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2-02-24 19:58:52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出发,感受生活中圆形物品的特征。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通过正确使用圆规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

  4、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培养空间观念,感受到几何图形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O都有相同的长度r”,认识圆心、半径,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圆的概念和画圆的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单、视频、圆规、绳子、圆形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情景引入

  同学们,一滴水滴到平静的水面上,会形成怎样的波纹呢?(圆形的波纹)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发现圆,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圆?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2.欣赏生活中的圆

  (媒体展示)你们看,这是老师搜集的一些素材,请大家欣赏。

  3.学生交流对圆形物体的感受和对圆的认识

  4.揭示课题

  看来,生活中圆真是无处不在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走进圆的世界。(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二、尝试探究

  (一)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1.交流画法

  ①利用圆形物体画圆。

  ②利用细绳、图钉画圆。(机动)

  2.介绍生活中如何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①展示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师:体育老师经常在操场上画圆,他是怎样画圆的呢?(媒体演示)

  ②老师演示用绳画圆。

  师:那老师也试试看,在黑板上画圆。

  (一端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另一端用细绳扎上粉笔,拉直绕一圈。)

  师:借助绳子画圆,只要固定一点,确定长度,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

  (板书:固定一点,确定绳长。)

  ③认识圆心和半径。

  师:我们把这个固定的点给它取个名字叫“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这根细绳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板书“圆心O,半径r”)

  3.引出圆规:生活中除了用这些工具来画圆,聪明的数学家们早在很久以前就发明了一种专门用来画圆的工具——“圆规”。

  (二)尝试用圆规画圆

  1.介绍圆规的构造

  (圆规有两只脚,一只是带针尖的脚,一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是用来旋转的。)

  学生第一次尝试画圆

  师: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画圆?画一个圆不成功可以在旁边再画一个。会的同学可在小组内传授经验,互相交流学一学。(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师巡视指导。)

  3.老师示范用圆规画圆

  师:请看老师是怎样规范画圆的.?边看边思考你刚才的画法和老师的有什么区别?

  4.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画在作业单上),并交流画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5.师生边交流画法,边尝试第三次画圆。

  (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画一个“×”,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上,握住圆规的把手,把带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交流总结:画圆三步骤:固定圆心、确定半径、旋转一周。

  6.学生第四次画圆

  请大家再一次拿出圆规画一个最漂亮的圆,画完后标上圆心“O”和半径“r”。

  学生展示,纠错

  师:画圆还要注意哪些地方?

  师:如果手捏住圆规的两个脚来画,会怎么样?画圆会成功吗?

  师生小结:就像体育老师用的绳子要拉直,不能改变绳子的长度一样。在画圆时,应保持圆规的两脚距离不变,即半径不变。

  (三)探究圆的半径的特征

  1.小游戏:比一比:在同一个圆上,谁在30秒内画的半径最多?你发现了什么?

  (圆有无数条半径。)

  2.师:请你再量一量这些半径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是相等的。)

  (四)问题解决

  师:小胖他们小队正准备做夺宝游戏呢!

  出示游戏图:×××××××××(队员)

  (宝藏)

  ①对于这样的队形,你觉得怎么样?

  ②要使这个游戏公平,你能设计出一个好队形吗?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哪些本领?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业单“我是数学小博士”和“我是小小设计师”中的任务。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认、读、写几分之一。

  2、使学生能用语言描述几分之一的意义,表达自己大致的想法。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

  学情资源:

  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生活中遇到的和看到的是本堂课的`学习基础。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的直接基础。具体安排上分为两个部分:先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再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加深认识几分之一。本节课学习的是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准备:

  4个圆片,12根小棒。

  预习设计:

  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为( )。

  其中分母表示( ),分子表示( )。

  2、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分之( ),如果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分之( )。

  (1)用○表示分一分,填一填。

  (2)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题,认定目标。(预设5分钟)

  1。集体校对预习作业1

  2。学生认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0分钟)

  1.小组学习菜单

  (1)用○表示桃分一分。

  (2) 思考: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小组交流想法。

  2.出示图(一盘4个桃)

  (1)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2只小猴,学生自己分一分。

  (2)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同桌互相说一说,并交流想法。

  3.小结:分母表示一共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预设15分钟)

  学生先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单

  1.基本题

  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边填边思考

  2.专项题

  想想做做第2、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长组织交流答案,小组长及时搜集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信息准备集体交流。

