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是“活”的吗》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2 08:25: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物是“活”的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反思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反思1

  本课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5课。本课将引领学生去概括前面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一年级多数同学在我一次又一次督促的情况下种植了蒜苗,每次上课同学们都说了说自己蒜苗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要求学生把蒜苗带到课堂,一起分享交流,我也在家长群提前通知提醒了,所以大部分同学都将蒜苗带来了。

  小朋友拿着大蒜合照

  本课将引领学习概括前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依据一年级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在设计本课活动时,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情景,以学生熟悉的小动物入手,引发学生质疑、对比。然后再引到回顾自己种植物时观察到的变化,同学们通过一月多时间对蒜苗的观察,能说出蒜苗长高了,长叶子了等生长变化;通过回答为种养的植物做了什么,知道了蒜苗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等生存条件;通过思考塑料花是“活”的'吗?更强化了植物是“活”的这个概念,应该跟学生点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所以是“活”的,把“生命”这个科学词汇告诉学生。最后再拓展到应该爱护植物,知道生命的可贵。

  本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一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较弱,只能零散粗浅的表达一些自己的观察认识。就导致在分享过程中下面的同学不愿意听,开始讲话,纪律一度很差。

  2、由于时间关系,只请了几个同学上台分享,剩下的都是让他们小组内分享,导致有些同学很失落,觉得自己辛苦种植的成果没有机会展示。

  3、让他们把大蒜带来之后,整个教室都弥漫着一股味道,而且在教室里不好放置,为其他课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以上问题,希望老师们能够帮忙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反思2

  本课第一部分聚焦:动物是“活”的,植物也是“活”的吗?本部分重点让学生说出植物的“活”的理由,这个部分我的引导做得不是很好,但是还是有些学生能够说出来。这个环节如果能让孩子讨论,然后汇总或许会更好。

  探索环节,在课前我布置了这节课带自己种植的植物过来,而且并没有在群里跟家长发送带植物的信息,特意培养孩子自主带材料的`习惯。因周一秋游,所以有两个班这节课没上成。而另外两个班的孩子自觉性明显差异较大,二班只有三个孩子没有带,而且课前还跟我说了原因。一班带过来的孩子很少,所以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培养。

  所以二班上课的效果明显要好很多,孩子们自主观察,有些孩子还主动地测量大蒜的长度。这个部分我并没有对孩子们测量进行规范,而是他们自己先探索一下测量的方法,规范留到第二单元。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反思3

  1.关于叶片、叶柄中学生很容易把叶脉归入到叶的结构中去,我觉得在课堂中可以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当时有些学生比较迷惑,我就伸出一只手,告诉他们把我的小臂当作叶柄,学生就很自然地就说出我的手掌就可以是叶片,马上很多学生就说手掌上的纹路就是叶子的叶脉,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理解,手掌上的纹路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部位,而是属于手掌皮肤的一个部分。

  2.作业本最后一题让学生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对于那些缺乏生活经验与实验观察的学生理解上比较困难,结合图示同样可以用比喻的方法,将这条枝条比作人类的一生,从左到右分别是幼年、童年、青中年、老年、死亡。

  (1)学生一般都知道枝头上长的'是芽,而且形状最小,是叶子最嫩的那个阶段;

  (2)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左二的就是嫩叶;

  (3)当看到左三时有学生马上就说出“人到中年”这句成语,大家就自然想到这部分就是长大的叶;

  (4)到下一格时已经不用老师提醒,学生马上联想到人老时很多人会驼背,叶子就像图上那样卷曲起来;

  (5)至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反思4

  首先我在放了一个视频:一个塑料袋罩在树叶上,然后半小时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当学生看到塑料袋有许多的小水珠的时候,这个时候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水是哪里来的?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水是从哪里来的?这样学生就会猜想水是从哪里来的?在这个猜想中,有的学生猜想是从叶子中来,有的从茎中来。这样学生就虽然猜想虽然对了,但是我又出:那水是从叶子中的什么样的结构出来的了呢?这个时候学生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到可能叶子上有小孔。然后就出示小孔的图片。学生认识气孔。这个时候,有显微镜就可以然学生通过显微镜,学生能够看到相应的标本上真是的气孔,可能效果会更好的。下一步,我想可以要求装备显微镜,学生就能够学习好显微镜的应用,并且能够更好的`观察和体会。

  我们在学习完学生们知道了植物的叶有小气孔,可以让水蒸气从里面出来。这个时候,让学生观察一株植物的示意图,学生进行观察和想象水是怎样从叶子里蒸发出来的。这个观察还是非常的重要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水的蒸腾作用。通过学生的画,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和体验蒸腾作用。这个过程,我想入能够事先让学生准备好图片进行画,效果会更好的。

  在学习蒸腾作用的时候,学生会非常好的进行理解和总结。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反思5

  《植物的叶》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课前,我安排每位学生捡各种各样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从整体来看,同学完成很不错,大多数同学都按要求带来了,只是有个别学生带的`比较少。为了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我给同学们留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你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

  2、一共有几种树叶?

  3、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很多同学都能从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作为叶子分类的依据,见此我引导大家多角度去观察叶,比如叶片的形状、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叶片边缘、叶片的质地、软硬和厚薄等等,从而加深了同学们对树叶的印象。

  在教学第四个环节时,我让同学们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着重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进而分辨出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小动物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在最后的活动环节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自制好的树叶标本。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安排活动:同学们用树叶做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形,但也有部分同学看着树叶无从入手,不知道该做什么为好……。尽管如此,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一个属于自己团队的小作品,同学们倍加兴奋,大家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运用了一节课进行教学,虽然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了,但也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讲解不同的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即叶片、叶柄时,没有强调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不要把叶脉和叶片并用,对于这些细节方面我的讲解是不够的,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植物的叶》教学反思02-03

《植物的茎》教学反思04-12

种子植物教学反思03-24

《今天,你安全吗》教学反思04-22

《水生植物》教学反思08-18

美术《植物写生》教学反思03-25

其他植物激素教学反思04-20

太阳,你是粉刷匠吗教学反思04-11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