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2 17:55: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1

  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一年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真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第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第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

  第三、尊重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

  第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

  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

  第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的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有些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另外也有十几个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2

  “少教多学”的含义很简单,但要做好则需要注意很多事项,难度不低。教学本来就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成,但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太过注重教的部分,让学生自我学习的部分太少,这就是常见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然而,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发现它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伤害,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光有知识上的积累,没有本事上的提升。小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促使学生获得必须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基本的学习本事。

  一、“少教多学”的益处

  “少教多学”改变了教与学各自所占的比重,突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性,将两者的关系重新定位,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性。“教”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也能够到达同样的目的,但前者学生是被动地理解知识,缺乏思考的过程,产生的记忆不牢固,理解不透彻。并且,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上课听讲的认真强度。如果有学生喜欢开小差,则他和其他学生的差距便会越拉越开。而少教多学的模式中,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需要学生凭借自我的努力来掌握各章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教师只顾对自我教学资料的讲解,使得这部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累积而被遗留了下来,成为学生的知识短板。而如果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自然讲课的时间就会相应的缩减,学生的问题也能够及时的得以解决。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促使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导者,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大的学习自由度,不再局限于教师安排的资料。这样,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有很强的强制性,会让学生感到严重的束缚感及压力,所以很多学生会觉得学习语文很痛苦,提不起兴趣。教师适当地多给予学生一些学习上的自由,能减轻这种

  束缚感,让学生更容易获得学习的乐趣。少教多学的教学会灵活不少,却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会给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性,但也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这对学生而言是福音,它意味着语文课不再那般枯燥乏味。比如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在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难以理解其中一些字词,有的学生则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感兴趣,各种情景汇聚到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学资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能更加开阔。

  二、“少教多学”的实施措施

  首先,师生都要改变对教学的固有认识。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绝大部分的人单纯地把教学当成“教”,思维已经僵化。这不利于“少教多学”概念的推行,如果不改变人们的观念,就很难有效地转变当前的教育模式。在上课期间,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独立完成学习中更多的部分。比如,课文《北京的春节》的讲解,在讲解开始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自我研读课文,掌握文章的主体。这不是简单的课前预习,而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学生要做的事情更多,需要自我对课文进行分段,文段大意归纳。这样,学生需要的时间会比预习多得多,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组成的时候,就需要调整时间的分配。教学开展也需要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尽量缩短统一讲解的时间。对必要的文章分析、生字词教学等投入足够的时间,其他的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学生完全具备自学课文的本事,小学教材中收录的课文都是为学生量身定制的,难度适中。教师应当相信自我学生的本事,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这对教师而言是不小的心理考验,因为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绝对主导者,难以具体掌握学生的情景。这需要教师制定相应的考查方式,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检验。由于少教多学的模式下教师对学生控制减少,使得学生很可能偷懒,所以相应的整治措施必须到位。一旦发现有学生不自觉,教师应及时进行批评,责令改正,并提醒班上的其他学生引以为戒。作业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形式,不仅仅能帮忙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所学资料,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完成情景中看出学生有没有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三、分清教学的次重点

  “少教”意味着教师不能讲解所有的资料,即要求教师必须放弃一部分不是十分重要的资料。所以,教师要分清次重点,合理地选择需要讲解的'部分。有的教师习惯于全程细致讲解,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有些部分完全属于重复的部分,统一讲解有些浪费时间,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掌握的学生而言。还有一些课后练习,是教材修改特意留给学生自我思考的,但有的教师也把它作为讲课的资料,这导致学生对学习资料缺乏自我的思考,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讲解资料的取舍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景确定,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教师能够适当地多讲一些资料;而学生本事比较突出的,就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说,教师应在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予以启发,而不能让教师的帮忙成为学生不努力的原因。分清教学资料的次重点需要对教材有必须的正确认识,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能够向一些老教师寻求一些提议。“少教多学”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长时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其实一向处于本末倒置的情景。真正高明的教学应当只在关键的地方对学生进行一些指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习,而不

  是单纯地吸收知识。“少教多学”能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能够带来巨大的变化,使学生具备更多的主动性,对学生学习本事的提升也更为显著。可是,此刻教学模式已经僵化,要做出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3

