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4 11:59: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劝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教学反思1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也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对于我们学校这些基础差、学习方式不佳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个人正是在学生时代通过阅读《劝学》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也正是感受到了荀子缜密的思维、流畅的语言、精彩的譬喻而对这篇文章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由衷的偏爱。有幸能抽到这篇文章做为我的参赛篇目,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之后,我对自己在《劝学》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这堂课我希望能改变学生从初中以来就养成的老师讲、学生记的上课模式,而是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纠正以及明确知识点的作用,从上课效果来看,基本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剖析,以促进自己向更高、更远、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一、 优点

  1.“王老师好!”,上课前学生对我问候的改变。我所执教的高一对口升学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

  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2.教法上调动了学生的情感。面对一篇篇课文,我很愿意将我所理解的独到而入微的地方告诉我的学生。但我的这些我自认为具有独到的见解,我却不急于告诉学生,我要让它们在高潮之时呈现出来。譬如,《劝学》一文,我抓取了人性本恶这样的思想,巧设问题,引领学生带着好奇与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听课者始终被一样东西吸引着激发着。我觉得人在这种时候能够更容易接受知识与观点。而对我来说,我也更容易记住这些课堂细节。我一直相信,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意义。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一节课,不应该只讲求信息量,更要注意解决问题,哪怕一个问题。我现在面对的学生,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多时候我只能将一个问题讲得很细才成。我所教过的学生都认为,上我的课,最有感觉的是,他们被我调动起了情感。

  3.目标比较明确。整节课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培养,无论是从诵读还是掌握课文内容,我以整篇课文背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我在课堂上非常重视课文的朗读,而且在每一段的讲解前,

  我都先让学生集体背诵或者个人背诵。在知识方面,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等等;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4.中心论点的新体会。本文所论述的“学习”,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的意义不同,荀子从自己的“性恶论”观点出发,认为应通过“学习”以成为“君子”,即主要学习来达到修身养性之道。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先树立一个典范——君子。开篇即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为什么要用“君子”说的话作为全文主旨?因为荀子把“君子”作为“学”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所以我认为“君子”一词包含了学习的终极意义和莫大作用。

  二、不足之处及以后的改进方向

  1.我首先要检讨的是我的教学语言的凝练问题。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在语言文字的体悟和运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但是,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率性随心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的散乱。此次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凡事都应该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为一些随意性的语言影响对文本的.深刻意义的解读和感悟。所以,在往后的教学里,我会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严格要求,一定会三思之后,深入推敲,向着言简意赅

  的方向努力,将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升到更为严谨的高度。

  2.再次就是在知识生成性方面的处理不够完善。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度非常高,它们希望和老师一起探究更为深刻的知识,我对自己教学中知识的预设性准备不足是很不满意的。虽然当中不存在卡壳的情况,但细节性处理毕竟不够精到。这就启示我在往后的教学中,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综合考虑到教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多一手准备,便多一份内蕴 ,也几许从容。

  3.在对该文主题升华的时候,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实现帮助人们向善的目的。而在《劝学》一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这种主张的具体体现,也是支撑荀子“学不可以已”的关键。在当前“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搬出经典,搬出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识涤荡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爱的阳光和温暖。教学中,没有将这个亮点加以呈现,不能不说是一份缺憾,正如一位评课的老师课后对我说,如果你再把这堂课的深度上升到我们现在这个“学习型”社会,那这堂课就会更好了。这也对我产生了启示,在学习这样一些名家名篇的时候,除了理解内容以外,还得引导学生品味当中的内涵美,教化美以及与时代意义相联系起来。

  教学基本功的习得,教学艺术的科学化,高度化,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钻研能力的极度欠缺,鞭策着我在这条修远之路上埋头苦学,补缺查漏,用心去发掘每一个潜在的闪光点,提高能力的同时,

  丰富教育教学的手段及艺术性,力争尽快成长,不辱使命。

《劝学》教学反思2

  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对字词的讲解透彻具体,适合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

