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1 14:02: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

  一、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校课题《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研究》提出了八项教学策略,其中提到了“教学内容与三维目标有效结合”策略,要求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技能,同时还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组织与学习方式有效结合”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方法指导与思维培养有效结合”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民主平等与课堂和谐有效结合”策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二、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31课。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温故而知新。

  1、复习词语:“捡石头”游戏。

  2、写生字(隆、塌、挣、喷、缺、纯、冶)

  (1)共同点;(2)该注意哪些地方;(3)范写“喷”;(4)生练笔;(5)评议

  【设计意图】:课始,我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让孩子们延续第一课时学习《女娲补天》故事的余韵,当一回“女娲”,读对课件中“石头”上的词语就能捡到“石头”去补“天”了。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另一方面又和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第一环节除了复习词语的.读音,还直接将词语中这节课要求会写的字用红颜色突出,用于第二环节的生字学习,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优化了课件资源,并顺利完成由读到写的过渡。我精心将课文中的生字进行分类,这节课要求掌握的生字都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左右结构并且大部分是左窄右宽(“缺”字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共同交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识字写字。

  3、师引读,复习第一自然段。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天空——生接: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生接: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生接: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生接:到处是洪水。许多人——生接: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生接:在水里挣扎。)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2

  《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女娲求雨灭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课文中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我校的张帆老师为我们执教了这一课,让我们一起走入课堂。

  片断一:

  师:认真读第三段,看看哪些句子让你感动,用波浪线画出来,画出来后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学生自己读课文,勾画句子,同桌互说)

  师: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她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生:可能会被大火烧死。

  生:可能疲劳过度致死。

  生:可能会被水淹死。

  师:面对这么多的危险,女娲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下定决心去补天,谁能读出她的决心。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语气平淡)

  师:再请个同学读读,看看你能把女娲的决心读出来吗?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我听出来了,女娲的决心很大。女孩子一起读。(女生一起读)

  师:男孩子读。(男生一起读)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全班同学一起读。)

  教学反思: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懂句子、深入理解句子意思后,知道女娲是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下定决心去补天的。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去感悟,让学生悟出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然后请学生朗读,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这一句,从中体会女娲的决心。

  片断二: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师:她忙了几天几夜,“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

  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很忙。

  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不顾自己。

  生:“几天几夜”说明她很忙碌,忙的时间很长。

  师:是啊,她白天找,夜晚找,也许一天才找到了一块石头……找得这样辛苦,这样累,她为什么没有停下来?

  生:因为她不想让人类受苦。

  师:是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几天几夜读得慢)

  师:你为什么把“几天几夜”读得慢一些呢?

  生:因为“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的辛苦。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女娲的辛苦吧。

  全班学生齐读。

  教学反思:在这一环节“女娲找石”的教学中,老师紧抓“几天几夜”这个词,引导学生理解几天几夜词里面的意思,让学生读懂女娲找石头的艰辛。由于张老师巧妙引导,将“几天几夜”这个词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画面,较好。如果在这个地方,老师再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女娲忙碌的情景,也许学生就会说,我看到女娲累的停下来捶捶背,我感觉到女娲的腿走得酸酸的,象要走不动了。这样的话,孩子们头脑中的画面可能会更清楚。

  片断三:

  师: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生: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师:在这些零零星星的'碎石块中间找,好辛苦啊!

  师:辛苦之中,女娲已经找到了四种石头,还差一种纯青石,怎么办?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她找啊找啊,可能去哪儿找?

  生:在山上找。

  生:在树下找。

  生:在山角下找。

  生:在水里找。

  生:在石头下找。

  生:在悬崖边找。

  师:在找石头的过程中女娲一定很辛苦,她的脚在找的过程中会怎样?她的手在找的过程中又会怎样?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出下面一段话。

  女娲来到( ),她找啊找啊,她的脚( ),她的手(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泉水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被坚硬的石头划破了),她的手( 被荆棘刺伤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山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起泡了),她的手( 长茧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小河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被坚硬的石头磨破了),她的手( 被划伤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女娲来到山脚下,她找啊找啊,她的脚磨破了,她的手划伤了,————

  生: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女娲来到小河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起泡了,她的手长茧了,————

  生: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谁来读一读?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你为什么把“找啊找啊”读得比较慢?

