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2-04-03 14:04:0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化学教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教学教案

化学教学教案1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预习】

  1、 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 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新课学习】 板块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探究】

  1、在学习初中化学时,我们曾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将物质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如氯化银、硫酸钡就属于难溶物。那么,它们在水中是否完全不能溶解?

  2、请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1)将少量AgCl(难溶于水)固体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50mL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

  (2)取上层清液2 mL,加入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3、请分析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 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一、沉淀溶解平衡

  1、概念:

  2、特点:

  【巩固练习】:分别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和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

  BaSO4

  CaCO3

  【交流与讨论】根据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讨论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1、内因(决定因素):

  讨论:对于平衡AgCl(S) Ag+(aq) + Cl-(aq) 若改变条件,对其有何影响

  2、外因:

  板块二、溶度积常数

  【交流与讨论】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归纳整理】二、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1、定义

  2、表达式:

  3、意义:

  4、特点:

  【当堂巩固】:

  1、写出难溶物BaCO3、Ag2CrO4、Mg(OH)2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的方程式和溶度积的表达式。

  2、将足量AgCl分别溶于下列试剂中形成AgCl饱和溶液 ① 水中②10mL 0.1mol/L NaCl溶液③5mL 0.1mol/L 的MgCl2溶液中,Ag+浓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5、溶度积的应用:

  a、已知溶度积求离子浓度:

  例1:已知室温下PbI2的溶度积为7.1x10-9,求饱和溶液中Pb2+和I-的浓度;在c(I-)=0.1mol/l的溶液中,Pb2+的'浓度最大可达到多少?

  b、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

  例2:已知298K时Mg(OH)2的Ksp = 5.61×10-12,求其溶解度S(设溶液密度为1g/L)。

  c、已知离子浓度求溶度积:

  例3:已知298K时AgCl在水中溶解了1.92×10-3gL-1达饱和,计算其Ksp。

  d、利用溶度积判断离子共存:

  例4:已知298K时,MgCO3的Ksp=6.82x10-6,溶液中c(Mg2+)=0.0001mol/L,

  c(CO32-)=0.0001mol/L,此时Mg2+和CO32-能否共存?

  6、离子积与溶度积规则

  7、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a.判断是否产生沉淀

  例1. 将5ml 1x10-5mol/L的AgNO3溶液和15ml 4x10-5mol/L的K2CrO4溶液混合时,有无砖红色Ag2CrO4沉淀生成?(已知该温度下Ag2CrO4的Ksp=9x10-12)

  例2:取5ml0.002molL-1 BaCl2与等体积的0.02molL-1Na2SO4的混合,是否有沉淀产生?若有,计算Ba2+是否沉淀完全[即c(Ba2+ )<1*10-5molL-1] (该温度下BaSO4的Ksp=1.1×10-10.)?

  b.判断沉淀是否完全溶解

  例3.室温下,将1.0g氯化银中加入1000L水中,氯化银是否完全溶解(25℃氯化银Ksp=1.8x10-10 )?

  c.判断沉淀是否能够转化

  例4. 室温下,向10ml饱和氯化银溶液中,加入10ml0.01mol/l的KI溶液,试通过计算回答能否生成碘化银沉淀 (25℃氯化银Ksp=1.8x10-10 ,碘化银Ksp=8.5x10-17)?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

化学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⑴掌握CO

  2、CO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⑵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

  1、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学生能主动参与,进行有效地讨论和探究。

  2、通过比较、归纳,较为系统地认识碳和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设计

  [设问]本单元的题目是?是碳和碳的氧化物,本单元就是以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知识点为主。下面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总结。

  [ 【设问】本单元共有几个课题?(把书本合起来,回忆一下)课题的题目依次是什么?你能联系每个课题题目中的关键词回忆出哪些主要知识点。

  [看书归纳]学生回答不全,找基本知识点。

  [学生总结]分别让几个学生代表依次带领复习重要知识点(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引导归纳1]归纳碳单质的主要知识点

  [问题]通过比较金刚石、石墨、C60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据此拓展,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学生回答]

  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过渡】复习碳的化学性质。

  [学生总结]化学性质。

  [练习]完成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的化学方程式(让一学生板演,并保留)

  1、C+O2==== CO2(O2充足)