  2、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特别适合朗读,我在本节课组织学生多种方式的读,“教师示范读、学生自读、小组分角色读、模拟白话文表演、背诵等。”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主动性。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对着幻灯片上的重点词句进行字字落实翻译,有利于培养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提炼翻译文言文的五字法“留、调、补、删、替”。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4、引导迁移,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本文的体会,特别是如何看待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这句话,有同学从中受到启发总结出这样的话语:不为偷懒找借口,只为读书找机会。最终强调学习态度的问题,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教育。

  不足的地方有:

  1、本文设计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句翻译,人物对话的揣摩、形象特点的提炼,学生情感教育得到体现,但没有时间完成课后拓展。

  2、模拟白话文表演,这个环节不应放在最后环节,应放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再认知。

《劝学》教学反思3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解文言文词语解释难题

  江苏省赣榆县城头高级中学 柏强英

  作为文言文教学,老师最头疼的就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的翻译。作为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厌恶心理的原因也就在于大量需要背诵识记的解释及课文文本。通过劝学一课的课堂教学,我发现,将文言文回归生活,用我们常见、常说的词语推敲得出文言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解决文言文实词解释疑难,让学生不再害怕文言文,不再厌恶学文言文,让本来单调刻板的文言文教学变得有活力与生机。

  下面列举《劝学》中的一些词语的解释来说明。“学不可以已”的”已,我们常说“死而后已”意思就是死了然后才停止,与课文中解释完全一致。“木直中绳”的中,我们常说的“命中”、“打中”的意思就是合乎目标,与文章合于的意思也一致。“虽又槁曝,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中的“挺”与我们经常说的“西装笔挺”、“挺进”等词语都是直的意思。“假舆马者”的假,我们有个成语“狐假虎威”,小学时学生都学过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住了各种动物。假在这里就是凭借的`意思。“假舆马者”的假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部分词语的解释,类似方法的词语解释还有很多。语文来源于生活,文言文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存在的许多词语、成语都与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意义不谋而合,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总可以找到一条学好文言文、记牢文言文的方法。

《劝学》教学反思4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孟母断织劝学》是一个剧本,讲的是孟子逃学回家后和孟母的一段对话,孟母知道孟子逃学回家不想读书后,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而是以剪断快要织好的布来激励他,告诉他,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是不太深刻;对文中出现的语言不会加以运用。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活泼好动而又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表现欲望的普遍特点,如果把课本剧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会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于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挖掘课本中那些语言生动形象又蕴含人物的动作描述,内容生动有趣的课文组织学生分小组编演课本剧。例如教学《孟母断织劝学》这篇课文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的,括号里的话提示了场景、人物动作、神态;括号外的内容是人物的对话。讲述了我国古代大学问家孟子的母亲教育他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逃学的事。孟母以剪断布无法再接,比喻学习如果间断,将—无所获。刚开始编排时,绝大多数的同学虽然已经搞懂了文章的内容,但只会照着书来念所谓的台词,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独特创造。

  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文字,而把他们认为平淡无味的课文变成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课本剧呢?学生们就自主地提出由他们自己去改编、排演。于是我就让他们自主讨论确定一篇声情并茂的课文《孟母断织劝学》作为剧本的题材,然后根据学习小组的编排方式进行表演。在这一次的表演活动当中,我很高兴地看到每一个演员都是那么像模像样,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是如此的透彻,就是连平时最讨厌上语文课的万通同学在扮演孟子时也是那么投入,那么专注;当其他组同学在表演时,每一个同学都看得那么认真,每一个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

  在这节课上,我教的轻松,学生们更是学的轻松快乐,可以把课文在舞台上演出来,还可以让自己当一当演员,他们真高兴。就这样孩子们自己说自己演,自己评论,自己说收获,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好的多,也要顺利的多。下课铃声响了,我和同学们似乎还留在演出中,都觉得不尽兴,有些同学听我说下课了,他们大声喊着:“老师,下节课我们还来演好不好?看着学生喜形于色的表情,我身心愉悦的结束这节课,因为今天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演绎 一堂精彩的课本内容,发现了许多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了 同学们对学语文的态度,也让我看到了今后自己教学中新的思路。

