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8 16:59: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5篇)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

  《路旁的橡树》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人们在的过程中设法保护粗塣,结实、的橡树的故事。故事所透露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高,内容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本课时,我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尽量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对于文中文中描写橡树的样子以及公路弯曲成马蹄形则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感受作者的细腻的描写。

  首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也是课前导读引导学生阅读的明确要求,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能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完课文,大多能够说出课文主要写筑路工人为了保住橡树而绕开树铺路的故事。但是他们不能这么简练地概括,当然,这还要学生进一步练习才能达到,但是我又引导学生还应该再说出受到人们称赞这层意思,应为这也是文中的内容所反映出来的重要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在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既要抓住主要的还要注意课文意思的完整性。

  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橡树的样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要图文结合,橡树的粗塣、结实、挺拔,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橡树和的`相似性,进一步感受这棵橡树给草原带来的视觉美,也为下文感受筑路工人和设计师为保留这份美而做出改变的心灵美加深体验。

  不足之处,本课教学对于知识点的训练不够,比如,对于扩写句子没有结合后面的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进行训练,下次,海英注意知识的连贯性。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2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评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判断!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

  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起点;对板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当时考虑到时间,漏了“和谐画卷”这几个词,我想如果加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3

  《路旁的橡树》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人们在筑路的过程中设法保护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故事所透露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高,内容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尽量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对于文中文中描写橡树的样子以及公路弯曲成马蹄形则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感受作者的.细腻的描写。

  首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也是课前导读引导学生阅读的明确要求,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能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完课文,大多能够说出课文主要写筑路工人为了保住橡树而绕开树铺路的故事。但是他们不能这么简练地概括,当然,这还要学生进一步练习才能达到,但是我又引导学生还应该再说出受到人们称赞这层意思,应为这也是文中的内容所反映出来的重要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在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既要抓住主要的还要注意课文意思的完整性。

  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橡树的样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要图文结合,体会橡树的粗壮、结实、挺拔,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这棵橡树和哨兵的相似性,进一步感受这棵橡树给草原带来的视觉美,也为下文感受筑路工人和设计师为保留这份美而做出改变的心灵美加深体验。

  不足之处,本课教学对于知识点的训练不够,比如,对于扩写句子没有结合后面的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进行训练,下次,海英注意知识的连贯性。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卢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课堂特色。

  一、全篇贯穿“爱”的情感,奠定整堂课的感情基调

  一开始就把注意力引向老像树,它有很多年了,是我们的朋友……很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爱”的感受,让学生从这个角度去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主体”角色体现突出且自然

  1、课堂上质疑──寻疑──解疑的主动权都交还了学生,本堂课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智慧和悟性。

  2、强调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个体体验。如:整堂课都是老师在引导着学生自己将课文读懂、读活,而没有任何分析教材的痕迹。当学生提出“为什么工程师提出未来的路铺在哪里呢”?“工人们为什么停下来?”学生的回答只是不能砍树,爱护树木之类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很深的见解。当学生回答不了,或者思想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文中体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其实,不管问题由谁提出,问题本身只是一个凭借。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章的语言,从语言中体会、感悟,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情感。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沟通,同时通过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从新的视角感受,加进自己的人生体验。

  所以,卢老师很好的捕捉到问题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学习全篇课文,理解语言,交流情感。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5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第六册略读课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课文写人们在两座大城市间要修一条路。一棵橡树挡住了计划中的路,为了保住大树,修路的人把路弯曲成马蹄形。过往的行人不约而同地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本文内容简洁,行文时有不少空白,比如工程师和工人们心里想的话。因此本课的教学以自学为主,利用教材,激发想象,填补空白,激发学生热爱绿色热爱生命的感情。在教学中我自认为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1、以旧导新,激发兴趣

  复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2、自学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本堂课我采用多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抛弃一切无效的活动,让他们读、思,让他们交流,使课堂展现生命的灵动。

  3、拓展延伸,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提了一个问题:假如你参加了这次修路,你还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吗?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同学们想出了不少的办法。其中一个男孩的方法还不错:以橡树为中心修圆形路,既美观又醒目。

  4、以读促悟,升华情感

  教学中我始终将一个“读”字贯穿课堂始终:读通——读懂——读活,步步落实,层层提升。

  但由于我在备课时比较注重备教材,因此在学生质疑时很多问题超出我的预设,幸好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才没在课堂上出现被学生难倒的尴尬局面。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6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我班学生已基本学会了自己阅读的方式,因为有了前一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铺垫,我觉得我班学生对这课的学习应该是很轻松,所以我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本课重点在于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所以学习课文时,选用了自读——选读——质疑——解疑等方式,促使学生生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爱护树木、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情感。