  2C+O2====2CO(O2不足)2C+2CuO====2Cu+CO2↑

  [学生评析]学生评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情况。)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化性质

  1、不燃烧,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燃烧

  2、与水反应

  3、与碱反应

  用途: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工业原料、制干冰、灭火等

  一氧化碳化性

  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课件展示] CO2与CO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等比较。 [练习]

  1、完成CO2与水及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让一学生板演,并保留)

  CO2+H2O====H2CO3

  CO2+Ca(OH)2====CaCO3↓+H2O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让一学生板演,并保留)

  2CO+O2====2CO2

  CO+CuO====Cu+CO2

  [师总结]刚才一起复习了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点,再看黑板上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看其中都有什么物质——CO2。本单元知识较零散,由此你能悟出什么?

  [回答]学生描述(虽然知识点较零散,但都与CO2有关,可以由CO2把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

  [引导归纳]让学生尝试画出主要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图(可查资料帮助)。

  [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本单元内容较复杂,是上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后对这一节课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这节课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引入时,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铅笔芯入手,引起学生对第六单元的回忆。这贴近生活的直观引入为这一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整堂课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活动,避免了复习课的枯燥与乏味,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由于本单元中物质的转化关系错综复杂,为了更好地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我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把各物质的转化关系投影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知识的建构。

  通过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讲为主,老师不断地把问题抛出去,老师尽可能创造不同的情景和提示,勾起学生的回忆,学生在说中整理归纳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地采用发散性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向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这样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大,尽量少用“为什么”的提问,这样提问虽然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确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积极采用“有哪些观点”、“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问,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充分地利用知识特点,积极渗透德育

  本节课中讲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一氧化碳气体是有毒气体,能污染大气。因此,抓住这一机会,再一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一堂课准备充足,上完课后觉得收获不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整节课的容量稍过大,使得复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时间过紧。有些问题提得不够深入,学生未经过思考就可以答出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教学中改进,努力摸索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把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提高一个层次。

化学教学教案3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

  作者及工作单位

  梁红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泗顶镇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这是本章的第2课题,在学习完课题1后学生对燃烧所需的条件有了大致上的了解,本节则重点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规、新型能源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本节的内容比较浅但知识面广,以介绍一些常识性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后对上个课题中的燃烧将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对能源及相关产品和利用的介绍则为学习下一个课题《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做好了准备,因此本节在第七单元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针对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进行了信息资源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实验法、探讨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 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2、学生由老师上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容易从身边的常识出发溶入情境当中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与知识目标相对应的内容,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探索者。

  3、本节对天然气组成成分的`探究是学生 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查找归类资料。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珍惜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思考、阅读和讨论来学习煤和石油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化学教学教案4

  一、课标要求: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 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

  (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xx(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①CH3CH2Br ② CH3CH2OH ③ CH3CHO ④

  (1)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2)②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学性质:消去反应。

  20xx(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水 D.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 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 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

  (3)(II)的反应类型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xx(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B→I的反应类型为 。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xx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利用从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机物A合成抗结肠炎药物Y及其他化学品,合成路线如下图: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D不与NaHC溶液反应,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BC的反应类型是____。

  (2)写出A生成B和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A的同分异构体I和J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浓硫酸的作用下I和J分别生产,鉴别I和J的试剂为_____。

  (4)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写出K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交流认识醇与酚的区别,能够列出几种常见的醇的结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2、通过教材介绍、表格分析,总结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知道氢键以及影响结果。

  3、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4、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了解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基于醇与酚的区别以及几种常见的醇的性质和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的规律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此环节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来完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填写课前学案,知道乙二醇、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能够推出饱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饱和一元醇的沸点、水溶性的规律;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浓氢溴酸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小组交流之后进行课堂提问或小测的方式检查预习作业,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对于醇的化学性质从官能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醇的化学性质,课堂上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安排在几种醇的介绍以及饱和一元醇的讨论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造成前松后紧,重点知识模糊不清。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

化学教学教案5

  【学海导航】

  1、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理解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3、理解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以及与气体,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课前、课后多看书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学习过程】

  〖问题创设1〗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宜被压缩。

  为什么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与这些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结构和性质

  通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表1—3:

  物质的聚集状态微观结构微粒的运动方式宏观性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问题创设2〗通过前面学习,知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思考,并通过计算填表1—4:

  物质摩尔质量/g·mol—1密度1mol物质的体积

  Al 26.98 2.70g·cm—3

  Fe 55.85 7.86 g·cm—3

  H2O 18.02 00.998 g·cm—3

  C2H5OH 46.07 0.789 g·cm—3

  H2 2.016 0.0899 g·cm—3

  N2 28.02 1.25 g·cm—3

  CO 28.01 1.25 g·cm—3

  二、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因素:

  ①条件(温度、压强);

  ②微粒数目多少;

  ③微粒本身大小;

  ④微粒间的距离等。

  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时:

  (1)1moL固体或液体体积;

  由于,所以体积。

  (2)(1)1moL气体体积;

  而气体,所以。

  三、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将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用符号" "表示。

  2、注意点:①研究对象为气体;②单位;③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3、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n)三者关系:

  【例1】13。0g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最多可收集到多少体积(标状)的氢气?

  【练习1】计算在标况下,至少需要多少体积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才能生成18g水。

  〖思考〗

  使用22。4 L·mol—l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在标准状况下,1molH2SO4的体积约是22.4L。

  (2)1molCO2的体积约为22.4L。

  (3)1molCO2和lmolCO所含的分子数相同,所占的体积也相同。

  (4)标准状况下,O2的体积约为22.4L。

  (5)1molH2在20℃时体积一定大于22.4L。

  (6)1molCO2和CO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约是22.4L。

  (7)当某气体的体积为22.4L时,它一定处于标准状况下。

  高一()班姓名学号成绩

  【达标训练】可不要做错噢!

  1、相同状况下,下列气体所占体积最大的是

  A、80g SO2 B、16g O2 C、32g H2S D、3g H2

  2、标准状况下,将1g氦气、11g二氧化碳和4g氧气混合,该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

  A、8.4L B、11.2L C、14.0L D、16.8L

  3、在相同条件下,下列各组气体中,分子数一定相同的是

  A、14g N2和32g O2 B、34g NH3和4g H2

  C、2L CO2和2L H2O D、11。2L O2和0。5mol O2

  4、有下列物质:①0。5mol NH3 ②标准状况下22。4L He ③4℃时9mL H2O ④0。2mol H3PO4按所含的原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 ①②③④

  5、等体积的'两容器内,一个盛一氧化氮NO,另一个盛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若容器内温度、压强相同,则两容器内所盛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总数B、质子总数

  C、分子总数D、质量

  6、448mL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质量为1。28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约为

  A、64g B、64 C、64g/mol D、32g/mol

  7、a mol氢气分子和a mol氦气分子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数B、物质的量C、质子数D、体积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B、 25℃,1。01×105Pa,64g 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C、在常温常压下,11。2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物质聚集状态教案

  D、在标准状况下,11。2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9、如果a g某气体中含有分子数目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

  A。 B。 C。 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mo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B、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为22。4L

  C、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都含有约6。02×1023个分子

  D、1mol H2和O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11、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的理想气体,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分子直径的大小B。分子间距离的大小

  C、分子间引力的大小D。分子数目的多少

  12、氢气、氧气、氮气各10g,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3、A、B两种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8:9。将两种金属单质按物质的量之比为3:2组成1。26g混合物。将此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放出1。344L(标准状况)氢气。若这两种金属单质在反应中生成氢气的体积相等,则A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B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

  14、标准状况下,CO2和CO的混合气体15g,体积为10。08L,则此混合气体中CO2和CO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奥赛链接】普通班可不做,重点班必做

  13、由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的体积比为()

  A。29∶8∶13 B。22∶1∶14 C。13∶8∶13 D。26∶16∶15

  14、(1)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器,一亩森林一昼夜可吸收62kg二氧化碳,呼出49kg氧气,即在标准状况下吸收____________L二氧化碳,合_______________个二氧化碳分子;呼出__________L的氧气,合____________个氧分子。

  (2)一定量的液态化合物XY2,在一定量的O2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XY2(液)+ 3O2(气)= XO2(气)+ 2YO2(气)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体积是672mL,密度是2。56g/L,则:

  ①反应前O2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

  ②化合物XY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XY2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之比为3:16,则X、Y两元素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写元素符号)。

化学教学教案6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化学教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过程】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总结拓延: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由是什么?