  之前请假,将课调至今天来上,正好将《容积和容积单位》例5、例6两课时一起上完。本以为连上两节数学课孩子们应该已经有些疲累或是感觉无趣,结果孩子们始终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下课的时候,听到一个孩子小声的嘀咕:“今天的数学课可真有意思!”我转身一看,竟然是我们班的文文,一个不爱听课不爱学习喜欢打架闹事的“熊孩子”。这不得不让我停下脚步,仔细想想这节课的可取之处。

  一、找准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好知识的迁移教学

  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于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不容易理解,好在有体积的相关知识做铺垫,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中对比教学,可能会事半功倍。所以在授课时我首先复习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为新授做好铺垫。导入也是运用体积的知识导入,这样让学生去体会容积和体积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对容积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质疑:“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有什么不同点”“容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并能指出两者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求容积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实现了从体积到容积知识的迁移与提升。

  二、抓住学生的`回答亮点,即时生成教学情境

  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升。有些孩子反应很快,立刻掏出自己的牛奶盒,饮料瓶,水壶纷纷展示,这时有个学生拿出了一瓶1.5升的矿泉水,大家惊呼好大啊,原来1升这么多啊。而另一个孩子掏出了自己容积为10ml的小药瓶,大声的说,我这个好少啊。我立刻意识到教学1L和1ml的概念感知的锲机来了,我立刻拿过小药瓶,让大家传递感知,然后挑选了一个孩子展示容积200ml的牛奶盒,接着是容积500ml的绿茶瓶,再到1L的水壶,依次容积递增,让学生发现变化。最后拿出一开始的1.5L大瓶矿泉水和10ml的小药瓶对比展示,孩子们一下就意识到两个单位的内涵,并且我问拥有大瓶矿泉水的孩子,1.5L的水是多少ml呢,孩子们瞬间可以完成换算。让教学重难点提前被攻破了。

  三、重视小学生的直观感知,建立空间发展观念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小学生形成、发展空间观念主要依靠“视”与“触”,亦即主要途径、手段是观察与操作,两项都属于直观教学范畴。所以在教学中各个层次的学习,我都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学习排水法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物品,既让孩子们体会排水法的方法也让他们了解了排水法的局限性。加深了理解,拓展了思维。

  回顾整节课,我发现想让孩子们能始终有兴趣有激情的学习,一定要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从他们感兴趣的出发,提供直观实验的机会,真正让孩子们自我探索。老师教的远不及他们自己学到的更让人记忆深刻,更让人有成就感。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4

  《一本没有人打开的书》讲述了一本不知从何而来的书被遗忘在森林里:土黄色的底子,上面有花朵与藤蔓作为装饰。有一天,一阵风吹开了它,兔子之类的小动物和一个孩子在书前经过……这本书里到底写了什么呢?谁也不知道那本书里到底写了些什么,可是,当你和孩子看完《一本没有人打开的书》后,却能够想像出那本没人打开的书的内容,它可能描绘了孩子的一个梦,也可能是我们想象的任何情节。

  针对这本充满神奇色彩的书名,也是一个满怀期待、驰骋想象的话题。书中用最简洁的线条,最直白的语言,勾画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儿童世界。只要每位小朋友用心地读故事中的`每一句话,就会不停地读下去,并对故事展开丰富的联想,它可能描绘的是孩子的一个梦,也可能是我们想象的任何情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绘本是一种文字与图画并重的艺术,图文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它们相互衬托,共同营造氛围,共同来叙述一个故事。我根据故事的情节对绘本进行分段教学,运用猜测、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合理想象并创编故事,从而为绘本蒙上了一层更神奇的色彩。

  有个比喻说得好:绘本中的一幅幅图画就像一颗颗珍珠,文字就像一根细细长长的线。没有线,穿不成项链,没有珍珠,项链也就不存在。图画是绘本的生命,给静止的文字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魅力指数。人物性格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还增添了更多的画面空间、想象空间,画面不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延展的、活动的。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写话内容的重要来源。绘本图文并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弥漫着智慧的芬芳,启迪着人生;语言凝练简洁,插图耐人寻味……每个儿童都是读图的天才。因此,借助此环节,让幼儿自己发现阅读绘本的方法:读文字、观色彩、品画面,为后面自己阅读绘本打下基础。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5

