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28 09:59: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本课时经过实际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采用变序教学的方式,在学生纵向思维的基础上,实现思维的回流,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点,所有学生都能熟练地复述故事,采用变序教学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预期的教学目标基本得以实现;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的语汇积累量得到进一步增多,朗读能力和词句运用能力进一步增强。

  我精心设计的《七月的天山》一课教学设计可谓独出心裁,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上具有典型性。变序教学方式的.采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主化的学习环境,师生、生生共同探索、研究,使课堂变为一个一体化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是积极的、主动的、自发的,整个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学生主体的需要,教与学真正成了互动、统一的整体;变序教学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思维的回流使学生思维的抽象化变成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都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总之,这节课的设计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是教学设计中的精品。不过,通过整个教学设计看,目标的定位上尚需再考虑,一课时完成这么多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在下次的教学中我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再做进一步调整。另外由于本人在教学调控上没有充分发挥能力,本课时的教学时间略长,在时间调配上不太恰当。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天山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由于学生的假期外出旅游,因此他们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较多,同时课外书也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同时出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抓住关键词的.描写和使用,同时根据内容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摘记,同时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学生进行补充说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之后分述了作者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之后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这天做到了,不仅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必须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在初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走进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推荐给其他同学。安排这个环节,意在用这样一种比较轻松自然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

  教学中,遵循略读课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因为学生的预习做的较好,在我引导学生找出方位转换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游览的顺序,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是怎样一番景象时,学生已经弄清楚了课文大意。其次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待到走入文中的时候,让学生在“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去品读、积累语言。感受到作者能把写得这么美,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借鉴的地方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语言的准确性。的最后,那是作者面对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时候最直接的表达,请同学们换种表达来陈述,这里也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在训练的时候,我让学生模仿去说句子,学生能够较好的表达,并用上了本课的优美词句,我想,学生在提前预习中还是做了很多准备。

  教学这篇课文,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天山的美和作者对天山的赞美与热爱。学完本课,孩子们受益匪浅,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好词好句,并把本节课的学习用于学习和说话中,无形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我觉得在这堂课上,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我太急、我不想期待、我不富有激发学生的意识甚至是能力。我的学生不善于发言,这跟我太善于发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后,我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这个课堂的主体更突出,要懂得退让,要懂得期待,要懂得取舍,要懂得该出手时才出手。

  从一开始,从找出本文的'写作顺序开始,都是由我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步移景换,少不了的是牵牵绊绊。

  在“溪流”这一处的朗读中,我困惑了我有点想不通了:读着读着这句话,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高悬的山涧”、“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水居然会是“轻柔的哗哗声?”我引导范读了之后问什么声音?还是轻柔的哗哗声。怎么会这样?我问问题的方式不对头吗?此困难解,但求赐教。

  说到主体意识,我忽地意识到与其说是缺失,不如说是缺少一条主线,学生下不去,所有的问题、语言片段如同散落的珠子串不起。而我在课上忙着一颗颗地捡拾,忙着一颗颗地串联,不是吗?

  过多的把我备课中的东西生硬地塞给学生,以至于让自己都觉得很好笑,说话都很虚,实在是没有底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了让课顺利下来吧!诸如对偶的写作手法,诸如“漏”字的妙用。

  如何让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不应该仅仅是写在论文里的一句话,也不是在听报告时记录的一句话,也不是在所谓的公开课上才有的姿态,更应该是一种常态下的常态!

  借用一句古诗,结束今天的教学反思——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而我已然淹没在七月天山这一片高过马头的繁花之中了,那匹能带我走过花海,能让我浮游其上的马儿已然不知去向了。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一提起天山,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在那片古老的雪峰上,盛开着千年不遇的天山雪莲。 “天山”二字,已经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自然之花就绽放得越为浓烈。

  文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字词比比皆是,可谓字字珠玑,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对于这样的一篇美文,如何按照自读课文的要求只在一课时的时间内既解决大量的生字词,又让孩子们赏读品位文字,对于孩子们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能完成,还是要试试看。

  首先,我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将孩子们带入既定的教学情境: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既有高耸入云的山峰,也有波澜壮阔的大海,既有一马平川的草原,也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上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老人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了一遭,这节课,我们将来到西部,新疆的.天山。