  3.整合题

  想想做做第3、4题。

  集体交流想想做做第3题。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想想做做第4题。动手摆一摆,拿一拿,说说自己取出的是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并解释自己的想法。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0分钟)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 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学生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未知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垂直和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两种位置关系,会初步辨析垂线和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环节,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感知生活中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垂直与平行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解说:对于一届奥运会来说,精彩的开幕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参加开幕式演出的部队官兵经过130多天的艰苦排练后,才形成了如此宏伟、壮观、盛大的场面。横成排、竖成列、整齐划一。实现了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精彩绝伦的目标,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其实在如此盛大的场面里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如果把每个人想象成一个点,你们看,这一排排、一列列像我们数学上的什么呢?(直线)

  沿着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找到许多条直线。把这个场面转化成一张平面图。

  2、出示平面图,找出其中的一些直线。

  这些直线都在舞台表面上,我们就可以说这些直线都在同意平面内。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 两条直线。

  【从开幕式演出的片段入手,把数学问题的研究置身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成平面图,使学生感受到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初步建立垂线和平行线的表象】

  二、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准备解决哪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大屏幕展示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

  2、观察分类

  师:仔细观察这6种情况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汇报:生1:1和2、3和5、4和6分三类。

  生2:1和2一类,3、4、5、6一类。

  生3:1一类,2、3、4、5、6一类。

  在学生说到交叉的分为一类时,告知学生交叉在数学上叫做相交。

  板书:相交

  针对学生的不同分类引发学生的争议,在争议中统一意见,大致按相交、不相交分为两类。

  3、认识平行线

  (1)观察、体会平行线的特点

  师:为何要把1号单列出来?1号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生1、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不变。

  生2、不相交。

  师:延长后会相交吗?(不会)

  动画演示延长后不相交的过程。

  小结:像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在数学上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平行线。

  (2)揭示平行线的定义

  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线吗?

  学生举例

  那到底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呢?

  生: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补充在同一平面内。

  大屏幕出示: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为什么要加上互相呢?

  生:是2条直线啊!

  小结:要说互相平行或平行线至少需要2条直线。

  师:能说一条直线是平行线吗?应该怎么说呢?

  引导学生说出:红线是绿线的平行线,或绿线是红线的平行线,也可以说红先和绿线互相平行。

  【分类活动是开放的,分类结果也是多样的,当学生把它们分为交叉、不交叉、快要交叉三类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用直线可以延长的性质,把快要交叉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3)、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线,会用小棒摆摆吗?

  用小棒代替直线,摆两根小棒平行。

  展示学生的作品

  再摆第三根小棒也和第一根小棒平行,得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同一条直线平行,那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理解平行线的特点】

  4、认识垂直

  (1)分类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号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互相平行。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2、3、4、5、6这5中情况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这5种情况中的两条直线又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相交)

  如果要把这5种情况再一次进行分类应该怎么分?

  生:3和5一类,2、4、6一类;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3和5 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在相交的情况中找出特殊的情况相交成直角,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的特点做好铺垫】

  师:为什么要把3、5单独分一类呢?

  生1:因为它们都是十字性的。

  生2、它们都有四个直角。

  (2)揭示垂直的定义

  师: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在数学上叫做互相垂直。

  大屏幕出示: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在分类,比较的基础上揭示垂直的概念,初步感知相交中的特例是垂直,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包含与从属关系进行了潜行的渗透】

  师:你认为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最主要的是看什么?

  生:相交成直角

  师:能不能说红线是垂线。

  引导学生说出:红线是绿线的垂线,或绿线是红线的垂线,也可以说红线和绿线互相垂直。

  同学们请看数学书的封面上有垂直的现象吗?(有)

  在生活中还有垂直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3)巩固练习

  会用小棒摆摆垂直吗?

  学生摆垂直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再次播放开幕式片段

  【让学生寻找影片中的垂直和平行现象,感悟数学无处不在和数学的美感】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

  1、统计

  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总复习13题

  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习二十一13题

  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三、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9024700、24950000、695200、38000200、305076000

  2、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3、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

  5、估算

  2973、7894、53929。

  6、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7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8、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9、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0、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综合练习试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例4、例5,课本第6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列习题:

  12÷4+25400-20×16

  213÷(102-99)(120-63)×45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例4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③探讨:为何表示“45只”的那一段要用虚线表示?

