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21 11:24: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这次互听课我讲的是《梦想的力量》,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我略显仓促,有一种一直在赶的感觉。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良、有爱心。关键是梦想是如何实现的,但是自己没有很好地抓住,没有深究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一直想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所有教学内容,高潮即将来临又把它压下去,实在是一种遗憾!虽然文章语言朴实,但是蕴涵丰富的情感,学生多读不仅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读出感情,而且越读越有体会。如果我能在课堂上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就能更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学生才会真正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让他们明白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付出艰苦的劳动。特别是第六小节,也就是描写瑞恩克服重重困难自己做家务活挣钱这一节中,小瑞恩做了那么多事花了那么多时间足见他的耐心、坚强的意志。

  如果能让我重新上这一篇课文,我一定会多花时间让学生潜心阅读,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那么瑞恩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会更具有立体感,会打下更深的烙印。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

  5月14日上午,我上了《谈礼貌》的第一、二课时,现将两节课一起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好的方面:

  1、巧借文本结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本文的三件事例都是分总结构,都是“故事+总结句”,这三件事例是从不同角度全面指出学生该如何正确的礼貌待人。所以,在教学“问路”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读+画+找+读。即:读自然段→画总结句→(根据总结句中的关键词)找出故事中表现关键词的词句→(借助所画词句)有感情读。然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踩裙”、“刮脸”。这样一系列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2、利用文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作为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较多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要贯穿于日常教学中。所以,我在平时就很注重这方面的教学。在这两节课中,我从这些方面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解读课文总分总的结构、选择课文中的三件事例、在事例中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这些我都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2)一读书就动笔。在解读文本时,我都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画文中的关键词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书上画画关键词句、写写句式置换,写写近反义词。这是我一直都喜欢的一项教学方法。

  3、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苏教版课本中有些课文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或结构相同,或情感路线相同,或体裁相同。《谈礼貌》和《说勤奋》体裁相似,课题也相似。所以,一开始,我将两篇课文的题材和课题进行了比较,既复习了旧知,又明确了课文的主题是说理性的课文。

  二、不足之处:

  1、应该更好的利用文本,回到文本。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恰当”这个词能去掉吗?为什么?怎样才是“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了一些,但都不是很到位,于是我就直接告诉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其实课文中的“刮脸”事例,周总理对朱师傅说的一番话,不正是对“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的最好解读吗?我应该回到课文,让学生读读周总理的话,这样理解“恰当使用礼貌语言”,既利用了文本,又让学习文本有一个整体回顾。

  2、有些教学环节过于急躁。在提问学生一个问题后,我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

  3、我上的这两节课是第一、二课时。扫清生字读音,应该是一上课在初读时完成。可我却在教学事例“问路”时,才来强调“校场”“校”的音、“离镫”“镫”的音和义。

  4、细节上应该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有效。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了一定的解读,学生的理解也比较到位,但我没有让学生背诵这一段。这一段既是课文的中心段,又对古训进行了清晰地解释,我应该在学习后马上叫学生试背诵,马上将所理解的巩固下来,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有效。

  5、学会“偷懒”。有时作为教师可以适当地学会偷懒(这是我的指导老师伍校长教的)。比如板书课题之类的。课题中的“貌”,我在书写中强调了字型和偏旁。但如果能让学生自己上台来写写或在书上写写,效果会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更有效。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新的一节课《因数》,对于《因数》来说是孩子们第一册接触的知识,但是对于因数这个词来说,孩子们也并不陌生,因为在乘法算式中已经有了因数的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对于本节课来说自己有如下的感受:

  一、初步感知,数形结合让学生形成表象

  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通过课本上飞机图的情景图让学生看图列算式,并且用现在自己五年级的思维来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一环节对于学生列式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列出算是,然后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在此环节的设计上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又借助 “形”与“数”的`关系,为接下来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的分化了难点,让学生很轻松的接受了知识的形成。

  二、自主探究以邻为师

  在学生知道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上,接下来出示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找18的所有的因数。为了能够更好的、全面的找到18的所有因数,让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来完成。通过教学发现学生的合作能力很强,能够用数学语言来准确的表述,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的找到、找全18的所有的因数。

