陶渊明、寒山、拾得等人就会浮现在他们的脑海。

  ——到底应该跟谁学?

  他们被敦促着进行选择。

  不知道陶渊明、寒山与拾得倒好,反倒是有了各种现成的模式,创造新的模式才变得困难。遁世似乎不需要独创性,但以自己独自开拓的方式生活,才能焕发出最强烈的个性。

  以西行为首的日本隐者缺乏气势的原因之一,就是面前这长长一份中国隐者的名单。

  树立“路标”的民族和跟着“路标”走的民族

  在科学技术的领域里,如果前人曾做过实验证明,对后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可是,在人的生活方式、艺术等领域,既成的模式多,反而不利。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些领域里最受尊重的是原创性。

  经常去图书寮调查外国的先例,这似乎成了日本人的一种姿态。

  明治维新时期,购入关于西欧文明的书籍,向各国派遣留学生,做了很多努力。

  太平洋战争后,民主主义啦,做东方的瑞士啦,日本学得不亦乐乎。

  ——那么,到底该往哪边走?

  停下脚步,想一会儿——最多做到想一会儿。因为身边,或是往前几步,就树着“路标”。

  可以说,中国人是一边走路一边树立“路标”的民族,日本人则是跟着“路标”走的民族。

  而且,中国是一群人一起走,包括以前从没打过照面的人,像猛犸象群那样集体行动。

  日本的队列人数则少得多,而且大家都像亲戚一样,互相知根知底。

  假设有这样两支性格各异的登山队,加上前面讲的“树立路标”和其他情况,各自登山时是怎样一幅光景,应该能想象出来。

  中国队会去走没有“路标”的路,经常迷路,有时还会回到起点,效率也就自然低了。

  “以心传心”是省略了过程的理念

  再加上中国队队员不时发泄不满,甚至发火叫嚷。说向右走,有人却偏要向左行。到底是向右还是向左,在路口上,要七嘴八舌展开一场争论。争论、说服工作做完了,才开始行动。

  决定好向右走,执行起来,有时会碰到断崖,不得不掉头返回。这时,带头的人和他的拥护者,会成为队员发泄愤怒的对象,甚至会被私刑处置。

  光是想一想,就是一支让人头疼的登山队。

  相比之下,由少数人组成的精锐部队日本队,循着前人走过的路,根本不会迷路。只要一直前进就行了。

  日本队在行进途中,没有争论向左还是向右的必要,到处可见详细的“路标”。

  因此日本人不爱大发议论,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一切都很顺利。

  性格也就变得单纯。

  不过,随之出现的是缺少韧性,因为很少遇见需要坚持到底的情况。碰到岔路口时,中国队内部发生争论,而日本队只要看看“路标”就行了。

  在精神发展史上,遇到重大转折点时,日本人一定会找“路标”请教。

  “路标”就是“结果”,省略了过程。“路标”告诉人们:总之,在这里要向左走。

  所谓“以心传心”,也省略了过程。

  而在过程中,说服是需要的。当结果已经出来时,过程就不受重视了。

【树立路标的民族和跟着路标走的美文】相关文章:

《跟着走》教案02-06

太阳的路美文06-23

一个跟着一个走教案09-29

生活和苟且美文06-22

开头和结尾美文06-23

这一路没有辜负美文06-23

一路走来美文(精选23篇)09-28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精选27篇)06-29

胖胖油条和豆腐西施美文06-23

被爱着和被赞美着的人美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