  (4)即时练习。

  指导完成课本第5页“议一议”

  全班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表示“多45只”的那一段要用实线表示。

  2、教学例5

  出示例5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什么?

  三、巩固练习。

  引导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8页第5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苏教版四年级的课程。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年、 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借助一定的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 日的有关知识。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已经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一部分学生已形成初步的知识水平,因而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在积极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把教师的教反映在如何引导学生学的 一个优化过程。《年、月、日》教学设计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经历过 程,从而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初步建立大小月、平年、闰年的概念; 知道各月的天数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3、通过收集材料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的 亲切感。

  4、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不同年份的年历卡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师:老师听说呀,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说儿歌,有一首儿歌叫《太阳、地球、 月亮》,还记得吗?咱们一起来朗诵一下好吗?

  学生朗诵: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 地球跑。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究竟是怎么转的。 (电脑显示三球转动图。师生一起观看。)

  师:谁能告诉大家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板书:年)

  师:小朋友们了解的知识真不少!月亮绕着地球转一周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呢? (板书:月)

  师: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 自己也在不停地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又需 要多长时间呀? 对了,一天也就是一日。(板书:日)

  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们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就请小 朋友自己去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有没有信心? [儿歌引入新课,轻松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信心。]

  二、 自主探究

  1、 研究一个月有多少天

  (1)观察、比较年历得出一个月有多少天

  师:要想研究年、月、日的知识,我们得学会观察年历,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 书,看看书上是哪一年的年历?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呢?

  师:咦,我们小朋友的节日是几月几日呀?找找看星期几?国庆节又是几月几日啊?又是星期几呢?

  师:刚才小朋友们由1993年的年历知道了这年有12个月,有些月有31天, 有些月有30天等等,那么其他年份是不是也这样呢?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课 前自己收集的年历比比看,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言:我收集的年历是1996年的,上面30天、31天的月份与1993 年的一样,但是2月有29天) 学生答31天的月份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时,教师追问:还有谁能告诉老 师3l天的月份有几个月,有哪几个月?一起告诉老师3l天的有哪几个月?(板 书: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各月)

  师:那么谁来告诉大家30天的又有哪几个月的?其他小朋友看看是这样吗? (板书:30天:四、六、九、十一各月)

  (2)大、小月的记忆方法 师:习惯上我们把每月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每月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板 书:大月、小月)大月有几个?小月呢?

  师:我们怎样能很快记住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呢?有什么好方法呢? 打开书看看,书上有哪些记忆的方法? (学生看书,小组交流)

  师:谁说说的?书上有哪些记忆的方法? 拳头图 儿歌 当学生说用拳头图帮助记忆时,第一步:先让学生介绍,然后演示。第二 步: 电脑显示拳头图,大家一起数。强调:数到凸起的都是大月,凹下去的除 二月外都是小月。第三步:小朋友们,你数给我看,我数给你看。

  师:我们可以用拳头图帮助记忆,还可以用儿歌帮助记忆,你自己还能想出什 么好的记忆方法呢?大家讨论讨论。 (学生发言)

  师: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编些儿歌,想些好方法帮助记忆大月和小月。 [观察年历、发现问题、合作解决,在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中得到一些开放性 的结果,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练一练。

  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记住了大月、小月,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记 得牢。九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八月呢?

  师: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老师说月份,如果是大月男生站起来,如果是小 月女生站起来。 三月 六月 七月 十二月 二月

  师:唉啊,二月究竟是什么月啊?二月是大月吗?是小月吗?对了,二月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个特殊月,有多少天啊? (学生发言:有的年份二月28天,有的年份二月29天。) [一个小游戏,发现了问题,与前面知识发生了冲突,为探究新知奠定了 较好的思维基础。]

  2、研究: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师:我们把二月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二月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板书 28天:平年二月 29天:闰年二月)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书上1993年的年历,1993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呀?你 怎么知道的?再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手中的年历卡,告诉大家是哪一年的?是 平年还是闰年?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发言)

  师:要知道哪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都要查年历吗?如果老师问你1925年是平 年还是闰年,没有年历怎么办呢?小朋友们想知道新的判断方法吗?