  生:她去很多地方找过,找了很长时间。

  师:体会的真好,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学生再次全班读)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女娲找石”的教学中,老师结合书上的句子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又找啊找啊”这个词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女娲会在哪些地方找?扩展学生的思路,在小河边,在高山上,在山脚下,在大海边……当学生说出一系列的位置后,老师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想象,女娲在这些地方找纯青石的过程中脚会怎样?手会怎样?继续扩展学生的思路,并用一定的句式帮助孩子们表达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一片断教学中,老师巧妙地把话变画,还将理解词语训练,抓联系,句与句群训练等穿插其中,显得扎实、有实效。

  整个片段教学中,张老师都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思维的拓展,语言的发展,很好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同时,在教学中,又较好的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她和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去体味和感悟,读出了女娲不屈不挠、为人类不怕牺牲的中华民族精神。

  整个课堂上,老师是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没有什么花架子,学生是扎扎实实的训练,这就是朴实的语文教学风格。今后,我也朝这个方法努力,争取每一节课都扎实的训练学生的基本功。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3

  《女娲补天》是一篇学生非常喜爱阅读的神话故事,整个教学学生的心都被女娲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劳等光辉形象深深地牵动着,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但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效果不好。

  1、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2、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3、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拓展的书目,使其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会日益增强,积累量会日渐丰厚。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4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

  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感慨颇多:

  一、质疑问难,引出精彩。

  在学生读课题后,我问他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在学习灾难来临后的可怕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又出乎我意料地质疑“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这时,我正迟疑要不要给他们讲讲共公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时,没想到班里又小手如林,“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那时因为水神和火神打架时……”“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叫《共公怒触不周山》,我也看到过的。”我感叹孩子们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是课外书给他们带来的知识,正是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才使他们的这一课外知识得以展示,也使课堂出现了精彩的亮点。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上,“读”贯穿始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同时,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情感。

  三、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5

  《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传说故事,讲述的是女娲求雨灭火、造船救人、寻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女娲这一神话人物不怕危险、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冒着生命危险、零零星星、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凸显女娲的精神。我是通过学生的体会,想象,朗读,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的。

  在“上山寻石”部分,感受其艰难环境中,我让学生结合课件背景图,去想象体验“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给人类及女娲带来的重重困难。为了彻底解决人类的灾难,女娲是怎样做的?她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让学生画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试着写简单的感受,学生通过寻找重点词,理解体会,谈了各自对女娲这个人物的认识,再通过我的引读,女娲善良、勇敢的精神品质就渗透于学生的内心深处。

  “炼石补天”部分,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有 “你能想象女娲会冒着怎样的生命危险?”“你能想象女娲炼石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五天五夜?”以此来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充满神奇色彩。

  在教学中,同时学习了《渔夫和魔鬼》这篇神话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神话故事的神奇,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循序渐进,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也会日益增强,积累量更会日渐丰厚。然后我在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也有像女娲这种甘于奉献的人,你会想到谁呢?以此来达到思想教育。

  最后,我想说“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习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为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而骄傲!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6

  上完这堂课,我忽然对“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句话很有感触。虽然我也是一直上着语文课,一直思考着语文课堂教学。但是平时的语文课总比不上上公开课那样,上公开课是一种“磨”,是一种“蜕变”,每经一次“蜕变”都有一次新的体验,新的豁然开朗。所以很感谢,也很珍惜这次“蜕变”的机会。下面就讲讲这次“蜕变”的感受。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受女娲精神是重点,课文中有很多具体的语言文字可以挖掘提炼,感悟神话的神奇,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这个目标很感性也很模糊,比较难。

  1、抓住主线,串连整体:

  有句话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一个地球”,支点找得成功,可以起到聚焦、内化的作用,将散乱的精彩文字串连起来。我预设的主线是情感线,以整体感知女娲的形象入手,以一个主导性的问题“女娲为拯救人类做了那些事情?”串起了女娲拯救人类的几个板块的句子,进行细细研读体会。

  2、挖掘空白,引导想象: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几天几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找啊找啊”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有 “你能想象女娲会冒着怎样的生命危险?”“你能想象女娲都在哪些地方找过五彩石?”以此来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

  3、反复研读,逐步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感悟,去体会,但是读不是一味的同一层面的平移,因此我努力设计有层次的读,让学生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新的震撼。我在引导学生研读几大板块的`重点句时就是让学生经历从感知性的读到理解性的读到欣赏性的读的过程。如读女娲找五彩石的句子时,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句子,抒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聚焦一个补白的想象进行扩散“女娲都到哪里去找了五彩石?”在驰骋想象的空间里,突出提升人物形象,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感受。