《劝学》教学反思5

  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感谢名师和校长对我这节课中肯的点评,总之,这节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 文言文教学思路的确定。

  潘老师在对我这节课的指导过程中,逐步明朗了文言文教学的思路,我也在这之中豁然开朗。

  (1)以读烘托气氛。

  (2)抢答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3)文章重点分析

  ①理思路,从人物到事件,用一句话该落文章的内容。

  ②析人物,从人物的语言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明主题,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探写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为做阅读打好基础。

  ⑤启示,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什么?是否能结合自身?

  ⑥作比较,同为内容的文章可以作比较来学习。

  二、 突出语文课堂“读”的特点。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文言文教学尤其是这样,从初读的“分清节奏”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到深层的体会人物的语言、语气,都需要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来升华。也就是我们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 问题之间的衔接应过渡自然。

  在这节公开课上,我似乎只是为了完成各项环节,导致各个环节、问题之间过渡生硬,问题设置的很有层次感,但我却没有让学生层层深入的自然渗透,这其实还是我对文本理解的不到位造成的。今后,要读透文本,在每一环节的'设置上都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过渡,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揣摩,多学习。

  四、 启示应联系到现实意义。

  我们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品,都会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但往往这样的大道理让学生认为离他们很远,所以就需要我们结合现实意义,让学生真正能结合自身,而不是在说别人的故事。比如,这篇文章当中,就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多读书,要谦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应真切的让学生自己谈谈他们读书的经历,有什么样的收获,现身说法。

  五、 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

  我们的公开课都在向新课堂靠拢,认为新课堂就等同于小组合作,但往往变成了重流程,轻方法,既然小组讨论就应该落到实处,可以让学生讨论,学生来展示,学生来补充,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而不是又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

  另外,在一些小细节上,我也应该多加注意,比如:小组回答后的评分机制没有落实,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应多说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多样化等等。

  总之,这节公开课特别是之后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点评,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将留下深刻的记忆。今后,也要把每节课都当成这样的公开课来认真准备,全情投入的上课。

《劝学》教学反思6

  《孙权劝学》是一篇文言文,主要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简练生动,寥寥数语即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在教学中,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

  成功的地方有:

  1、努力做到诵读为本,采用集体齐读、指名读、小组读、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吟诵,恢复中国的'声音。--徐健顺”。

  2、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在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解答。这样便于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引导迁移,拓展延伸。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你还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者名人名言?学生知道的不多,但对他们读书学习或许有所启示。

  不足之处有:

  在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中,学生预习不充分,学生质疑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有待培养。在模仿揣读人物语气这一环节中,指导学生模仿读的过程过于匆忙,应给各小组讨论交流模仿试读的时间,应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先翻译成现代汉语再揣摩人物的语气,这样学生更容易去理解。总之,今后在备课上要在教材文本的挖掘和分析上下功夫,要在课堂点拨的技巧上下功夫,而并非仅仅停留在课堂形式的研究上。

《劝学》教学反思7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其人;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明确如何才能获得教养等等。

  在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文言名篇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为赶时间有点虎头蛇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好地握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劝学》教学反思8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范读 ──速读──竞读──研读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劝学》教学反思9

  《孟母断织劝学》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讲的是孟子逃学回家后和孟母的一段对话,孟母知道孟子逃学回家不想读书后,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而是以剪断快要织好的布来激励他,告诉他,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弟子规》导入课文,孩子们背完一段后,讲述人物故事,借助视频引出“孟母三迁”的故事。接着我就告诉孩子们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就是这样一位大教育家,也逃学了呢?这时孩子们就特别的好奇了,于是我就引入课题《孟母断织劝学》。

