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案

时间:2024-03-26 08:13:34 教案 我要投稿

《古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古文》教案

  《古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

  2.学会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

  4.理解庄子运用寓言进行比喻的手法。

  5.体悟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重点:

  1.学会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

  难点:理解庄子运用寓言进行比喻的手法。

  教时:1教时

  导入:孟子曾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古人这种“知心”的“知己”故事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一、作者作品庄子(前369-前286),汉族,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散文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宋国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二、相关背景庄子与惠子常常在讨论问题时互相抬杠。但在情谊上,庄子一直将惠子当作是生平唯一的挚友。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先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能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3.字词积累

  (1)通假字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慢:通“墁”,涂抹。)

  (2)古今异义匠石运斤成风而斫之斤:古义,斧子一类的工具;今义,度量衡单位。

  (3)重点字词

  ①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垩:石灰。慢:通“墁”。涂抹。

  ②匠石:工匠名。斫:削,清除。

  ③运:挥动。斤:斧头。

  ④听:任凭。

  ⑤宋元君:宋国国君。

  ⑥质:对手。

  ⑦夫子:指惠子。

  4.疏通文意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把白石灰泥涂抹在他自己的鼻尖上,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一、探讨交流

  (1)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又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表明二人感情真挚深厚,亲如手足。

  (2)庄子简述寓言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在这则寓言里,表达了庄子对惠子的怀念。

  (3)“郢人立不失容”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郢人信赖石,才能让石削去自己鼻尖上的污渍,并且在石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于石得以发挥卓越本领,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产生力量;信赖,能够创造奇迹。

  二、课堂小结

  本文故事简短。富有感染力。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

  三、作业谈谈你对友谊的理解。

  《古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介绍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课件)

  1.认真地读原文,要读正确,读通顺。

  2.对照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4.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朗读训练(课件)

  司马光

  司马光/幼时,与/群儿游戏。一儿/忽堕缸中。缸水深,儿/不得出。群儿/皆逃。光/独取巨石/击缸。缸破/水泄,儿/乃得救。

  1.教师领读。

  2.学生自读。

  四、理解课文

  1.学生说说读懂了哪些句子,还有哪些不懂。

  2.说说全文的意思。

  五、学生朗读课文,交流读后感受

  1.司马光救小伙伴的办法好不好?

  2.如果你在场,你能想出其他好办法吗?

  3.你认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起因:一儿堕缸中

  司马光经过:独取巨石击缸

  结果:儿乃得救

  作业 布置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感悟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司马光》

  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试读,正音。

  3.借助注释,读通课文。

  四、指导朗读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学生反复朗读

  五、深入理解

  1.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说说。

  2.曹冲是利用什么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你能想出其他好办法称出象的重量吗?

  4.你认为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称象

  曹冲:聪明,善于思考

  作业布置 抄写、背诵课文

  《古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材简析

  本课安排了两篇浅显的文言文:一篇是《司马光救友》,另一篇是《矛盾》,都是孩子们很熟悉的故事。

  《司马光救友》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矛盾》通过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语言,讽刺了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告诫人们说话做事不要前后矛盾。这两则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浅显易懂,叙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前,应让孩子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一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一、司马光救友

  1.词语解释。

  戏:游戏。于:在。瓮: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这里指陶制大水缸。没():淹没,沉下去。皆:都。弃:放弃,扔掉。持:拿。击:打,敲打。迸:向外溅出或喷射。

  2.重点内容提示。

  与群儿戏于庭中的戏于庭与现在的表述方式有明显的区别,要引导学生体会;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通过其他小孩和司马光行为的对比,突出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3.全文大意。

  司马光七岁时,与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游戏,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缸中淹着了,其他的小孩子都吓得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流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二、矛盾

  1.词语解释。

  鬻():卖。誉:称赞。盾:古代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其:他的。坚:坚固,坚硬。莫:没有。陷:攻破。矛: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如何:怎么样。其人:这个人。弗:不。应:回答。

  2.重点内容提示。

  物莫能陷也物无不陷也对比明显,应让学生准确理解,这样有利于想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结果,充分体会这则寓言的寓意。

