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27 06:56: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在课的开始我打破以往复习连乘应用题的常规,而是联系实际以三年级准备组建数学活动小组这一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方案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充分采撷这些信息,并重新加以选择构建、归纳、处理、抽象出具有典型性与应用性的连除应用题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迫切希望了解的,更是探究本课应用题的起点。

  这种内驱力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实践的学习过程。在冷静的思考与激烈的碰撞中,随着这些源于生活、源于学生的问题一一解决,知识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

  教师联系实际让学生自已提出问题,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而且还创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相互争辩的氛围,培养了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中研究和探索的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了发展与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这个学期本人就《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上了一节全校的公开课,课后对本次课进行了细细思量,发现有成功之处,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灵活使用教材

  本课的知识点主要是解决“求百分率”问题。教材上的例题虽然也来源于生活,但“体育测试的达标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这节课,本人大胆地改编教材,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从学生上一次单元测验的及格率切入,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和有意义,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对于“达标率”的计算公式、以及达标率等百分率的计算是有比较公式化的规定的。那么教学过程中是否一定需要按照这一规定来做呢?本人细心钻研教材、教参之后对此也进行了改编。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结构出发,让学生明白“求百分率”实质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分之几”,这样即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锻炼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课件出示)的具体含义,学生通过说与听,调动了多种感官。再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公式,手脑并用,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三、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求出及格率,在理解百分率基础上总结出百分率的计算公式,然后学生列举生活常用的百分率并说出其含义,如“出勤率”“近视率”“优秀率”等等,并当场统计班级的“近视率”等问题,将数学融于解决问题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四、加强了德育教育

  如学生计算出“近视率”后,教育学生要保护好视力,科学用眼,常做眼保健操。

  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给学生流露自己观念的机会比较少。

  如在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我是以课件的形式直接出示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这一过程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百分率,能够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表扬、激励性的言语不多。

  三、整堂课虽然比较流畅,但是学生的练习不够,教学设计中的拓展延伸练习没能完成。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分数解决问题及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加强知识前后联系,着力问题的解决。在新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出示分数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再把题目中的分率改成百分数,让学生发现原来百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分数问题的解决思路完全相同,从而较好地达到了利用前后知识的联系来解决新知识的能力。

  2.着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训练。在教学中,虽然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但是总感到教学中缺少了一些训练,那就是还要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学生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很多题目都是通过画线段图来找具体数量所对应的分率或百分率进行解决问题,只要找到这样的一种关系,问题随之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在练习中,学生对于求相差的`分率的方法虽然能够掌握,但是对于单位1的量仍然有个别学生找不准,以致出现错误。

  改进之处:

  加强对问题类型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根据数学模型来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

  对应量÷单位1的量=分率(百分率)

  相差量÷单位1的量=相乘的分率(百分率)

  单位1的量×分率(百分率)=对应量

  对应量÷分率(百分率)=单位1的量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这节课是整册教材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难点,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

  成功的地方:首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的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所以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发现问题,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效果良好。

  其次:本节课在教学时,注重学习方法的优化,让学生说,并呈现出不同的说的方式,比如:个别说、小组讨论说、和同学一起说等,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有限,有些学生遇到问题感到无从入手,这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慢慢消化吸收。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许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结果的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第一个教学环节,完全放给学生,学生根据主体图,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提出了不同问题(有一步的,有两步的)。学生们积极动脑,思维活跃。在解决问题的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研究出了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即加减混合、带小括号。正是因为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把自己最原始的想法展现了出来。解决问题要体现出学生思维的个性,这一点特别重要,往往思维的火花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点,我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竞相展示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闪光点。例如:教学例1,有一个学生想出了16+13=29,“16”不是题中直接给出的条件,而是学生在心中将第一步计算出来的得数直接应用到了算式中,这时,其他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16是22-6得出的,而你在算式中没有表示出来,这样解答不行……通过其他学生的补充,这名学生很快修正了自己的问题。再如: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例1处理加减混合,例2处理连减和小括号。但今天,学生在解决木偶戏的过程中就想出了带小括号的解答方法,这在试讲的'过程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于是例1、例2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全部在例1中通过自学自悟理解、掌握了。

  此外,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的评价语言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6

  新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之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正是为了完成这一项目标而设计的。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习更接近生活。

  在本节课里,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定在“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对好动的低年级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使他们感到有趣是设计教学的前提。这节课我在教学引入方面采用了让学生看团体操表演的形式,学生都感到很有趣,有效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开了个好头。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团体操的表演的情景,是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个小圈有多少人”也就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是数学课堂得以延伸。

  二、注重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以问题为引导的探讨性学习模式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学生提出问题;第三步,组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第四步,回顾反思,并提出要继续探究的问题。在设计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春季运动会”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第三步,师生共同探讨如何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第四步,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并希望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教学例题时,我首先: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春季运动会正在热烈地进行着,你们看又在进行什么比赛?