  我通过提问前一课的知识导入了新课,再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树,通过寻找课文中描写橡树的句子:“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启发学生自己想象这棵橡树的形状,说说这棵橡树的特点,请一位同学上台画出他心目中的这棵挺拔、高大的橡树,全班同学再加以改进和补充。至此一棵散发着勃勃生机的橡树耸立在同学们的眼前,大家对橡树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过过往人们的评价:“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高尚”的基础上,思考:过路人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能感受到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让学生在筑路人如此珍爱一棵树这种不平常的行为中,在对生命的尊重中,在对环境的保护中,深深感受和体会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整堂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提出问题,大家解疑课堂非常的活跃,课堂上把质疑——寻疑——解疑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很快的理解了“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学生通过寻找高尚的行为和高尚的心灵,深入学习课文的'语言,从语言中体会、感悟,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而适时加进对修路工程的了解,从新的视角感受,加深对筑路人为保护橡树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和牺牲的了解。最后通过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工程师和筑路工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最后由《路旁的橡树》引发学生对随意毁坏森林的思考,由毁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引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再结合我市开展的三创一办的活动让学生进行了课外延伸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7

  核心提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讲述于课文有关的故事。之后出事南北两座城市图,教师描述情景。学生立即竖起两耳倾听,然后各抒己见,但是由于学生阅历浅,没有说出解决的办法,教师立即引入课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学生自由...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讲述于课文有关的故事。之后出事南北两座城市图,教师描述情景。学生立即竖起两耳倾听,然后各抒己见,但是由于学生阅历浅,没有说出解决的'办法,教师立即引入课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学生自由读读课文然后汇报。教师引导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通过讨论,找出描写工人们不想砍掉橡树心情的句子并加以理解,学生知道橡树是有很强的的生命力和美结合在一起的,不能破坏。常言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今天的橡树和公路都要,并且很完美,这是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心愿。工人们既要把道路修好又要保留橡树。孩子们知道人和自然能和谐相处,保护一草一木,赞美工人们有一颗高尚的心等。不足之处,部分学生课文读得很差,句子理解有难度。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8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本课重点在于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所以学习课文时,选用了练读——选读——质疑——议读等方式,促使学生生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爱护树木、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一、让高尚的爱陶冶孩子的心

  一开始我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树,通过“小博士”的介绍了解橡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和价值作用。“小博士”的介绍详细又齐全,使孩子们对橡树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再通过寻找课文中描写橡树的句子:“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启发学生自己想象这棵橡树的`形状,说说这棵橡树的特点,请一位同学上台画出他心目中的这棵挺拔、高大的橡树,全班同学再加以改进和补充。至此一棵散发着勃勃生机的橡树耸立在同学们的眼前,大家对橡树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过过往人们的评价:“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高尚”的基础上,思考:过路人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能感受到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让学生在筑路人如此珍爱一棵树这种不平常的行为中,在对生命的尊重中,在对环境的保护中,深深感受和体会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

  二、强调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个体体验

  整堂课我引导着学生自己将课文读懂、读活,尽量避免分析教材,课堂上把质疑——寻疑——解疑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和中心句“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变序的阅读设计(首——尾——中),让学生先了解故事的开头和结局,并让学生自己从故事的结局提出问题,然后循着故事的结局再去探讨故事的起因和发展,这样将理解课文结尾这个含义深刻句子的难点化解了,并以此为主线贯穿了整节课。

  学生通过寻找高尚的行为和高尚的心灵,深入学习课文的语言,从语言中体会、感悟,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而适时加进对修路工程的了解,从新的视角感受,加深对筑路人为保护橡树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和牺牲的了解。最后通过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工程师和筑路工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由《路旁的橡树》引发学生对随意毁坏森林的思考,由毁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引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由一个小村庄联想到许多小村庄,由乡村联想到城市,由中国联想到世界,联想到地球——我们的家园,学生的思维随着感情的指挥棒自然流淌。

  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虽然自己很努力,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理解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应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9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读课文,想想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体会筑路工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高尚的心。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筑路工人们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2.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

  挺拔()

  楔()子

  2.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3.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们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四、再读课文,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这节课,我们按照顺序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指导阅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3.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

  (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4.对上面的第二句话进行提问: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这么一棵粗壮、挺拔的橡树,伐了它,真是可惜。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5.出示句子。

