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18 09:24:5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共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共6篇)

语文教案 篇1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快速阅读课文,较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依据概说--评说的结构方式和按时间发展的阶段顺序,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3.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4.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5.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概说--评说"的结构方式;程序顺序(依托时间发展)--登月全过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

  学习侧重点

  1.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2.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和当今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

  3.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自读程序】

  1.梳通了解

  ①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平实的语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点"。

  ②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计时。

  ③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所列的),查阅字典,弄清它的读音和意义,并读熟写熟记牢。

  2.理解分析

  ①结构分析

  A.默读课文,按概说--评说的格局,把全文分成三部分。

  B.默读第二部分"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把该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②精读第一部分(1、2自然段)

  A.把课文朗读两遍。

  B.分析第1、2自然段之间的关系,何为主,何为次。

  C.归纳该部分大意。

  ③精读第二部分(3~18自然段)

  A.第一阶段(3~5自然段)

  a.先归纳各自然段大意,再概括此阶段的大意。

  b.画出第4自然段中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体会它的作用。

  c.画出第5自然段中含有数字的句子,体会它的作用。

  B.第二阶段(6~9自然段)

  a.朗读课文一遍,概括大意。

  b.根据此阶段和上阶段的内容,画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航行路线,并标出时间、距离、速度等。(见后面练习六)

  c.画出此阶段宇航员的行为,体会他们的心情。

  d.赏析第8自然段,想像此时的空间美景。

  C.第三阶段(10~15自然段)

  a.朗读课文一遍,再默读一遍,概括大意。

  b.宇船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请在书上画出。

  c.体会第11自然段时间数字的作用。

  d.背诵第13自然段的碑文,体会其中的豪迈、胜利之情。

  D.第四阶段(16~18自然段)

  《月亮上的足迹》自读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a.朗读一遍,概括大意。

  b.体会第18自然段结语的作用。

  ④精读第三部分(20、21自然段)

  A.反复朗读阿姆斯特朗的话,能背诵。

  B.概括此部分大意。

  3.小结迁移

  ①把对各部分和第二部分各阶段的内容概括写在笔记本上。

  ②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③课本作业第三题。

  (解说:上述自读过程重在对登月过程及其意义的理解和体会,学习它的基本写法,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科学精神。)

  【自读点拨】

  1.总体把握

  ①在思想上要感到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影响,从而受到鼓舞,努力学习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为科教兴国和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②各部分及第二部分各阶段的大意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

  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

  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2.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课文的结构方式;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②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3.表现手法解说

语文教案 篇2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

  1、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特征的景物。

  2、能体会作者练字的精妙之处。

  3、通过对精妙语句的剖析,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4、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品位诗独有的艺术魅力,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5、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1、导入 :可由前两课自然导入 ,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 。

  2、默读课文

  3、读一读,写一写。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读。

  5、逐节研讨。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可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

  6、齐声朗读,尽量达到背诵。

  7、再创造实践:

  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8、强调读诗的重要性,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集,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多写诗,培养诗化的语言,诗化的表达。

  9、作业 :

  ——完成《课课练》。

  ——熟练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记忆12个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习惯。

  2、训练学生自己阅读短文,读通读懂,重点要了解短文叙述的顺序,理解短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练习运用日常生活用语,与他人流利地交谈,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明、大方的交际习惯。

  4、训练学生在作文时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内容要真实,语句要通顺。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积累运用二”。

  (二)学习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读、理解。

  2、指名读、讨论、交流。

  3、背一背。

  (三)阅读。

  1、出示阅读提示:

  (1)读短文,要求把短文读流利。

  (2)数一数,短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阅读、反馈。

  (1)指名分段朗读,说一说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2)重点了解短文的叙述顺序。

  (3)短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3、总结。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训练要求。

  1、对自己担任角色的话要表达清楚。

  2、要对购买的图书及作家有所了解。表演读书后的对话,能就新买的书,读书心得等进行交谈。

  (二)训练准备。

  1、二个或三个同学结组去买一次书,用心观察书店营业员,记下营业员的语言。

  2、买来一本新书认真看,了解书的作者及图书内容。

  3、想一想自己读书后的体会或心得。

  (三)训练步骤。

  1、引入,揭题:同学们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现在请你们分别担任角色书店营业员,“我”、“爸爸”来表演对话。

  2、准备表演自由结组,试演。

  3、选较好的到讲台上表演,表演完一组,大家评议。

  (四)评议要求。

  1、语言是否符合角色特点。

  2、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明白。

  第三课时:

  (一)习作要求。

  1、选择小伙伴的一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

  2、把事情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二)习作准备。

  按一定的顺序。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表达清楚。

  (三)习作步骤。

  1、启发谈话在童年生活中,你可能结识了不少伙伴。他们有的是同学,有的是邻居,有的是亲友的孩子。你了解他们吗?喜欢他们吗?他们中是不是有人做过的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选择一些事,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2、明确要求。

  (1)审题:小伙伴是写人的,通过一些事表现小伙伴的特点。

  (2)写事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表达,做到条理清楚。

  (3)语句要通顺。

  2、指导选材。

  (1)学生回忆自己小伙伴的事。

  (2)小组交流选材。

  ①所选事例是否能突出人物品质特点。

  ②事情的经过是否说得清楚、具体。

  4、练写。

语文教案 篇4

  创意说明: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这篇叙事散文同样回忆了怎样的童年趣事。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刻主题,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配乐朗读,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分段朗读,课文赏析。

  1、朗读文章的第1、2两小节,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明确本文的线索:“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阅读文章第3~14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几件事情?

  (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2)文章第8小节写“我”童年时代的淘气,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爬高摘柳叶儿作铺垫)

  (3)说说文章第10小节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诗情画意)

  (4)“我”把太阳看成一个鲜红鲜红的'大樱桃,这样的联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我”非常饥饿)

  (5)“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吃柳叶儿是“我”童年的乐趣;“我”吃得很多;“我”非常饥饿、瘦削)

  3、阅读课文第15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一节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2)这一节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再次抒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三、仿照课文第10小节,写一段话,描写家乡清晨的美景。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重点难点: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三、简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五、阅读第一小节:

  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六、阅读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七、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八、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九、课堂总结: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十、布置作业: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语文教案 篇6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

  冠盖相属(zhǔ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

  今有难(nàn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chuí动词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jiǎo动词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jiàng统帅。lē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sùjiàng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jǐng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好(“坐”能“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品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好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品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为公子先引(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却秦存赵(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古:姻亲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内容主旨】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

  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

  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写作方法】

  1、对材料的处理上,精心安排详略。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

  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2、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

  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时,除了直接写他的言行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作侧面烘托。如“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市人对侯生的傲慢态度难以忍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诚和难能可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9-26

语文教案(精选)10-16

语文教案[精选]10-19

语文教案[经典]12-09

语文指导教案11-08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精选)07-30

(精选)语文教案08-17

(经典)语文教案09-24

[精选]语文教案10-15