  三、在练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 最后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先让学生说说有关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的一些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不是单独存在的, 是相互已存的,必须要说清楚是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通过教学来看学生掌握的还算可以。接着出示了让学生找不同数的因数,在这个环节的设计用了不同 的形式,比如:找朋友,你来说我来做,比一比说最快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很感兴趣,激情很好课堂气氛热烈,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 验到学习的快乐。

  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上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虽然自己也知道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引导着和合作者,可是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

  如在教学找18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4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前次提问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采用“追问”方式,沟通“体和面”之间的关系。有效的“追问”,让课堂上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找出长方体展开图与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关系,将长方体和展开图向对应的部分涂上颜色;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个边之间的关系,填写展开图各个边的长,教学至此,我没有马上进入到下一环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中,而是“追问明理”:

  追问:老师把展开图形又折叠成了长方体你还能找到每个面对应的数据吗?你能找到右面对应的数据吗?

  生:3和7,3是右面的宽,7是右面的长。

  生:(补充)3既是右面的宽也是这个长方体的高。

  师:多聪明呀,用了一个关联词“既……又……”表示出这个3的双重身份:对于右面它是宽,对于长方体它是高。

  【评析: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追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互相补充加深学生对“体和面”的理解】

  追问:你能找到长方体的下面所对应的数据吗?(全班学生都跃跃欲试)

  生:3和5,5是下面的长,3是下面的宽。

  【评析:接下来的追问,调动的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不约而同的积极寻找答案。】

  追问:长方体左面的对应的数据又是什么?

  生:3和7,7是左面的长,3是左面的宽。

  生:(补充)长方体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因此左面的数据和右面的数据应该是一样的。

  【评析: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通过互相启发,得出越来越简便的判断方法。】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先从“体”到“面”,接着通过有效的“追问”,让学生再从“面”回到“体”,这样学生经历了“体——面——体”的转化过程,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之,“追问”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追问不在于多,在于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智力劳动的乐趣。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思考着、发展着的主体,并互相影响着,数学课堂因“追问”而精彩纷呈。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

  《春雨蒙蒙地下》这首歌曲的曲调既抒情又形象,其中运用了具有动感的多种切分节奏和弱起节奏,使旋律更加舒情优美,两声部三度音程的运用加强了春雨和声的效果,很好地体现了春雨的美。在教这首歌曲之前,我想:学生唱这首歌一定会很好听。教过之后,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左思右想,难道是导入时没引导好,学生没能进入歌曲情境?原先的导入是这样的:春天里的“春光明媚”是一种天气的现象,天气不可能是永远“春光明媚”的日子。

  于是我重新设计了“导入”,苏霍姆林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创设“春天”这一情景,提供给学生具体生动可联想的音乐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因此我将关于春天的各种自然景观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在黑板上画了柳枝、春雨、小草、小鸟、小花等,并配上《渴望春天》的音乐,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被山明水秀的大自然昂扬旺盛的生机所吸引,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上课开始,我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了,大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朵朵鲜花竞相开放,这一切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通过亲切的话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再配合多媒体动画,自然过渡到让学生欣赏春雨,使学生被绵绵的春雨所吸引。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有关春雨的小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诗句,学生完全沉浸在春雨的意境中,这时让学生说春雨的感觉,便不知不觉引入了新课,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从而为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践之后,我觉得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歌唱时也更富有感情。但不足的是,这样的导入所占的时间稍多了一点,以至于后面的歌曲教学显得有点参促。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6

  本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思想性很强的课文,所以在本科的教学中以情感体验为切入口,接近学生的心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活积累,感受情感。

  积累是体验的先决条件。小语课文,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语言生动,惟妙惟肖,教师可唤起学生回忆,以学生以往已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诱发学生真切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去领略文中表露的感情。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印象中花园的情景。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发言。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诱发了他们的原有体验。在此基础上去学课文,学生们就更容易走近文本,理解接受文本内容。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的第一钟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之谈。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设置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知识。如引入部分以一组花园的对比演示,设置学习的悬念,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贝尔太太落寞、孤寂的心情的教学中,以一幅“荒芜的花园”的影像,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寻找花园变化、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情感,使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可能。