  4、感悟故事的神奇。

  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在课文学到这里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自己去写,后全班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女娲的确了不起,从而感悟到故事的神奇,使课文达到了升华。

  课结束了,但是思考并没有结束:

  1、在指导学生朗读女娲找五彩石和补天的几句重点句时,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谈感受,没有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体验读的乐趣,在读中感悟,没有欣赏读的过程,整堂课下来,课显得过于疏松。

  2、创设情境,充分体验不到位。

  儿童年龄特点使他们对神话充满好奇心,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能创设神话的氛围,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效果。我结合教学进程采用了几处多媒体手段,但女娲补天的插图没有很好地去用运;天崩地裂的课件如果配上音乐可以加强渲染力

  3、教学中,我还应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拓展的书目,使其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会日益增强,积累量会日渐丰厚。

  4、这堂课下来,不知道是整体思路设计不好呢,还是设计不合理呢?只是.......作得不到位,使得难点没有突破呢?这是我上完课后最大的困惑。《夸父追日》的教学是抓住了神奇为主线,突出了神奇的特点,可是《女娲补天》的文本语言并不能等同于《夸父追日》,它的语言没有那么夸张,却很富有情感性,怎么上出《女娲补天》的文本特点呢?这将是我今后要再三去实践的目标,我要用实践解开自己的困惑。

  最后,我想说“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习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而骄傲!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7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首先本人也把本课和前一课的写法作了些比较,本课是用词准确,生动、这样的运笔优美的课文无疑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认真消化课文,从字词入手到思考问题再到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归纳。重视课文插图人物表情的赏析,让学生更切实地感受到当时的苦难,也结合神话背景,明白女娲救人是伟大的。抓住女娲找石,炼石的句子深入体会,想象当时女娲补天的艰辛,从而进一步感受女娲的爱心,女娲的伟大。鼓励学生相互复述故事,消化课堂教学,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然后和学生一起议议主题。本文通过写女娲为造福于人,不顾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天洞补好的故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企盼幸福美满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古代人民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这个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也来写写神话,以此为兴趣激发,从学生兴趣中激起写作的欲望。本人也现场编了些神话如“月亮的寂寞”“嫦娥的`梦”等。还别说,学生可有兴趣了,有好几个学生让我别说话,他们想写点东西。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进行入了写作状态,我巡视了一下,题材不少,什么“与星星作伴”“月亮和太阳”“嫦娥很后悔”“星星知我心”“梦游月宫”……我给足了学生时间写,直到全部完成为止。再抽取一部分学生的习作,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综合点评。

  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阅读中感悟写法。用词准确,生动不仅能把作者要写的人事物逼真地描述出来,而且还可以把细微的感情生动地表达出来。本课就做到了用词准确,生动这一点。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等逼真地表现出人间的悲惨状况。那么,如何做到用词准确,生动呢?这就要把工夫花在对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比较、推敲——寻找、选择”上。要学会连续想到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然后通过反复地推敲比较,最后从中选择出一个最符合事实,最能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特点,最能贴切地表达自己心理感受,最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词语。

  比如:有一学生写“一个我喜欢的人”对象写的是我,她在开笔写了我一段外貌及神态描写。中间有好几个优美的词,本人认为很符合,并且也用了一个重复的词,本人也认为符合。因为那样的重合可以增强人物的人格魅力及品质。文本如下:新学期开始了,轻轻推门而入的是王老师,合体的西服棱角分明,充满力度;整齐的长发上有两面三刀三个大波浪,显得落落大方;和蔼可亲的脸上神采奕奕,笑容可掬。她还未开口,那双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眼睛就仿佛和我们交谈起来了,似乎一下子把我们的目光都吸引到了讲台上,使你无法离开她的眼神。短短的两面三刀三分钟,老师给我们的感觉是:整洁端庄,精力充沛,目光深邃,和蔼可亲。”(可见本人还没有说,学生装已经根据本人的衣着,神情形成了对一个老师人格的推陈出新断,作为老师,也仅自己的动作,形象对学生进行“无言之教”)这就是用词准确,生动的效应。又如:写一段自然景物描写。(每当天空渐渐撩去那黑色的面纱时,东方便飘起了一朵朵红色的云霞。随着红霞的出现,太阳慢慢地,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涨得通红的脸庞……)

