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7 16:34: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猫》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猫》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猫》教学反思(汇编15篇)

《猫》教学反思1

  10月25日,我有幸聘为20xx年xx县“国培计划”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实践性教师培训观摩课执教教师,我上的是初中语文《猫》。我因为公开课的经验不足,缺乏自信导致紧张过度,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现就自己执教的《猫》这一课做深入剖析。

  首先,教学设计的能力弱,教学理念陈旧。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握不准示范课的要点,区分不清该阐述的内容范围的宽度和广度。例如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我不知道是为了考试而介绍简单要点,还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详实阐述,因而在矛盾之中,让学生拓展了知识,致使实际的教学在此出现了费时过多的情况。

  其次,教学设计不断更改,想法太多,导致课堂上的问题的出现。

  因为平时自己极少主动上公开课,但喜欢学习像其他教师学习,也因此否定了自我,只听从他人的建议而忘记了自己的思想,致使自己上课时是表演别人的东西,而忘记自己思想的存在,让自己在教学中没有了自己。《猫》这篇文章的篇幅过长,我的设计是将两节课的内容紧缩为一节来展现,但后来采取他人的建议更改分为两课时来上,因此导致上课时写作特点这一重点知识完全可以理清,却改为下一节课的内容,导致这节课的重点不突出。

  再次,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到位。

  这次执教的班级七(1)班的学生的阅读水平很高,与我所教班级的.阅读水平相差很多,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偏向简单,当要求交流的问题,该班学生不用交流、不用阅读课文就解答出来了,虽然我也极力要求他们先讨论,但这个交流的教学环节形同虚设,也失去了语文教学课堂的内涵。

  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我感谢这一次的活动,让我清楚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接下来,我急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多找机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上语文公开课的水平;同时加大阅读先进教育理论书籍的力度,扎实语文的教学功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猫》教学反思2

  《活了100万次的猫》是一篇经典绘本,是一本在日本被赞誉为“被大人和孩子爱戴、超越了世代的图画书”,这是一部有关生命意义的伟大寓言。“描写了生与死、以及爱,读了一百万次也不会厌倦的永远的名作。”猫的过去,也就是它的前半生,是一个不死身,死了一百万次又活了一百万次,尽管生命在一次次轮回——先是国王的一只猫,然后又分别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婆和小女孩的一只猫,但它却活得浑浑噩噩,活到最后,连它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了,都心生厌倦了,它讨厌每一个养它的人,也不怕死,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谁都不属于、只属于自己的野猫,于是,在孤独与不安之中,它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一只美丽不语的白猫。这是一种在它漫长的生涯中从没有过的感情,这让它有了爱与被爱的`体验,它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了。当心爱的白猫死去时,它宁愿死去,因为对它来说,没有了爱,再浑浑噩噩地活一百万次又有什么意义呢!

  针对此绘本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2、初步思考“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是:初步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学习目标,从课前对“幸福”定义仅仅为自己的舒适快乐,跟着这只猫从被别人喜爱、只喜爱自己、到最后爱别人,学生们真的从猫的经历中悟出了生命的意义,真正体会到得到别人的爱,有能力去爱别人!这才是真正的活,这种活过以后,人生才没有遗憾,不需要重活。

  对于绘本,尤其是如此经典的绘本,它的文字和图画,都会让读者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考和感悟。阅历的差异、精神的追求和环境的影响,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角。

  一只活了100万次的猫,竟然如此具有魅力!那份“爱”就深深地写在它的心里。震撼之余,我对于教学的设计进一步地反思,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精彩发言和深入地思考,我的把握学情这一块做得不够好,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设计的问题他们大部分都能够深入地思考,准确地表达,也就是说,设计的问题可以再深入一些,学生们的潜力是无限的。

《猫》教学反思3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平时与学生交流,我了解到学生喜欢猫等小动物,很多学生家里养着小动物并乐于欣赏小动物的照片。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我在课前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猫的照片。学生搜集到猫与小孩、猫与狗、猫与螳螂等图片实在令我惊喜不已,这些图片充分展示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妙情景。我深深地感受到课程资源给孩子们创造了无穷广阔的学习空间,孩子们在其间兴奋遨游的同时体会到了学语文、用语文的快乐,这种快乐也深深感染了我。