  师:老师帮小朋友们统计了一张表格,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张表,有什 么发现呢?引导学生得出四年一闰。

  师:通常4年里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我们称为四年一闰。 猜想:咦!这个闰年的年份数会不会与四有什么关系啊?先猜猜看,然后 小组讨论讨论。 验证:闰年的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平年的年份数除以4有余数。

  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判断:1925年、20xx年、1949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多媒体出示表格,帮助学生发现了规律,解决了问题,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高了教学效率。]

  师:请小朋友们再看一看1900年,它是平年还是闰年呢?谁说的? 师:1900年是平年,不是闰年,为什么呢?听了时光老人的话你就会明白了。 电脑显示时光老人对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诠释。 得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这句话中的一般能改成一 定吗?

  练习:这几个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电脑显示) 1980年 1600年 20xx年 20xx年

  3、研究一年有多少天

  师:我们已经知道一年中各月的天数,那么你能算出平年全年的天数吗?算算 看。

  师:谁能一下子说出闰年全年的天数的?怎么想的? 板书:365天平年 366天闰年 [一年有多少天的探索,会碰撞出许多创新的火花,关键看教者的引 导和调控。]

  三、巩固提高

  1、填一填

  ①一年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

  ②七月份有( )天,八月份有( )天。

  ③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④今年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辨一辨

  ①36个月就是3年零6个月。( )

  ②每年都只有4个小月。

  ③1400年是闰年。()

  ④单月是大月,双月是小月。( )

  3、想一想

  一个人出生以后已经过了10个生日,猜猜他可能多少岁?

  四、归纳延伸

  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自学研究知道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很多,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共同研究解决,还可 以通过什么方法解决呀? (课后去图书室查资料、上网获取信息等等。)

  那么,刚才的几个问题就请小朋友们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好吗? [拓宽了课堂的空间,使人感到课已尽而意未尽,而铃声并不代表探索活 动的结束。]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为建湖县首届青年教师三人行教学论坛活动而设计的一节课, 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的思想,受到老师们 的称赞。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转变小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要因素,是 让学生学会、会学,切实掌握学科知识的可靠保证。教学中,从三方面创设了 情境:

  (1)儿歌引入课题,轻松自然;(2)创设悬念,设置认知冲突,解决二 月份为什么有28、29天;

  (2)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平年、闰年的规律。这些 都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师的安排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学。 教学活动中,我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探索:

  (1)从教材1993年年历卡 的观察中寻找规律,再拿出自己带来的年历进行验证,得出大月、小月的月份;

  (2)当学生理解四年一闰的规律后,让学生提出猜想,从而得出年份数 与4的关系,这样安排有于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享受成功。

  三、练习设计要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 , 练习的多样化,讲求精心设计,拾级而上。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1) 是再现知识的基础练习;

  (2)强化新知的方式练习;

  (3)发展新知的拓宽练习。特别是最后一个开放题的讨论,为课的成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一个人已过了10个生日,他出生可能是在闰年二月二十九日或是其他日期,而四年才一闰,这样答案不是唯一的,引起全班学生讨论和争论, 自然地巩固了所学的知 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叠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叠部分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学习之星”和“劳动之星”的获奖奖励,“智慧星”和“守纪星”的获奖奖励,集合名称的磁板,获奖学生名字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上老师会根据同学们的表现,评选出智慧星和守纪星。想要获得智慧星,那你课上需要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想要获得守纪星,那你课上就要认真听讲、坐姿端正、书写规范。看谁这节课既能获得智慧星又能获得守纪星。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吗?想不想玩一玩?出示脑筋急转弯——理发师的困惑:

  教师边讲解,边用课件播放声音。

  师问:进来的怎么只有三个人呢?你们能帮理发师解决他的困惑吗?生:略师:在这里爸爸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孩子的'爸爸又是爸爸的孩子。身份在这里重复了一次,所以只有3人。(板书:既??又??)像这样的问题,数学上称之为“重叠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这类问题。

  二、集合圈的深入探究师:根据同学们上一周的表现,李老师评选出了7名学习之星和5名劳动之星,那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吗?(12名)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都有谁获奖了?(课件展示获奖学生名单)师:从这张光荣榜里,你发现了什么?生: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这个词用的真好,既??又??(板书)这样说我们就听得很明白了,谁还能像这位同学一样说说你的发现?生1: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谁能把这两个同学的发现连起来说说?生2: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真会表达。下面请获奖的同学赶快到前面来,老师给大家颁奖。学习之星站到老师的右手边,劳动之星站到老师的左手边。你们俩应该站到哪儿?师:咦,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明明算了12名同学获奖了,怎么才来了10个人呢?那两个人呢?(学生举手,迫不及待的回答问题。)你们有话想说,那好,你来说说?生: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所以他们两人在获奖名单里重复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同学真是理解了这两个同学的位置了,那这两边呢?谁来说说右边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右边同学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学习之星”还有中间的两个同学呢,我们只描述这5个人的获奖情况。