  这是一篇剧本课文,是孩子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我以提问让孩子们发现什么是剧本,对之前所学课文进行区别。然后让孩子们品读剧本中的对话,引导孩子们体会剧本中孟子和孟母对话时的心情和说话语气。

  教学过程在开始时很顺利,但是到表演时就比较难控制课堂了,没有有效安排时间。因为孩子们对表演比较感兴趣,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表演、品读。

  上完课后细细想来,有几个地方做得不是很到位,需要反思。首先这是一篇剧本,首先主题导入的时间太长,没有恰当合理分配时间。其次,在引导学生品味剧本时,每一句话都去品味了,但不应当作习题去练,而是以此为重点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教授。接着,板书的设计过于简单化,没有选、重点句子来详细品读、重难点不够突出、详细,然后就是在孩子们表演时,课堂准备没有做好,如果老师准备了一块布给孩子们表演时剪断,那么学生会感受到织布的辛苦和艰难,课文理解才会深刻,能更好的体会“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最后就是在课堂练习没有组织好,应该多留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在练中懂得所学知识。这是我上完这一课的体会,我觉得教学也是需要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任何一次的反思和总结都会让我有所收获,告诉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筋多花心思去设计教学,才能把课上得更好。

《劝学》教学反思10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我认为应该是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适当运用。“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自主学习简单的文言文,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运用,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因为本文是自读课文,因此这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

《劝学》教学反思11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在开始诵读阶段,我让学生分段、分层地进行,最后要求连贯地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反思12

  这学期,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所讲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孙权劝学》。接到任务时,想到要面对学校的领导,还有那么多专业的语文骨干教师听课,心里就生出丝丝怯意。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锻炼自己的机会,因为成长对于一个新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我告诉自己:战胜自己,迎难而上。

  确定好教学内容之后,就开始着手备课。通过熟读教材文本,参考众多资料,最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以读带析。为了能将课上得更精彩,组内老师先听课,那节课是第一次讲,由于自己紧张,为了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没有顾及到学生接受程度如何,效果不太理想,心里有点郁闷。但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上课不仅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好学生。听取了组内老师的.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再次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修改,不断地修正、练习。

  周三很快就到了,师生互相问好之后,我的心也随着平静了下来。按照自己的思路上课,着重注意平常不太好的细节,学生也专心听讲,特别配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我也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效果还可以。但仍然存在失误:由于在翻译时,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花费了较多时间,以致于在后来人物性格分析上,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完全是在老师的带动下完成的,也使课堂拓展的亮点展示得不太充分;另外,没有能够抓住课题《孙权劝学》体现孙权的“善劝”,对于人物给学生分析的有些面面俱到,欠缺方法的传授。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改进。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文言文教学重在朗读,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进行深层次品读,而不是在课上去逐字逐句的翻译,那么就要精心的去引导学生如何在课下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能够清楚明白的知道课堂45分钟,有多少是自己知道的,又有多少是自己想知道的,到底学什么要由学生来说,老师为其服务,这样才能够打造精品课堂,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我们的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参加此次“同课异构”活动之后的一些感想,我会耐心听取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不断进取,不断反思,多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劝学》教学反思13

  通过"再现式想象"读几位作家后,交流时我做的是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每个作家。不合适。有点浅尝辄止,不知道他们再现各个作家的肖像、语言、动作做得如何。时间确是不够用了,倘若够用,就可以找学生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描写,再现,研究。然后作评价。

  还有一种交流方式,即出示课文插图,辨认各人各自是谁。体会其描写的妙。

  可惜下课后学生即要离场。否则可以作一下调查,反馈我的教学。我以为上完课后还可以问问学生学得如何。不过,居然有一人向我请教问题:我发现人物的.多方面,应该说哪个?我最喜欢学生来问我,因为首先是他在思考,他在上进;其次他的思考总能引起我的思考,所谓教学相长。我把自己的邮箱给了他。不知他能否与我联系。