  在这节课中,为帮助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我设计了自由读、默读、浏览、指名读、有体会地读、师生共读、推荐读、边想象边读、评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在各种读的形式中,学生由于各自的理解不同,对不同字句语调、重音的处理也不同,读得效果较好。这样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只有利用多种方式读书,才能发挥学生个性化特点,在各种读书形式的.穿插运用中,学生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始终边读边悟,最后深切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爱生活的情感。我感到学生在读“猫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时读出了自己对性格怪的猫的喜爱之情,在读满月的小猫玩鸡毛、玩线团、撞桌腿等词句时再现了满月小猫更可爱的情景。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个性化地再现了老舍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达到了我所设想的“以心悟情、以声传情”教学效果。

《猫》教学反思4

  今天,我执教了老舍先生的《猫》这一课。这篇文章非常简短,描写了大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两部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学习本课时,我注重对以下方面进行了训练: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猫的性格古怪时,我抓住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这三个特点,先让学生找出哪些句子描写了猫的这些特点,并反复朗读。

  2、体会拟人句的作用,体会作者爱猫的感情。如在理解“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当猫把老舍先生的稿纸踩印后,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当作梅花来欣赏,可见他对猫的喜爱。作者在写刚满月的小猫时,不像在写一只猫,倒像写一个可爱的孩子,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猫的喜爱。

  3、注重写法的渗透,如在描写猫的老实,作者就抓住猫爱睡觉这一事例来写的。因此,我布置的`课后作业是一个小练笔,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仔细观察,然后写一写。

  不足之处:

  1、对课文的深度和广度挖掘的不够,我引导孩子们从猫的老实,贪玩,尽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但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讲解,最后因为时间仓促,也没有进行总结。

  2、学生齐读的次数过多,用的时间长,以至于后面的内容一带而过。以后需要掌控好时间。

  3、讲解第一自然段时用的时间太多,后面猫的温柔可亲,勇猛,都没有进行深入讲解。而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之处也没有体现出来来。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课前备课很重要,但是课后反思也很重要,通过反思,可以不断完善自己,使我们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使自己今后的教学过程更充实,更完善。使自己的教学经验更丰富。

《猫》教学反思5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把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和小猫的淘气可爱描写得栩栩如生。文章结构严谨,语言风趣亲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无比喜爱之情。这样的课文,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对于《猫》这样的抒情散文而言更为有效。因此,我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找读有关描写猫性格古怪或淘气可爱的.句子,并且说说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由于本文的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所以,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多读,采用不同的形式读,根据不同的要求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不断地升华。

  整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读是为了写,为了表达。因此,课堂上我带领孩子们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蹭”的一字千金,“小梅花”的准确恰当而富有人情味,都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时,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文章的空白点表达,如猫追老鼠,猫玩线团等情景。这节课,热热闹闹,学生兴趣也较浓!猫的可爱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又一个问题出现了,便是读写结合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样将一个事物写具体形象的。我感觉这堂课我的这个训练点抓的很不到位,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猫》教学反思6

  猫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人们养猫,大多是因为喜欢。小时候,家里面也曾养过几次猫,印象却早已经淡了,没有多少回忆可言。教学这一课,在备课,讲课和课后,我对猫这一种小动物,又有了更新的理解,对于郑振铎先生对养猫生活的回顾与思考,也有一些新感触。

  备课时先查询了作者的资料,知道郑振铎先生是现代作家和文学史家。猫,这篇文章,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之一。在“我”没有判断明白的情况下,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不会辩诉的动物时,感到自己的良心上过不去,受了伤。

  通过备课进一步明确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以及在家中的地位;二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三是能够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等。

  上课的环节首先是导入,用了极其萌宠萌宠的猫的图片,学生们很是欣赏。简单介绍了作者以及写作背景,随后是预习反馈,读准字音,写准字形。生字词部分比较满意。

  精彩之处是带着问题读课文。作者写三次养猫,有哪些不同的经历?对于所养三只猫的不同结局,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从文中我们能够读出怎样的人生哲理?学生们读着课文,同时在课本上圈圈点点,极认真的样子。

  讨论之后师生获得文章的层次结构。第一部分是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第二部分写了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丢失。第三部分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失去,我痛悔不已。

  一堂课的时间总是短的。粗略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作者在表达的情感也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使他们懂得关爱生命,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人,每个小动物的道理。

《猫》教学反思7

  《猫》是郑振铎小说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其文笔朴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挚,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本文篇幅较长,用一课时讲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旨意所在。

  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深情是重点,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是难点,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所以,此课教学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一、说猫的来历、外形、性情、结局:

  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叙述的表达能力。课堂上学生认真积极,实现了这一目标。

  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出示了说明文《猫》,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说明文与散文的不同,导出散文写物是为写人、写人的感情,自然的引出第二个板块。

