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6 17:34: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5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

  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

  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

  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

  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

  刚刚结束了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的第三单元教学,偶有所感,就事论事。

  第三单元在全册中是英才篇,主要叙述了三篇历史故事,包括三顾茅庐、祁黄羊荐贤、公仪休拒礼。相对于上单元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在这一单元的课堂学习热情明显高涨许多。尤其是在同学们之间相互介绍自己所熟知或查阅的三国小故事和古人轶事方面,兴趣甚浓。

  之前设计这一拓展环节时还以为学生要么懒得去查而依赖教师,要么只懂机械的照读所查资料。而事实不仅让我满意,而且出乎我的意料。课堂上,这一环节参与的学生高达3/4,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交流。而在这一部分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是用自己的话,以说故事的形式向大家传递的。平日里在归纳概括上存在困难的他们,竟然能流畅的将故事说完整,虽然依旧存在措词问题,但是在逻辑上还算是合乎情理的。所以,我原本打算10-15分钟完成的环节,不得不延长到一堂课,而且我认为给出这一堂课是值得的。

  这节课让我改变了原先对一部分学生的看法,也让我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真谛。但是,欣喜之余,我也窃窃的有一点内疚。疚从何来?听我慢慢道来……

  刚看到第三单元第一篇《三顾茅庐》的时候,我心里面就有些许的没底。课文内容虽然是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但是在教授时介绍人物、导入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三国演义》本身,我在大学时候虽读了几遍,但由于文本脉络的错综和我本身的阅读兴趣,始终没能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这就造成了我对这部著作的模糊理解,最终为我的备课和上课添了不少麻烦。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得不在网上搜集一些包括人物介绍、相互关系、事出起因等关于课文背景的资料。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我甚至重新对相关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其资料进行记忆。但是意外还是在课堂上发生了。

  在我介绍刘备是如何得知诸葛亮此人时,一时忘记了中间的介绍人,只模糊的记得有个庞德公。我说出口没多久,我们班的巫乐莹就好奇的问我:“老师,我怎么记得姓徐?”我一时语塞,因为我也不确定。而下面的学生中也有弱弱提出疑问的,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老师很久没有看《三国演义》了,现在也记不清了,等我查清了再告诉大家。”后来查阅后确定为“徐庶”。而在《三顾茅庐》的最后拓展环节和《练习3》的处处留心教学中,我更是自愧不如,有很多故事都是孩子们告诉我的。

  事后至今,我始终觉得内疚。一来,作为教师,自己并没有在备课中做到准确无误,致使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留下了错误的印象。二来,自己当初的语文基本功还未打扎实,使得这单元的教学经常感到黔驴技穷。最终,自己在课堂上只有听的份儿。

  这些年总是一再强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方面要传授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孩子情感道德等的培养。而我的课堂上,风向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如何加强语文的工具性,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值得我深思、慎思。

  我的大学老师就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她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处不语文。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更应注重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培养。一篇课文在手,字词教学必不可少,文化思想的熏陶也极其重要,而在这两者之间的余下内容却易被忽视。这些“余下内容”,现在在我看来却是最为丰富的。教材中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点”,在每一个“点”的.背后,都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教学材料。小学语文,文本比较简单,在这些简单的文本背后蕴含的是包罗万象的文学世界。《三顾茅庐》的背后是《三国演义》,《江南春》的背后是普世诗人们的忧国忧民,《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背后是口手相传的古希腊神话,《珍珠鸟》的背后是冯骥才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作为教师,倘若不能以小见大,由点带面,那我们真的有负教材编写者们的良苦用心了。

  所以,我总会在端给学生一碗水的同时,瞥眼斜视一下自己的尚未盛满的破桶,惭愧!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

  本文主要写刘备前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统一天下。可第三自然段一开始有两句关于景色描写的句子: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孱孱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两句话放在文中,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用处,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两句写景的句子究竟要还是不要,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不要,因为这篇文章是在写刘备他们去隆中请诸葛亮,而非去游山玩水的,此处写景不恰当。