  3.全文大意。

  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称赞自己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攻破它。一会儿又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戳穿。

  一个人反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人回答不上来。

  教学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文中的意思即可。教师不必作过高、过深的讲解。要重视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意思,领悟文章内容揭示的道理。

  课后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学,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课后第2题不要求直译,只要正确讲出意思,并说出自己的体会就行。

  在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就易背诵了。

  《古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预习题: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 齐读小序

  2 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 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 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四、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 秋天的夜晚 地点 浔阳江头 环境 萧瑟

  事件 设酒送客 心境 寂寥 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4、鉴赏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字词。

  瑟瑟、管弦、惨、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

  (二)鉴赏第二段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场有几个阶段?(教师点拨)

  引导回答:乐声引人,寻声问人,相邀始见。

  3、“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突出乐声之妙。

  4、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强调的字词 暗、迟。

  6、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老师点拨即可)

  转轴调音 未成曲调先有情 大家风范 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 弦弦掩抑声声思 抑郁不止 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 指法娴熟 演奏名曲

  (需要强调的`字词:思、信手)

  7、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1)一生读

  (2)琵琶女的演奏可谓精彩绝伦,诗人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如此难以描摹的音乐诗人是如何做到描写的这么成功的?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多媒体出示填表练习。

  诗句 特点 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浊重轻细 急促清脆 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 低沉暂歇 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愁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注意:老师要发问,强调抓住诗中重点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中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3)需要强调的字词:间关、暂、幽愁、突出

  小结:正是以上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能够领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听第二段配乐朗读,感受音乐之美。

  结束语:琵琶女的弹奏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吗?前边提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谈论,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作业:

  1 背诵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结合琵琶女身世说说琵琶曲所表现的情感,再次体会琵琶女的演奏。

  板书设计:

  浊杂轻细 清脆急促 叠词拟声

  婉转流利 欢快无比 比喻摹声

  仇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古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懂故事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一)社会热点导入新课

  板书标题: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同学们,老师从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某公司职员向公司借了三千元,借条上写着:“还欠款三千元”。谁知,这张欠条却引来了一场官司,如果将“还”字读成“hu2n”字,就是还了三千元;如果读成“h2i”,那就还差三千元。看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人要确立法制意识,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大家知道,有借条欠账还钱,天经地义,但今天我们讲的这个故事,债主身故,未留下字据,他的儿子又不知情,蔡勉旃却把一千两银子送还给他儿子。要问这是什么缘由,我们共同来学习。

  (二)借助注释疏通古文

  出示投影片完成有关练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旃(zh1n) 券(qu4n) 辇(ni3n)

  (2)解释文言字词:

  亡友: 敦风义: 千金:

  寄之: 立券: 亡何:

  愕然: 未尝语我: 致之:

  (三)结合注释讲述大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理解课文。各小组推荐一人复述故事内容,老师加以评述。

  (四)深层感悟现场讨论

  1.剖析重点文言句:

  (1)出示: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问题征答:

  ①友人之子当时是什么表情?

  明确:友人之子表现出惊奇、诧异的神情。

  ②“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这句话是什么语气?他为什么不相信这是事实?

  明确:这句话是反问语气。父亲未有遗嘱,家中又无字据。

  ③“父未尝语”是何原因?

  明确:父亲相信蔡勉旃的人格,因为他特别讲信用“重诺责”。

  (2)出示: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问题征答:

  ①蔡勉旃的“笑”有什么含义?

  明确:表现了他以诚待人,讲究信用。

  ②从“券在心,不在纸”这一点看,蔡勉旃这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诚实守信。

  ③从当今社会看,“不在纸”的`做法值得不值得提倡?怎样避免老师所讲的小故事中出现的借条纠纷?

  明确:不能提倡,因为在法制健全的今天,任何事情都要重证据。

  ④什么叫“一诺千金”,中学生如何讲诚信?