  工程师为——叹了口气。

  工人们为——叹着气。

  6.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我们不会因为完成不了筑路任务而受到上级领导的责备,也不会因为砍伐了橡树受到路人的责备。)

  三、指导阅读第八、九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2.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四、再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的想法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0

  上周,在教研组上了一堂研讨课,教学内容是略读课文《路旁的橡树》。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略读课文教学的原则“略其所略,重其所重”来展开教学。围绕阅读提示来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感受到筑路人对橡树的爱护和对环境的保护。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从简介橡树入手;接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以课文最后一句为突破口,让学生研读课文中描写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来感受到筑路人对橡树的爱护、对环境的保护这颗高尚的心;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练笔倾诉来结束本堂课。

  在备课时感觉还是很不错,没想到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备课那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有些设计在落实时发现我高估了学生的学情,如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时,我愿以为有了我给予的填空题的帮助,同学们应该不成问题。可实际三年级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刚刚接触,只有充分地读课文,才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学段特点。当然这一目标的达成与否与预习是否充分有关,本课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安排在家庭作业中让学生自己去读读课文,结果不少学生把家里的口头读书作业忽略不计,当然也不去做了。没有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直接影响了对这件事的看法的交流。因此,教学初读这一关一定要做扎实了,否则影响深入研读的质量。

  教学中,我觉得对于中段年级的学生的自学要平时加强学法指导。在今天的课堂上,我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句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来学习。没料到,不少学生傻眼了,竟然不知如何下手,于是自主学习又变成了流于形式。显然这与平时的教学有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要更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略读课文更应该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和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1

  《路旁的橡树》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以下是我教授此课后的几点感受。

  一、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出现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虽然自己很努力,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理解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2

  《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以下是我教授此课后的几点感受:

  一、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虽然自己很努力,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理解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应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3

  本课是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人们在筑路的过程中设法保护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故事所透露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高,内容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因此,本人在教学的设想上全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只是在阅读感悟中提示一种写法 “以小见大”。

  比如,文中通过“绕树筑路”这样一件小事,赞扬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品质,这种写法属于以小见大的写法。本人在引导学生随文习作中贯穿了这一写法的运用。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呢?这里我扔掉课本,把学生引出室外,在我们校园里有一棵插柏杨,1938年是一位姓卢的老师栽的,至今几十年了,听说几次校园建设都保留了这棵老树,第一这棵老树在校园里是另一道风景线,另外也是对逝去的卢老的怀念。每当老师们来到树下,总会谈起当年的好多事。学生下课了,树下就是孩子们的乐园,这棵柏杨要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合手那么粗,伸出四层教学楼顶好几米,抬头望不见顶端,像伸进了云层。树的表皮已有几公分的裂缝,裂缝里填满了青苔,杂草,当然也因为树,常让孩子们追几片落叶,怕扣班级的考核分,尤其是秋天……

  在指导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平常所见人物动作,去表现人物品质。其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品质。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小的细节,一个小的片断,来反映一个大的中心。这就是以小见大,在这种写法上要注意两点,这也是本人在本课中与写作衔接的重点。第一,要抓住人物的语言,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如,写同学爱护班级,“这粉笔是老师给我们讲课写字用的,你拿一根他拿一根,老师用什么给我们讲课呢?”第二,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如学生写本人的一段外貌描写“老师一手拿着粉笔,一手推了推那幅深度近视眼镜,然后把教室从四周到中间直到每位同学都扫了一遍,轻轻地放放下教本……”在这个环节。学生实践练习,并要落实。从学生的习作看上去,还是很成功的,题材也较丰富“插柏杨”“老师笑了”“老师给我们认错了”“爱笑的同桌”等。学生都能以一件小事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表达自已习作中心。

  学完本课,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思想。首先本人注重训练学生的质疑,解疑的能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在质疑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其次鼓励学生自读自悟,从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高尚,最后通过习作落实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4

  《路旁的橡树》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以下是我听了谭玲老师的授课后的几点感受。

  一、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出现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要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还存在着的不足:

  1、在理解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5

  上完了《路旁的橡树》这篇文章,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我觉得孩子们是最好的读者,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在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感悟都有他们的出发点。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小反思: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虽然是春天的下午,虽然"春眠不觉晓',可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没有打瞌睡,学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03-19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0-11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0-08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5篇03-02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汇编15篇)03-19

路旁的橡树教案02-26

《路旁的橡树》教案03-31

路旁的橡树优秀教案02-20

读《路旁的橡树》有感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