  由于本课教学资料是线的认识,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理解起来有必须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它们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我是这样预设以下情节的: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火车的轨道是怎样的?斑马线是怎样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我们从日常生活体验数学知识,如从三个图形中归纳总结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的事例到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且贴合学生发展的认知体系。这样的情景设计即完成了衔接了新课资料,培养了学生的的学习数学的进取性。

  2、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小组合作前,我先是让同学们看到直线、射线、线段以及结合图上,说一说三种线的特点(独立思考3分钟),用自我的话说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敞开心扉,对三种线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再经过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完全在学生开放的情景模式下展开。有的教学搞小组合作在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是不完美的,是不以不一样学生发展为基础的。假如说在小组合作前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这往往是优等生的专利,而后进生只能是跟着走路没思考。在小组合作4分后时我也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说一说,逐步引导从端点、长度、与直线的关系中说一说。学生完全开放学习后要适当的引导是有必要,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轻负高质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不能脱离这个目标。

  3、实践活动、体会规律。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从学生自我玩中体会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从学生枯燥乏味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贴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资料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的有滋有味,发挥了学生自我应有的个性特点。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6

  一、教学方面的经验

  1.认真研究新教材及各章节处理方法

  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能力。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板书,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化学实验教学情景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置身于真实情景之感,达到良好的效果。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近年来对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4.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很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因此我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与学生谈心,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我找他们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加以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

  二、教学方面的不足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只有当以上思想工作基本过关了,奏效了,才能使教学效果上去。对于教学方面,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总体把握教学要点,如该学年,该学期有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平常教学中才有目标。第

  (2):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习劲头就上来了。

  以上几点教学方面的看法只有根据自身与本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才可能有一定效果。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7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必须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到达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资料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资料绝大多数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资料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进取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以往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本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我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仅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能够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之后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能够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必须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以往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所以,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资料编制一些生动趣味的故事,借助多媒体经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进取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样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样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经过实践自我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我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明白什么

  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乐。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8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后的一个提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混合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以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现在再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先以复习整数混合运算为铺垫,让学生在复习中奠定基础,同时也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难度。再以书上图片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选择不同算法的算式,让他们说说理由及算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从中享受参与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后的满足和喜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

  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并小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运算顺序,再认真仔细的计算,在计算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法则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学习方法的能力。关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也是水到渠成,课堂上注重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

  通过练习的情况来看,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学生计算不够认真,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出错率仍然很高。还有待于课后多加练习。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9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虽然课前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然而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的眼睛里,文章是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

  一、借助音乐,理解课文。

  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乙级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了让学生找描写泉声的句子,以及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知道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感悟音乐,激情导读。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宇文中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

  1、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

  2、放课文朗读磁带,用优美的朗读引领学生,激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朗读。

  3、用小组比赛的方式,点燃他们朗读的激情,让他们不但要参与而且要努力,展现他们最好的朗读水平。

  4、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更易把握课文情感,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朗读。

  三、拓展理解,学说结合。

  第二课时,我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聆听,说感受,但学生较为困难。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体会阿炳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通过练习上文,“失去师父,患眼疾双目失明,操着胡琴 ,卖艺度日。”我再次创设情境,进行了这样的想象说话练习。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

  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的呢?

  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呢?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更深刻地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再次为阿炳的不幸而感到伤心难过。

  当阿炳在无人倾诉的情况下,把情思寄托于音乐表达时,我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视频,一曲而终,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凉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下课铃又一次奏响,我却依然沉浸在《二泉映月》美妙的旋律中,沉浸在学生创造的美妙课堂中。原来,学生完全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原来他们可以更美的!那么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没他们的“美”,为何不信任地挖掘他们更多的“美”,为何不微笑着欣赏他们更多的“美”呢?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10

  最近,看了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些文章,很有启发。作为一名教学研究工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再度反思,也有一些看法和体会,不揣浅陋,分述如下。

  一、教学改革成绩不菲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观念有所转变通过长达20多年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特别是通过新的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念有所转变。表现在:传统的、单一的师传生受,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受到批判和否定;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得到提倡;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着眼能力,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成为追求。