  接下来,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对照拼音,将生字读准,将句子读通,较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读后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这篇课文的生字词颇多,如:矫健、断壁悬崖、饮马、绚烂、白皑皑,自由读,提读,教师带读,分组读。总算将生字词障碍扫清了。

  这篇课文的插图很小,而且不能充分地展现天山的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会,我进行了范读,要求学生心到、眼到、手到,边听边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把它们划下来。

  四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不太强,读完后我问学生作者在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举手的人竟然寥寥可数,无奈,我还是带领学生逐段找了一下。可能是我没有充分将学生带领到课文的意境中,大部分学生无精打采,个别学生孩子做小动作。现场气氛实在糟糕,令我十分沮丧。或许,还因为是下午的原因,孩子们都累了。

  想像教参上的教学预计那样带领孩子们赏析诸如“抛起水花”“银白的水链”之类的佳词妙句是不可能的了,教室里一时间成了我的独言堂。我自己也感到十分棘手,十分困惑,是不是好词好句一定要赏析一番才能内化到学生的脑子中去呢?我们的散文教学中有好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难道一定要把它表达出来吗?这样生硬地解剖,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硬着头皮终于把课文从头到尾过了一遍,让孩子们再读,边读边划下自己喜爱的语句。好了,读完了,全班进行交流,这时班级里的气氛突然活了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唯恐老师忽视了自己。趁热打铁,我问孩子们天山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有的说野花,它五彩斑斓,满山遍野;有的说塔松,密密麻麻的枝叶之间只能漏下斑斑点点的日光;有的说小溪,它清澈见底,藏有活泼可爱的小鱼……

  我再浓缩了一下,要求大家用一个字来形容七月的天山,孩子们异口同声:“美!”我说:“是啊,这单元里我们跟随作者们来到了风景旧曾谙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白银一般的————洞庭湖,有着奇异的石钟乳和石笋—————双龙洞,我们发现,我们的祖国可真是 ————美!”

  此时,下课的铃声响了。为了进一步学习文章中的佳词妙句,我要求学生们在课后摘抄《七月的天山》的好词好句,做一篇读书笔记。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由于广东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和摘记,并进行背诵交流。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9

  《七月的天山》里介绍了天山的雪峰、溪流、森林、野花,文章用清秀华美的句子展现了北国天山独特的美,这样的美文有利于通过朗读来抒发感情,学生也爱读这样的文章,可最开始学生能把文章读通读熟了,不能读出感情,那是我们远离了作者当时身处的情景与心绪,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看着这样的读书我不禁这样提示:“你曾有过站在花丛中的经历吗?看见满眼的花什么心情?”学生回忆着走在公园里到处都是菊花展的各种菊花间,站在田间耀眼的'大片油菜花中间,躺在满山的野花旁,学生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经历就容易走进天山深处的奇异的野花丛,那样艳丽而高大的野花丛我们哪里见过?这时脑海里便浮现天山野花图与自己曾经经历的野花图相对比,学生心中便涌现了从未有过的惊喜,心中有了情,有了感受,读起来就自然、抒情、陶醉、悠缓的多了。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

  前天的语文课上,我教学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我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了课文,接着,我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看来都有了结果。于是,我就组织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课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哪出了差错导致课上的这么不顺利?我思考可能是因为我首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备教材备得很细致,备学生却不够。《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而学生年龄小,接触到的自然景观不多,很难把文字符号转变成美丽的风景画面,读书也就不能深入,缺少个人体会和感悟。

  如果,我选择调动学生想象的教学方法,效果应该好一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一个画面与文字不断转化,就是学生一个感情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时,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然后通过放声朗读,读出对天山的独特感受。同时,将读书与说话自然融合,说一说对读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就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发表自己的理解,绘出最美的想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因此,备学生和备教材是同等重要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1

  一是“读”。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一样,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本事,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本事,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本事。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终教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一样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资料,目的是为帮忙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当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资料;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2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中的比较满意的地方:

  1。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2。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不足的地方: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程序上似乎顺理成章,从整体到部分,从读到写;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阅读,有品读赏析,有课后练笔,做到了读写结合。但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没有跳出教材这个圈子,对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练笔也只是比葫芦画瓢,没有拓展,没有创新,总之,觉得语文课上读写结合的效果不怎么明显。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3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出现略读课,形成了与精读课并重的基本课型。教学《七月的天山》,必须兼顾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