  明确:“一诺千金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古文二则》教案》,

  ”形容诺言的信用极高。

  2.就中学生如何讲诚信,自由讨论,教师点评。

  (四)总结全文评价人物

  概述蔡勉旃的性格特点。

  (五)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收集古人讲“诚信”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戴震难师》

  (一)引用典故导入新课

  大学问家孔子在东方巡游时,遇到两小孩讨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在今天这种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难住了孔大圣人。其实,做学问就要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历史有惊人的巧合,今天又有一小孩难住了老师。

  板书课题:戴震难师

  (二)结合注释疏通古文

  1.出示投影片,学习小组互测,指定学生口头回答:

  解释文言字词:

  是年: 乃能言: 何以: 述之:

  应之曰: 相去: 几何时: 然则:

  无以应: 书塾:

  2.自由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三)熟悉课文改写对话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理解课文内容。

  2.将文中对话改写成白话体的人物对话。

  重点句提示:(注意长句的音节停顿)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又何以知/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3.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情节的生动性。

  (四)情景喜剧戴震难师

  每小组推荐两人,一人扮演先生,一人扮演戴震,要求如下:

  1.语气语调要尽量模仿逼真,尽量做到形神兼备。

  2.要准确表达疑问句之间的区别。

  3.由老师和学生评委进行评选,选出最佳表演奖。

  (五)现场讨论实话实说

  1.你对这位老师有何评价?

  2.你认为老师最后的赞语合适吗?

  3.从《戴震难师》这个小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六)课外延伸知识链接

  从互联网上或图书馆检索。

  名人简介:

  戴震、顾炎武、徐珂、朱熹

  《古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当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当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古文》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导入:

  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二、阅读第三段,概括琵琶女身世。

  1、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发言代表。

  2、多媒体出示句子,有小组代表发言分析,然后多媒体出示明确结果。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3、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4、 学生再品第二段音乐描写,自由交流,阅读《名师一号》相关资料,最终让学生明白此段音乐描写既是在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是在通过音乐来书写琵琶女的情感。为下文自叙身世做铺垫。

  5、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经历再次欣赏一下其演奏的音乐,体会不同特点的音乐传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正是这样既旋律多变,又饱含情感的音乐引起了作者的共鸣。在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禁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那么诗人与琵琶女究竟同在何处?

  三、阅读第四段,概括诗人现状。

  1、齐读第四段

  2、多媒体出示诗句,由同学发言分析。

  (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被贬离京,卧病浔阳

  (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地势荒僻,环境恶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孤独苦闷

  3、补充作者经历,体会作者沦落之叹。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32岁授校书郎、35岁升周至县蔚、36岁时被擢为翰林学士,37岁任左拾遗(谏官),期间,他除了直言诤谏外,还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病死在长安,白居易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他的直言进谏和那些讽喻诗。

  4、今昔对比,总结作者经历

  曾经得志升迁,如今被贬离京;曾经春风得意,如今孤独苦闷。

  5、总结诗人与琵琶女的共同点,理解主旨句。

  曾经 色艺双全 红极一时 欢乐奢华 春风得意 才华横溢 连续升迁

  如今 年长色衰 漂流沦落 孤苦寂寞 苦闷无聊 被贬离京 卧病浔阳

  正是有如此的相似,再加上音乐的沟通,诗人忍不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这既是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又是对自己处境的感伤,更是对遭压抑,受打击的不满。

  四、鉴赏最后一段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先前我为琵琶女而叹息,现在琵琶女为我“良久立”,二人已经有了情感上的共鸣,此时心中充满的是“天涯沦落”的凄凉,因而再弹琵琶已是“凄凄不似向前声”,而听者的感受也有了变化,先前只是被琵琶女超凡的技艺折服,现在也为二人的经历感伤,因而“满座重闻皆掩泣”而诗人感触最深,故而“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真是“天涯沦落至九江,浔阳秋夜遇知音。知音一曲引诗情,世人永唱《琵琶行》。”

  五、听最后两段的配乐朗诵,体会作者的贬谪之恨。

  注:第二课时中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见课件中标注的部分。

  六、作业 《名师一号》

  板书设计

  昔 今

  琵琶女 红极一时 门庭冷落

  欢乐奢华 寂寞凄凉

  技艺超凡 色衰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 被贬沦落

  白居易 得志升迁 被贬离京

  春风得意 孤独苦闷

  《古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4. 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1. 教师:课件。