  生:这5个人单单只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那谁来说说左边这3位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左边这3位同学只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真不错,这下我们弄清楚了。那老师开始颁奖了,左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学习之星”,右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劳动之星”,中间的同学每人既发一颗“学习之星”又发一颗“劳动之星”。(师边说边给学生发小星星)师:那刚开始我们算得有12名同学获奖了,在今天的这种获奖的情况下是不对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今天有10位同学获奖了吗?先听清要求:画图时,要画清同学们的获奖情况,还要让我们能直观的看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注意老师已经把这些同学的名字编好了相应的序号(课件展示),不要写这些同学的名字了,我们只用序号来表示同学就可以了。

  生:独立画图。

  师:画好的同学可以小组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小伙伴们画的图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师巡视学生画的图,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到前面投影。)师:老师选择了几位同学画的图,下面请这几位同学分别到前面来讲一讲他们画的图。

  师:像这种重叠问题,我们可以用韦恩图来表示。它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在1881年发明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图叫作韦恩图,也叫集合圈。(板书:集合)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集合圈的方式来画画图。(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集合圈)先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学习之星”,画好之后贴上这个集合圈的名字是“学习之星”。接下来该画什么了?生:“劳动之星”的集合圈。

  师:那“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我们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师:为什么要把“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有一部分画到“学习之星”的集合圈里面呢?生:因为有人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再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劳动之星”。下面我们把这些获奖同学的名字贴在相应集合圈的位置里。

  师:这个集合圈我们就算画好了,那集合圈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阴影部分表示什么?师:根据我们画的集合圈在小卷子上列出算式(生列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列的算式,并给大家讲讲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生:我列的算式是7+5-2=10(名),“7”表示7名“学习之星”,“5”表示5名“劳动之星”,减去“2”是因为有2名同学重复了。

  师:你讲的真清楚,大家都听明白了吧。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看这个图我们相当于把这些获奖同学分了几部分?(3部分)哪三部分?分别是几人呢?那你会列算式了吗?三、问题拓展师:这个问题我算式弄清楚了,现在老师又有想法了,我们下周还要选出7名“学习之星”,5名“劳动之星”,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有可能有多少名同学会获奖吗(出示课件)?今天的获奖情况是有2名同学重复了,有10个同学获奖了。那下次获奖可能多少名同学重复呢?生:3名,1名。

  师:最多有多少名同学重复获奖?生:5名。

  师:为什么?生:因为“劳动之星”只有5人,所以最多只能有5人重复获奖了。

  师: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下周我们班获奖的重复情况都想全了,并说一说。

  生:没有重复、重复1人、重复2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随着学生说,课件出示)。

  师:那每种情况下有多少人获奖呢?分组做师:没有人重复获奖的情况。

  生:7+5=12(人)师:那这个集合图该怎么画呢?生:画两个单独的圈,没有重复的部分。

  师:(找学生说重复1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的算式,并让学生说3/4清这样列式的原因。)那重复5人的时候,这个集合圈又该怎样画呢?生:“劳动之星”的圈都跑到“学习之星”的圈里去了(课件展示)。

  师:那这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有几人?(课件出示如下)学习之星生:这部分表示只获得了“劳动之星”,有2人。

  师:我们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有几个人重复了,就去掉几人。

  四、练习提升师:班里获奖同学的情况,我们都弄清楚了,真了不起,那今天没有获奖的同学呢?比如XXX,我想把他的名字也贴在黑板上,我应该贴在什么位置上。(贴在集合圈的外面)为什么啊?贴在外面表示什么呢?师:所以我们班里其他没有获奖的同学,都可以贴在获奖集合圈的外面。现在班里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下面我们来帮同学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获得智慧星的有人,获得守纪星的有人,两项都获得的有人,两项都没有获得的有人,来上课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师:请同学们,在小卷上独立完成,要求画出集合圈,并列算式。

  五,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出示课件)(1)奥运五环,环环重叠(2)看,这是圆圈的集合图(3)还有大自然中,一座座山峰重峦叠嶂(4)以及月食,也是因为重叠现象导致的(5)这是设计师笔下的建筑,也有重叠