  二、找表达感情的句子,品味文章深情:

  这一环节是重点,而品味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是重中之重。所以用时最多。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为帮助他们理解体会,所以我设计了“假设你的小猫死了……”“假设你的小猫被抱走了……”以及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来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这一设计联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课上学生“骂死他”这样的回答的确是真情流露。

  在这一环节中文我注意了详略的安排:前两只小猫略,第三只小猫详。这样为感悟文章的道理做好铺垫。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从而引出散文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明理。

  三、说感悟,明道理。

  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的人数多,说出了自己的认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最后联系学生的作文,让他们明白了:通顺的叙事+真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是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以上这三个板块由浅入深,逐块推递,让学生自由说话、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课上完了,目标也实现了,教材挖掘得也够深了。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主动。回顾这堂课,自己并不十分满意,觉得最大的遗憾是:

  学生自由说话了,学生主动说话了,但学生说的还是少,老师讲的还是多。

  分析原因:1、因为课前听说我上课的`班是整个年级最差的一个班,所以,一上课我就信心不足,老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一不发言我就说。2、学生预习情况比我估计的要差。学生一说慢了或说错了我就着急。3、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余毒”还影响着我,有问题就急着要答案。

  当然在学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过艺术的“介入”来调控活动方向,来增强活动的厚度。可是,教师的这种“介入”应该控制在怎样的一个“度”上,才不至于喧宾夺主,不至于越俎代庖?这将是我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探索的问题。

  另外我还有一大收获,那就是要相信学生,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施展的才能就有多大。”今后我会把课堂变成学生的最大的舞台。捉迷藏教学反思猫教学反思

《猫》教学反思8

  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如何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所以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观看《加菲猫》片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整节课以“情”贯穿始终。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驾驭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作者写作方法,使学生产生爱猫,爱生活的情趣。

  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引导学生抓住大猫“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诵读,从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课已下,但学生意犹未尽,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下课的结束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第二节课我们也是在快乐中度过,学生那时的笑脸一直在我脑海中。

  一节好课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精炼,情绪一定要到位。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朗读指导还需要加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通过反复多样的阅读来获得体会的。而有些情感体验的词语也可以富有情感朗读出来,相信效果会更好。

  我们教师一定要大胆一些,完全可以让学生放开谈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所谓的理不一定非要和老师讲解的一模一样才对,一定要相信学生能谈出自己的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猫》教学反思9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首先谈话导入,创设情境,进而介绍关于作者老舍的文学常识,激发学生想认识老舍笔下猫的兴趣。

  紧接着让学生听朗读自学生字和词语,并分析形近字,在扎实解决字词的基础上,指名读课文,在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之后提出大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用笔画出重点词语,读读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并且想想作者在写猫的`性格古怪的时候,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指导学生学习1至3自然段。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学习结果,最后,出示课件,使学生明确问题所向。然后顺势导入第4自然段,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问题: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来写的?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展示,同时出示课件点播指导学生学习。

  整个课堂活而不乱,以问题引导为中心教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

  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力求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和句子时,让学生反复读。分组读,齐读,男女生赛读,已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猫的古怪,贪玩,尽职等特点,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谈感受,学生在这一部分表现非常活跃,超出了原来的预想。有些学生直接在这一环节概括出了主题。

  让学生自己从字词句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来谈收获,真正的达到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

  在拓巩固这一环节,让学生写一个小练笔: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学生动笔很快,好多学生通过模仿本课写作特点介绍了自己了解的小兔子、乌龟、小狗等等。有些学生文章题目立意新颖,如:《我家傲娇的小公主》《帅将—皮皮》《我家的小调皮》《爸爸的护卫队》等等,他们分别从外形入手,通过一两件事写清楚了动物的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拟人的修辞手法,整篇文章读完动物们好像活了起来。接着顺势讲解了文章的结构特点,学生一目了然。

  最后,布置了作业: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背给你的同桌听。这样设计体现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高效语文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现刻意感觉的无意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积累词句,从而把这些词句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另外,在课程设计中,我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充分调动了其学习兴趣。

  语文是听、说、读、写,语文是字、词、句、篇,在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再接再厉,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语文能的培养。

《猫》教学反思10

  《猫》这篇文章看似很简单,但我反复品味过后,总有很多新的教学思路。第一件事情就是依据三维目标初定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生动细致的描写,感悟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态度。