  2、教学内容有所拓展以往的那种死啃书本,少慢差费的现象得到了较大的改变。“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引进时代活水,拓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已成为共识。表现在:教学文本的多样性,在教完部颁教材的同时,有的还开发了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在学完必修课的同时,学生可自主决定选修内容;教学资源的多样性,除课本学习外,有的还引进了电视、网络、书册、报刊杂志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有所创新过去那种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问你答的陈旧的教学方法有所改观,人们在不断探索适应时代的、人性化的、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表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倡导,小组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法得到推介;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启发诱导,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已成为部分老师的追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多方面调动学生感觉器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部分老师的自觉行动。

  二、课堂教学问题不少

  上文从大的方面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给予了肯定。但从细处、从深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双基教学渐被忽视

  回顾20多年来教学改革的历程,总觉得有一些人对语文教学的内涵把握不准,对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认识不透,热衷于形式和花样上的翻新,一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风气时有出现,而对那些务实的、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不敢坚持,上个世纪80年代xxx时,所强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渐被忽视就是明证。

  语文课堂上,很少见到必要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概念的阐述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着边际的课文分析、表面热闹的无效讨论充斥其间,题海战术、以考代教还大有市场。导致的必然后果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和基本技能的缺乏,有的字写得东倒西歪,词汇贫乏,话说不流畅,磕磕绊绊,教学大纲规定的每分钟600字的阅读速度无法达到,教学大纲规定45分钟写600字的文章,可有的两节作文课还完成不了。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历次的语文教学大纲不管怎么变化,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这一基本阐述从未改变。还望我们的语文老师认清双基教学和创新教育的关系,不要乱了方寸。

  2、讲练关系处理不当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注重教师的教转到了注重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我们有的老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认识产生了偏差,认为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教师就是配角,学生要自主学习,那教师就是跑腿的,服务的,以致于当讲的不敢讲,当教的不敢教,有的地方甚至规定一堂课老师的讲不能超过15分钟,否则就不是好课。

  由于一味强调练,一味强调学生的活动量,有的教学变成了满堂问、满堂转、满堂练。常见两种情况:

  一是师问生答或学生互问互答,教师不作提示,不作评点,不作示范,不置可否;

  二是对学生的发言不作分析,不作比较,你好他好大家好,一味肯定,美其名曰激励教育,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什么问题也没解决,一无所获。

  要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和核心作用,根据课型和内容的难易程度决定教法,指导学法。不能依据教师讲授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教学的好坏,当讲则讲,当练则练,有时以练为主,有时还可以讲为主。基本概念要讲清,重点难点要讲透,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要以讲带练,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以练带讲,讲练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不能片面地强调练而忽视了老师的讲,不过总的原则还是要精讲巧练。

  3、不同文体一个教法

  文章有鲜明的体裁特点,抓住体裁特点设计教学,指导学法,就掌握了阅读教学的钥匙。可这一点没引起重视,不同文体一个教法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没有区别,习惯于一段段读,一段段讲解,从结构思路、段落大意到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平分秋色,一一道来。不懂得文言文是几千年留传下来的精品,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在阅读和理解上都有一定的障碍,教学重点应指导诵读,在读准、读畅、读懂甚至背诵上反复下功夫,便能有所感悟,有所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至于构思立意、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的分析和归纳,不是不能搞,但它是次要的,有的可点到即止,有的.甚至可以不搞,因为这样的训练在现代文教学中有的是机会。诗歌教学问题更加突出,有的多方肢解,反复剖析,无限引申,驾空分析,把自己的结论强交给学生,不懂得诗歌教学重在品读,重在涵泳,重在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形成独特的个体情感体验,不懂得形象大于思维,应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发表不同的的看法,不懂得整体把握,从意象入手,而习惯于逐词解析,望文生义。至于散文不从形神关系入手,小说不从情节、人物、环境入手,戏剧不从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入手的现象比比皆是,见怪不怪。