  六、课堂小结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重叠问题,还用集合知识解决了不少问题,谁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画集合圈。

  生2:我学会了重叠的问题可以用画集合圈的方法来解决。

  生3:集合圈的画图方法能让我们很清楚得看清每个部分有多少人和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同学们,集合圈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有重复现象的问题以后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就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和解决。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4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3472+(1206+786)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习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习3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本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案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教学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

  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

  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1题数数

  2、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3、练习一的第1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做一个数位顺序表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个十万

  个人修改

  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亿”。

  教后反思: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教案

  课题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例2、例3)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概括出读写的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以有的'知识,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

  教具准备卡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看卡片,读数,说组成

  3564、407、1000、570、603、7216、10000、3003、5400、4009、5800、6040、5708、40009

  读数的方法是什么?

  3、计数器上显示数,学生写出来。

  五千零四八千九百六千三百四十三、八千零六十八,九千零一

  写数的方法是什么?

  4、这节课我们赖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例2读出下面各数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读作:_______

  学生自己试读,讨论怎么读?

  问:1)含两极的数怎么读?

  2)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数位上出现0有该怎么读?

  师归纳:个级的数表示的是多少“个”,万级的数表示多少“万”

  4)问: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师总结归纳:先度完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5)完成做一做

  2、例3

  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六千八百五十万:

  三千零八十万: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四万零九十

  学生试着写数

  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先写哪一级,什么时候写0?

  完成做一做写数

  问:怎么写亿以内的数?

  师归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三、巩固新知

  1、练习一的2、3读出数

  2、练习一的第7题写数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习一5、6、9个人修改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教案

  课题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练习课型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练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写数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写数。2、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数感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巩固亿以内读数和写数方法的过程,提高学生正确读写数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1、你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

  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练习卡。

  2、内容: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读出下面数

  4872530100031680000

  8600009012000605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七十万一百万七千

  七万零九十一千零五十万零三十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

  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

  ②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④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

  (5)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巩固练习: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4题,P108题,P1111题。

  2、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来读

  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读两个0;读一个0;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2页第12题;第14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总结: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五、作业:第12页的13题

  转盘练习读、写数。个人修改~~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知道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也是我们判断是不是角的重要依据。

  2、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角,请你在我们身边找一找,指给大家看。(先指顶点,再指两条边)

  3、你们看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角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同给他们分分类。板书: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认识平角;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把扇子,折扇上也能找到角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扇子打开)你有发现么?指指:(顶点、两边)是呀!扇柄就是角的两条边。

  2、继续观察,(扇柄成直线)扇柄成一条直线还是角么?为什么?指指顶点和两边。

  3、我们用活动角演示一下,我们固定一边旋转另一边,直到两条直线成一条直线,谁直到这种角的名字?想想,人们为什么称它为平角。

  4、我们来看平角的'画法,()谁来指指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5、想想平角有多少度?怎么证明呢?平角和直角有什么关系?

  6、你在生活中见过平角么?

  认识周角:

  1、刚才我们认识了一种特殊的角,我们再来开折扇,这样还是角么?为什么?指指顶点和两条边。

  2、拿出活动角,我们固定一边,旋转另一边,直到转一周,两边重合。谁知道它的名字,我们来看看它的画法。指指它的顶点和两边。

  3、周角有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它和平角有什么关系?和直角呢?

  4、生活中你见过周角么?

  角的分类:

  1、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个画角的活动,在纸上任意画一个角,大小不定,也可画刚学过的角。

  2、几名同学所画的角已经展示到黑板上了,想不想给这些角分分类,为了便于说明,我们给他们编上序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哪几个角是一类?为什么?

  3、汇报讨论结果,为什么这样分?

  4、直角多少度?怎样证明?锐角度数上有何特点?钝角呢?