  阅读43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化学教学教案8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碱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它们的性质上的异同及其递变规律,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二)能力目标

  1、充分利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掌握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物理与化学性质递变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其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一瓶金属钠,设问: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展示一瓶金属钾,设问:金属钾保存在什么物质中?为什么?

  [引入]这说明钾和钠以及锂、铷、铯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6表2-1,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并加以总结。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导电、导热、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锂能否放在煤油中?)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提问]推测钫的密度和熔点沸点比铯高还是底?

  [板书]二、原子结构

  请学生看P36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由学生小结。

  [板书]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有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而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推测它们在性质上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结构决定,请同学们根据原子结构的'相似点和递变性推出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板书]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点燃

  (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点燃

  [板书]

  4Li+O22Li2O

  2Na+O2Na2O2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讨论](1)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2R+2H2O=2ROH+H2↑

  (1)锂到钾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碱的碱性越来越强。

  (2)锂到钾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作业:P40:三、四、五

化学教学教案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的品质。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成份氧气引入新课。

  【引言】化学上学习和研究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个方面着手。

  【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什么叫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引导学生看书】根据物理性质的要求引导学生看书P11

  【归纳板书】1、通常状况下:

  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

  2、标准状况下:

  密度为1.429克/升,(空气密度1.293克/升)。

  3、加压.降温条件下:

  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投影】课堂练习

  1、液态氧为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变化。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碳的燃烧

  实验】【实验1-2【引导学生观察】

  【归纳板书】现象:①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点燃

  化学方程式 :C + O2 === CO2

  【板书】2. 硫的燃烧

  实验】【实验1-3

  【归纳板书】现象: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 + O2 ==== SO2

  【板书】3. 磷的燃烧

  补充实验磷的燃烧

  【归纳板书】现象:①,发出黄白色光;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4P + 5O2 ==== 2P2O5

  【板书】4.铁丝的燃烧

  实验】【实验1-4

  【归纳板书】现象: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黒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 + 2O2 ==== Fe3O4

  【问题讨论】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

  或在集气瓶底铺一薄层细沙。

  【解释】是为了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板书】5、铜.铝也可以燃烧

  【板书】6、石蜡的燃烧

  实验】【实验1-5

  【归纳板书】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点燃

  ④瓶壁上有水雾产生。

  化学方程式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小结】

  【作业】P141.2

  【教学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

  2、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归纳,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归纳、认识反应的本质。

  重点、难点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及对反应基本类型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初步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点燃

  【投影提问】写出碳、硫、磷、铁、石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文字表达式。

  点燃

  【学生板答】化学方程式:C + O2 === CO2

  点燃

  S + O2 ==== SO2

  点燃

  4P + 5O2 ==== 2P2O5

  3Fe + 2O2 ==== Fe3O4

  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板书】三、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

  【归纳板书】Ⅰ、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Ⅱ、特点:多变一

  Ⅲ、表示方法:A+B→AB

  【投影】练习: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B )。

  A、 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B、镁+氧气 点燃 氧化镁

  C、碱式碳酸铜 加热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D、锌+稀硫酸 → 硫酸锌+氢气

  点燃

  2、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C )。

  A、C + O2 &

  shy;=== CO2

  点燃

  点燃

  B、S + O2 ==== SO2

  点燃

  C、2C2H2+5O2==2H2O+4CO2

  D、4P + 5O2 ==== 2P2O5

  【板书】2、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讨论】1、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1、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例如石蜡的燃烧。

  【板书】四、氧气的鉴定

  【讲解】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定.现象:木条重新燃烧

  【实验】鉴别氧气和空气

  【板书】五、氧气的用途

  【讲解】 性质 依赖决定 用途

  【投影】 医疗

  供给呼吸 登山、潜水

  航空

  氧气的用途

  气割、气焊

  支持燃烧 炼钢

  宇航

化学教学教案10

  【学习目标】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教学难点】

  1.元素符号意义

  2.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3.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简单分类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学生研读,教师引导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课本涉及的器材和药品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看书、实验并提问→教师分析讲解→尝试练习→学生自我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至3,分三步完成:A.达成目标1和2 B.达成目标3 C.巩固目标1、2、3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看书→学生讨论→建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引入]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早在几千年的古代,中外哲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万物是由气、水、火、土四种元素形成的。我国早在战国末年就提出"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这是朴素的五元素说,为元素概念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板书]单元2组成物质的元素