  不看文体一个教法,教师最省力气,学生最无收获。它既是学养不够、功底不厚的表现,更是不思教改、缺乏师德修养的一种行为。

  4、作文教学随心所欲

  与阅读教学相比,有较多的人作文教学显得不严谨,计划不周密,措施不具体,目标不明确,随心所欲,效果不佳。

  一是读写不结合。人教社的语文教材,分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两大板块,有的只重视阅读板块,对写作和口语交际置之不理,认为写作板块与阅读隔得太远,不好结合,看不出写作板块与阅读板块分开的编辑意图和两者的内在联系。以高中语文第二册为例,阅读板块有小说单元和说明文单元,写作板块则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等单元,前面的课文是阅读的精品,是写作的范例,后面的写作指导和设计,为读写结合搭起了桥梁,这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可有些老师弃而不用,要学生写作文了,则临时想出一道题目来,很少想到要读写结合。二是评而不修改。作文本收上来,多数有眉批,有尾批,篇篇见红,因为要应付学校常规检查,很少考虑评语的实际效果。作文教学最实在的搞法应是指导学生自己修改,学生在改中才会有进步,老师每次都应修改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起到示范作用。三是练而无章法。没有一个分步进行,由易到难的训练系列和安排,高三作文教学表现尤为突出。有的周考或月考考什么则写什么,背范文、改范文、摹范文的风气盛行,有的不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进行有序的训练,而是追求形式的华丽,把很多精力花在排比句、整句、比喻句的摹拟上。不让学生懂得做人与作文的关系,不让学生懂得丰富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与作文的联系,这样的作文教学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5、多媒体运用华而不实

  多媒体能用最快捷的手段引进最新教研成果,获取他人教学资源,为老师设计教学和自身的提高提供了方便,多媒体教学声形俱备,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因而受到普遍欢迎。但多媒体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多媒体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只见媒体,不见文本,搞得华而不实。

  多媒体运用华而不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图文资料过多,影响了对文本的阅读。

  有一堂课教《胡同文化》,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先后打出了老北京城的多条大街、各式各样的胡同、各种形状的四合院,还有新北京城的新面貌等近20幅图片,把学生注意力引向了对各种胡同的观赏,而影响了对课文的品读,偏离了对课文教学的重点胡同文化而不是胡同的把握。

  二是机械的图片演示,限制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有一堂课教杜甫《登高》诗,把风急天高、渚清沙白、飞鸟、落木、长江等意象用图片一一演示,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违背了文学鉴赏的客观规律。三是不能随机应变,逼着学生往设计好了的笼子里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就要修改和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可课件制好了不能改动,这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局限。

  我们应该懂得:不是什么内容都可制成多媒体课件,文学作品中的景物、环境、意象等就不宜制成图片;不是什么课文都要运用多媒体,诗歌品读课、古文诵读课就可不用;在运用多媒体时,还可使用黑板,使用粉笔,这样更便于教学双方的即兴发挥和智慧表达。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11

  一、教学成功之处

  1. 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2.教学方式多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挂图和卡片使所授知识直观、生动。

  3.较多地运用激励性语言评价每一个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存在的不足

  1、由于学生来自农村,对于信件、笔友、邮箱等事物很少接触,对于本课的理解不够深刻,学习起来难度较大。

  2、由于课前部分学生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在设计名片这个环节时,有部分学生设计没有按时完成,设计也较为粗糙,没有达到相应的学习效果。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我仍需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向优秀的教师请教,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加强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优化课堂设计,满足新时代教学要求。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12

  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的是中班数学活动 “比高矮”,教学目标主要有二点1、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认识高矮、高矮的相对性以及高矮排序。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形、时空和空间等现象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活动开始时,我选择两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从小铃下走过,通过一位幼儿走过小铃没有碰到,而另一位幼儿碰到了小铃发出声响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然后通过两两比较高矮得出比较的正确方法,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图片比较印证上一步得出的结论。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比较好的是在幼儿分组操作时,第一组:两两比较,分出高矮。第二组: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物体。第三组:按高矮排序。第四组:目测物体高矮。这样操作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层次清晰,由易到难的让幼儿能根据自身情况多层次的选择操作。最后,我通过游戏《找朋友比高矮》让幼儿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当性。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但我在活动设计上没有突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虽然也有要求幼儿两两比较、感知高矮。可由于要求幼儿站在地上比较,没有为他们提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机会,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虽然在设计时希望通过下一步图片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上一步的薄弱,使得图片比较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课的流程,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13