  (2)观察收集,提出问题:

  ①独立观察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

  ②交流收集的有关信息:有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

  ③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探讨交流:

  ①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着重探讨书本提出的问题,确定第一步解决什么问题。

  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以用引算。

  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2、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的验证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二,也是本节课算用的第三次有机结合——以用明算理。我以为,这一结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当乘加、乘减式题出现之后,无论从顺序上还是直观上学生都觉得应该先算乘法,这一算法正确吗?尽管“先乘除、后加减”是人为规定的,但规定并非想当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背景下,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验证。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以用促算,深化算法。

  让计算与生活相伴,起到学为所用,是本节课设计中的第四次算用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为寻求算用结合的最佳结合点而尽力。主要是创设了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和同学们去参观一共去了多少人,用不同的方法数花的朵数。以及没有进行完的开放题,其意不在于简单的“用”,而在于巩固算法,进一步明白算理,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想的叙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说为什么的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的诉说,断断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他们说的话,这样耽误了时间,没进行完。在我预设时也过低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原本认为只有3-4种解决的方法,却出现了8、9种方法,很令我惊奇,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太棒了,如果我的教学设想在课前再多一点,这样会更好得把握时间,不至于使后面的开放题进行不完。课堂上任何事情都会发生,一切皆有可能。我庆幸我还年轻,而且赶在了好时候,周围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学校也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展示舞台。不足的方面太多了,自我的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还要不断学习,多读书,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尽可能多的吸收营养。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7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来解决归一、归总应用题。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成功之处:

  1、抓住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体会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找出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在例5中根据8吨水的水费是12、8元,可以得出每吨水的单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这两种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因此可以写成y/x=y/x的形式。而在例6中根据每包20本和18包,可以得出总本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因此可以写成xy=xy的'形式。

  2、理清思路,归纳概括解题步骤。在教学完两个例题之后,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比例来解决问题,步骤是怎样的。通过学生的归纳总结得出:一是解设未知数x。二是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三是列出比例式子形如:y/x=y/x(成正比例)xy=xy(成反比例)。四是解比例检验。

  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算术法掌握的较牢,有的学生不愿意接受用比例来解决问题,没有体会到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主要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2、个别学生没有掌握住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用y/x=y/x的形式,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用xy=xy的形式,导致不会列式子。

  再教设计:

  从学生出现的问题出发,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从根本上去解决学生的易错易混淆的问题。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8

  新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之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正是为了完成这一项目标而设计的。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习更接近生活。

  在本节课里,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定在“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对好动的低年级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使他们感到有趣是设计教学的前提。这节课我在教学引入方面采用了让学生看团体操表演的形式,学生都感到很有趣,有效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开了个好头。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团体操的表演的情景,是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个小圈有多少人”也就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是数学课堂得以延伸。

  二、注重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以问题为引导的探讨性学习模式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学生提出问题;第三步,组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第四步,回顾反思,并提出要继续探究的问题。在设计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春季运动会”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第三步,师生共同探讨如何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第四步,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并希望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教学例题时,我首先: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春季运动会正在热烈地进行着,你们看又在进行什么比赛?

  (2)观察收集,提出问题:①独立观察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②交流收集的有关信息:有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③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探讨交流:①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着重探讨书本提出的问题,确定第一步解决什么问题。②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a、每大圈有几人?60÷2=30(人)每个小圈有几人?30÷5=6(人)综合算式:60÷2÷5=69(人)b、2个大圈共有多少个小圈?5×2=10(个)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9(人)综合算式:60÷(2×5)=6(人)根据不同思考角度,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4)自我评价:在探索交流活动中,说、听、议做得如何?

  就这样,我把整个学习过程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不断的探究中,学会生活中的数学。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连除问题教学反思(精选14篇)11-03

《乘法和连除的简便算法》教学反思09-14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3-10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1-25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03-09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3-18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03-10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5篇03-10

《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教学反思03-02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