  许多学生都表示赞同。可有的学生说:要,因为这样一来可以让我们知道诸葛亮住在哪里。有的.学生马上说课文前面不是已经说诸葛亮住在隆中了嘛。于是马上又有人表示赞同。我提醒:此处山明水秀,诸葛亮住在这样的地方,能否说明一点什么?学生若有所悟,有的说:他喜欢住在这样的地方,说明他是个喜欢山山水水的人。有的说:他喜欢住在这样的地方,说明他是个隐居者,喜欢清静的生活。有的说:他喜欢过平凡人的生活。……由此看来,这一段还要吗?学生马上说:要。于是学生悟出:这两句写景的话,看似没什么用,其实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性格、生活喜好。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的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尤其是班里几个男生,对《三国演义》中一些人物和内容津津乐道,非常感兴趣。所以,人物介绍我基本上穿插在课文讲解中,放手给学生自己去说,通过人物特点来读好课文,理解课文,感受课文写法的妙处。

  我从课文的标题出发,引出课文的主要人物:谁三顾茅庐?去拜访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从中可以看出刘备对人才的尊重。紧接着,我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能看出刘备尊重人才的地方,写上批注,接下来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展开。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找到很多相关的语句,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主要集中在第三自然段,其他段落中,学生也能找出一二。每找到一处,我就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并带上自己的理解把句子读好。提到故事中的人物时,顺便让学生简要介绍一下,在知道了张飞的鲁莽、刘备的礼贤下士以后,学生能很好地把人物的语言读好,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更能进一步感受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此时,恰好引出课文中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以张飞的鲁莽衬托刘备的尊重。介绍完侧面描写,很自然就引出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写刘备的语句。讨论过程中,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一开始学生没有注意到,我提示学生说这一处描写我觉得很有意思。通过朗读,有的同学读出了诸葛亮生活的.地方景色优美,非常宁静,就好像他本人一样不愿意争名逐利。有的同学从“山冈蜿蜒起伏”读出了山路难走,刘备能够亲自前往,也可以看出来他尊重人才。我让他们再次读了读其中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仅仅是描写了隆中的山冈吗?学生肯定地回答“不是”。我范读了一遍,特别强调后面的几个字“一条等待事假腾飞的卧龙”,这条“卧龙”不仅仅比喻“山冈”,还是……我语气提高,此刻,有的同学恍然大悟,大声说出“是说诸葛亮!”所以,诸葛亮,还有一个称号,人称……学生马上回答“卧龙先生!”

  整节课只讨论了一个大问题,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了人物,练习了朗读,也学习了写作手法。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5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6

  今天是我一日活动开课,课题是《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节选,主要讲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完成一统中国的大业。教学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刘备的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上完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成功之处。这堂课我总体把握教材挺好,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围绕“刘备凭什么打动诸葛亮”和“诸葛亮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来展开教学,符合中年级“整体把握,突破难点”的教学思想。在具体的操作上,又抓住主要的语句让学生朗读、感悟、体会,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思想品质,也领略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存在问题。

  (1)细节处理不够好。这正是我上课的缺点所在,大方向不错,整体把握也还可以,但小缺点却很多,该引导时不引导,该深入时不深入,该提升时不提升,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的话,那根本就是一堂不成功的课。

  (2)教师的“讲”偏多。从传统教学一路走过来的我,总突不破“讲课”这个怪圈。虽说没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个本事,也总是我的话偏多,是担心学生不会吗?有一点;是易于控制课堂吗?有一点;是显示自己的才学吗?我说也有一点。作为旁观者的听课老师是清楚的,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所认为的`精彩之处正是这堂课的不足处,这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三)、课后反思。“上一堂公开课,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这话一点也不假。虽然上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摆足了功夫,但平时自己的不足还是像狐狸尾巴一样暴露无遗,知识的不足,语言的贫乏,激情的不够……特别是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是深感不足,面对即时生成的信息就显得束手无策。也就在这时,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特级教师那行云流水、精彩纷呈的课,那幽默的话语,智慧的点拨,常常使课堂灵动而富有独特的个性,令我们这些叹为观止。那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来要想真正上出一堂好课来,功夫要花在课外。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7