  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渗透在其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学习到喜欢的数学和有用的数学、但经过反思,意识到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没能更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的思想的闪光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不能最大面积地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参与的程度不够、

  三、问题的引入:如果能利用具有实际意义的背景引入会使学生更有兴趣去研究,也能够调整课堂知识比较单调的的不足;

  四、例题的研究:以此刻学生的本事足能够将例题解决,我想要是讲几个例题一齐交给学生去研究,研究解决的方法和各个题的结构特点,由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每种情景应如何做,应注意什么问题,这样会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练习的方式:练习的方式方法应多种多样,不仅仅能够编制题组进行训练,也能够总结题形之后,由学生自我进行编题,这样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题型的结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本事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善计算不准确的不足,也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进取性、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是教学过程成为师生进取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本事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经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的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还要在教学中突出自主学习,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异常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进取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我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本事、努力实现经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的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对学习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在学习活动中对自我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对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让学生对学习自我监控,构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14

  语文教学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升得益于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养成、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审美水平的提高。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应以这三方面为着眼点,注重教学效率的提高,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反思,找出原因,针对性地制定改进的措施。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重视预习习惯的养成、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和师友互助、重视问题串的设计、重视课堂检测与反馈,从这几方面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学习,字词是基础。针对不同课型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现代文字词重在字音字形的掌握。课堂上重视多音字和易错音的识记,强调声调的区分,以师徒互查的形式落实。文言文字词主要在于文言实虚词的积累与翻译,首先让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学翻译,解释出每一个字,不会的做出标记,小组讨论,教师指点。课下要求学生归纳整理并背诵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小组提问和教师抽查两种措施检查落实。预习注重有目的的预习,根据导学案设计问题串,使学生学有所获。不足之处是应将学生的疑问收集起来,课上重点讲解。这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会重点改进。问题串的设计应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问题是问题串不够精当,太琐碎不成串,多余的小问题太多。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性地改进问题串设计,力求少而精。当堂反馈主要是课堂总结和学案反馈,这部分既是对当堂知识的反馈也是巩固,但也最容易忽略。因此,题目两到三题即可,重在有所查,差则改,反思当堂课出现的问题。这部分我做的还不够,经常会因时间不够而省略,因此尤其需要改进。

  二、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

  语文的魅力在于文学的艺术美,而阅读是提高语文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重要。读什么?怎么读?读出什么?这是三个需要语文老师提前预设好的教学内容。读什么?读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要求文学性强,不看大部头小说。怎么读?因为没有阅读课,因此课下读、周末读、挤时间读;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就要有所摘抄,有所感悟。读出什么?读出个人的感受,能够联系自身有所领悟,读一篇能有一点收获就是最大的收获。这三点的落实才是最大的问题,如何落实学生的阅读,如何评定学生的阅读质量,这是个难题。八年级学业繁重,学生没有时间读书,因此我将阅读任务平均到日记当中,1、3、5、写读书感悟,2、4、6、7写日记。起先制定阅读篇目《红星照耀中国》,要求写读书感悟,后推荐阅读《把栏杆拍遍》,要求写批注。坚持两月之后,就放宽要求,鼓励学生海量阅读。身教大于言传,我自己则在自习期间与学生共读,展示读书笔记,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感悟。只是这部分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学生的阅读书目杂而乱,阅读质量低,很多都是为了应付,不能静心阅读。这是需要在今后的阅读指导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注重写作实践与讲评