  三、角色转换,体验情感。

  角色转换亦即让学生担当、扮演阅读文本中的某一角色,以我身置换他身,以心换心,直接化身为文本中的人物并践履其情感过程。在教学进入尾声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地生成了一个问题,如若是你面对这样一个荒芜的花园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回想着昔日的热闹,那份寂寞、孤单、惋惜之情更是油然而生,你能试着体会贝尔太太的心情读读这节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这种角色进入所获得的体验更丰富,更确切。

  四、诱发想象,强化情感。

  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有了想象,才会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阅读。它与情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相生相随,相互作用,相互统一。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贝尔太太心情变化的原因,设计这样一组填空:贝尔太太看着花园内忘乎所以的游客,想:xx;面对杂草丛生、毒蛇横行的花园,贝尔太太常常自言自语的说:xx。通过想象,学生们认识到了只有让快乐与别人共享,才能更快乐。由此,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强化,课文反映的价值取向也得到了挖掘,而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则将深刻地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本次仿写儿童诗教案的回顾拓展多数学生都能按照要求进行练习巩固。这次交流平台的重点是"名著中的人物"。前面已述,让学生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从而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交流平台"紧扣这一教学目标,在学生具体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回顾、总结所感所悟。指导学生交流时,是要引导学生把人物形象说生动。课文作者把人物形象写得很生动,学生说时,要尽可能说生动,千万不要仅用几个孤零零的承前启后形式的成语词语概括一下就算了。还要要适时小结和拓展。本次词语盘点学生都能听写过关。日积月累的歇后语学生很感兴趣,而且从课外找了很多丰富可课外知识。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8

  《分数混合运算(一)》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下面结合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优点:

  1、充分利用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问题情境改为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特色团队作为学习素材,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关注学生的学情

  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注重对学生的课堂生成的及时捕捉和对比反馈,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进一步体会分数连乘、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注意格式的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重视数学的体验发展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应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4、能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与交流,鼓励学生在尝试、交流中学会分数连乘、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及其方法,体会一次性约分可使计算相对简便。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

  不足:

  1、教师放手不够,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和充分表达的时间,更好地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在教学中对电脑操作不熟练,所以造成一些时间的浪费,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也影响了老师的情绪。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9

  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以读为本,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感情,熟读背诵。在自读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思考;自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过程。本节课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精彩及高潮部分在于对文中人物鲁肃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说:“从鲁肃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觉得鲁肃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诸葛亮不就是看准了他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吗?”有一男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尽忠于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针对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我没有急于分析,此时我问他们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学生均说喜欢诸葛亮,并谈了原因。此时借机我说:“大敌当前,多么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然而,周瑜却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愿意,此时再分析鲁肃人物特点水到渠成。

  整节课缺陷在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太强,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提高,以后力争在课内外多加强训练,多组织一些有关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0

  《刷子李》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向我们刻画了几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本课选自冯骥才的民间世人轶事集《俗世奇人》,他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无人可比。本文生动有趣,幽默风趣,故事一波三折,人物形象富有传奇色彩。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这篇课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

  师傅引领明方向

  在严师蒋铭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基本教学流程是“自学——交流——拓展(积累)”。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组织教学:

  1.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课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自读课文,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行朗读课文,在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刷子李”的奇表现在哪里?谁还能从课文中感受刷子李之奇等问题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阅读,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通过朗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阅读水平。

  2.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引导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采用了直接描写“刷子李”刷墙的的情景(刷墙时的动作美)。让学生尽情地品读,边读边想象情景:刷墙时的动作好似跳舞,刷墙时发出的声音好似乐曲,完成的作品好似一面天衣无缝的屏障等。学生通过动作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感受“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直观地了解了可以怎样突出技艺高超。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刷子李的徒弟检查黑衣服并发现小白点这种一波三折的侧面描写烘托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文采用的就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拓展:推荐学生读本文相似的文章,如《泥人张》、《快手刘》等,也可课外阅读《俗世奇人》,增加语言积累。

  同课异构炼身手

  能和陆国伦老师一起比武,我感到万分荣幸。综观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这里陆国伦老师和我的课将以A案和B案以示区分),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相同点:

  1.在“单元整组主题教学”模式下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

  “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是“单元整组主题教学”的流程。“整体感知”指的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上的“单元导读课”。导读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站在整体角度上充分感知整个单元的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做好学习计划,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两个教案的设计中都谈到了导读课,也体现了对导读课上让学生完成的查资料任务做了检查和落实;在单元整组主题教学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作家笔下的人”这一单元主题的教学,很好地把握了单元各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确定略读课文在整个单元教学中的地位,体现略读特色

  两堂课,很好地把握住了略读课的定位和教学特点,突出了运用学法的训练。如A和B案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导入课文的学习,既检查了导读课前布置的任务,又直观地了解了“粉刷”这一行当,为理解刷子李的职业和后面的练笔做了很好的铺垫,真是一举数得。两案中都有练笔的训练设计,而巩固迁移写法是略读课文的一大重要功能。两堂课,都注意了略读课教学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避免了精读课的线性设计,给学生留下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

  3.以教材为拓展点考虑了阅读拓展,注重了阅读的积累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阅读的拓展功能。以教材为拓展点,一篇带多篇,或一点带一篇,内引外联,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训练。两位老师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都进行了由课内到课外的阅读设计。

  A、B案中同中存异,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同是“单元整组主题教学”的教学模式。A案在单元导读课上只引导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的准备。而B案却让学生上网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粉刷的工作,着重了解其工作特色。

  第二,同是“板块式教学”。A案设计了“动作之奇”,“规矩之奇”和“效果之奇”三个板块来理解课文内容。而B案从刷子李“技艺之奇”和“规矩之奇”以及曹小三“内心世界”来展开教学。

  第三,同是“学法迁移,练习表达”。A案除了练习写曹小三的心理,还设计了对刷子李的赞美,以此升华对刷子李的敬佩之情;B案则练习了写曹小三的心理。

  A、B两案均有值得优化的地方。如,A案在资料整理与交流上要加强,可能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家冯骥才为抢救天津的历史文化所做出的努力,来提高课堂教

  学的深度和广度。B案在朗读方面要加强。因为略读课教学还应把握“整体求略”、“部分求精”的指导思想。虽然要略逐词逐段的`分析,但不略重点难点的品读。

  课后反思忆收获

  回顾整个课堂,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虽然我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但在评价中不免有些流于形式,如评价的不够新颖,不能针对个体进行准确评价。今后要加强评价的新颖性和准确性的训练,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再者,要进行写作方法的归纳时,可尝试让学生试着用这种方法口头作文,做到现学现用。此外,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津味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

  一堂课进行了三次试教,一次次解读文本,一次次修改教案,一次次交流探讨——这样的授课经历,我如今想来实属难得。看到这篇课文时,我很茫然。略读课文该怎么上?师傅教我,光看别人的教案是不行的,更多的得自己去

  品语言文字:多去读读课文,很多自己不懂的地方恰恰也是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于是我捧起书本仔仔细细读起来,本指望能读出点“人所未见、人所未发”之类的独门秘笈来,可惜,我的脑中一片空白。不过既然没有出彩点,倒是踏踏实实上的好。《大学》开篇就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想备课要有得,心定是必须,我再重新读,边读边把自己的体会简单写下,并将想教给学生的知识都记录下来。撂下书本,转而又去寻找关于他人评鉴该课文的各种文字。经过几番整理,第一份教案成形了。我把自己不成熟的教案,先与师傅交流,她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启发我整理教学板块,拉出一条线来组织教学内容。晚上,我又重新整理了一次教案。

  第一次,在504班进行了试教,徐国勤老师和周颖老师,给我提了很宝贵的意见。她们告诉我,语文的语言一定要美,衔接要自然。于是从头到尾我对所有语言进行了翻修。备课间,近乎是每时每刻都在想教案,那个刷子李到底奇在哪里?吃饭想,睡觉想,骑车想,走路想。而后几个晚上,我常常做梦,梦见自己也与刷子李一起在刷墙,痴痴地笑了。一时惊醒,顿觉奇妙,恍恍睡去,又觉眼前刷子悠然划过,那刷子李刷过的墙面,如同升天一般美。