  3月7日有教研组的一节公开课,是星期二,到中心小学上。3月3日是周五,我在班级试上,主要想知道自己安排的内容是否恰当,孩子们是不是感兴趣。同校的李老师也前来听了我的课。李老师只是觉得课堂结束的时候有些仓促,其他还好。何以最后仓促收尾?我反思如下:

  1.在群里看到要上的课是《三顾茅庐》后,我就决定上第一课时。因为去年教研组的活动中,中心校的陈老师上过第二课时,她是市级名师,我怕跟她差距太大,毕竟我只是第二次在教研组上课。而且,我也想挑战一下第一课时的课堂,听听大家的评价。学习了区教研会议的精神,加上自己对于课时内容的安排,便有了教学设计的初稿。担心过于追求第一课时的饱满度,导致安排内容过多,所以先要试试能上到多少。结果估计原有的`设计需要多出10分钟的时间,最后练笔环节必须删掉。

  2.学生预习情况影响课堂的进展。从课堂反映来看,我班大多数的同学预习还不够充分,意外生成较多,处理生成环节需要的时间较多,课堂内容就进展较慢。如此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借班上课有更多的心理准备。

  3.自己对教案还不够熟悉。有漏掉的预设环节,如生字“葛”的“一字穿一串”的教学;也有颠倒的环节。

  总的说来,我认为自己的课堂预设还比较充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比较大。下一步,需要抓紧时间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比如目标的设计是否贴切、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等问题都是要仔细考虑的。还有,更好地熟悉教案。

  一节课,磨一磨,思一思,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8

  《三顾茅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的语言、动作的句子或词,演一演,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演一演刘备拜访孔明时的恭恭敬敬、轻轻地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特别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详写第三次拜访与前两次略写的`好处;三个比喻句的品读;还有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描写人物品质的方法。

  课后还布置了仿照,书中描写,用“……来到……只见……”写田野。通过指导,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9

  今天听了宗老师讲的《三顾茅庐》,他留给我的印象较为深刻。整堂课上,作为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教师,表现的是轻声细语,波澜不惊,学生反而专心致志,激情澎湃。尤其让我佩服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课上同桌的两人小组配合的太默契了。第一位小组成员那入情入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的读张飞的“嚷”,刘备 “生气的说”;第二位小组成员那细致入微的感悟,生动形象的解读深深吸引着我们每一位听课教师,让我们对隆中美景心驰神往。仿佛进入了水流潺潺的卧龙山岗。宗老师的语文课可谓是潇洒的引导,自如的收放,带给我们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学生无论是分角色朗读还是自由表达,都是发自肺腑。今天通过对语文课的学习,使我有了对数学课堂的一些想法:

  一、精读感悟在我们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在对知识点的感悟上是比较薄弱的。很多同学看题目的时候都是走马观花,更别提去认真感悟了。数学的本质是生活中的数学。而同学们把数学学得太死了,老师有时图省事不想让同学们感悟探究就把结论给提示出来了。导致学生学不到数学方法和数学的真正意义。总之就是缺少了感悟的`过程与方法。以后的做法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将自学、交流、展示、点评、拓展、延伸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组织课堂,教师对题型的引导和把握上充分留出让学生感悟的时间,不能越殂代庖。让主体和主导作用落到实处。

  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鼓励与表扬对学生的激发作用。数学的严谨性有时会限制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发挥,以致课堂略显呆板。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学生思维的结果评判用语准确而生动。比如学生说课桌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就是