  请阅读,总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讲解]研究表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化学元素打交道:吸入的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同学们熟悉的碳铵、尿素、硝铵之所以称为氮肥,是因为它们都含氮元素…… 思考问题

  阅读学习目标

  讨论和交流,归纳得出结论: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激疑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道学习要求,有的放矢

  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及能力,建立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B.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目标1和2 元素是什么呢?

  请看课本表2-1

  引导归纳:

  [板书]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讲解]为了确认组成物质的元素,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请同学们完成[实验探究]:纸、火柴梗、枯树叶的组成元素。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总结结论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10余种,请看附录5,元素周期表,表中有几种颜色?根据颜色可以把元素分为几类?

  指导学生归纳:

  [板书]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板书]3.元素符号

  指导学生看课本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课本完成“交流讨论”1和2,

  指导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板书]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看课本表2-1,并交流总结:

  由表中可得出: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的组成元素可能会不同。不论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还是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都是氧元素的原子;水、酒精、

  淀粉中含有的氢原子都是氢元素的原子,可见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

  完成[实验探究]:纸、火柴梗、枯树叶的组成元素,观察现象,总结结论

  金属元素(金字旁)

  元 非金属元素(石旁、气字头、三点水)

  素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看课本表2-2

  总结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并记忆常见元素的符号。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某种元素(宏观意义)

  ②表示某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注:对于a 金属;b 稀有气体;c 碳、硫、磷、硅等三类的元素符号则还有③表示某物质(宏观意义)

  通过认真分析表中信息,找出规律,学会归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联系中文名称造字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

  学会归纳,找出规律,促进学生理解学习。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即背课本P30表2-2中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要求学生注意易错易混的元素符号。

  掌握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书写要规范。

  学会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目标3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板书]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记住几个“最”。

  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

  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

  知道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学会区分方法

  讨论

  学生看课本及图2-9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记住几个“最”。

  自读“拓宽视野”

  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分方法,

  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记住几个化学元素之“最”,

  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元素的理解。

  C.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

  学生各抒己见,自己课堂小结

  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学生。 总结自己的得失,心中有数,便于及时矫正。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

  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板书设计】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符号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某元素(宏观意义)

  ②表示一个某原子(微观意义)

  注:对于a金属;b稀有气体;c碳、硫、磷、硅等三类的元素符号则还有

  ③表示某物质(宏观意义)

  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

  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

化学教学教案11

  一、系统阶段

  系统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并适时培养的。系统复习阶段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实验、计算六大块进行复习,而每一块又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复习又按下列“四环节”进行复习。

  1.使学生认真,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将所要复习的每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按填空题、选择题的方式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预习时指导学生找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搞清那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那些自己理解还有困难。重点、难点以及自己认为有问题的部分做好记录,以达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这样在复习一开始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的主导作用。

  2.重点讲解,使知识点网络化 高中历史。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搞清学生的薄弱环节,精心备课。备课时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力争使知识点网络化,使本单元知识成为有序的、有规律的信息块贮存在学生的头脑中。讲课的过程中,以知识点为线索,安排适量的典型,和学生一起分析知识点的应用规律,并注意的转化和变形,知识点的迁移和重组。引导学生突破命题者精心设计的种种误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评,培养学生灵活的。

  化学复习的成败关键在组题,但重点在讲评。因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无指导的培养能力,实际上是空中楼阁。 因此每份试卷的讲评都要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之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重在讲思路、讲,讲试题的变型、转化、延伸、重组,讲试题的巧妙设计,以使学生能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和审视。每次讲评后要求学生必须将做错的试题集中在“错题集锦”中,因为知识在不断纠正错误中完善,成绩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