  2、揣摩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真正操作起来确实不易。如何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所以开始导入时我便设计了一个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宠物话题,这样内容上比较接近学生,从情感角度上学生自己能放松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这节课就是以“情”贯穿始终,相处述情——亡失诉请——析情明理,都紧紧围绕作者的情感态度展开。三个主问题的设置既要挖掘学生的表达力,又要让学生自主品味出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从而引申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驾驭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写作方法,使学生产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

  尽管我也在不同的班级试验过多次,尽管在细节上反复琢磨,向本组老师请教指导,但是这节课最后还是有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

  1、时间安排前紧后松。可以将课前预习部分在课前落实扎实,课上点到出现问题最多的字词即可。这样可以节省一分钟左右。让学生在最后的练习环节上有更充足的时间,让练习更充分,真正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声。

  2、“析情明理”环节,完全可以让学生放开谈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所谓的理不一定非要和老师讲解的一模一样才对,一定要相信学生能谈出自己的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而这个环节,学生们对自己的感受已经谈的很好,我又出示了自己的体会,实属多余,这样就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所以一定要相信我们的学生!

  3、感悟人生哲理这个环节,其实没有必要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起初,我在备学生的时候,一直在想,学生们一定有很多不同的见解,讨论交流可以让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完全展示出来。但人生哲理是一个学生内化在心里的感悟。因此,给他们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他们静下心来去感悟,然后纷纷展示交流即可。所以没必要为了讨论而讨论,小组讨论要有其真正的`实际作用才是真正有效的讨论环节。

  4、任何一篇文章都是通过反复多样的阅读来获得体会的,但这节课中我只寄希望于课下的预习,课上朗读及默读的环节都是轻轻点水一般,没有深入阅读。其实在第一个环节上,可以设计一个初步朗读重点语段的环节,让学生首先从字面上感知课文内容。而有些情感体验的词语也可以富有情感朗读出来,相信效果会更好。

  5、点评小练笔的时候最好也能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来展开评论。这样又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这次课让我收获很多,尤其向本组老师身上学到了严谨的教学态度。有的时候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我们反复修改斟酌字词,尽量让自己的课收到完美的效果。当然这样一个反思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的过程,在不断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时常反思!

《猫》教学反思11

  《猫》是老舍先生的文章,他把猫写的惹人喜爱。文章谈到猫的性格十分古怪,说它贪玩吧,但是又非常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在教学这个局部时,我请一个同学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屏息凝视”,这个同学由于预习不够充沛,一时语塞满脸通红,其实这个词从字面也可以了解大概意思,不必非依照字典的解释来说。于是我对这个同学说:“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演一下吧,这猫是怎样屏息凝视的?”他解脱了这一尴尬局面,也松了一口气,接着上台,摆出屏住气,眼神集中的样子。我让其他同学评议,有的同学说,他虽然屏住了气,但眼神太直了,表示不出精神集中的样子,在其他同学的提议示范下,他最终准确地表示出了小猫屏息凝视的样子,在同学的掌声中走下了台。这一小插曲,反而使同学对小猫尽职尽责这一特点理解的更为深刻了。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处置的灵活富有创意,因而就有了特别的意义。首先,维护了同学的自尊心,相信同学会感谢老师给他解了围。其次,通过这次扮演,不但这个同学,全班所有同学都对这个词语印象深刻。第三,调剂了单调的课堂氛围,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让小朋友扮演一下词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作用很大,可以较好地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坚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猫》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让同学做到了充沛的朗读课文,整节课下来,觉得同学的积极性以和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沛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同学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动身并结合同学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发生共鸣,从而使同学激情充分。

  在指导同学体会猫老实、贪玩的矛盾性格时,总想让同学抓住重点词语“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一天一夜”等重点词语谈理解,几名同学回答后,总觉得答得不到位,所以在这一环节耽误了不少时间。使得在学小猫可爱这一段时时间较紧,同学没时间背一背课文。课后仔细想想,假如老师当时能和时点拨一下:“你是从那些词语读出来的?”同学会较快说出感受,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

  另外,在理解“可是”这个表示意思转折的词语时,教师处置得比较匆促,只让同学通过自由读、男女生对读来渗透它在句子中的作用,应该在学习猫的既贪玩又尽职的矛盾性格时,可以再通过师生对读来渗透“可是”在文中的作用,我想,同学对它的理解会更深刻。也会让同学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和升华。

《猫》教学反思12

  郑振铎的《猫》在传统教学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展示猫的图片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次我大胆尝试,寻求突破。