  不对的,应该是课桌(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学生没看出来的话,让他摸一摸课桌和课桌面再做评语:面积是手能摸到的,而课桌就不是手能摸出来一个面就可以的。也可以对大家说:课桌能用它的一个面代表整体吗?同学们摸一摸课桌面和课桌是不是一回事呢?还有一题:一升水的质量和一千毫升水的质量是相等的,学生犹豫的的不敢判对。老师就可以说:大胆的想像:难道一升水和一千毫升水喝起来不一样吗?这样的语言评价既让学生明确了优点与不足,又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三、教师放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语文课上,每篇课文学生都自主预习,小组间互帮互助,解决问题。课前的读书时间也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数学上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多思考多想象,使数学课堂能呈现别样的风景!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

  《三顾茅庐》本是篇离我们甚远的历史文章,这样的故事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或许是极感兴趣的,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在他们还没有自主地极大的兴趣去理解历史的前提下,这样的课文是棘手的。但《三国演义》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应该让学生接触这部名著。我迎难而上,选择了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两周前,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课堂上,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文中哪些词句能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如: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刘备的“诚心诚意”。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感悟人物形象:张飞性情耿直,于是“嚷道”,刘备“生气地说”。两句对话,一段对比,为刘备“诚心诚意”地拜访诸葛亮做了铺垫。

  又如:第三自然段作者更是从“离……还有半里多路……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等动作、神态描写,让学生继续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随后我用一个问题“诸葛亮是否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的邀请”串起了四、五自然段的学习。

  总之,在这一课中,我抓住了“诚心诚意”一词进行展开学习,整节课给我一种“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畅快,学生也从“诚心诚意”一词中感受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张飞的粗鲁鲁莽、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指导朗读不及时,方法不够到位,没有起到读中进一步感悟刘备诚心诚意的作用。

  2、学生在小组汇报时,并没有按课文的顺序进行,也由于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强,调控不了这种状态,内容显得有些“乱”。这也是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1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考虑到学生对三国历史不太了解,不利于理解课文,所以我课前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这段历史,从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局势一直讲到到后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中间涉及到了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等故事,还梳理了三国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番介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讲述这段历史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几十双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随着我的讲解,孩子们的眼神时而雀跃,时而安静;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向往,时而敬佩。看到他们这可爱的样子,我又是欣慰又是自豪。学生的求知欲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精读课文时,孩子们的表现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一次次精彩的回答让我忍不住为他们喝彩!不信你看:王沁岚说:“从‘刘备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陈妍惠说:“从刘备责备张飞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三人对诸葛亮的态度是不同的,张飞脾气火爆,缺乏耐性,有点瞧不起诸葛亮,而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尊重,一心想招纳他。”;吴相成说:“从刘备和诸葛亮‘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中我感觉到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不摆架子,非常尊重诸葛亮的才华。”在气氛热烈的'课堂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让我既惊讶又惊叹,以至于我激动得只会说“你真会读书”、“你理解的真好”诸如此类的话了。

  虽然这篇课文的学习用去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到了下课时,学生还是有些意犹未尽,我“乘机”布置了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的作业。我不知道学生在课后能不能找到这本书,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读完这本名著。但我知道,这节课上,学生向我、向文本敞开了心扉,自由自在地表达了感受,无拘无束地彰显了个性,我们师生都深深地沉浸在了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中,痛痛快快地学习了语文,享受了语文,这样的课堂才是我心中的语文课!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2

  一、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形象,这其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设计理念: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导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走进情境中去。)

  板书课题。 讲解“顾”“茅”“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

  1、请你自由选择读书方式再认真地读一遍课文。

  2、老师希望你们读准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检查读音(开火车) 打乱顺序读 比赛读 做《补充》第一题 反馈

  字形 词义

  (设计理念: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习能力,上课就跟进检查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形,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呢?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说说段意。

  2、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结合《评价》中的预导和课文中的段落,也可以用课题扩展法,自然段段意叠加法。指名说。

  (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无声地渗透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会概括归纳)

  三、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谁能说说现在我们用“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多指什么?(仅仅指刘备请诸葛亮的事吗?)