  这样在每一单元的复习中,预习的不足由精讲弥补,精讲的不足由测试弥补,测试的不足由讲评弥补,讲评的不足

  由纠正错误弥补。四个环节环环紧扣,每一环节中既有其独立的目的和作用,又弥补前一环节的不足。每一单元经过四个环节的叠加复习,力争使学生知识点过关,单元测试达标。

  二、专题突破阶段

  化学试题中,第(?)卷选择题起覆盖知识面的作用,第(?)卷非选择题起选拔和区分的作用。提高平均分的关键在第(?)卷不丢分,第(?)卷多得分。根据往年学生的得分情况,我认为多选题、综合实验题、有机信息迁移题、无机框图题、计算题是学生答题的难点,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第二轮的复习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精心研究历年高题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项选择题的答题技巧”、“综合实验题的思路分析”、“有机信息迁移试题的分析方法”、“无机框图题突破口的选择及综合分析”、“综合计算题的规范化要求及思路分析”、“计算型选择题的巧解妙解”六个专题进行重点的讲解和分析。每一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又有专题测验,还有专题试卷讲评。经过专题突破后,学生对重点题型必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模拟训练阶段

  模拟训练阶段是高考的冲刺阶段。进入五月下旬,高考日益临近,各种信息和外地交换的试题及也较多,这时我便精心研究各地的模拟试题,分析各地的高考信息,研究新的高考说明,研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出六至八套模拟试卷,对学生进行高考前的模拟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同时查漏补缺,进行高考前的最后冲刺。

化学教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分类方法和命名。

  2.了解酸的通性,能熟练书写一些典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并记住金属活动顺序表,并能用它来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 应。

  二、科学素养目标:

  从电离角度了解酸的通性,使学生逐渐懂得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事物的 过程。

  教学重点:酸的通性及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练习法。

  实验与电教:[实验8-19、8-20] 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叫酸,写出已学过的酸的化学式。

  [引入新课]略

  [讲授新课]

  一、出示教学目标(投影)

  二、酸的分类和命名

  引学生阅读课文P161,相应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酸有几种分类方法?根据是什么?

  2.酸是如何命名的?

  3.硫酸和氢硫酸是不是同一种酸?为什么?

  (由学生代表总结,教师归纳并板书)

  练习:说出下列各种酸所属类别和名称:

  HF、HBr、HCl、HClO3、H3BO3

  三、酸的通性

  (小组讨论)根据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归纳,酸具有哪些相似的`化 学性质?

  学生回答后小结(投影)

  石蕊:变红

  指示剂─→使

  │ 酚酞:不变色

  酸

  金属 金属氧化物 碱 盐

  ↓ ↓ ↓ ↓

  (提问)酸为什么会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请写出HCl、H2SO4、 HNO3 的电离方程式,并找出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点。

  (小结)酸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阳离子──H+,故它们有相似的化学 性质,我们称之为酸的通性。

  以下由学生阅读,师生共同总结出酸的通性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2.活泼金属+酸→盐+H2

  (提问)为何要强调活泼二字? 是否有些金属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8-19] 结论:铜及银跟酸不反应

  小结:并非所有的金属都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能否与酸反 应与金属本身的活动性有关。

  (投影)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分析

  K Ca Na Mg Al,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失电子能力 强─────→弱

  活动性 强─────→弱

  (讲解)①金属跟酸反应的条件: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 中的氢。②硝酸及浓硫酸跟金属反应一般不生成H2而生成H2O(它们有 很强的氧化性)

化学教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学生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学生在《生物学》中已学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题侧重让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所以教师的教学主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辅以必要的讲解,从而完成本课的学习。

  设计理念

  本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各项活动和任务的展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中心,通过开展四人活动、小组活动、以问题、图片、故事等方式创设不同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所要谈论的话题,课前让学生调查家庭和学校,收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共同学习,资源共享的精神。

  课堂流程

  一、情景暗示,导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画面,引出民以食为天,看到这几幅画:

  教师:你能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哪几种?

  学生: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

  通过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题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捕捉到的新情境与原有知识水平间的联系,但又与答案有一定的距离的信息后形成的,也就是说,当情境中隐含的与学生现有观念、知识结构产生冲突的,令人困惑的信息时,学生便能提出许多“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

  蛋白质教学:恩格斯曾说:“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它是人体不可缺少营养物质,那么什么是蛋白质?它有何生理功能,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88—p90,学生通过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懂得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教师:对于儿童、青少年、伤病员,医生建议他们多喝牛奶和鱼汤补身体,为什么?