  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说一说七月的天山给我们总的印象。

  第二遍为默读,要求读出线索来。

  课文开头说“骑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关于“骑马上天山”的表述,这是明显的一条线索。划出表示课文明线的句子,然后读起来,读中理解段落的两层次构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条线索是隐伏的线索,课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写到了“水”,寻读这些写水的句子,体会这条隐伏的线索。

  第三遍为默读,读中想象画面,拉出教学线条:第二自然段侧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五自然段侧重写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钟左右)

  1.开展美点寻踪活动: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同学们自由发言。

  3.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

  课文的写景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课文的意境之美:在绚丽多彩的景物中,诗人骑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这是意境之美。

  课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临溪观水之际,雪水飞泻,涡流洄漩,鱼群清流,生机无限;作者的情,表现在打马穿林之时,翠林蜿蜒,重重叠叠,那么幽静;作者的情,表现在走马观花之中,花海无边,五彩缤纷,满心喜悦。这些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热爱与赞美,情景交融,十分动人。

  课文的线条之美:首先是写作线索明晰,“骑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贯穿全文;其次是游踪清晰,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记(16分钟左右)

  1.出示、比较几个比喻句:

  ①太阳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③(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④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先由学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较四个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静态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动态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自然段练习摘抄,指导学生梳理画面:

  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第三自然段:重点感受修饰语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4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此方面理解的信息比较多,课外书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

  3、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和摘记,并进行背诵交流。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

  新课标指出:“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我在本学期的语文课堂中,尝试让学生自己标画文章中自己认为优美、重要的词句,并在文字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和大家交流谈体会,从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学生的不言语,不思考,不倾听,都给我们的课堂造成一时的尴尬,造成进度的艰难和教学任务的完不成,也可以说直接造成教学效果的底下。为此,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并初见成效。

  如:《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要求学生,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文中语言优美,写作方法很值得仿写,所以在教学时,我先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让学生读熟练,读流利,然后再理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接着,我让学生理解体会,默读课文2——4段,圈出表示作者描写景物的词语,在思考它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并把自己的感受在相关的词句旁做简单批注。然后小组交流汇报。学生边自学,我边巡视。结果我返现,全班只有几个学生能正确思考,更别说在旁边学批注了。我灵机一动,何不现场手拿手的教呢?于是,我让学生停下来,看第二段,让学生标出这段一共几句话,第一句写的'是什么?这句好理解,直接写出了进入天上后感觉很凉爽。我说:“接着读第二句话。”这句写什么?学生说:“写的是雪峰。”我说:“是呀,这句话我读完后感觉作者写的很美。作者用双重比喻句,生动的写出了雪峰的白,因为云的影子映在雪山上就成了银灰色。再看第二句话,我读后知道这句话写的是溶化后的雪水,从两个“从”字和“飞泻”可以看出天上水势磅礴的气势,比喻句的运用又让我感觉到水飞流直下的美观,不由地想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现在你明白了怎么阅读了吗?就是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看作者的描写方法,从中你能读懂什么就写出你的心里话。这就是你的收货。“学生恍然大悟,马上进入阅读状态,边读边画边批注,一会儿就开始交流,脸上还充盈着喜悦。从学生的书上,从学生表情中,从学生的言谈中我看出来了学生学会了。所以,就让全班交流。学生谈出了从“鱼儿欢快地跳跃,清澈的水底”,可以看出天上水的清澈见底,充满生机。从“蜿蜒无尽”可以看出原始森林面积之大;从“密密、重重叠叠、漏等字词,可以看出树木生长茂盛,充满生机。从”满是、高过马头、花海“可以看出花的多,生长茂盛”等等。特别是郭晓迪从一个“浮”字,可以看出花儿多,长势好,人在花丛中,就是在海上漂浮。平时她很少发言,今天能谈的这么精彩,真出乎我的意料,我马上对她进行表演。就这样,学生的小手像雨后春笋般的举起,畅所欲言。学生的思维被打开,思想的灵动在课堂上展示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学生不是不会学,而是我平时缺少指导,没有真正授之以渔。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开启自己的智慧,是自己的课堂充满灵性。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何愁不提高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反思03-25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07-28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02-16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19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14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02-08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02-09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02-08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通用15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