  首先,针对学生语文底子薄、写作能力差的学情,我有计划性地设立了三个阶段性目标:立规矩、养习惯、成自然。第一堂课,我就开始给学生立规矩,明确规定了语文课堂上的三本三记:笔记本记重要知识点,摘抄本摘抄优美语句,日记本撰写每日感悟。然后着重讲了日记,从高标准要求学生,然后鼓励学生坚持22天之后再决定是否放弃。给学生一个尝试的理由,并坚持下去。这期间,我每周不定时检查,促使学生养成每天都写日记的习惯。坚持22天之后,学生发现写日记已经变成了一种学习习惯,一天不写就觉得这一天的学习不完整。在养成习惯的这一阶段,学生容易出疲倦感,日记质量会下降,因此需要一定的奖励措施,重点表扬,注重仪式感,给学生一种感觉:写日记是极其重要的语文学习。这样,学生一直坚持到三个月,效果甚好。其次,作文水平的提高仅靠写作习惯的养成还是远远不够的,重视作文教学,在作文课上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能力的提高不求快,不拔高,一节课针对一个点进行着重练习。当堂练习当堂交,下次作文课则进行点评修改,升格作文。不过两个班一百多本作文做到全批全改很难,说实话,我做不到,因此,我利用升格作文,初稿由学生互批互改,升格后的作文我则着重改,全批全改。最后,书写习惯的养成是最容易出效果,但最难做到极致的教学任务。我的课题研究正好涉及到作文卷面书写的提高策略研究,因此,研究指导教学,教学促进研究。在调查中发现问题,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措施:书写每日一练,规范书写要求,制定记录表格,组长监督评分机制的建立等等。为了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作业负担,因此练字与日常古诗词默写相结合,既默写了古诗词也练习了书写。

  习惯贵在坚持。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在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我需要做的还很多。提高课堂效率,拓展尝试紧密围绕课堂教学展开,有针对性的执行,执行就要有落实,出成效,不做无用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删繁就简,找到最高效的教学方法。敢于直面问题,反思自身,寻找方法,针对性地改进。这是我正在做,也将努力坚持下去的事。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15

  在今天教学例题:6个人去划船。只需87元,就可以包一条6人座的船。单独买船票16元每人。怎样租船比较合算?对于此类问题在二年级学生已有涉及,按理说问题并不大。从前面教学可以看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对87元包一条的理解还可以,但对16元1人的理解为1个人乘一条船。在教学过程中我从理解题意到策略分析以及到解题方式都做了引导。出现了187/6=14(元)……3(元)16<14故包船比较合算。216*6=96(元)96>87包船比较合算。387/6=14(元)……3(元)16*6=96(元)包船比较合算。明显前面两种方法是正确的,第三种方法学生思路还并不明确,对合算的判断还不是很准。然后也对此类问题总结出了几个解决步骤。

  在作业反馈时,发现学生对自助餐、4人一桌每桌48元可以享受同档次的自助餐、明明等8个小朋友、98元/箱每箱7盒、买5盒送1盒这些数及表示的意义不很清楚,当时教师对这也作了提示。但结果是一学生还是对以上意思并不十分清楚。二是学生采取算单位量单价的比较比算单位量的`总价比较的正确率高,而且思路也显得清晰一些。三是一部分学生根本无从下手。

  反思:

  1、教材的编写对农村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这里学生基本上无城市生活经历。在课堂列举的与当地生活密切相关的同类型的问题学生解决起来容易得多,而在作业时就更困难。

  2、虽然教学时注重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但对优化不是很强调。从学生作业反馈来看比较单位量的单价对他们更容易接受,而且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还与总价的数字较大也有一定联系。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从站到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情况不多,还是没有摆脱从教师自我角度去研究学生。有时是一种强加于学生的一种方法,对于学生并不适合。

  3、在建立模型时,教师关注不够,虽然有所涉及,但对于一些理解困难的学生每一步干什么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策略:

  1、要从当地实情入手,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并且要能充分了解学生在那些地方理解困难,要作必要解释,可能时还要列举。

  2、认真钻研教材,不能就教材本身来理解教材。虽然教材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法,但针对学生来说,肯定有优有劣。故要认真研究学生,找出更适应学生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能更快更容易掌握。

  3、现在解决问题分散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四大板块中。我们要能从这些例题中为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模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具体步骤。比如今天这堂课解决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就可以归纳为:1首先明白这个活动共有几种方式。2算出每种方式的结果(单位量的总价或单位量的单价)3把每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择优选取。

  4、要注意重点部位的强调。学生由于上课专注力一般只在20至25分钟左右。所以重点步骤时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听。可以用改变语速、音量、字的不同标识、反问等形式来引起他们的注意。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师个人教学反思07-18

教师的个人教学反思03-06

【精】教师个人教学反思03-27

教师个人教学反思【推荐】04-02

英语教师个人教学反思04-10

【推荐】教师个人教学反思04-01

【荐】教师个人教学反思03-16

【热】教师个人教学反思03-24

关于教师个人教学反思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