  同时也少不了积累。学好语文,首要目标是积累,本文生动传神。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的叠词“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等。逼真地传达出人间惨状。又如课文结尾,看似随意,实则抒情,文笔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与积累。让学生的练习落到实处,抄写文中美词,美句并仿写或写出同结构的词、句等。

  总之,学完本课,看看学生的所获,本人也在想,任何一篇文章无论会么体裁,都得把握住一点,不能失去语文的“真味”。也就是“朗读与写作”要落到实处,语文的真味是没有花样的设计,它就是一门朴朴实实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你就本本分分地去教语文,乐在其中,不会失真的。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女娲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

  3、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句,能有条理地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克服种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过程。体会女娲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 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说说看。你知道下面的图分别介绍的是哪一个神话故事吗?

  《精卫填海》、《宝莲灯》?

  2、你知道什么是神话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女娲补天》

  二、梳理文章脉络

  1、在你的印象中,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 生:女娲是一个善良的人。

  生:女娲是一个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2、默读课文,思考:从本文的描写中,你知道女娲为人类做了哪些事?(创造人类、求神灭火、造船救人、女娲补天)你知道重点是写哪一件事?

  3、读题,你认为课题的中心词是哪一个?

  4、抓住中心词“补”质疑。(归纳:女娲为什么补天?——事情发生的原因;女娲怎样补天?——事情的经过;女娲补天的结果——事情的结果。)

  5、带着你们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写了这三个问题?

  三、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精神。

  (一)学习第一节

  1、出示句子:“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a、自由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b、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你能带着痛苦、恐惧、焦急的心理把当时悲惨的景象给读出来吗? d、你认为此时他们最需要什么?

  e、在这样的环境下救人会遇到哪些困难?

  f从这里,你体会到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不怕危险、不怕困难) 过渡:既然天火已经熄灭了,那为什么还要补天?

  (二)学习第二、三节。

  1、女娲做了个什么决定?

  2、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勇敢 智慧)

  3、女娲是怎样补天的'?

  过渡:谁愿意为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呢?

  生:?

  (1)女娲补天的材料是什么?

  (2)这样的五彩石好找吗?

  (3)想象,“女娲都到哪里去找了五彩石?”

  也许?也许?再也许?

  (4)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女娲补天的艰辛?

  生:1、“女娲决定?补上。”

  2、“她忙了几天几夜,?纯青石。”

  3、“于是,她又找啊找啊?找到了。”

  5、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三句话。(指名读、挑战读)

  课件出示,请大家齐读,读出女娲的艰辛。

  6、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课件出示)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补天,她先寻找五彩石,接着她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再把_____________,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

  生:?

  7、从这些复杂的过程,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什么?

  (女娲补天的过程很艰辛。)

  8、女娲补天的过程很艰辛,那女娲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

  师:女娲补天成功以后,人们又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最后二自然段,想象女娲补天的景象。

  四、拓展延伸

  师:学了《女娲补天》这课,看到女娲主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不断地努力着,遇到困难也没有放弃,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夸一夸女娲。(课件出示) 夸一夸女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

  女娲补天这篇优美的神话故事,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不发达,不断受自然灾害威胁的情况下,渴望认识自然,改选自然的理想,显示了人类力量的伟大。我国古代神话故事有很多,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家可以读一读,以后我们可以开一个故事交流会,把你看过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六、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2、阅读课外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1、女 娲 补 天

  创造人类

  略写求神灭火

  造船救人

  详写女娲补天 不怕危险 不怕困难 甘于奉献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9

  关于教学《女娲补天》的公开课,课后,我思考颇多,今天谨借拙笔,说说我教后的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了解感悟女娲补天故事的神奇。第二课时复述故事,指导写字。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一、成功之处,体验欣喜

  1、运用多媒体方法:

  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探究性学习,整堂课通过学生质疑,再引导解疑,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运用画面激活法: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裂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学生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仍然比较空洞。此时我出示的一组图片和声音,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示的句子以及课文人物的情感。再如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虽然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见过,但是感受不深,这时,我搜集并出示金光四射五彩云霞的图片,学生被美丽的图片迷住了,在一阵阵好极了!太漂亮了!的啧啧赞扬声中,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这两个词,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为女娲的神力而惊叹。

  3、角色演绎法:

  《女娲补天》是一篇学生非常喜爱阅读的神话故事,整个教学学生的心都被女娲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劳等光辉形象深深地牵动着,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4、运用板书,激情总结:

  我设计运用的板书,力求体现神话的起因、经过、结果,也体现我的教学思路。

  女娲补天找炼补天塌地裂五彩云霞了不起最后总结时,我借着板书,引导学生一又一次有感情读课题,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印象。

  5、作业设计:

  第一个作业摘抄课文中的生动的语句。体现语言文字训练,重在积累。

  第二个作业任选一题做做:

  ⑴我喜欢的女娲──把女娲补天的故事说一说。

  ⑵我敬佩的女娲──把女娲补天的故事画一画。

  ⑶我心中的女娲──把女娲补天后的故事写一写。体现因材施教,为第二课时的复述故事打下基础。

  二、遗憾之处,改进措施

  1、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2、我不敢放开些,压制了学生的一些质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3、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拓展的书目,使其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会日益增强,积累量会日渐丰厚。

  最后,我想说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习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而骄傲!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0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成功之处:

  在上这堂课之前我认真仔细的研读了本课的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读懂课文,了解大意,并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引导,再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在品读重点,读中悟写方面,我先让孩子们了解大体的情景,接着再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着走进天破的时刻,感受女娲当时看到的、听到的,最后让孩子们感受到害怕的心理,但同时又着急、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很难过也很无耐的状态。一再的让孩子感受到女娲娘娘找五彩石的不容易和辛苦,同时也让孩子表演出女娲娘娘煤炼五彩石时相应的动作,以增加孩子们对神话故事的兴趣。从而体会和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不足之处: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品读环节,就让孩子们品读的不是很多;整堂课的气氛也不是很活跃。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努力,更上一层楼的。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1

  女娲补天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一个神话故事。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将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感受女娲的品质及精神;在朗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意在让同学们在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女娲补天的过程,感受女娲的品质。

  课文的朗读是重中之重。在同学们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大意。然后感知可怕,通过情景的想象感受可怕的情形,进而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同学们都能读出那种可怕的语气。然后是引导学生朗读女娲补天的经过,从中感受女娲的品质。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是重点。让同学们自己先读,然后小组讨论,再指导朗读。在这堂课上,将朗读贯穿始终。

  除了读,说和写的能力也是三年级的孩子必须具备的`。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两个说的环节,一是让同学们想象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在喊些什么?二是女娲找五彩石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第一个同学们随着当时的情景都能声情并茂的喊出来。第二个孩子们的想象也是五花八门。在感受了女娲的品质之后,我让同学们写一写自己想对女娲说的话,大多数同学都能写出四五句。

  总之,这堂课,做到了读写说的结合,通过读写说达到了教学目标。

  当然,作为一堂公开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的过渡衔接上还不够严谨;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一部分同学的课堂积极性调动的不够;板书的内容安排不恰当等等,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加以改进。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2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感慨颇多:

  1、读中悟情,“读”贯穿始终,抓住重点词句来读,读出感受。读出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挣扎的悲惨景象。在教师引读时对“熊熊”等词进行解读,突出悲惨的景象。

  2、师生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第一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小组赛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通过让学生闭目想象,感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景象。

  3、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课堂上驾御能力不强、很多地方处理的不够灵活、教师的评价语很不到位。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学习和加强的地方。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3

  《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大胆的想像,同学们不但喜欢读,而且在课堂上还就故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习,学习气氛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小组互学环节当中,有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就故事内容提出问题。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小展示进行的扎实有效,并且最后把学习成果和问题展示了出来。

  在大展示环节当中,水仙组提出的问题是:“女娲补天用的是五块不同颜色的石头,还是许许多多块不同颜色的石头?”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是五块颜色不同的石头,根据是课本的插图女娲手中拿的是五块石头;有的同学却有不同的看法,说女娲补天找了许许多多五种颜色的石头,依据是课文中第三段的句子:“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这句话中说的是“缺少一种”而不是缺少“一块”纯青石。同学们就这样的想法相互质疑,相互补充。其实我知道在神话故事中,这样的争论意义不大,而且我的看法倾向于是许多块石头。但是这样的想法我在课堂上丝毫没有暗示引导,目的就是让学生畅所欲言,结合课文自圆其说,培养大家探讨、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玫瑰组的问题是:“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yě)炼(liàn)。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这液体为什么没有渗入土里?针对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说液体太稠了,不能像水那样渗入土里面;有的同学说就像水池里面的水一样,有一部分已经渗下去了,大部分留在池子里面。这些在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解释说明,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学会思考解决问题了,我因此感到十分欣慰、十分高兴。