  第二次,我在505班又上了这节课,这次师傅、郑静老师、沈秋凤老师和胡丽美老师都来听课了。说自己一点也不紧张,那是骗人的。刚开始上课就忘了一个环节,心里一下着急,还好后来说出来了,这是我傻人有傻福。在前半节课我很享受课堂,也尽情地带动学生演绎自己的阅读情感,但后半节课与学生的互动就不多了。这节课上,我遭遇了出乎意料的生成,学生提到了我所想不到的知识点,幸而自己准备较为充分,有效地应对了课堂生成。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但是,师傅告诉我还有许多地方要好好琢磨。课后,老师们给我的建议更让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学生理解刷子李技艺高超。但是怎样让学生内心的这种情感激发出来呢?这就需要朗读,指名读、合作读、齐读,各种形式的读,以读感悟,以读促情。此外,图片、音乐作为辅助工具都要根据课文需要,物尽其用。另有,体会关键语句的情感需要层层递进,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两堂课下来,有种灵魂抽离身体的感觉,自己似乎有了选择性过滤声音的特异功能,无论外界多吵,我也能留在自己的安静世界里,只想我的课。当然这种感觉伴随着疲惫,趁周末好好调整下状态。

  我又要在504班上这节课了。这次我设计的教案与前两次大不相同,完全由学生去品味语言文字,不知道上课后的感觉会如何,当时自己充满期待。第三次,我在504班又上了这节课,整个课堂气氛很沉闷,我挺难过的。师傅给我提了很中肯的建议:词语环节及时抓住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评价语与过渡语,更自然,更有带动性些。一天中午,和胡老师和沈老师交流。她们给我提出了建议:课堂的连贯性可以靠过渡语来解决。这让我很受启发。之前去参加培训,潘小英老师和穆洪英老师告诉我,上课的连贯性还要加强,可以列一列提纲。平时,与周老师和汤老师交流,她们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发现这份教案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苦苦思索后,我终于找出了问题之所在:环节与环节间的联系不紧密;学情预设不到位。我把教案又重新修改了一遍。正式上课前,师傅要去培训,还在百忙之中,与我交流这堂课。上课前,师傅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告诉我:小清,胆子大点。我恍然有了一种上课的动力。上课的时候,师傅就在后面坐镇,我有种“大着胆子去干”的感觉。上好课后,钱亮老师告诉我:你的师父在后面比你还着急。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与自豪,我为有这么一位严师而感到骄傲!

  这节课上完,我的内心特别感慨,想写一写这次备课的感受时,我就开始整理这节课我所准备的材料。厚厚的一叠打印稿,好几个压缩包、文件夹,几本教参书,出现在了我的面前。我惊叹:这么多。一个普通的新教师在准备一节课时,要准备这些资料,那长期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呢?当我看到办公室的汤老师在准备一节思品课时的用心与付出,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佩。不仅是这件事情,我在办公室和老师们的相处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与钦佩。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教育学生时包容与理解的话语;他们与家长谈心时流露的对学生的真心;他们迟迟不下班在准备明天的教学任务的情景,这些都深深地刻在我脑海里。我想,每个人都有懈怠的时候,我也不例外。但看到老师们的兢兢业业,我想我要更加努力地在师傅们的引领下尽快成长,做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努力前行的道路上,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一份尊重与理解。而在这些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豁达与勤勉。

  这就是我备课的前前后后,我知道,我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也能做得更好!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先复习梯形的有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其中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1、出示梯形请学生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然后请学生想一想: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方法?带领学生回顾以前知识,(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然后教师启发:我们能否也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探讨。本环节的设计,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的类比迁移,用循序渐进的启发性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为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究、研讨,促进知识方法的有效迁移创造条件。

  2、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我先课件显示操作提纲:

  1、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

  2、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怎样拼的?

  3、你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防止出现学生不知道做什么的现象。然后学生示范拼图,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于学生操作的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因此未出现异常现象,学生都兴奋地说拼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了加深学生对书本图示的理解,我故意剪了两个完全相等的任意梯形,结果问题就出现了,一名学生没有按照书本上的拼法,结果自然没有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都感到惊讶。我见时机成熟,叫学生再打开书本,仔细观察书上的拼法,使学生明确拼的步骤:即先要重合,再向左旋转,最后沿着梯形的一条边向上平移,直至两条底成一条直线,才能拼成。学生这才明白过来。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都明确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接下来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请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找关系,先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底之间的关系,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是梯形上底和下底之和,再找出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关系,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高,然后得出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即梯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字母公式。