  师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把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画出来,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点,然后有感情的读一读所画的句子,最后在组内找个伙伴说说你对所画句子的理解。(教师巡回,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3、在班级找个适合你的学习伙伴,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们认为最佳的方法来表达你们体会到的东西。好吗?(生合作准备,无需回原位)

  (设计理念:根据写人文章的特点,着力引导学生画出表现人物特点“诚心诚意”的词语或语句;让学生多范围多形式地讨论交流。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更深入地把握了人物特点)

  过渡:哪对伙伴愿意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指名说)

  交流,理解课文精髓: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对比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反衬。比较张飞和《水浒传》中李逵的形象,引导有感情朗读。

  B、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相机出示原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或学生摘读其片段。

  C、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D、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发散。

  (设计理念:引进课程资源《三国演义》原著、《水浒传》,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B、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指导朗读

  (3)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指导朗读

  (4)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刘备叫童子不要惊醒先生,会怎么说?对张飞、关羽会怎么说?如果你们加上一些动作、表情就更好了!(引导学生适当的演演)

  A、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D、此情此景,让你想到了哪个相类似的故事?(程门立雪)

  (5)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表现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设计理念:学习课文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自学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的语句,在悟中读,在读中悟,读出了“味”,使文中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带上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个部分。

  9、总结:同学们,读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才华横溢、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到底有没有被请出山?刘备有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帮助?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面呢?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四、推荐阅读《三国演义》 、易中天《品三国》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名著改编的一篇历史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讨论、交流,演一演,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欠缺。虽然学生学习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由于教学时前松后紧,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检查预习上,将一些字词的意思都放在预习环节解决,造成没有将后面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部分内容上玩,今后我将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二不断研究探索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3

  文中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刘备为什么“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尊重人才……’”?什么叫尊重人才?怎样才叫尊重人才?诸葛亮是人才吗?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明白,就无法理解当时刘备为什么“生气”。那怎样帮助学生解惑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仔细读书,从课文中找到“人才”的解释——文中第四自然段,进而观察刘备是怎样对待人才的——文中第三自然段“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同诸葛亮见面”。最后,回到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再去解答先前的种种疑问。此时,学生对此处刘备的虔诚、张飞的粗鲁已能把握的入木三分。

  文中写刘备第三次见诸葛亮时,表现得极为虔诚,总是“轻轻的”。

  (1)到诸葛亮的家后,刘备“上前轻轻敲门”。此时,刘备并不知道诸葛亮在睡觉,除了说明刘备一向有这种好习惯望,更能说明文章后面的他和诸葛亮之间的“鱼”“水”情谊,心有灵犀。

  (2)当得知诸葛亮正在午睡后,“刘备轻轻地走进去”,等候诸葛亮,则是进一步写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3)等候多时的刘备终于等到诸葛亮醒了,于是“快步走进”草堂。既说明刘备求才心切,也隐含着刘备怕耽误诸葛亮的时间之意,充分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4

  昨天,听了赵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感觉印象深刻,上得很成功。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赵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一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二是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旷世奇才。还有就是从张飞的生气的说,与刘备的呵斥,体会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朗读的指导,比喻句的训练和小练笔等一系列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在教学中,赵老师适时地穿插课外知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相信学完这一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读一读这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去学习,借鉴!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5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了文中的细节,让学生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一、在比较中发现:

  文中第二自然段有张飞和刘备的不同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备的尊重人才,教学时,我让孩子们对比阅读,在朗读中获得了体会。

  二、抓细节,细细品读:

  文中对刘备“三顾”写得很是详细,读第三自然段,我让孩子们抓住刘备的一些席位举动加以体会,在文中圈圈点点,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孩子们从“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等地方,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意。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02-10

苏教版四下第8课《三顾茅庐》教学反思06-09

三顾茅庐教案03-02

《三顾茅庐》说课稿01-02

《三顾茅庐》教案02-20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9-11

教学反思03-02

教学的反思12-08

《让》教学反思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