  本文所在的单元主题为“生命之趣“是郑振铎作品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它所写的却不是人的悲剧,而是猫的悲剧,故事平常而又平常,意义似乎也很有限,但经过作者的一番加工,写在小说里,却产生了辩证的效果,它不止能唤起学生对动物的怜悯之心,而且能引起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可以说本文唱响的`是一首“弱者的挽歌,人性的牧歌”。

  针对这样的文章主题我想换一个方法导入。于是我发现作者郑振铎的姓名很有意思,“铎”古义为大钟,寓意警示,不恰好和本文所表达的主题相关吗?所以我从作者的姓名入手,设计了导语,配上悲伤警示的音乐,激发学生深思,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从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效果确实不错。看来只要敢于求新求变不怕失败,总将有所收获。

  本课在参加“校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在“武安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名次。

《猫》教学反思13

  《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这篇精读课文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理解猫的性格古怪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因此不必在内容上花过多工夫,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领会到作者是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特点。写猫的性格古怪时,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可以通过师生分工朗读,领悟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体会用事例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在体会猫的特点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又用得何其生动;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写猫的可爱时,“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的孩童。这样饱含情感的语句比比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当然,在课堂中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还是没有真正放手,在学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但我的这种“介入”没有控制在一个“度”上,很多问题我都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想象和思考空间,遇到问题没有引导他们如何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而是直接告诉了他们答案,这对孩子语文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不足的,另外就是教师语言不够简练,琐碎的小问题比较多,导致重点难点不突出。

  通过这次讲课我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总结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授课水平。

《猫》教学反思14

  从第一次试教彻头彻尾的失败到第二次试教开始找到感觉,再到昨天的比赛较成功地课堂展现。虽然只是短短的五天,但仿佛自己经历了各种磨难,一路蹒跚而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才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一次的试教失败,打击很大。但也让我完全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备课的不充分,没有认真深入的钻研教材。只是套取了一些别人的教学设计,因为没有领悟,所以完全把握不好。另外,文章虽然不长,但要让孩子不仅体会到猫的性格古怪,还要体会作者对这只猫的喜爱之情。还要让学生感受一代语言大师的语言魅力。要在一节课中体现这么多的东西,如何把它们都很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确实感觉挺难。

  原来的教案全部推翻,一切重新开始。认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像个学生一样拿着笔在读的时候圈圈画画。读着读着,读出了感觉,慢慢也读出了教学思路。结合其他老师所提供的一些好建议,开始执笔写教案。把体会猫性格的'古怪作为一条贯穿课堂的主线,体会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作为暗线。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抓重点词句,通过创设情境说、读、演等方法让孩子们快乐的品味。第二次试教,感觉找到了。孩子们体会到了这只猫的古怪,体会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并且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喜欢上这只古怪得可爱的猫了。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读得挺充分、到位。但是超时五分钟。反思后知道自己太过谨慎,没有大胆地让孩子自己独立学习,从头到尾都是我一步步地带着他们走。其实,课文内容很好理解,作为老师要给他们学习的空间好好读、体会。因此,决定第一自然段扶着他们走,通过体会相矛盾对比的特点来感受这只猫的古怪性格。第二、三自然段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四人一小组交流汇报学习。

  修改好教案,心里始终还是放不下。想着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要感受人与动物是朋友,那么目前教案呈现的只是老舍喜欢这只猫,感情还没有升华到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这个高度。从哪里入手突破?一直在脑子里想着。似睡非睡间突然萌发了通过“蹭”字来作文章,让学生的情感更上升一步。因此有了这精彩的一环节。

《猫》教学反思15

  通过与学生交流,我了解到学生喜欢猫等小动物,很多学生家里养着小动物并乐于欣赏小动物的照片。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我请学生搜集猫的照片。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我又留了自主选择的作业: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并在课后发我们的班级群中,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描述。学生搜集到猫与小孩、猫与狗、猫与螳螂等图片实在令我惊喜不已,这些图片充分展示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妙情景。我深深地感受到课程资源给孩子们创造了无穷广阔的学习空间,孩子们在其间兴奋遨游的同时体会到了学语文、用语文的快乐,这种快乐也深深感染了我。通过对文章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对文章有了不同的理解。课后辅导中,学生通过直观的动画,再一次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都是在读。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感悟,深切地体会到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我感到对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教师也体会到了教学的无穷乐趣。

【《猫》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猫》教学反思03-31

《猫》的教学反思03-20

《猫》教学反思04-11

《猫》的教学反思03-03

猫的教学反思04-16

猫教学反思09-21

《猫》教学反思09-25

老舍的《猫》教学反思02-24

老舍《猫》教学反思03-30

老舍猫教学反思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