  5、下面我们来利用活动角来摆角,我们认识了哪几种角?谁来说一说,大家用活动角摆出来(最好按一定顺序说)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接触与交流,对所带班四年级三班、四年级四班的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两个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个体差异有很大的差别。但总体来讲,有70%的学生基础好、能力强,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有强烈的求知欲、自觉性高。有和20%的学生处于中等,学习比较被动,其中有10%的学生自觉性差,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小学数学开始进入系统学习的开始。经过前三年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二、 教材分析

  (一) 数与代数

  1、认识更大的数(数一数、人口普查、国土面积、森林面积)

  (在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乘法 (卫星运行时间、体育场、神奇的计算器、探索 与发现 (一)、(二)、(三))

  (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了两位数乘三位数,对一些较大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除法 (买文具、路程、时间、速度、参观苗圃、国家体育场秋游、探索与发现、抗震救灾)

  (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生活中的负数(温度、正负数)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主要了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

  生活中的现象。

  (二)空间与图形

  1、线 与 角 (线的认识、平移与平行、相交与垂直、旋转与角、角的度量、画角。)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识别直线、线段、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认识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2、图形的变换(让学生经历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来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和旋转的过程。

  3、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具体的情景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栽蒜苗一、二、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少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了解单试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三、 教材特点:

  1、 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2、 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

  3、 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方案中获得成功。

  4、 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5、 注重在统计过程中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把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融会在一起。

  6、 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策略进行综合应用。

  7、 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对数学美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和任务: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教学重点:大数的读写。教学难点:数位中含有0的读写。

  第二单元 :线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会用量角器画角。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相关文章: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计划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查看更多>> 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出发,初步认识圆,知道圆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及代表字母。

  2、理解半径、圆心、直径的意义,学会用圆规画圆。

  3、能够探索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和观察来认识圆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媒体展示图片)师: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奥运会会徽,它是由五个圆组成的)

  2、师: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圆吗?你在哪里发现过圆呢?(出示图片)

  3、辨别图形:找一找

  上述图形中哪些是圆呢?交流讨论。

  是否正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学会了今天的本领后我们再来看看究竟同学们的回答正不正确。

  (揭示课题: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探究尝试

  (一)尝试画圆

  (材料:塑料杯、圆规)师:同学们,有没有画过圆?每人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东西任取一样,画一个圆。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要注意什么?

  小结:我们画圆的方法可以有很多,可以徒手画圆,还可以按照一些材料的轮廓来画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圆规来画圆。那么那种画圆的方法能画出最标准的圆呢?(圆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用圆规来画出标准的圆。

  (二)尝试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心、半径。

  1、介绍圆规的结构

  圆规它有两个脚,一个是带针尖的脚,另一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用来旋转的。

  2、先请同学自己在纸上画画看圆,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交流画法: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点一点,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点上,捏住圆规的'把手,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板书:定点、定长、绕一圈

  3、师:请同学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小圆。交流画法:先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点,然后将圆规上有针的一头放在点上,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控制得小一点,捏住圆规的把手,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在画圆前在纸上画出的点,我们给它一个名称为圆心,还可以用字母“O”来表示。

  再请同学分别在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画两个相同大小的圆,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揭示:圆心的位置不同,导致了圆的位置不同。)

  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师:请同学在纸中央刚才画小圆的相同位置上画一个比小圆大一点的圆。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画圆的圆心应该和刚才画的小圆的圆心?相同。

  交流画法,说说有什么不同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同了,圆心是相同位置的,半径是不同长度的。)

  小结: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正好是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我们将这段距离称为半径,用r来表示。

  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观察一下,圆的半径一共有几条?你能在你画的圆中用笔画出来吗?(半径有无数条,而且半径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5、师:请同学在刚才画的圆上画一条最长的线,看看这样画才能使得画的线是最长的呢?

  (当线经过圆心时,所得到的线是最长的。)

  仔细观察一下,这条线除了经过圆心,它的长度上有什么特点?(是半径的两倍)

  小结:我们将这样的经过圆心,且长度是半径的两倍的线段称为直径,用“l”表示。

  6、师:我们学习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知道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现在请同学运用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在纸的中间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

  (三)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圆的知识。用圆可以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媒体出示图片)我们也来试一试,用圆来画出美丽的图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课 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 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

  1、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课件一:为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实验小学与希望小学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的活动,学生们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准备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们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个美术颜料6元,买2盒要花多少钱?20盒呢?200盒呢?

  学生完成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6×20=

  6×200=

  组织小组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二进行集体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三:根据8×50=400,直接写出积。

  16×50=

  32×50=

  学生自做后教师演示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四,学生小组合作计算

  80×4=

  40×4=

  20×4=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五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2、验证规律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教师出示课件六:

  12×8= 40×21=

  12×16= 40×7=

  12×32= 20×21=

  12×64=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课件7—10进行集体订正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教师出示课件11根据12345679×9=11111111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集体订正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59页4、5。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3-07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17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26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06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4-01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01-14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02-2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