  2. 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司马光救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救友》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 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 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 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 自读自悟。读一句,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 小组合作学习。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 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 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 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矛盾

  一、指名背《司马光救友》

  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入新课的学习

  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释,试着读懂每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三、读通课文

  先自己读,再同桌互读互评,再在全班交流。

  四、精读课文

  1. 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五、自由交谈

  启发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从文中悟出的道理。

  如: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不能夸夸其谈,不能自吹自擂,要实事求是……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把你读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3.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或朋友听。

  《古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朗读古文。通过阅读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颜色和性格;知道莲的花、叶以及茎、实的名称及其作用。

  2、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尝试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能背诵古文。

  3、初步感受古文用词精练,描述准确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喜爱之情和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菊”和“莲”的。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把古文译成白话文。

  [教学准备]

  1、“咏菊”的美文集锦。

  2、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时间]

  1.5-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诗入境,引入课题。

  1、多媒体出示菊花图景,音乐背景轻奏:

  师诵: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师简介: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黄巢写的诗名就叫《菊花》。菊历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我们的语文书上就有一篇文质兼美而又简洁的古文,多媒体出示课题并齐读——《菊》。

  说明

  孩子们以前接触过的古诗词也是文言文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用读来琅琅上口的古诗引导他们进入古文这一崭新的学习区域可降低其陌生感,消除其畏难的情绪,同时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教师的语言本身就应具备艺术性,借助千古传诵的古诗入境,无疑能让学生迅速地浸淫在语言创设的氛围中。

  二、学习《菊》。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古文是怎样赞美菊花的呢?听——(放录音)要求:听清停顿、听清轻重缓急。

  说明:

  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没有任何读的经验、技巧可言,因此安排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让学生对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抑扬顿挫有初步的认识。

  2、借助有关工具,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3、个别抽读,每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古文写了有关菊的哪些内容?试用每一句中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句意,用“△”表示。(师板书:香瓣色性)

  说明:

  每个人都会对语言有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看,首先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模糊的,轮廓性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通过找关键字进行概括的能力。

  (二)品读剖析,深入理解。

  1、媒体出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

  (1)借助注释。(2)利用字典。

  再连词成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介绍菊的一个方面进行自主学习。

  说明:

  中国汉字古今意有一些变化,所以孩子们在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而对文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应是一个亲历探究的过程,这时教师不应只注重对文字本身意思的机械理解,而是应当先给予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班交流,读一读、议一议:

  (1)菊“香”:重点抓住“盛”与“溢”两字,再连词成句。

  说明:

  对于“盛”的理解可采用单音字组成双音节的词的方法。

  师小结:

  “菊花茂盛地开放,清新的花香到处弥漫。”用文中一个词就能概括其特点那就是——生回答,教师板书:清香四溢

  说话练习,(看媒体):

  站在高高的龙亭大殿上,隐隐约约的都是菊影,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助学生积累描写花香的词语,例如:百里飘香、沁人心脾、香气袭人……)

  说明:

  帮助学生积累表示花香的词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古文用词的简洁。

  (2)菊“瓣”:重点抓住“其”与“如”两字,观察媒体中的图片,解释整句话。

  说明:

  “如”字的解释可通过联系上下文推测理解。

  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菊“瓣”的特点,你选择什么词?(师板书:形态各异)

  (3)菊“色”:重点抓住“或”的词义及在句中的作用;赭(看书中插图,中间的那朵菊花。)

  教师引读:其色或——、或——、或——、或——,种类繁多,真是_____________。(要求学生概括,师板书:色彩丰富)

  仿句说话:(媒体出示各种形态、颜色的菊花图)

  师述:你看,这些菊花可以说是——(学生仔细观察、讨论描述。)

  其瓣如________、如________、如________。其色或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_、令人________________。

  说明:

  教师选择一些有特点的菊花图片,让学生图文对照,仿造古人的句式练习说话,在实践中感受古人遣词造句的'精练、准确。

  (4)菊“性”:重点抓住“性”、“既”、“降”、“零”、“惟”这几个字。(理解“既”可用多媒体出示四种选条,供学生选择意思。)

  说明:

  关键词的理解可利用注解,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意思来理解整句;也可使用工具书,理解那些注解中没有的疑难字词的意思。

  师述: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叫陶渊明,他在自家的屋前屋后种植着菊花,更是以菊的品格自喻,希望自己有菊花那样的美德,你能结合这句话说说为什么古人偏爱菊花吗?(师板书:品格高尚不畏严寒)

  师小结:菊花生性淡泊,不与众花争春,正是象征了古代文人墨客不慕荣华,高清亮节的气节。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坠北风中。”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浩然正气的写照。

  (三)诵读全文,拓展迁移。

  师述:“金秋花朝人影乱,香飘十里动菊城”看(媒体出示画面)金秋十月的开封,十里长街,十里菊花,请你用刚才学的古文,看着画面感情诵读。(教师可配上背景音乐。);你也可以根据课本的意思连贯地描述一下图中的景致。(全班交流前先让学生准备几分钟。)

  说明:

  这一环节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朗诵的,就可配乐背一背。同时教师也可在部分学生的描述中检查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情况。

  师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通过“诵古文,议疑难,悟品格”的方法学习了《菊》,下面我们就用这个学习方法来自学《莲》。

  二、学习《莲》。

  (一)明确学习步骤。

  (1)读通古文:全文共有几句?写了莲的哪些方面?

  (2)理解内容:媒体再次回顾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

  (1)借助注释。(2)利用字典。

  再连词成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3)找出疑问:不懂的地方打上“?”。

  (二)学生按步骤及方法自学。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学习讨论。教师巡视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及时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

  (抓住重点词:“亦”、“日”、“于”、“者”、“皆”、“暮春”、“其实”。)

  连句成篇,说说全文的意思。

  说明:

  语文课堂中应提供给学生语文实践的平台,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学习中去,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总结交流。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作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人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而我们今天所学的《古文二则》只是沧海一粟,老师相信大家在课后一定能通过更多的古文欣赏,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风格情调的美,思想内涵的美,同时变得更善于发现美,描绘美。

  板书设计:

  菊莲

  香:清香四溢名称:花、叶、茎、实

  瓣:形状各异

  色:色彩丰富用途:皆可食

  性:品格高尚

  (不畏严寒)

  《古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两则古文。

  4、懂得遇事要敢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

  媒体出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琅琅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揭示课题:

  4、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媒体出示:

  《读书有三到》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教师范读(配乐),学生在心中默默跟读。

  4、对照译文,想一想读书要做到哪“三到”?交流板书:心到眼到口到

  三、研读课文

  (一)《读书又三到》

  1、再读课文,了解古文意思。

  (1)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深入理解句意。

  (2)齐读古文。

  2、通读全文,了解古文的表达方式。

  (1)师:既然古文的语言精炼且深刻,至今为世人学习,除了它们本身语言的精辟,语调的古朴之外,其表达方式也可谓堪称一绝。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作者朱熹是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非同一般。请问该文是怎样得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细读课文,思考。

  (2)重点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3)小结:作者很好地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

  3、配乐朗读古文并背诵。

  (二)自学《论语·学而篇》

  1、板书:论语·学而篇

  2、媒体出示: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论语》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的。今天,不论是研究孔子,还是研究中国历史,都离不开《论语》。

  3、请同学们用学《读书有三到》的方法学《论语·学而篇》。

  4、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5、赏析古文经典词语的妙用:

  媒体出示:“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一词原本是名词,在现代文里解释为“有修养的人”而在该古文里名词作形容词,意思为“很有修养”,很形象,很准确地表达了文中的意思。

  6、通读全文(配乐),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

  文章在《论语·学而篇》里是怎样体现“学”的?(提示:从哪几方面来写“学”?)