  本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了相应的填空题,使研究的要求清楚,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有效、有序地进行思维。

  (二)学以致用。

  在例题的教学中,由于有前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我没有花很多的精力,而是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练习的设计中,我也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学生中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列式,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从而杜绝错误现象。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得饱,我又布置了一些拓展题。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得出梯形面积的推导公式。(用一个梯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本堂课能以全体学生为本,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有了较大的更新。通过让学生操作、思考、观察、讨论、说理、计算、看书和概括等多种形式,注意了变教师讲授为研究交流,变灌输为引导,较好地处理了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良好素质。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2

  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并画图表示一些特殊数学问题的过程。

  2、能画图表示事物中的数量关系,能解决一些特殊的数学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着让学生在数学的乐园里遨游,体验用图描述事物的直观性,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画图来分析和解决。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现在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举:

  1、给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学习联系密切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很快溶入探索、思考过程。

  2、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如:蓝色部分表示那些同学?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等等

  3、教学重点突出并注重学生表达的完整性、精确性。

  4、注重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使学生自然地得到一些性质、定理。如出示了条形统计图后呈现扇形统计图,学生很容易地归纳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败笔之处:

  1、评价机制不够。虽然整堂课气氛不错,但学生回答问题的闪亮点不出色。教师没有把握住学生的课堂生成。

  2、小组活动中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3、学生对统计知识掌握的不够到位,虽然本节课同学们一反课改以前的.静而是勇敢的动起来。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媒体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本节课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比较成功,体现了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兴趣,时效性更强。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在拓宽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方面还要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3

  百分数应用题是在学生学完了分数应用题后进行学习的。型跟分数应用题的类型一样,有三种:一、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月我当家的教学内容恰好是重点学习第三种类型然后是三种类型的巩固练习。

  教学中,我认为学生有了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应该很容易。所以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具体做法是给他们一个月的支出统计表,表内的数据不完整,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表内的有关数据进行尝试解决问题。结果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乘除法算式乱用,根本不知如何去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这也暴露出学生的分数应用题学得不扎实。

  由此我产生一个困惑:传统的分数应用题教学注重向学生分析单位“1”告诉学生已知单位“1”用什么法,未知单位“1”用什么法,这样学生头脑很清楚。而北师大版教材注重学生用方程解题,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喜欢用算术方法解题,嫌方程麻烦,这样一来,我在课堂中是不是应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呢?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来安排材料。教学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是这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

  读通顺课文是首要达到的目标,我仍然采用以往学生喜欢的方式检查读课文,照顾后进生,在指名读和自由读之后,基本达成读通顺这个目标。我顺势往下,让学生找出概括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的`排比句子,通过引读的方式让学生内化,再做仿写练习来掌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在一来一回之后,后进生也能有模有样的说出火星和地球相似的地方,再读一遍作为巩固,有些学生甚至已经能背下来了。

  在接下去的教学过程中,我仍以引读的方式开展教学。为了体会文章运用的设问这种表达方法,特意设计我提问学生找答案的环节,让学生在找、读的过程中既读懂内容又体会文章表达方式。在第二次出现设问的地方,我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先问学生再答。从大家的反映中得知,他们已经领悟到设问这种修辞方法。

  课后反思感觉一些不足,如果在课文总结时能总结出本文所运用了的表达方法就更好的帮学生做个总结,为以后学习也能做个铺垫。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品味晏子回击楚王的话”。在教学中,晏子的争辩如果仅仅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效果肯定很差;而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争论,就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顿时就活跃起来了。我尽量让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去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就使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

  本文记叙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读晏子的语言,让学生透过文字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分析,再结合他们的神态动作,使学生懂得了:楚王是多么目空一切、傲慢无礼,而晏子的沉着冷静和聪明才智又是那么令人拍手称快。对这些精彩的句子,我让学生表情朗读,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还拍手称快,拍案叫绝。同时,对楚王有了愤恨之感,以至于分角色朗读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不愿当楚王了。特别是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如雨,拂袖成云、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可以改成四字词语,你根据这篇课文还可以联想到哪些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05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3-19

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学反思03-1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11

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教学反思04-19

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反思04-21

五年级下册刷子李教学反思04-28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08

五年级下册语文《示儿》教学反思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