  在展示的成果当中,几个小组都是这样的意思:“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勇敢补天,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学生不但了解了故事情节,还从中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真是难得,这样的成果我以为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故事中大胆丰富的想像手法,这节课讨论中没有涉及,在下一节课的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讨论学习。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4

  1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探究性学习,整堂课通过学生质疑,再引导解疑,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运用画面激发象。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裂”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学生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仍然比较空洞。此时我出示的一组图片和声音,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示的句子以及课文人物的情感。再如“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虽然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见过,但是感受不深,这时,我搜集并出示“金光四射”“五彩云霞”的图片,学生被美丽的图片迷住了,在一阵阵“好极了!”“太漂亮了!”的啧啧赞扬声中,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这两个词,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为女娲的神力而惊叹。

  3、角色演绎进行迁移。《女娲补天》是一篇学生非常喜爱阅读的神话故事,整个教学学生的心都被女娲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劳等光辉形象深深地牵动着,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

  上这堂课,我忽然对“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句话很有感触。虽然我也是一直上着语文课,一直思考着语文课堂教学。但是平时的语文课总比不上上公开课那样,上公开课是一种“磨”,是一种“蜕变”,每经一次“蜕变”都有一次新的体验,新的豁然开朗。所以很感谢,也很珍惜这次“蜕变”的机会。

  今天,我静静地坐在电脑前,反思这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的一些感受。《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受女娲精神是重点,课文中有很多具体的语言文字可以挖掘提炼;感悟神话的神奇,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这个目标很感性也很模糊,比较难。课标中指出三维目标要整合,我觉得文本特点和人文精神这两者也该是互相整合统一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整合,整合突出重难点,整合达成三维目标,整合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整合中培养学生对阅读神话和传说的兴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整合中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当然在各个的整合环节中也会留下些遗憾之处。下面谈谈几点做法。

  1、抓住主线,串连整体。

  有句话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一个地球”,支点找得成功,可以起到聚焦、内化的作用,将散乱的精彩文字串连起来。我预设的大主线是感受神奇,从课前的其他神话故事引出神话故事的特点:语言优美,故事神奇,感情丰富。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人创造世界的想象力很丰富。然后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故事,课终以“神奇”小结,又以“神奇”迁移拓展课外阅读。大主线中包含了情感线,以整体感知女娲的形象导入,以一个主导性的问题“在补天的过程中,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串起了女娲补天的几个板块的句子,进行细细研读体会。问题是主线清楚了,但精雕细琢的时间不够了,一堂课下来,感觉容量偏大,有的教学点只能匆匆而过,虽然说课堂教学也如写文章,有详有略,但环节的不到位总归是种缺失。

  2、挖掘空白,引导想象。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五天五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我想到的是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因此我设计的补白想象是“女娲在寻找五彩石的过程中会碰到哪些困难?”让学生深入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我当时想到的`是古代人们眼中的神仙其实也是人化的,有一般人的喜怒哀乐,当然也会碰到常人的困难和危险,学生在感同身受时,情感目标就自然水到渠成,而且我运用的是“第()天,女娲来到,。”这样一个句式练习,也符合三年级学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一般句型练习,说实在,为了这个设计,我冥思苦想好几天,几易其稿,才成定局,原以为这是一个比较得意之处,想不到被张老师狠狠批了一下(呵呵,张老师莫见怪哦!),不过听了之后,也心悦诚服。的确,语文姓语,不需要在情感上大动干戈,应该实实在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锤炼上有所增量,而不是天马行空去做噱头,以后在处理这种补白时一定要以课文文本为依托,再行定夺,否则,再好的创意也是无效的。

  3、反复研读,逐步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感悟,去体会,但是读不是一味的同一层面的平移,因此我努力设计有层次的读,让学生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新的震撼。特别是在炼石部分我设计了圈画动词来感悟女娲的形象,反复朗读,并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张老师评价说这个地方是最本色的教学,我很高兴,因为这个地方我也用了许多的时间去琢磨修改,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但也生发了一个矛盾,就是家常课和公开课的矛盾,本来我是让这一部分放在第二课时的,重点讲一、二、三自然段,因为公开课的完整性,所以把炼石部分也加了进来,但前面的朗读就显得有点浮光掠影了,也不知如何处理才能两者兼顾,我有点困惑。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03-13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03-05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09-20

语文女娲补天教学反思03-29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03-23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03-24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15篇03-21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30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