  板书:个人温习大家探讨修炼修养。该文抓住了一个人的“个人温习、大家探讨、修炼修养”准确地写出了一个人在世时的学习情况。这种取材之精到,眼光之敏锐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7、背诵该古文(配乐)。

  四、总结复习

  1、初步了解古今义的异同。

  中国古代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通用的书面语言形式,它记载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文言文自有独具魅力之处。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环境已发生了很大改变,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要准确掌握和理解其含义就形成了一定的困难,但若多读、多看、多积累,很多困难还是能解决的,这也是一种学习古文的方法。

  (出示媒体)师:“不亦君子⒀乎?”中的“君子”一词原本是名词,在现代文里解释为“有修养的'人”而在该古文里名词作形容词,意思为“很有修养”,很形象,很准确地表达了文中的意思。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还懂得了遇事要敢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希望大家课后找找除了《读书有三到》和《论语·学而篇》中讲到的名言之外,还有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翻译给家长或者朋友听,并在以后的学习文言文中注意细细推敲词句的含义。

  五、拓展作业:

  1、拓展: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读书有三到》对你有什么启发?

  2、作业

  (1)朗读两则古文,并根据注释说说古文的意思。

  (2)背诵古文。

  (3)积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了解意思。

  [板书设计]

  30、古文两则

  读书有三到 论语·学而篇

  心到 眼到 口到 个人温习 大家探讨 修炼修养

  《古文》教案 篇11

  28课.古文二则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疑难解析】

  戴震难师

  “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只学不问,并非学问。”如果求学只一味相信书本,相信老师,缺乏怀疑精神,那么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知识。一个成功的学者决不墨守前人的旧说,而是有所怀疑,有所创造。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该学一学戴震的怀疑精神呢?

  【重点品析】

  1.蔡勉旃为人“重诺责,敦风义”,课文是怎样表现他这一品质的?

  蔡勉旃为人“重诺责,敦风义”,课文是用他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表现出来的。寄放而不索凭证,说明了亡友生前对蔡勉旃的信任,坚持把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说明了蔡勉旃的“重诺责、敦风义。”亡友之子“愕然不受”,认为“寄千金而无券”是不可想像的,更突出了蔡勉旃品质高尚。

  2.《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

  《戴震难师》一文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3.《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你赞成不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

  甲生:“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乙生:我赞成这种做法。作为真正的知己当然应以信任为基础,多少人对朋友以性命相托。何况只是“寄人千金”,试想,如果缺乏信任,互相防范,彼此猜忌,这样的朋友还是朋友吗?

  丙生:我不赞成这种做法。我们对朋友应予以信任,但这种信任应有一个度。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是生死相交的朋友,时过境迁,也难免会发生变化。为了金钱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事例还少吗?

  丁生:我赞成丙的观点。在当代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避免邪念的产生。 【文言知识】

  (1)通假字义

  亡何(通“无”,没有)

  (2)词类活用

  ①重责诺(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②且父未尝语我(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③卒辇而致之(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装运。)

  ⑤ 乃能言(名词作动词,说话。)

  【课外知识补充】

  关于诚信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 ——(宋)张载

  至诚则金石开。 ——恽代英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仁慈和诚实,不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国家的国格。 ——(美)华盛顿

  【同步达纲练习】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敦风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

  (3)且父未尝语我______________ (4)卒辇而致之______________

  (5)先生是年乃能言____________ (6)就傅读书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责诺,敦风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关于“诚信”的名言,不少于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再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完成5~8题。

  5.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蔡勉旃如果贪了友人银子,友人的儿子会不会知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体现了“坚”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蔡勉旃召友人之子,准备将银子还给他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这表现了友人之子什么样的心理?这对表现蔡勉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训练

  子罕辞玉

  宋人或(有人)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9.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献诸子罕__________________ (2)尔以玉为宝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

  (1)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子罕弗受玉,献玉者做了解释,他解释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他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教案】相关文章:

古文《孙权劝学》教案02-28

古文座右铭11-05

古文自我介绍11-09

古文自我介绍04-15

幽默古文自我介绍03-20

实用的古文作文300字10-20

幽默古文自我介绍05-02

古文自我介绍10篇11-09

古文自我介绍12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