《劝学》教学反思14

  本节课在预设时我就将朗读贯穿于整节课,同时各个阶段提出的朗读要求不同,有层次,有梯度。

  初读,要求读准音,读顺文,在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借助注释、工具书)再读,要求读懂意,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疏通文意)品读,要求是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读出生活体验,读出思考,读出余味,美读文言文。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古诗文的'魅力,体悟到中国文化的美、汉语言的美。 45分钟的课堂,书声朗朗。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体悟,从而达到初步感知,了解大意;整体感知,思维聚合;沉浸作品,与之共鸣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我认为“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

《劝学》教学反思15

  上完比赛课《劝学》,我对自己在《劝学》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剖析,以促进自己向更高、更远、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一、关于备课

  拿到比赛课题、赛课的要求,心里挺紧张的,长年在高三,上的都是专题复习课,感觉自己已经不懂得如何上课文,如何上好一节课。非常幸运的是,在我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教研室主任邢老师给我指点迷津,教会我从宏观上去把握一篇课文,告诉我如何指导学生学一篇课文。

  劝学是必修二的课文,在备课之初,我没有借用参考书,自己以学生的身份读了三遍课文。第一遍读感知课文,把课文里难读的音、难懂的字词勾画出来;再读第二遍疏通文意,调动以往的积累,思考能否通过知识迁移解决费解的字词句;在解决疑难字句之后再读第三遍,对整篇文章做出评价。根据赛课要求1课时,结合单元目标和课后练习,确定课堂目标和重难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如果根据传统课堂的讲法,1节课只能完成疏通课文的目标,没有办法对课文的重难点——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透彻的讲解分析。在反复的思考之下,决定不走传统课堂字字落实路线,而是通过运用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提前预习,在课堂上解决比较难懂又没有注释的个别字词句即可。所以最后定下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文言重点字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本文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的论述,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设想的时间分配是,10分钟对课文进行梳理,20分钟对比喻论证进行分析,10分钟留给学生背诵。

  二、关于课堂

  在导入环节,一开始处于紧张状态,抛出问题"你们家长是如何劝你们学习的?"没有给学习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慌忙找两个学生作答就草草总结,没有达到导入的预期激趣效果。

  课文梳理环节,我挑选了文中难懂的四个句子分析。

  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给学生总结了在疏通文言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的四种方法:①看字形②看注释③联系以往知识进行积累④迁移成语。在这个环节进行的知识迁移都是学生以往学习过的,所以师生配合还算不错,有点小瑕疵是没有让学生动笔做笔记。

  课文分析环节,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带领学生精学第二段的比喻论证,看看荀子都运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学不可以已"这个深刻的道理,学生再根据指导方法自学三四段,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全文的比喻论证。

  预期设想是,因为课前预习,学生都能把第二段的五个比喻论证找出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老师告诉学生荀子就是运用了这几个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进而证明学习的重要性。精讲完第二段,要求学生从三四段中任找一两个比喻论证的例子,说说它们是从哪方面论述学习。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失误。因为害怕时间不够,语速过快,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探讨的时间,就急着总结归纳,老师一直在课堂上讲,学生就一直被牵着走,没有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仓促作结。

  背诵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好背诵的方法进行背诵。具体做法是在先在幻灯片上提示第二段落每一句的开头和结尾的字,让学生面对大屏幕第一次背诵,卡壳的地方再对照课文;第二次背诵时提示再精简,只提醒开头一个字;第三次背诵没有提醒,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背诵出来。这个环节学生状态都不错,都能按照指导方法背诵,主动起来背诵的学生完整背诵了第二段。

【《劝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劝学教学反思02-11

劝学教学反思15篇02-16

劝学的教案02-18

劝学的教案03-10

《劝学》教案02-14

《劝学》说课稿07-22

《孙权劝学》说课稿09-25

关于劝学教案02-18

《劝学》优秀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