  学生:牛奶、鱼汤含丰富的蛋白蛋,是修补受损组织和生长的主要原料。

  多媒体展示:吸烟的害处

  故事:美国曾经举行了一次吸烟比赛,在1小时内吸烟最多者获胜,结果造成一名队员当场死亡。请同学分析这名队员死亡的原因?

  学生: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一氧化碳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致人死亡。

  老师:晓刚同学想探究香烟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上台交流。

  学生:将香烟点燃后,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先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再通过新鲜的鸡血。

  糖类、油脂教学:其实在六大营养素中能给人提供能量的还有糖类、油脂。下面利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优质大米和霉变大米

  学生结合图片和资料p92分组讨论回答:在生活中能否用霉变的大米喂养家禽、家畜?

  学生:家禽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后,毒素会积累在家禽体内,人吃了这样的家禽,也会因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而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维生素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则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陶冶情操,获取知识。

  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到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最后痛苦死去,人们一直查不出病因,奇怪的是只要船只靠岸,这种疾病很快就不治而愈。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一位随船医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手在航海中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位医生试着让水手天天吃一些新鲜的柑橘。奇迹出现了──坏血病很快就痊愈了。柑橘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

  学生:柑橘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坏血病就是缺乏维生素c所致。

  三、知识建构

  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引入生活中,以学科规范的形式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严密化,并将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现实情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多媒体展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提示:设计午餐食谱要含有五类食物且比例合适。)学生分组探究,并选派一名同学上台交流,师生评价。

  学生:一根黄瓜、一条红烧鱼、一碗紫菜蛋汤、一碗米饭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的“认知结构”还达不到“系统化”的高度。因此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回顾,重新审视了本节课的内容,借助投影列出了教师事先设计的知识要点,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效果: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个性化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气氛浓厚,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相得益彰。具体表现为:

  1、导入引人入胜:“民以食为天”引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直奔课题。

  2、课堂设计知识与应用并重。以“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为例,通过探得出缺乏维生素c所致,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有化学,化学之中有生活。

  3、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课堂交流和谐有序。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高涨。

  4、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提高。

  5、课堂容量大,效率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几个方面:

  1、对课程的分析深度不够,应加强对本学科知识系统的联系和理解。

  2、教师语言和表情需缺乏亲和力。

  3、思维与能力培养的力度还要加强。

  4、课堂反馈要更及时准确,在学生的反馈中要充分展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缺陷,捕捉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化学教学教案14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学案)

  课堂练习答案

  【课堂练习】

  A

  课堂练习答案

  2.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10-9,物质的颗粒达到纳米级时,具有特殊的性质。例如将单质铜制成“纳米铜”时,具有非常强的化学活性,在空气中可以燃烧。下列对“纳米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5.在锌与某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实验中,一个学生得到下面的结果:

  课堂练习答案

  1AB,2CD,

  3.(1)纯氧气中O2分子的浓度大,反应速率大,单位时间内放出热量多,容易使氨跟氧气的反应发生,并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2)O2分子浓度大,硫跟O2分子反应速率大,产生的火焰的颜色深。

  (3)硝酸跟铜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反应产生的氮的氧化物又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所以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反应速率会突然加快;最后由于硝酸的.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又会逐渐变慢。

  4.(1)1;2;1.2×10-2;L2l-2s-1 。

  (2)(B)=1.926×10-1 lL-1s-1

  5.(1)可作如下图:

  (2)从这5组实验数据可归纳出,温度对该反应速度影响的规律为: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加快到原来的两倍。

  (3)题目要求用已得有关反应速率的规律来求解20℃时的反应时间。根据(1)中的图象可求得,当温度为20℃时,反应时间约需150s。

  (4)对比B和F,反应温度相同,酸的浓度也相同,锌的质量也相同。但B中2g锌全部溶解用了200s时间,而F中只需要5s时间,F中反应速率比B中反应速率快了40倍。这是因为B中锌是块状,F中锌是粉末状,粉末状时锌与酸溶液的接触面要比块状时的接触面大得多。

  5

化学教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关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 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化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反思01-15

化学教学总结04-09

化学教学总结01-29

化学教学计划09-03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02-11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08-10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08-25

化学教学经验总结10-14

化学教学自我鉴定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