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05-16 10:00:59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科学教案3篇

科学教案 篇1

  探究问题:

  1.这些纸是否来源于生活?各种纸

  2.是否能进一步引发幼儿思考,生活中纸的用途?

  3.当幼儿生成出重的纸沉入水里,轻的纸浮在水面上时,

  4.老师是否要回应?(是否需要预设集体活动)

  需要的理由:

  1.关于吸水性的问题

  2.解决沉浮的问题

  专家的话:

  沉浮是否与纸的吸水性有关?

  孩子有出错权,应避免出现误导的实验

  怎样回应:

  方案一:包装鲜花

  方案二:滴水(在各种纸上)

  方案三:看谁爬得高

  方案四:用布和纸进行比较

  根据孩子的经验、角度来想。

  做中学目的:

  让孩子学会比较、观察事物,关注生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专家的话:

  做中学的任务:三个层次

  认识社会

  学会方法

  体验科学的性质(以事实来说话,以数据来说明,以逻辑为目的,以怀疑为出发点)

  做中学不仅仅为了解决知识点

  选择一种学习方式决定了他选择今后的生活方式

  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也要做中学,错误的经历没关系,但不能有错误的结论。

  方案:用布和纸进行比较

  通过纸,想到生活中有许多和纸有相同特性的东西

  通过比较进一步感知纸的特性,学会比较不同的事物,建立事物和人、事物之间的关系

  疑问:

  根据生活的需要来设计出各种纸为生活服务,人和事物的关系,人很聪明

  专家的话:

  1.是不是每个生活中的.问题都要设计活动,是不是每个生成的问题都值得用做中学的方式进行。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对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不能理解,不如不说。

  2.做中学只能案例研究,做中学是项目,发现现有的不足,提出合理建议,为今后幼教科学教育服务。体验科学性质,需要案例讨论。

  3.需要讲究科学的态度,不讲权威。平等互动才能形成研究。关注收获。

  下一步:带好孩子们的问题来研讨,真正成功的案例应该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进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各种各样的纸》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学龄前的幼儿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周围世界。体育活动时,发现孩子们在玩独角兽的游戏很是起劲,这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平衡性"现象,见他们对此很感兴趣,于是就设计了探索活动《怎样使它站得稳》以此引导幼儿探索、发现。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动脑筋的能力,能发现物体"站得稳"的原因。

  2、幼儿能尝试在操作中找出让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3、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毛巾、卡纸、铅笔、魔尺、吸管、电线、插接玩具、书等站不稳的物品。

  2、积木、纸盒、橡皮泥、纸筒、皮筋等站得稳的辅助材料。

  活动重点:使用变行和帮助的方法使本来站不稳的物体站稳,并能大胆的说出使他站稳的方法。

  活动难点:幼儿用皮筋把几只铅笔扎起来,下面打开成一个三角形或多边形,使铅笔能稳稳的站住。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活动请幼儿一起玩游戏《大风吹》。

  老师扮演大风,幼儿扮演小树,看谁能稳稳的站住。

  二、幼儿观察认识物品并首次尝试使物品站起来。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玩了站得稳的游戏,好不好玩?

  幼儿:好玩。

  师:桌子上的东西也说要来玩这个游戏,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好吗?

  幼儿:好。

  1、请幼儿试试什么东西能站得稳,并说说是怎样使它站起来的?

  2、请幼儿说说站得稳的原因?

  教师归纳总结:底部宽而平的物体能站的稳。

  三、请幼儿再次尝试使没有站起来的物品站起来。

  尝试后再次讨论站起来的方法。(引导幼儿用变形的'方法使它站得稳。)

  总结:电线、魔尺、卡纸等物品能用变形的方法使它底部面积增大、变平,这样就能稳稳的站住了。

  四、引导幼儿尝试借助别的东西使物品站起来。

  请幼儿说说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生共同归纳:如筷子用橡皮筋扎一头,另一头撑成三角形;吸管可以插在橡皮泥里;毛巾可以卷好放在纸筒里等等。

  五、游戏《大风吹》结束活动。

  教师扮演大风,幼儿扮演独角兽,请幼儿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使自己在大风吹来时能稳稳的站住。

  活动延伸:

  请幼儿去试试各种各样的物品,看看还能用什么方法使站不稳的东西稳稳的站住,并能大胆的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说给小朋友听。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体验爸爸妈妈的艰辛。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课件:我从哪里来

  活动过程:

  一、以提问的形式与幼儿交流。

  “宝宝们,你是从哪里来的呢?猜猜看。”

  回答各异:有的说捡来的,有的说妈妈生出来的。

  不同的回答给予不同的评价

  二、看课件。

  1、爸爸的种子和妈妈的`种子结合在一起。

  师问:爸爸的种子像什么?(像小蝌蚪)师:这些小蝌蚪游得可真欢啊!学小蝌蚪游呀游的动作。

  它们住在妈妈的肚子叫什么?(子宫)

  2、妈妈吃东西的情节,认识脐带的作用

  3、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情节,宝宝在肚子里会干什么?

  幼儿:会睡觉,会伸手,也会翻身……我们一起来学小胎儿做做动作吧。

  师:妈妈为了宝宝要改变许多不好的习惯。

  4、宝宝出生时的样子。

  有的宝宝自己爬出来,有的需要医生帮忙。

  宝宝出生了,大家叫他婴儿或新生儿。

  三、感受妈妈的辛苦,表达对妈妈的爱。对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

  妈妈我爱你!

  妈妈真辛苦!

  我要帮妈妈做事。

  我要听妈妈的话。

  课后小结: 成功之处:上好一节科学活动,特别是有关宝宝出生方面的课,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把握不好,会变得很枯燥,我充分利用课件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使孩子明白一个生命史如何起源的,更体验到母亲的艰辛,在孩子的言行中有不少宝宝明白自己是妈妈生出来的。相信这节课后,他们明白,一个生命创造是爸爸妈妈共同努力的。

  不足之处:如果能请一位怀孕的妈妈或医生阿姨讲述妈妈怀孕时的艰辛,讲讲宝宝出生时的故事,幼儿会更感兴趣,记忆会更深刻。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关于科学教案03-24

冬天科学教案02-14

科学教案范文04-06

昆虫科学教案12-15

有关科学教案02-06

科学教案模板05-09

大班科学教案01-09

【精选】科学教案3篇05-22

小班科学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